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四年級數學《解方程》教學反思

四年級數學《解方程》教學反思

《解方程》是人教課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內容,本節課是在認識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新課程解方程教學與以往的最大不同就是,不是利用加減乘除各部分間的關係來解,而是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也就是我們常説的等式的基本性質解方程。

四年級數學《解方程》教學反思

我對課時安排及教學設計均做了較大調整。原訂計劃是第一課時完成“方程的解”及“解方程”概念教學,要求學生掌握方程檢驗的書寫格式,第二課時完成加、減、乘、除各類型方程解法的教學。調整後的教案改為第一課時完成“方程的解”及“解方程”概念教學、會解形如X±A=B的方程,掌握檢驗的格式;第二課時只完成乘除法方程的解法。我上的是第一課時,其次對於教學設計也做了相應處理,將例1 改為:X+20=70,又將X-a=b形式的方程穿插學習過程之中。

為什麼我會做如此改動呢?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考慮到學生一節課內如要掌握加減乘除各種類型方程的解法、理解解方程的原理,規範書寫格式,內容太多,怕影響教學效果。2、如果能將“解方程”與“方程的解”這兩個概念結合規範的解方程書寫過程和結果來向學生解釋,更利於學生理解掌握。總體思路如下:

1、從複習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入手,引出課題,引導學習質疑,有利於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深入學習的積極性。

2、通過自主學習、組內交流、合作,達到培養學生自主、互助的精神。

3、給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學習,讓學生髮現。

4、多層次的練習形式,有利於學生對知識進一步的理解與掌握,並及時有效地鞏固強化概念。

5、教師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己去想去説,去回味知識掌握過程的舞台,這樣將更有助於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總結失敗原因,發揚成功經驗,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6、自學思考彙報交流既有利於每個學生的自主探索,保證個性發展,也有利於教師考察學生思維的合理性和靈活性,考察學生是否能用清晰的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感受天平的平衡現象,悟出等式的性質變化。

教學中我先利用課件演示了“我説你答”的遊戲讓學生回顧:天平兩端同時加上或減去同樣的重量,天平任然保持平衡,目的是讓學生直觀感受天平保持平衡原理,為學生遷移類推到方程中打基礎。然後出示例題X+20=70

二、利用 等式性質解方程-,初步感悟它的妙用

在計算過程中,重點突出了“等式”與“等式兩邊都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這個規律,通過討論:方程X+20=70中左右兩邊同時減去的為什麼是20,而不是其它數呢?讓學生明白:左邊減去20是為了使方程左邊只剩,右邊減去20是為了使方程兩邊仍然相等!不斷對孩子們進行潛移默化地滲透,促使絕大部分的學生都能靈活地運用此規律來解方程。從而,我驚喜地發現孩子們的學習活動是那麼的有滋有味,進而使我很順利地就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

三、確保正確率,及時進行檢驗。

原來的檢驗過程需要完整地寫出左邊與右邊相等的過程,小學生在這個方面就會顯得不耐煩,在經歷了一個詳細的`檢驗過程之後,然後教給學生一個簡便的檢驗方法,學生都很興奮,積極性也很高漲,而且主動性也很好,這樣解決問題的正確率也提高了。

通過教學,發現學生對這種方法掌握的很好,而且很樂意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但同時讓我感到了一點困惑:

從教材的編排上,整體難度下降,有意避開了,形如:A—X=B 和 A÷X=B等類型的題目。把用等式解決的方法單一化了。在實際教學中,如果用等式性質來解就比較麻煩。很顯然這種方法存在着目前的侷限性。對於好的學生來説,我們會讓他們嘗試接受——解答X在後面這類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號二邊同時加上X,再左右換位置,再二邊減一個數,真有點麻煩了。而且有的學生還很難掌握這樣方法。但是用減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間的關係解答就比較簡單。這會不會與教材主倡導的用等式的性質解決問題有矛盾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4ro0p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