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四年級下冊語文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

四年級下冊語文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屬於書信體文章,是一箇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祕書長加利的一封請求和平的信。表達了作者的真情實感,也表達出了作者對戰爭的控訴。下面給大家分享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一起來看看吧!

四年級下冊語文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1

我們的學生學習關於戰爭的課文,對於生活在和平環境中的他們來説,這個話題有些遙遠。但是有了前兩課的經驗,學生已經對戰爭有了一些初步的瞭解,通過讀讓學生明白戰爭的無情與慘痛,通過讀去感受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

教學本課時,我特別注意讓學生讀出感情,,悟讀交匯,深入文本。在教學痛失父親這一部分時,我運用語言創設這樣的情景:請大家閉上眼睛注意聽老師説,用心去感受:一個愛妻子、愛孩子可敬可愛的父親,一個才華橫溢的人才,一個用生命捍衞和平的勇土永遠的離開了我們,假如你是小雷利你當時的心情是怎麼樣的?思考並睜開眼睛,然後學生自由發言,學生興趣很濃,一下子融入到畫面中,感受雷利的心情。再讓學生在書中找到描寫雷利心情的句子,學生讀的時候就能真切感受雷利的心情了。這一創設,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被激活。教學這一板塊,我通過語言情景引導學生把自己融入語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進行朗讀實踐。讓學生進入讀書之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激起共鳴的火花,實現了與文本的對話。

我在利用教學資源這處做的不是太好。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初步瞭解戰爭,瞭解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何等的深重,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老師課前應該收集大量有關世界和平局勢的資料以及圖片,通過自己的解説,從感官上給學生刺激。可是課前準備還是不夠充分,在此環節,內容有些空洞,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困難。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2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講述的是一位來自中國的聯合國軍事觀察員在執行維護和平的行動中壯烈犧牲後,他的孩子——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學生,在極度悲傷之餘,提筆給聯合國祕書長寫了一封情感真摯而又充滿期望的信。他在信中向全世界大聲呼籲:要和平不要戰爭!表達了中國青少年的正義感和愛好和平的願望。課文飽含着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語言樸實,沒有口號,但讀起來催人淚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傾訴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每次讀完,我都能感同身受地體會到雷利失去父親的悲痛,同時也喚起我對和平的無比渴望。我想,這樣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動那些善良的孩子們的心?通過今天的課堂教學,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們跟我是一樣的。

由於現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環境中長大,較難體會這種情感。。因此,教學時,為了讓學生體會這種情感,一是要多讀,在反覆的有感情的朗讀中體會情感;二是多揣摩,從作者的失父之痛中體會和平之可貴;三是適當補充事實,讓學生更具體地感受“世界並不太平”,罪惡的子彈還威脅着嬌嫩的“和平之花”。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3

我在體會作者痛失親人這教學環節中我做了如下的設計:

一、 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設身處地想像雷利當時的心境,想象雷利的爸爸凱旋歸來的幸福畫面。設計這個環節是不動聲色地讓學生與雷利的情感產生共振,也為後來體會雷利失去父親那種深切的悲痛作好鋪墊。學生動情的述説,使曾經的幸福與而今的物是人非的痛形成鮮明的對比,孩子們對戰爭的恨也就油然而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文本,披文入情,從而達到以情促讀,讀中悟情的教學目標。

二、我設計一個“真情告白”的填空練習,引導學生把感受化作語言,學生暢所欲言,教師尊重學生的看法,體現了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媒體的及時應用使學生動情,刺激學生情感。情境的設置渲染課堂氣氛,多媒體出示錄象片段,展示“萬人送英雄,鮮花贈英模”的畫面,配上哀樂,指導學生體會雷利看到爸爸的靈柩時,心情是多麼悲傷啊!他撲到父親的身上邊哭邊説,會説些什麼呢?讓學生感受那悲壯的場面。讓學生入情入境,體會雷利失去父親的悲痛。課堂教學也會因為情感的交融而變得高潮迭起,從而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回想這節課,自己的潛心鑽研,學生真情的流露,使本節課收到了比較滿意的效果。但本節課也還存在不足之處:用心讀書,在讀中感悟,在閲讀教學中,不夠重視學生用“心”讀書這環節。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反思、不斷嘗試,讓自己的每一節課都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4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屬書信體文章,是一箇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祕書長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緬懷父親,並代表中國孩子向整個國際社會呼籲:要和平,不要戰爭!課文飽含着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語言樸實,沒有口號,但讀起來催人淚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傾訴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因此教學時我注意聯繫生活的實際,聯繫當前世界的局勢,通過多幅畫面讓學生親身感受戰爭給世界人民帶來的災難,引導學生體會理解,並在充分的感情朗讀的基礎上,體會、感悟書中的這種情感,感受和平的可貴。

一、確立適合於學生的導學思想

要調動學生的潛能,還要確立正確的導學思路,以讀代講,讀中感悟。為此這節課我確定了這樣的指導思想:引導學生進行多種方式的讀,通過讀中感悟、讀中體會,來理解課文的內容,進而達到感情的昇華。圍繞這一主題,我精心設計瞭如下教學步驟:

1、自讀,初步體會文中的情感。

2、再讀,感知課文內容,在讀的同時體會作者的`情感,以讀促感,以感促讀,達到與小作者情感的共鳴。

3、讓學生抓重點詞句讀,讀的同時聯繫具體實例理解課文內容。

4、多種形式比賽讀,激發學生讀的積極性,讀的過程中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就是説,讓讀貫穿本節課的始終,體現讀中感悟,讀有所思,讀有所得的思想。不僅學生不感到乏味,樂“讀”不疲,而且,課文的內容在讀的過程中已經不知不覺的理解了。

二、創設情境,激發想象

在教學“痛失父親”這一環節時,我讓學生想象爸爸凱旋的情景,有的説:“我一下子撲進爸爸的懷抱,在爸爸的臉頰上親了又親。”有的説:“爸爸,你真棒!你真了不起!”還有的説:“爸爸,我一定向你學習,長大了也當一名維和戰士。”就在學生飽含激情的讚美聲中,我一下子把話題拉到爸爸犧牲,學生的感情從顛峯一下子跌入低谷,我抓住契機,再次讓學生想象此時的情景,隨着思維的積極活動,學生聯想、想象的翅膀隨之展開。學生們從心底裏噴發出對和平的渴望,“和平!和平!和平!”鏗鏘有力的呼聲響徹整個教室。

三、收集資料,加深理解

課前收集有關資料來理解課文中的關鍵語句。如“和平之神並沒有永駐人間!”“世界還不太平!”這些語句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説,理解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課前我佈置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收集資料,然後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課堂上學生談起戰爭滔滔不絕,且提起戰爭的危害性,學生們更是深惡痛絕。在學生聽到這些駭人的新聞,看到這些觸目驚心的畫面之後,再談自己的感受,這一環節不但培養了學生收集資料的習慣,同時還有意識地教會學生如何處理收集到的信息。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5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講述的是:一位來自中國的聯合國軍事觀察員雷潤民在執行維護和平的行動中壯烈犧牲後,他的孩子——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學生,在極度悲傷之餘,提筆給聯合國祕書長加利先生寫了一封情感真摯而又充滿期望的信。

他在信中向全世界大聲呼籲:救救孩子們,要和平不要戰爭!表達了中國青少年的正義感和愛好和平的願望。課文飽含着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這篇課文語言樸實,沒有口號,但讀起來催人淚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傾訴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因為自己是軍事迷,對軍人有着特殊的情節。每次讀完這篇課文,我都能感同身受地體會到雷利失去父親的悲痛,很多時候,我的眼淚都要落下,同時這篇情真意切的課文也喚起我對和平的無比渴望。我想,這樣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動班上那些善良的孩子們的心?

可是通過今天的課堂教學,我卻發現班上的孩子沒有真切地感受到雷利的呼籲,沒有收到戰爭的感染。課後,反省自己這節課的失敗。在上課之前,我就預設到現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環境中長大,較難體會這種情感。因此,在教學時,為了讓學生體會這種情感,我設計了朗讀環節。先是教師範讀,讀着讀着,我的眼淚都要落下來了,可是班上還有幾個孩子竟然在笑。然後分小組讀,學生個別讀,在反覆的有感情的朗讀中體會情感。可是,班上的孩子還是沒有辦法體會出來,朗讀的時候仍然不夠充滿激情;於是,我決定帶領他們揣摩,從作者的失父之痛中體會和平之可貴。然而,他們平時養尊處優,幾乎沒有失去親人的人生經歷,所以,這層感情也沒有體會出來;好在課前我做了功課,補充大量的戰爭圖片、事實,讓學生更具體地感受“世界並不太平”,罪惡的子彈還威脅着嬌嫩的“和平之花”。這才,感覺出學生慢慢地對戰爭有了一些感覺,對作者有着同情。

課後,我佈置了家庭作業:小練筆。讓學生欣賞現在世界上的不太平後交流:為了制止戰爭,保衞和平,我們又能夠做點什麼?拿起手中的筆把心中所想寫下來。(可以是一首小詩、一段話、一句名言或一幅對聯。)

我想,還是要課後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讓他們能夠深切地體驗。所以,我又一次佈置了作業:讓學生課後收集有關資料再次理解課文中的關鍵語句。如”和平之神並沒有永駐人間!”“世界還不太平!”下節課,讓他們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在學生聽到這些駭人的新聞,看到這些觸目驚心的畫面之後,再談自己的感受。希望能補救課堂上的不足。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7

本文講述的是一位來自中國的聯合國軍事觀察員在執行維護和平的行動中壯烈犧牲後,他的孩子——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學生,在極度悲傷之餘,提筆給聯合國祕書長寫了一封情感真摯而又充滿期望的信。他在信中向全世界大聲呼籲:要和平不要戰爭!表達了中國青少年的正義感和愛好和平的願望。

我在執教本文時重點落實在“悟讀交匯”及“情理交融”兩方面。

在這節課上,我設計了不同形式的讀。但語文課只有“讀”,沒有“悟”,學生的“讀”往往會流於形式,而成為課堂最華麗的裝點。這節課上,不僅有聲情並茂的“讀”,還有潛心會文的“悟”,學生或“讀”中“悟”,或“悟”中“讀”;或“讀”後“悟”,或“悟”後“讀”。

如:雷利的爸爸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從文中找到描寫他的詞句,自己讀一讀,體會一下。交流後指導朗讀。

又如:句式訓練:此時此刻,如果我是雷利,面對爸爸的遺體,我會想。帶着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讀第三節。

另外還有:過渡:是啊,是可惡的戰爭、殘酷的戰爭、無情的戰爭,奪去了雷利爸爸的生命,還奪去了許許多多無辜的生命。此時此刻,我們不禁要和雷利一同呼籲,板書:要和平,不要戰爭!這是誰的呼聲?讓我們在文中找到雷利的呼聲,一起有感情的朗讀。

因為悟讀交匯,學生的“讀”因“悟”而更動人心絃,學生的“悟”因“讀”而更啟人心扉。

同時在這堂課上,我通過播放收集到的戰爭場面的畫面及課件,讓學生真切地感受戰爭的殘酷、雷利呼籲和平的美好願望,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教學重、難點的解決才有破竹之勢。但語文課只有“情”的激發,沒有“理”的啟迪,師生的“情”往往會失去依託。

因此,在導入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配樂講述《和平鴿》的故事。過渡:和平鴿就這樣誕生了,它有沒有把和平帶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和平永駐人間呢?揭示課題。

如何讓學生深切感受戰爭的殘酷呢?我是這樣設計的:你是怎樣理解世界並不太平?(可以結合收集到的資料談)。看課件,親身感受戰爭給我們帶來的災難吧!看了這些畫面,你想説些什麼?

在指導學生實踐活動時,我的設計是:過渡:雷利用信發出了他的呼聲,一位記者用手中的攝像機記錄了戰爭的殘酷,發出了“要和平,不要戰爭”的呼聲。欣賞課件後交流:為了制止戰爭,保衞和平,我們又能夠做點什麼?

在情理交融中,學生對文中的“父親之愛”、“喪父之痛”這種“情”,自然昇華為“戰爭之恨”這種“理”;因為情理交融,學生的“情”因“理”而更震憾人心,學生的“理”因“情”而更發人深省。

上完本課,感覺在落實本單元教學目標中的“在閲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方面做得還不夠。如果能在導入部分,設計一個質疑的環節,效果或許會更好。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8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屬書信體文章,是一箇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祕書長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緬懷父親,並代表中國孩子向整個國際社會呼籲:要和平,不要戰爭!課文飽含着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語言樸實,沒有口號,但讀起來催人淚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傾訴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一、課前談話為鋪墊課堂氣氛而設置

課前談話時,一起欣賞了一組展示家庭幸福和美的圖片,並請學生談論,在這些圖片中,你發現了什麼?學生的發言表達了他們的心聲:家人團聚,共享天倫是最大的幸福。

以此作為情感的鋪墊,營造氛圍,急轉直下。

今天,我們就來傾聽一箇中國孩子關於戰爭發出的呼聲。揭示課題。

二、初讀課文是對文本的整體把握

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説,即使做了充分的預習,課堂上仍然要留足讀書的時間。課上初讀課文,是要體現對文本的整理把握,梳理脈絡。通過初讀,解決了“這封信是誰寫給誰的?他在信裏發出了怎樣的呼聲?”這兩個問題,並且存疑:“為什麼署名寫‘一個失去父親的孩子’而不直接寫雷利這個名字?等到整篇課文都學完了,我們就會有深入而全面的認識。”這個環節的處理一是能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時候要學會關注體裁特點,讀書信要關注格式,這也是一種學習語文的方法的總結。

三、字詞學習更是一項綜合性學習活動

從多音字到課文新詞的學習,結合了“據義定音”、“找近義詞理解詞語”、“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等方法,帶動了第一自然段的學習,通過閲讀去搜集和處理信息。

通過抓“卓越”這個詞,全面瞭解文中的爸爸卓越還表現在哪裏,並且帶動二、三自然段的學習。

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中,有一點特別值得反省:當一生説:“爸爸的卓越還表現在是一個出色的經濟學家”時,我沒有及時去引導他去尋找前半句,而是急着去找另一個學生,企圖救場。結果另一個孩子又找到“爸爸是和平衞士、犧牲在維和的戰場上”這些話語。事後一想,如果我能追問第一發言的學生:“還有嗎還體現在哪?”説不定,學生就能回答完整,補充到位。我想,這也是一種課堂調控經驗缺乏的表現,值得在日後的教學中去錘鍊。在今後的日子裏應深入地關注學生的發言,做比較準確地引導,那麼學生就能很好地表達、歸納。

四、品詞析句融合意文情感兼得

設計這堂課的主旨是:以讀為軸心,連接學生、文本、語言、情感這四個點;在朗讀、感悟中迴歸語文本色,演繹語文風采。

課文是封書信,作者主體感情色彩濃厚,情感自然質樸。遣詞造句無過多雕琢痕跡,源於生活源於自身的生活經歷。通過讀,在學生與文本之間架起橋樑。“分別時美麗的約定”和“重逢時殘酷的現實”這兩個內容的對比處理和挖掘。不僅僅在情感上打動人心,更是引導學生去發現——這兩個自然段地對比寫作才造成這樣的情感落差,也才能這樣打動人心。讓學生隱約明白,這樣的表達手法的妙處。

而體驗到這種情感落差是因為前面所做的鋪墊、情緒的積澱,到這個環節,使得情感有了一個突破口,而且,這時候的情感又是依附在文字之上的。從第二自然段“美麗的約定”的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從字裏行間去感受這份美麗。再進入第三自然段的學習,通過

“和爸爸分別後,家人天天盼着他回家,想象着重逢的畫面是怎麼樣的?”這樣一個環節,把兩個自然段結合在一起,造成一種落差。同時,課堂語言的設計和表述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營造了一個場,讓學生進入到情境當中去,真切地感受文字傳達出來的情感。並且用形式多樣的朗讀去提升這樣的情感認識。

這個環節的教學之所以能營造出這樣的氣氛,這樣的場,關鍵點就是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通過品詞析句,通過教師語言的描述,通過入情入境的朗讀來體現的。

在朗讀當中,凸顯了文本的情感主線:因為失去親人的痛苦,所以引發對戰爭的痛恨,更表達了對和平的渴望。

五、課堂節奏的把握和輕重緩急的處理

課堂教學如同烹飪手藝,此次課上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對課堂節奏和火候的把握還是比較欠缺的。

比如説,更多的是關注設計,及時從課堂獲取信息的意識稍欠缺。當學生的回答有失偏頗時,當學生説不到點子上的時候,該怎麼去引導?尚不能很自如。師生互動時,什麼時候火候最好?什麼時候展示這個環節才能有最佳的效果?比如“美麗的約定”和“殘酷的現實”那兩段話的對比,是個很好的設計,但如何在課堂上起到最大的作用呢?這個還需要深思再深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8k73k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