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文具店》數學教學反思

《文具店》數學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文具店》數學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具店》數學教學反思

《文具店》數學教學反思1

《文具店》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第一課時,本節課是在學生二年級認識了元,角,分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小數。日常生活中元角分是一種常見的直觀的,廣泛的現實模型,初步認識小數主要就是藉助元角分來認識小數,結合購物環境來應用小數。我在設計本課時緊密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充分藉助購物環境,幫助學生建立元角分與小數的聯繫,同時在學習活動中引導學生髮現,探究,歸納總結,形成知識體驗,突破重難點,達到學習目標。如在引導學生探究小數讀法的學習活動中,我先讓學生自己讀一讀小數,使每一位學生都經歷讀的過程,這樣學生在小組內讀一讀,通過學生間的相互糾正,互相促進,從而互相分享知識經驗,初步建立小數讀法的數學模型。然後通過找自己喜歡的小數讀一讀來鞏固小數讀法的數學模型,最後用小老師的考一考進一步熟悉小數讀法,形成正確的知識經驗。這樣就調動了每一位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既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又在潛移默化間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再好的課前預設也不如課堂生成的精彩。

的確,此次師生的學習活動遠遠超出了我的預設。如在練一練環節中學生提出來51.50元和51.5元的不同寫法。哪一種寫法是正確的呢?如果此時就用小數的基本性質來解釋,顯然為時尚早,我靈機一動,想到了藉助中國貨幣單位的組成來解釋兩個數字相等,但是在正式場合通常用51.50元,至於51.50末尾的零為什麼可以去掉?有待學生在今後的學習中研究發現,這樣激發了學生興趣,為學生深入研究小數埋下了伏筆。

不足之處:練習題的設計不夠多樣化,也沒有體現出層次。再者是對孩子的評價語言單薄,沒有針對性,新的教學評價觀認為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不僅僅要關注學生對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和態度的形成和發展,關注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這一點也是需要改進的地方。

《文具店》數學教學反思2

教材創設文具店一角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然後對買4塊橡皮多少元展開討論。由於是求4個0.2是多少,與整數乘法意義相同,學生列出乘法算式是沒有問題的。再讓學生探索0.24等於多少,學生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教師應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解釋並交流。具體的教學過程可參考前面的教學設計片段。教材中呈現的方法都突出體現了乘法的意義,分別運用連加、元角分的轉化和藉助直觀模型得出了結果。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努力做到:

1、通過購物情境,由學生提出數學問題,使學生體會到小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2、在文具店裏添加上圓珠筆每支2元,買4支需要多少元?這一問題,讓學生列出整數乘法,複習整數乘法的意義,為學生提供了小數乘法與整數乘法比較的空間。

3、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0.24的結果,體現算法多樣化的思想。通過這一過程,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

4、數學思維的訓練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在問題解決策略的影響下,讓學生不斷地解決舊問題,發現新問題,不知不覺地把學習的重點內容擺在了自己的面前。

總之,本節課,我突破了教材的預設,增加了較多的教學素材,把小數乘法的意義、計算與應用題恰當的結合起來,超額完成了教材在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充分挖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資源,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文具店》數學教學反思3

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學習四則運算的計算順序,運算順序是關於運算的一般規律,如果孩子們不能夠牢固掌握運算順序,做題的時候不遵守運算順序的一般規則,將會導致錯誤的結果。在計算中如果只有加減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就要按照從左往右的順序去計算,如果既有加減又有乘除,就要按照先乘除後加減的方法計算。如果有小括號的就要先算小括號裏面的。

當孩子們記不住的時候,我就想起了當我上師範的時候,我們的一位幾何老師就喜歡用非常通俗易懂的比喻來形容一些圖形的關係。比如他説:“平行四邊形是爺爺,長方形是兒子,而正方形是孫子。所以正方形屬於長方形,長方形屬於平行四邊形。”

當我給孩子們講四則運算順序的時候,我對孩子們説:“加減法是爺爺奶奶輩的,乘除法是爸爸媽媽輩的,小括號是孫子輩的,計算的時候要先讓孫子先走,而中括號是小括號的大哥哥,所以計算的時候要讓小弟弟先走,大哥哥再走,然後再讓爸爸媽媽行,爺爺奶奶年齡大,走得慢,所以爺爺奶奶最後走。”這樣形象的比喻,讓孩子們感到很有趣,一會就理解了,也掌握住了。

我對孩子們説:“當你計算想不起來運算順序的時候,就想一想這個比喻。”然後我讓孩子們進行了計算,很多孩子都能夠按照運算順序去進行認真計算,但是也有個別孩子遇到比較簡單的小數就直接口算,三步的計算習題兩步就做出來了,這樣就導致了孩子急於求成的心理。

這時候我對孩子們説:“這樣的計算習題,運算順序和步驟很重要,不能夠圖省事一步到位,要體現運算的過程,考試的時候這樣的習題都是按步給分的,三步佔三分,少了一個步驟就少了一個得分機會。

然後我創設情境讓孩子們初次認識中括號:你能添上括號使9÷3×5-2=1成立嗎?這個問題很有趣,也有一定的挑戰性,學生根據掌握的混合運算順序,在探索使等式成立的推理過程中,體會到“小括號”是不夠用的,引起認知衝突,從而感受到引入中括號的必要性。

引發孩子思考:按照左邊算式現在的順序進行計算,結果是13,等式不成立,怎麼辦?

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可以提出探索任務:

(1)、試着添上小括號,使結果等於1;

(2)、講一講你的思考過程;

(3)、你遇到了什麼困難,是怎麼解決的?留給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與反覆試一試的時間。如果你遇到困難要和同桌商量,也可以和小組討論進行解決。

組織學生交流,幫助學生理清推理的思路。可以這樣想:9÷3×5-2,如果畫橫線部分等於9,等式就成立了;而3×5-2等於13,要想等於9,需要把5-2添上小括號先算,變成9÷3×(5-2);而使橫線部分等於9,要先算3×3,還需要括號來改變原有的運算順序。因為小括號使用了一次,不能小括號外面再套一個小括號,產生了引進中括號的需要。順理成章因此中括號,讓孩子們對中括號有一個直覺的初步認知。

然後全班總結四則運算的計算順序:只有加、減運算或者只有乘、除運算時,一般按照從左往右依次進行計算;既有加、減運算,又有乘、除運算,先算乘、除再算加、減,如果有括號,要先算小括號裏面的,再算中括號裏面的。

《文具店》數學教學反思4

課改後的數學課堂很注重學習情境的創設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我想如果説問題是學習的先導,那麼情境就是問題的外衣。而計算教學相對其他學習的內容而言,通常會顯得枯燥乏味一些,那麼如何使計算教學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呢?我認為,情境的創設就很重要,而這一課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就是一個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並且富有現實意義的情境。所以一開課,我就通過購物這樣一個環節,一方面讓學生感知數學就在生活中,使學生體會到小數與我們的生活是密切聯繫的,另一方面讓學生髮現缺少單價這一條件,也為下面列出乘法算式做一個鋪墊。在這樣的情境中,自然的引出這節課要解決的問題,那就是購物要付多少元?

其次,《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因此,在探究建模的這個環節中,我留給學生比較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每個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去和其他同學交流和探討不同的算法,體現算法多樣化。同時通過鼓勵學生髮表自己不同的見解,儘可能的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的發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另外,新的教學評價觀還認為: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對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和態度的形成和發展,關注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教學中,我儘可能用積極的語言去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如在闖關活動中,我讓學生用微笑和給自己鼓掌的方式,來對自己進行評價,既能達到一個反饋的目的,又能讓孩子在學習中不斷的進行自我肯定,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和保持一種學習數學的熱情。

教學中,我沒能及時把握課堂資源的生成,如果能及時抓住個別學生的回答和學生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解決辦法,進行有效的引導,會讓全體學生對小數乘法的意義有更深刻的認識。另外在時間的安排和分配上也不夠合理,在計算上花的時間比較多,在緊扣乘法意義解釋算理的方面花的時間不足,如果在學生解釋自己想法的過程中,教師適時的把孩子們的關注點牽引到小數乘法的意義上,學生對這一知識重點的理解會更到位。

《文具店》數學教學反思5

本節課的教學我結合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特進行教學反思。

1、拓展教學內容,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本課教材的內容比較單一,只出現了一位小數乘整數。在教學中,我增加了兩位小數乘整數、帶小數乘整數的內容,並在教學新課之前複習了小數的意義和整數乘法的意義。這樣,在利用學生已有知識基礎的前提下,拓展知識面,完善認知結構。

2、在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進行算法的優化。

從教材的編排來看,只要求學生自主探究算法,體會算法的多樣性。我認為,這樣達不到計算的基本要求。因此,在這節課中,補充了較多的教學內容,在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運用整數乘法與小數乘法的聯繫,在充分理解小數乘法意義的前提下, 引導學生進行算法的優化。避免了學生盲目的選擇算法,影響計算速度和正確率的現象。這樣,既讓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也幫助學生形成了必要的計算技能。

3、運用生活經驗構建數學模型。

本節課主要學習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和乘法算式表示的意義。但要真正地讓學生構建完整而真實的數學模型,還是有很大的難度的。於是,在新課開始前,我讓學生在文具店買文具的情境,讓學生體會整數乘法的現實問題。緊接着,我又出示了教材上的主題圖,讓學生髮現在生活中還存在着小數乘整數的問題。這樣,讓學生對知識學習的必要性有了更加深刻認識,也能形成比較準確的小數乘法的數學模型。同時使學生感覺到數學知識不是孤立的、枯燥的,也培養他們將學到的知識用於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力。

4、適當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計算教學,重在理解意義和掌握算法,形成基本的計算技能。本課教學中,學生在交流解決問題的辦法時,大多都能説出教材上提供的三種方法,即連加、單位換算、畫圖。但事實上,這三種方法對於基本計算技能的形成並不適用。所以在教學中,我參與到學生的算法探究過程中,對學生的計算方法給予引導,讓其找出先用乘法計算,再判斷積的小數位數的計算方法,並鼓勵他們把這個方法介紹給大家。這樣,不僅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同時使得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數學技能上升到更高的層次。

《文具店》數學教學反思6

小數乘法的意義是在學生已經學習過元、角、分與小數、小數的意義、小數的加減法和掌握了整數乘法的意義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通過文具店情境,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然後對買4塊橡皮多少元展開討論,列出算式。再讓學生探索0.24等於多少,學生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計算。教材呈現的方法都是利用了乘法的意義,分別運用了連加、元角分的轉化和藉助直觀模型得出了結果,然後引導學生對這三種方法展開討論從而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首先創設了貼近學生生活的具體情境,拉近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距離,使學生體會到小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學生對到商店購物並不陌生,所以創設一個新開張的文具店的情境讓學生模擬購物,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根據生活經驗提出有關數學問題。另外,注重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創設開放性的課堂教學,構建生生互動的開放式教學空間,教學中要密切關注課堂中生成 和開發 ,不拘泥於教材中的例題與形式,放開讓學生大膽的探索和表達,努力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説説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然後用以前學習的知識解決小數乘整數這個問題。最後,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0.24的結果,體現算法多樣化的思想。本節課中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他們不僅運用了已有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而且運用了類推遷移的思想列出了小數乘法豎式,用轉化的方法把小數化成整數進行計算。

《文具店》數學教學反思7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首先讓學生充分複習整數乘法的意義,對下一步學習小數乘法打下基礎。然後創設了貼近學生生活的具體情境,拉近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距離,使學生體會到小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學生對到商店購物並不陌生,所以創設一個新開張的文具店的情境讓學生模擬購物,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根據生活經驗提出有關數學問題。但在提問題時由於我沒有限制問題的類型,學生開始提的問題都是加法問題,我及時調整,要求孩子提出乘法問題,才把學生的思維拉回來。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創設開放性的課堂教學,放開讓學生大膽的探索和表達,努力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説説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然後用以前學習的知識解決小數乘整數這個問題。最後,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0.2×4的結果,有的孩子寫出了用小數加法計算,有的用把小數轉化成整數的方法計算,有的轉化為元角分計算,有的用列豎式的方法。我留給學生比較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每個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去和其他同學交流和探討不同的算法,體現算法多樣化。同時通過鼓勵學生髮表自己不同的見解,儘可能的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的發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本節課中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他們不僅運用了已有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而且運用了類推遷移的思想列出了小數乘法豎式,用轉化的方法把小數化成整數進行計算。

這節課整體教學過程比較流暢,通過闖三關對以前的舊知進行復習,然後通過買文具這一情景,讓學生體會小數乘法的意義,最後利用三個挑戰,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練習。在提問題這一環節中費時較長,且板書了學生的問題,由於時間關係卻沒有進行解決。在以後的教學中應注意,有時可以不讓學生提問題,而是給學生信息,讓學生根據問題找到有用的信息,來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

《文具店》數學教學反思8

這一課是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這個單元的主要內容有小數的初步認識、小數比較大小、簡單的小數加減計算。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元、角、分的認識,10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萬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在後繼的學習中,學生還會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小數的加減法和小數的乘除法。

文具店是本單元的第一課,是新課標教材中數與代數的內容,教材利用學生對已有商品標價的瞭解和實際經驗,從辨認文具的價格來開始小數的初步認識。本課教材在編寫上,原教材是三下的第一單元呈現,現教材調整到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知識進行了前移,課題由原來的買文具調整為文具店。更為突出的是教材內容更為豐富,思路更為清晰。讓學生在豐富的活動中去體驗小數和意義,在對學生的前測中發現,90%的學生在生活中都見過小數,對小數並不陌生,但學生對於小數的名稱和小數的讀法都不知道,3.15元表示多少錢也只是一小部分的學生知道。

本着以學定教的原則,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在文具店的情境中,通過“填一填,説一説”,藉助元、角、分體會小數和的意義,正確説出以元為單位的小數表示幾元幾角幾分。

2.通過自己的試讀和小組的互讀、交流,會快速準確的認、讀、寫簡單的小數。

3.在“猜一猜”活動中,能把幾元幾角幾分的人民幣的幣值改寫為以元為單元的小數,知道1角=0.1元。

4.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體會小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這四個目標的落實放在了四個環節中。

第一環節,情境中提出問題,用數學課本的單價引入新課,讓學生感受自己知識的不足,產生學習的慾望,同時感受到學習小數的必要性。

課前有一個教學設想,是在課的一開始就出示一些數,讓學生去分類,再引到新課的教學上,但總感覺這樣教的痕跡太過於明顯。於是,在課的'一開始就讓孩子們説印象中的小數,找身邊的小數,得出要研究的素材,這樣一開始孩子們就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他們必須去搜索知識庫中與本課知識有關的所有認知,為學習做好了必要的知識準備,同時能讓他們很深切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學生找出了生活中的小數,再讓學生找一找數學課本封底的小數,學生一眼就發現了課本的定價也是一個小數,就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着再提問學生這個小數表示什麼意思,把學生帶到了下一個環節。

第二環節,探究中解惑質疑,在這一環節中分為三步進行:體會——讀寫——改寫。在獨立思考、交流碰撞中,能説出表示價格的小數表示幾元幾角幾分;讀、寫,在自主學習、小組合作中,知道小數和小數點,能正確的讀出小數;改寫,在獨立思考,反饋交流中,能把幾元幾角幾分的人民幣改寫成小數。

課前對於如何教學表示錢數的小數意義這一環節頗有困惑,因為這部分知識並無什麼探究的價值,人民幣是學生在二年級已經學過的知識,不是本課的重點,而把分數寫成小數是一種規定,不需要學生去探究。那麼是否就直截了當地用課件來幫助講解算了呢?規定類的知識一般並不需要學生探究,不能探究意味着只能接受學習。接受學習只能是學生被動的聽嗎?我反覆思考這一問題,最終決定學生先自學,再講解,一方面可以從小培養孩子們的自學能力,充分利用教材,另一方面可以照顧不同層次的孩子,讓優生自主地去學習,再讓他們來幫助一些學困生。此外,因為有了教材這一老師的教學之後,教師在講解的時候就輕鬆許多,很多問題可以讓孩子們來回答,充分調動學生的能動性,而不是教師獨角戲式的自問自答,讓課堂顯得缺乏變化,毫無生氣。

對於學生的自學,我課前既猶豫又擔心:因為有些學生的閲讀能力真的讓我很不放心。但結果卻出乎我的意料,絕大部分學生都讀懂了小數分為三個部分(整數部分、小數部分、小數點),部分學生知道了小數的讀法,在這一部分學生的帶領下,不會讀的學生也“意會”到了小數的讀法。

在學生利用人民幣認識了小數的基礎上,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了小數和“元、角、分”之間的關係。學生明白了在小數中整數部分表示元,十分位表示角,百分位表示分,釐清了二者的關係。在一小部分學生的帶領和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還學會了諸如“小數點後面第一位”、“小數點後面第二位”等語句,增強了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語言表達能力。

第三環節,練習中鞏固新知。引入教材中森林食品店的問題情境,增加練習的趣味性,在練習中引導學生不斷進行思考,使學生在課堂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在“森林醫生”這一環節,學生通過找出小數和人民幣互化過程中出現的錯誤,進一步加深了對小數的認識,理解了小數的意義。同時也糾正了學生在小數認識過程中易出現的問題。

第四環節,生活中尋找小數。通過讀一讀生活中的小數,拓寬學生對小數的認識,並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跟數學有關的問題,感受數學的魅力,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把課堂交給學生,老師在其中穿針引線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就如本節課教學,如果教師不找一些生活中的小數和表示長度、表示重量的的小數出來,孩子們就會認為小數只表示價格;如果老師不教孩子們正確地讀小數的方法,孩子們就會用以前的讀法來讀小數;如果孩子們自學後不作必要的講解,就有一部分學生不能真正理解小數和元角分的關係,不能真正理解小數的意義。所以在課堂上老師的引導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比如我在課堂上問學生“小數與我們以前學過的數讀起來有什麼不一樣”,使學生在思考中完善自己對小數的認知,完善小數的讀法。

以前都是聽別人的課,這次第一次聽自己的課,發現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及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是在課堂上最主要的問題是自己在語言方面不到位。主要表現在語句不流暢,出現了很多次説話嗑嗑巴巴的情況,環節的過渡階段語言的組織欠佳,顯得過渡很不自然。這樣最容易出現的後果是學生如果稍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就會跟不上課堂的節奏,導致學生聽得一知半解。

二是在課堂上隨機應變的能力還要進一步提高。比如在導課階段,讓學生找一找數學課本封底的小數,這時已經有一部分學生讀出了這個小數(六點四二元),但是為了完成自已心目中的課堂,故意對這一情況“乎略”,而是讓學生在學完了本節課後再讀出來,沒有進一步對學生引導,錯失一次教學機會。

三是多媒體課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如課件第九頁中,本來應該先出現“你能讀出下面的小數嗎?”,再出現“小數和元、角、分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 ”,但是課件中把兩句話的次序顛倒了,出現了不應該出現的課堂小事故。

四是和其他教師相比,自己對本節課的理解和教學設計,對課堂的把控,時間的掌握等方面,還有很大的差距。和講過這節課的比較成功的課例比,自己在教學理念、教材理解、環節設計、學生引導等方面還要進一步琢磨,進一步提高自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7r9j0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