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4篇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4篇

篇一:《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第二課時教學反思

四年級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自主感悟能力,但對文本的內涵還不能深刻解讀,因此我採取多種策略引領學生深入文本、細細品讀。再者,學生的生活經歷與文本內容有較大差距,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悟情、動情,激勵學生大膽去想、去説、去品、去讀。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4篇

一、創設情境,悟讀交匯,深入文本。

在教學之前,播放視頻《孩子眼中的戰爭》,創設情境,引發談話。根據學生的談話,我覺得學生對戰爭有了初步的認識,這也為後面的學習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在教學“痛失父親”這一部分時,我運用語言創設這樣的情境:雷利是多麼愛他的爸爸啊!當爸爸去國外執行任務時,他無時無刻不在盼望爸爸帶着藍盔凱旋!到那一天,他要捧上最美的鮮花,還要和爸爸深情地擁抱! 可是當“我們如約捧着鮮花,接到的卻是——————”(出示相關文段,交給學生有感情朗讀)。在學生飽含深情地接讀之後,讓學生説説雷利這時會怎麼做?會説些什麼?這一創設,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被激活。教學這一板塊,我通過語言情境引導學生把自己融入語境,化成文本主人公去進行朗讀實踐,實現了與文本的對話。學生的“讀”因“悟”而更動人心絃,學生的“悟”因“讀”而更啟人心扉。

二、廣泛利用教學資源,將語文與生活結合

為了更好地幫助孩子們進一步瞭解戰爭,瞭解它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何等的深重,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課前我收集了大量有關戰爭的資料及圖片,通過自己的解説,從感官上予以學生刺激。在教學中,我創造性地還原課文的本真,創設情境,才易於學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篇二:《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課後反思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書信體的文章,是一箇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祕書長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飽含着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情實感。我們的學生生活在中國這片比較和平的聖土上,很難體會到“戰爭”這個可怕的代名詞意味着什麼!很難想象出作者雷利的痛苦心境。為此,在課前我讓學生去收集資料,以更好地幫助孩子們初步瞭解戰爭,帶來的災難是何等的痛苦,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

文章內容感人至深,要讓學生通過朗讀融入文章的情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激起共鳴的火花。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用“心”讀書,啟發學生融入角色,激勵學生進行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享受到審美的樂趣。教學“雷利的爸爸是怎樣的人?”部分,我引導學生把自已融入語境,將自己的角色替換成主人公去進行朗讀實踐。當學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語調來呼籲“要和平,不要戰爭”時,全班同學的情感達到了高潮,實現了與文本的對話。但遺憾的是,這次課堂上讀的形式還單一了些,我主要採用了自由體會讀和齊讀,沒有廣泛地採用抽學生讀,相互評議的形式,不利於全面促進和檢查學生對課文的感悟、理解。

課堂應該是學生表達與交流的樂園,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多元反應,珍視學生的獨特見解。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中進行的,提倡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力求做到這一點。如:我設計了 “你們讀懂了什麼?”這個問題,讓學生交流讀後的感受、收穫;小組探討學習,質疑問難,解決問題;等等。

語文即生活,生活實際是語文教學取之不盡的源泉。在教學中,我們要創造性地還原課文的本真,創設情境,才易於使學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我們語文的閲讀教學,應該是生活的再現和提高,應該是學生感受生活,學習生活的過程。唯有此,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所以,在教學“和平之神並沒有永駐人間??”“世界並不太平??”這兩段話時,我讓學生拿出自已課前收集的資料,談談自已的感想。

篇三:《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一箇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祕書長的一封信,信中飽含着一個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摯情感。由於現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環境中長大,較難體會這種情感。因此教學時我注意聯繫生活的實際,聯繫當前世界的局勢,通過多幅畫面讓學生親身感受戰爭給世界人民帶來的災難,引導學生體會理解,並在充分的感情朗讀的基礎上,體會、感悟書中的這種情感,感受和平的可貴,通過多種形式的語文實踐來表達自己愛好和平的美好的願望。 教完本文,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以下幾點:

一、悟讀交匯,深入文本

在這節課上,我設計了不同形式的讀。但語文課只有“讀”,沒有“悟”,學生的“讀”往往會流於形式,而成為課堂最華麗的裝點。這節課上,不僅有聲情並茂的“讀”,還有潛心會文的“悟”,學生或“讀”中“悟”,或“悟”中“讀”;或“讀”後“悟”,或“悟”後“讀”。如:雷利的爸爸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從文中找到描寫他的詞句,自己讀一讀,體會一下。交流後指導朗讀。又如:句式訓練:此時此刻,如果我是雷利,面對爸爸的遺體,我會想。。。。。。。帶着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讀第三節。另外還有:過渡:是啊,是可惡的戰爭、殘酷的戰爭、無情的戰爭,奪去了雷利爸爸的生命,還奪去了許許多多無辜的生命。此時此刻,我們不禁要和雷利一同呼籲,板書:要和平,不要戰爭!這是誰的'呼聲?讓我們在文中找到雷利的呼聲,一起有感情的朗讀。因為悟讀交匯,學生的“讀”因“悟”而更動人心絃,學生的“悟”因“讀”而更啟人心扉。

二、創設情境,激發想象

在教學“痛失父親”這一環節時,我讓學生想象爸爸凱旋的情景,並通過多媒體出示一家人團圓的畫面,激活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有的説:“我一下子撲進爸爸的懷抱,在爸爸的臉頰上親了又親。”有的説:“爸爸,你真棒!你真了不起!”還有的説:“爸爸,我一定向你學習,長大了也當一名維和戰士。”就在學生飽含激情的讚美聲中,我一下子把話題扯到爸爸犧牲,學生的感情從顛峯一下子跌入低谷,這時再配上一段沉重的大提琴音樂,整個教室沉浸在戰爭的悲哀氣氛中,我抓住契機,再次讓學生想象此時的情景,隨着思維的積極活動,學生聯想、想象的翅膀隨之展開。其中一個學生還沒説完,眼淚就“啪啪”直掉,説不下去了,此時無聲勝有聲,我發現當時在坐的大部分學生眼圈紅紅的,這可是我預先沒料到的結果,我也被深深地感染了,在沉默了將近一分鐘之後,學生們從心底裏噴發出對和平的渴望,“和平!和平!和平!”鏗鏘有力的呼聲響徹整個教室,久久迴盪在校園上空。我覺得這一環節的成功要歸功於我課前精心準備的那段沉重的大提琴樂曲和幾幅悲慘的畫面,是它們把大家帶到失去爸爸的悲痛中,此時多媒體的運用真是恰到好處。

三、收集資料,加深理解

還有一個成功之處就是讓學生通過課前收集有關資料來理解課文中的關鍵語句。如“和平之神並沒有永駐人間!”“世界還不太平!”這些語句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説,理解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課前我佈置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收集資料,然後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課堂上學生談起戰爭滔滔不絕,且提起戰爭的危害性,學生們更是深惡痛絕。在學生聽到這些駭人的新聞,看到這些觸目驚心的畫面之後,再談自己的感受,這一環節不但培養了學生收集資料的習慣,同時還有意識地教會學生如何處理收集到的信息。

四、語文實踐,還須多樣

讀寫結合,讓學生充分地進行語文實踐。學生的語文能力哪裏來?它來源於學生充分的語文實踐。充分的利用學生的讀寫結合和語文實踐來加強學生對文中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學生寫的能力、實踐能力的提高,也才是我們語文教學之根本。因此,這節課在寫祝福語這一環節我覺得形式還不夠多樣化。我只是讓學生在《讓世界充滿愛》的音樂聲中製作愛心卡,寫上祝福語,課後反思,我覺得針對本課的內容,應讓學生通過自己喜歡的多種形式來表達自己愛好和平的心聲。如讓學生製作公益廣告;畫漫畫,配以一小段説明;繡十字繡,繡了"和平"二字;再用詩歌、想象文、書信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呼聲。通過多種形式營造了語文實踐廣闊的空間。語文課上應讓學生各顯神通,盡展自己的才能!學生不僅學得高興,而且學生的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加強,思想教育也藴涵其中,一舉多得。所以,在課堂上我們要照顧學生的差異,不必讓學生‘一二一,齊步走"!我們應該讓語文課的教學更具廣闊的內涵,它應該是多學科的融合,才能有利於學生更充分的發展。

回顧上完的這節課總感覺應該更精彩。不是老師,而是我的學生們,他們應該更出色些。是什麼影響了學生?仔細琢磨,發現:一節課有時為了完成多個目標,課前教師都要進行精心的設計,而這種設計,有時恰恰是成了教師上課的鎖鏈,也成了教學視網膜上的一個盲點,也使學生的自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仔細考慮:教和學是一個學生感知、感受、感悟的過程。這個重要的過程屬於學生,我們也要根據情況把這個權利還給學生們。

五、情感體驗,存在差異。

在教學本課時,一開始,有的學生一提起戰爭,就興奮不已,認為戰爭是多麼的好玩,並拿起手指當槍使,怎麼也體驗不出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悲痛。直到課的最後,通過看一些畫面,才讓他們有點認識。思起原因,平時學生看的都是動畫,很少看戰鬥故事片,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課要作好充分的準備,讓學生的思想提前進入所學的文本之中。

篇四:《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是書信體文章,是一箇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祕書長加利的一封信。本課情感強烈,飽含着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的無比可望的真摯情感,語言樸實,催人淚下。在第一課時,完成本課14個生字的讀寫,理解新詞意思,初讀感知課文大意,理清作者敍述脈絡的基礎上,第二課時的教學我主要通過各種教學手段,引領學生感受作者表達的情感。

一、注重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

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曾説過:語文教學應當充滿情趣,只有激發了學生的情趣,才能引領學生走進語文的王國。

在品讀“痛失父親”一段後,學生已經從字裏行間體會到了小作者失去親人的悲傷和痛苦,但我覺得還不夠。於是,我又範讀了這部分課文。從學生們專注的神情中,從教室裏那凝重的氣氛中,我感覺到自己在範讀時聲音的顫動,感覺到孩子們激情湧動的心情,感覺到他們的確被深深地感染了,從而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課文中來。 在理解“世界並不太平,不少地區還瀰漫着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着嬌嫩的‘和平之花’。”這一靈魂語句時,我讓學生觀看一組戰爭圖片,黝黑的武器、落魄的人羣、燃燒的家園、驚恐的眼睛、殘缺的肢體??隨着一個個畫面的消失,教室裏不時發出慼慼喳喳、長吁短歎的聲音。我知道,孩子們被觸動了,被震撼了。他們通過這些活生生的現實,真正地瞭解和認識了戰爭。

二、注重朗讀指導,引導學生在讀中悟情。

朱作仁教授曾説過: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則使人感受。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在教學中,我注重把朗讀權交給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

1、品詞析句,引導感情朗讀。

語言文字是表情達意的符號,是傳遞情感的載體。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運用品味、揣摩、交流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體會這些富有表現力的語句,讓學生感受課文語言文字的精練、細膩與形象,並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感。

2、發揮想象,引導感情朗讀。

葉聖陶老先生説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在教學“痛失父親”一部分時,我通過引導學生品讀“鮮血染紅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錶浸滿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張着,彷彿在呼喚着什麼。”引領學生進入作者所表達的情景當中去。並引導學生想象:接爸爸回來的那一天,機場裏會是怎樣的場面?學生積極地想象、感受:“人們一定會準備許多鮮花,像迎接一位凱旋的英雄”“也許還會立刻送往醫院,看看還能不能把爸爸搶救過來”“我和媽媽肯定會失聲痛哭”??然後通過朗讀,入情入境地完成了對本段文字的理解及對思想感情的挖掘 。

3、運用範讀,引導情感朗讀。

語音是口耳之學,加上學生的模仿力又很強。因此,課堂上,我注重用聲情並茂的範讀,將作品的情感準確地傳達給學生,在欣賞的同時,引發學生情感的共鳴。在示範朗讀課文第2、3自然段,體會

作者的失父之痛時,我就通過自己飽含深情的朗讀,很好地將學生的感情調動起來,使他們體會到了激盪在語言文字當中的思想感情。學生們也不由自主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課文語境中來,出色地朗讀了這一部分課文。

通過這些形式多樣的朗讀,很好地完成了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在朗讀中,學生對課文的感悟也得到了提升。

三、注重讀寫結合,夯實學生的情感表達。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本學段的學生: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 和想象。在學習“世界並不太平”這一部分時,我設計了“小練筆”,讓學生聯繫圖片中受傷的伊拉克小男孩,寫出對現實的恐懼和對戰爭的憎恨。這樣,通過創設具體情景,使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更加真切,更加深刻,進一步強化課文的人文內涵,使學生的理解感悟落到實處。學生的表達內容豐富、感情真摯:“我一想起家園被毀的那一慘象,一想起失去的雙手和慘死的爸爸,眼淚就會不由自主地流下來。”“我想説,別再打了,救救我吧!”“我平時最喜歡畫畫,可無情的子彈卻把我的雙手炸沒了。但是,我還要畫!即使用紗布纏着筆,我也要畫!”“我想擺脱戰爭這個惡魔!”??這一句句充滿童真的話語,凝聚了他們的真情實感,表達了他們的獨特體驗。在讀寫結合中完成了語言的實踐過程,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釋放,也為學習下一部分的課文做好了情感鋪墊。

總的評價自己這堂課,從激發學生的情感入手,通過朗讀、交流、練筆、拓展,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言、體會情感、學習知識,在努力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方面,還是比較成功的。

但是,從自己在與學生的交流中表現出來的或多或少的 “急躁”,能反映出自己對課堂中師生角色、地位的理解是不透徹的。在課堂中暴露出來的這些問題,很值得自己進行深刻的反思,從而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加以彌補和解決。

通過參加這次活動,我深深地感到:教學是一門藝術,只有執著地追求她的人,才能體會到其中的苦與樂。

標籤: 教學 呼聲 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7ryed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