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因數和倍數課後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9篇)

因數和倍數課後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9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因數和倍數課後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因數和倍數課後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9篇)

因數和倍數課後的教學反思1

《因數和倍數》是一節數學概念課,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與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過除法算式來引出整除的概念,每個除法算式對應着一對有整除關係的數,如b÷a=c,表示b能被a整除,b÷c=a,表示b能被c整除。在此基礎上再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

而現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沒有用數學語言給“整除”下定義,而是利用一個簡單的實物圖(2行飛機,每行6架)引出一個乘法算式2×6=12,通過這個乘法算式直接給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我覺得這局部內容同學初次接觸,對於同學來説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尤其對因數和倍數和是一對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單獨存在,不是很好理解。我通過捕獲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繫,協助同學理解因數倍數相互依存的關係。所以在上課之前我特意和小朋友們玩了一個小遊戲。用“我和誰是好朋友”這句話來理解相互依存的意思。即“我是誰的好朋友”,“誰是我的好朋友”,而不能説“我是好朋友”。同學對相互依存理解了,在描述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就不會説錯了。對於這節課的教學,我特別注意下面幾個細節來協助同學理解因數和倍數的概念。

一是教材雖然不是從過去的整除定義動身,而是通過一個乘法算式來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但實質上任是以“整除”為基礎。所以我上課時特別注意讓同學明白什麼情況下才幹討論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我舉了一些反例加以説明。二是要同學注意區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數”和本單元中的“因數”的聯繫和區別。在同一個乘法算式中,兩者都是指乘號兩邊的整數,但前者是相對於“積”而言的,與“乘數”同義,可以是小數,而後者是相對於“倍數”而言的,兩者都只能是整數。三是要注意區分“倍數”與前面學過的“倍”的聯繫與區別。“倍”的概念比“倍數”要廣。可以説“15是3的5倍”,也可以説“1。5是0。3的5倍”,但我們只能説“15是3的倍數”,卻不能説“1。5是0。3的倍數”。我在課堂上反覆強調,協助小朋友們認真理解辨析,所以同學一節課下來對這組概念就理解透徹了,不會模糊了。

因數和倍數課後的教學反思2

《因數和倍數》是一節數學概念課,通過這個乘法算式直接給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這部分內容學生初次接觸,對於學生來説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

數學課程標準“以人為本”的理念決定着數學教學目標的指向:適應並促進學生的發展。根據本節課知識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採用了角色轉換、數形結合、合作學習等發展性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在教學中我注重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理念,努力為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空間。在課堂中,我主要圍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教學:

(1)捕捉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繫,幫助學生理解因數倍數相互依存的關係。

因數和倍數是揭示兩個整數之間的一種相互依存關係,在課前談話中我利用一個腦筋急轉彎,滲透相互依存的關係。通過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遷移到數學中的數和數之間的關係,這樣設計自然又貼切,既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了對數學的興趣,又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理解了因數倍數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在教學中,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學生對因數和倍數相互依存的關係理解的比較深刻。

(2)角色轉換,讓學生親身體驗數和數之間的聯繫。

因數和倍數這節課研究的是數和數之間的關係,知識內容比較抽象。因而,我採用了“擬人化”的教學手段,每人一張數字卡片,學生和老師都變成了數學王國裏的一名成員。當學生想回答問題時都會高高地舉起自己的號碼,整節課學生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體驗中,學生都把自己當成了一個數。通過對自己一個數的認識,舉一反三,從而理解了數與數之間的因數和倍數關係,既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十分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難點。

(3)數形結合,讓學生帶着已有知識走進數學課堂。

“數形結合”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對教師來説則是一種教學策略,是一種發展性課堂教學手段;對學生來説又是一種學習方法。如果長期滲透,運用恰當,則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意識和思想,長期穩固地作用於學生的數學學習生涯中。開課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空間想象。

(4)重組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多種形式探究找因數倍數的方法。

教材上,探究因數這部分的例題比較少,只有一個:找18的因數。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進行了重組教材,先讓學生根據乘法算式“一對對”地找出15的因數,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探究18的因數。通過“質疑”:有什麼辦法能保證既找全又不遺漏呢?讓學生思考並發現:按照一定的順序一對對的找因數,能既找全又不遺漏。進而又藉助體態語言——打手勢,讓學生説出20和24的因數,達到了鞏固練習的目的。這樣設計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而在探究倍數時,我則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找一個數倍數的方法,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這樣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5)趣味活動,擴大學生思維的空間,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

只有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數學知識內在的智取因素,數學學習的無窮魅力才能深深地打動學生。這節課的練習設計緊緊把握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設計有效練習,拓展知識空間。譬如:讓學生用所學知識介紹自己,通過數字卡片找自己的因數和倍數朋友等等。學生拿着自己的數字卡片上台找自己的朋友,讓台下學生判斷自己的學號是不是這個數的因數或倍數,如果台下學生的學號是這個數的因數或倍數就站到前面。由於答案不唯一,學生思考問題的空間很大,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又使學生享受到了數學思維的快樂。但由於我缺乏時間觀念,這部分時間太倉促,沒有展開練習,學生沒有盡興,也沒有達到充分地練習效果。

因數和倍數課後的教學反思3

《因數和倍數》是一節數學概念課,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與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本節課又是這一單元的的教學重點。為讓學生很好的感受因數與倍數的意義,能夠熟練的找出一個數的因數與倍數,靈活地處理了教材,分為兩課時進行。第一課時只讓學生認識了因數和倍數的意義及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效果不錯。

一、設計情境,引起思考。

改變教材的情境圖,用學生有興趣的情意引入課題:有12個小方塊,要求擺成一個長方體,你想怎麼擺。引起學生思考,學生想到有3種擺法,每種擺法怎麼列式求出一共有多少方塊?由於方法的多樣性,為不同思維的展現提供了空間。從而理解決因數與倍數的意義。

二、引導學生探求找因數的方法,使探索有方向。

如何找一個數的因數是這節課的重點,首先放手讓學生找出24的因數,由於個人經驗和思維的差異,出現了不同的方法與答案,在探索這些方法和答案的過程中,學生明白瞭如何求出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從而掌握了知識點。

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靈活的應用教材,使之服務於教學,讓教學有效的進行,才能達到教學的目的。

因數和倍數課後的教學反思4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定的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課堂中,我首先讓學生理解分類標準,明確因數和倍數的含義。在例1教學中,首先根據不同的除法算式讓學生進行分類,同時思考其標準依據是什麼。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學生得出:第一種是分為兩類:一類是商是整數,另一類是商是小數;第二種是分為三類:一類商是整數,一類是小數,另一類是循環小數。究竟怎樣分類讓學生在爭論與交流中達成一致答案分為兩類。然後根據第一類情況得出倍數和因數的含義,特別強調的是對於因數和倍數的含義要符合兩個條件:一是必須在整數除法中,二是必須商是整數而沒有餘數。具備了這兩個條件才能説被除數是除數的倍數,除數是被除數的因數。

其次,釐清概念倍數和幾倍,注重強調倍數和因數的相互依存性。在教學中可以直接告訴學生因數和倍數都不能單獨存在,不能説2是因數,12是倍數,而必須説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對於倍數與幾倍的區別:倍數必須是在整數除法中進行研究,而幾倍既可以在整數範圍內,也可以在小數範圍內進行研究,它的研究範圍較之倍數範圍大一些。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練習設計容量少了一些,導致課堂有剩餘時間。

2、對因數和倍數的含義還應該進行歸納總結上升到用字母來表示。

因數和倍數課後的教學反思5

因數與倍數屬於數論中的知識,是比較抽象的,學生學習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本節課是在充分藉助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切入課題。學生在此之前已經認識了乘法各部分名稱,對“倍”葉有了初步的認識,從而本課由此入手,讓學生由熟悉的知識經驗開始,結合問題引發學生提升思考並發現新的知識結構,體會到此“因數”非彼“因數”,感覺到“倍”與“倍數”的不同。

在探索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時,為了讓學生更加形象地體會出“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去找”才不會遺漏和重複,本課製作了動態的數軸圖,通過演示18的因數有1、18(閃動),2、9(閃動),3、6(閃動)學生直觀地看到了“順序”,並且在觀察中看到區間不斷的縮小,到3至6時觀察區間,真正體會到了“找前了”這一學生難以真正理解的地方。

本課中還要注意到的就是學生在彙報找到了哪些數的因數時,教師根據學生彙報所選擇板書的數字要有多樣性,如選擇板書的數要有奇數、偶數、質數、合數等,雖然此時學生還不知道這些數的概念,但這時給學生一個全面的正面印象,有的數因數個數多,有的少,不是一個數越大因數的個數越多……為後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因數和倍數課後的教學反思6

一、教材與知識點的對比與區別。

1、對比新版教材知識設置與傳統教材的區別。

有關數論的這部分知識是傳統教學內容,但教材在傳承以往優秀做法的同時也進行了較大幅度的改動。無論是從宏觀方面——內容的劃分,還是從微觀方面——具體內容的設計上都獨具匠心。“因數與倍數”的認識與原教材有以下兩方面的區別:

(1)新課標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從除法算式的觀察中引入本單元的學習,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過乘法算式來導入新知。

(2)“約數”一詞被“因數”所取代。

這樣的變化原因何在?教師必須要認真研讀教材,深入瞭解編者意圖,才能夠正確、靈活駕馭教材。因此,我通過學習教參瞭解到以下信息:

學生的原有知識基礎是在已經能夠區分整除與餘數除法,對整除的含義有比較清楚的認識,不出現整除的定義並不會對學生理解其他概念產生任何影響。因此,本教材中刪去了“整除”的數學化定義。

2、相似概念的對比。

(1)彼“因數”非此“因數”。

在同一個乘法算式中,兩者都是指乘號兩邊的整數,但前者是相對於“積”而言的,與“乘數”同義,可以是小數。而後者是相對於“倍數”而言的,與以前所説的“約數”同義,説“X是X的因數”時,兩者都只能是整數。

(2)“倍數”與“倍”的區別。

“倍”的概念比“倍數”要廣。我們可以説“1.5是0.3的5倍”,但不能説”1.5是0.3的倍數”。我們在求一個數的.倍數時,運用的方法與“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是相同的,只是這裏的“幾倍”都是指整數倍。

二、教法的運用實踐

1、“因數與倍數”概念的數的應用範圍的規定直接運用講述法。對與本知識點的概念是人為規定的一個範圍,因此,對於學生和第一接觸的印象是沒有什麼可以探究和探索的要求,而且給學生一個直觀的感受。“因數與倍數”的運用範圍就是在非0自然數的範疇之內,與小數無關,與分數無關,與負數無關(雖沒學,但有小部分學生了解)。同時強調——非0——因為0乘任何數得0,0除以任何數得0。研究它的因數與倍數是沒有意義。我得到的經驗就是對於數學當中規定性的概念用直接講述法,讓學生清晰明確。因此,用直接導入法,先複習自然數的概念,再寫出乘法算式3*4=12,説明在這個算式中,3和4是12的因數,12是3和4的倍數。

2、在進行延續性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探究怎麼樣找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在板書要講究一個格式與對稱性,這樣在對學生髮現倍數與因數個數的有限與無限的對比,再就是發現一個數的因數的最小因數是1,最大因數是它本身。一個數的倍數的最小的倍數是它本身,而沒有最大的倍數。這些都是上課時應該要注意的細節,這對於學生良好的學習慣的培養也是很重要的。

因數和倍數課後的教學反思7

1、倍數和因數這一內容與原來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認識因數倍數。而這裏的處理的方法有所不同,在這之前學生還沒有學習小數乘除法,只接觸過整數乘除法,因此教材通過用12個小正方形拼長方形並寫乘法算式來引入因數和倍數。

2、要求學生用乘法算式表示自己的長方形的不同擺法,幫助學生建立起乘法意義的表象,為後面利用乘法找因數和倍數埋下伏筆。

3、重視説的訓練,要求具體明確。“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當學生説到12*1=12時,感到有些拗口,教師即時鼓勵,體現了數學的人文精神和不放過任何細節的作風。

4、如何做到既不重複又不遺漏地找36的因數,對於剛剛對倍數因數有個感性認識的學生來説有一定困難,這裏可以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先讓學生自己獨立找36的因數,我巡視了一下五分之一的學生能有序的思考,多數學生寫的算式不按一定的次序進行。接着讓學生在小組裏討論兩個問題:用什麼方法找36的因數,如何找不重複也不遺漏。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對自己剛才的方法進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這不老師給予有有效得多。

5、練習形式活潑多樣,即顛覆傳統又紮實訓練。

因數和倍數課後的教學反思8

《倍數和因數》這一內容與原來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礎上認識因數倍數,而現在是在未認識整除的情況下直接認識倍數和因數的。數學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較難教,這部分內容學生初次接觸,對於學生來説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首先是名稱比較抽象,在現實生活中又不經常接觸,對這樣的概念教學,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斷,需要一個長期的消化理解的過程。

這節課我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時空和適當的指導,同時,也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在本課的教學中體現了自主化、活動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體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操作實踐,舉例內化,認識倍數和因數

我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數形結合,變抽象為直觀。首先讓學生動手操作把12個小正方形擺成不同的長方形,再讓學生寫出不同的乘法算式,藉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意義。這樣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從動手操作,直觀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從抽象到抽象,從數學到數學,讓學生自主體驗數與形的結合,進而形成因數與倍數的意義。使學生初步建立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這樣,充分學習、利用、挖掘教材,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引出了新知識,減緩難度,效果較好。

(二)自主探究,意義建構,找倍數和因數

整個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整節課中,教師始終為學生創造寬鬆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理解倍數和因數的意義,探索並掌握找一個數的倍數和因數的方法,引導學生在充分的動口、動手、動腦中自主獲取知識。

新課程提出了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教學中的多次合作不僅能讓學生在合作中發表意見,參與討論,獲得知識,發現特徵,而且還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初步形成合作與競爭的意識。

找一個數因數的方法是本節課的難點,如何做到既不重複又不遺漏地找36的因數對於剛剛對倍數因數有個感性認識的學生來説有一定困難,這裏我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討論交流,學生對自己剛才的方法進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這時老師再給予有效的指導和總結。

因數和倍數課後的教學反思9

《因數和倍數》是一節數學概念課,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過除法算式來引出整除的概念,而現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沒有用數學語言給“整除”下定義,而是利用一個簡單的實物圖(2行飛機,每行6架)引出一個乘法算式2×6=12,通過這個乘法算式直接給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對於學生來説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尤其對因數和倍數是一對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單獨存在,不是很好理解。我通過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繫,幫助學生理解因數倍數相互依存的關係。所以在上課之前我特意舉一些生活中的實例來幫助學生對相互依存的理解,在描述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就不會説錯了。對於這節課的教學,我特別注意下面幾個細節來幫助學生理解因數和倍數的概念。

1、是我上課時特別注意讓學生明白什麼情況下才能討論因數和倍數的概念。

2、是要學生注意區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數"和本單元中的"因數"的聯繫和區別。在同一個乘法算式中,兩者都是指乘號兩邊的整數,但前者是相對"積"而言的,與"乘數"同義,可以是小數,而後者是相對於"倍數"而言的,兩者都只能是整數。

3、是要注意區分"倍數"與前面學過的"倍"的聯繫和區別。"倍"的概念比"倍數"要廣。可以説"15是3的倍數",也可以説"1.5是0.3的5倍",但我們只能説"15是3的倍數",卻不能説"1.5是0.的倍數"。在課堂中反覆強調,幫助學生認真理解辨析,所以學生一節課下來對這組概念就理解透徹了,就不會模糊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8oey8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