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三年級數學上冊《除法》的教學反思(通用10篇)

三年級數學上冊《除法》的教學反思(通用10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數學上冊《除法》的教學反思(通用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數學上冊《除法》的教學反思(通用10篇)

三年級數學上冊《除法》的教學反思1

三位數除以兩位數的除法,是教學的一個難點。這兒要涉及到試商,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困難,所以學生的作業錯誤率較高,計算速度也慢。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我發現讓學生掌握試商、調商的辦法是一方面,最重要的還有讓孩子明白:我們一般採用的是把除數看成整十數的辦法,這樣有時正好,有時卻需要一次、兩次的調整,這就需要我們有克服困難的意志。

為了教學方便,我通過查找料,整理了一些試商方法,如下:

(1)同舍同入法把被除數跟着除數一起舍或入,然後試除,例如,11228,如果把除數看作30,則被除數看作120(同入);如果把除數看作20,則被除數看作100(同舍)。

(2)三段法把除數首位的下一位數劃分為三段:1、2、3為下段;4、5、6為中段;7、8、9為上段。下段,上段按四捨五入法試商,中段看中間數試商(即除數是幾十四、幾十五、幾十六時,看作幾十五去試除),用中間數試商,需要熟記中間數的倍數,要求較高,一般,僅當除數是十幾、二十幾、三十幾時,中段才用15、25、35去試除。

(3)口算法。有些除法的商很容易由乘除法的口算得到,例如:7515,商是5;10025,商是4。

(4)同頭無除試商法。當被除數與除數的首位相同如:84385(即同頭),但前兩位又不夠除(即無除)時,一般可以用9或8作初商,例如,11213,初商9,商過大,再改商為8,當除數是幾十而又同頭無除時,還可以按除數與被除數前兩位的差找商:差1、2試商9,差3、4試商8,差5、6試商7,差7、8試商6,初商過大再改商。例如,11214,14和11差3,試商8。

(5)折半法。當被除數的前兩位接近除數的一半時,可以用5或4去試商。例如,24746,被除數的前兩位24比除數46的一半稍大,用5作初商,又如,22746,被除數的前兩位22比除數46的一半稍小,用4作初商。

(6)類推法。在除法的計算過程中,有時可以根據已經求出的某一位上的商來判斷另一位上的商。

三年級數學上冊《除法》的教學反思2

口算除法是一節計算課,是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這一單元中的起始課,更是學習除數是兩位數除法的筆算除法的重要基礎。

成功之處:

1、堅持做到寓教於“趣”。

教學中有效地運用電教媒體。通過課件演示,生動形象的創設了46週年校慶的情境,課件中用氣球、彩旗佈置美化校園,讓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學習口算和估算,從中理解計算的意義和作用。促使學生積極主動來學習,學玩結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2、給每個孩子展示自己的機會。

無論是在複習中還是在練習中,根據學生不同水平,結合問題的不同層次,儘量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回答問題,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培養主動學習意識,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都有收穫。

3、有效互動,增強反饋。

課堂上,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通過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參與適當點撥,師生提問與回答,及時反饋學習進展情況,掌控教學進度。

4、練習有針對性,精講多練。

教學中針對每一個教學環節,設計有針對性的練習,通過口算、估算、判斷等形式全面進行練習,夯實基礎,是學生掌握基本的口算、估算方法,並能靈活運用,從而較好的達到教學目標。通過本課教學,也感覺在培養學生多思多練,多動口做的還不夠,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還應在這部分加強思考,力求以後教學更上水平。

三年級數學上冊《除法》的教學反思3

第六單元《除法》的教學已經接近尾聲,這個單元主要進行的是各種類型除法列豎式的教學。我們都知道,這個單元可以説是三年級上冊的重點也是難點,他比乘法列豎式要難,類型要多,如果這個單元學不好,那麼四年級的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五年級的小數除法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所以要花更多的時間在這個單元上。

反思這麼長時間的教學,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一、其中有一節課講的是末尾有0的除法,主要讓學生理解末尾有0的除法的算理並掌握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我給學生補充了很多的練習題。發現學生最經常出現的錯誤,甚至到現在還有一兩個學生出現的錯誤是:

正確的應該是:這幾個學生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錯誤,我想還是對最後一個0為什麼要直接寫到商的位置上不理解,還是不理解末尾帶有0除法的算理。第二個出錯地方最多的是:612÷3=24正確的應該是:612÷3=204

這是學生沒有掌握哪一位不夠除,在哪一位商的位置上寫0,這個0在十位上佔位。

這兩種是除法單元最常見的錯誤,儘管只是極個別的學生出現,但是還是要重視起來。針對這種情況,我採取了以下措施:

一、在課堂上把這些容易出錯的地方再講一遍,以“小法官”的形式出現,這也是我們經常用到的一種方法,就叫那些在練習過程中出錯的學生來回答這些題錯到哪裏了,應該怎麼改正,並上講台演板。這樣加深了這些“出錯生”的印象,又使其他同學又複習了一遍。

二、有些學生在課堂上大規模的教學,他還是不會,在課堂上再講一遍算理就太浪費其他學生的時間了,可以把他們叫辦公室再重新講一遍算理,他們不理解,就再講一遍,直到他們掌握為止。

三、針對那些掌握不好的學生可以讓他們説出計算的過程,邊説過程邊計算,這樣學生計算方法和書寫還算掌握得不錯。

四、這個單元還要多練習,每節課我都至少讓他們練習3組題,每組4道或5道,我不抄到黑板上,而是邊讀題邊讓學生記,這樣既能訓練學生的注意力,又能訓練學生的聽力,他注意力不集中他就不知道這道題是什麼。只有多練習才能達到熟能生巧。

總之,我會想盡各種辦法,讓學生掌握這個重點內容。

三年級數學上冊《除法》的教學反思4

“除法的運算性質”是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並掌握“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等於這個數除以這兩個數的積”的規律,“除法的運算性質”是學生“加法交換律”、“乘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乘法結合律”、“乘法分配律”的運算定律及“減法的運算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學生對於規律探究類的課並不陌生。下面我結合這節課的教學,談談幾點想法:

1、教學過程有序,提高學習有效

本節課,我力圖為學生創設並提供機會,讓他們在大膽猜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中感悟、發現除法的運算規律,使學生在充分體驗的過程中理解、建構新知識。讓學生在“發現——驗證——歸納”這一系列的活動中,為嘗試解決問題而進行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學生的思維交鋒碰撞,經歷數學知識的“再創造”,共同探索出除法的運算規律。進而安排各種情況的除法算式進行簡便計算,讓學生在運用中不斷探索,感悟在計算除法時,要根據題目的特徵靈活運用規律才能使計算簡便,從而促使他們對自己的計算過程進行反思,形成用除法性質進行簡便計算的策略。

2、小組合作有序,提高合作能力

採用合作學習來驗證規律,學生先獨立思考1分鐘左右;然後小組交流:聽交流,提出疑問;得出結論等探究過程,這樣的探究方式有利於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親歷建構知識,掌握方法,感悟策略的全過程,他們養成了探索的習慣,展現了從不知到知,從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的學習過程。在這樣的數學活動中,學生不僅僅獲取知識技能,他們探索和創造的意識也從中得到培養。整個教學過程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即問題讓學生去揭示,知識讓學生去探究,規律讓學生去發現,討論讓學生去歸納,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數學問題的慾望,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內驅力,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的學習習慣,形成主動學習的心態,並逐漸建立起獨特的思維方式。

3、評價跟蹤有序,成為心靈對話。

課堂評價跟隨課堂教學而展開,從對第一次的小組合作的形式的評價,到學生彙報的聲音響亮、發言的積極性的評價,到對第二次的小組合作的規範的評價,到對差生的學習積極性的評價,……雖然只是短短的評價語,往往能收穫意想不到的結果。瞧,課中王珊珊的表現不就是證明嗎?為此,教師應該不吝評價語,適時對學生進行評價,與學生進行智慧的特殊對話,這種師生的特殊對話,是心靈的特殊對話,一種平等的、真誠的對話,它能使富有理性之美的數學教學閃耀着人文的光芒。

整個教學過程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即問題讓學生去揭示,知識讓學生去探究,規律讓學生去發現,結論讓學生去歸納,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數學問題的慾望,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內驅力,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的學習習慣,形成主動學習的心態,並逐漸建立起獨特的思維方式。

三年級數學上冊《除法》的教學反思5

認識除法,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考慮到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學習除法會感到困難,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以及對除法的興趣將直接影響到後面的學習,所以整個教學過程要努力使學生參與到學習中,讓學生親自去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所以在在新課伊始,教師就揭示“除法”,瞭解學生對除法的掌握程度,當然學生也從不同的角度去描述了他們心中的“除法”,這樣就激活了學生最近的認知區域,從而也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更瞭解了學生的知識起點。

二年級的學生,喜歡動手是他們的天性。讓學生經歷“實際問題——平均分的活動(實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這一抽象過程,從而體會除法的實際含義,初步理解把一些物體“按每幾個一份地分”或“平均分成幾份”,都可以用除法計算,再介紹除號、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本課上完後,雖然學生能正確地列出算式,但有相當部分的學生不理解其含義。因而在練習的過程中,要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並提出問題,再引導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我多次給學生積級的情感支持,讓學生體驗到掌握一種新方法的快樂。

但是,每一節課總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加強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是必需長期進行的。

三年級數學上冊《除法》的教學反思6

認識除法第一課時的目標就是認識“平均分”,然而對於學生來説,對於平均分的認識總是不能達到一定的高度,在實際的教學設計中,我分明感受到教材在設計上的一種不恰切,教材的設計是先讓孩子們分10顆松果給兩隻小松鼠,每隻小松鼠可能分得幾顆松果?因為涉及10的組成,所以孩子們都很容易地就能回答,接下來提出“要使兩隻小松鼠分得同樣多,怎麼分呢?”第一個問題很好,然而第二個問題,讓孩子們來分一分怎樣能夠同樣多,我覺得對於學生的思維來説有一定的跳躍、概念模糊,在這裏,同樣一個意思,可以換換説法,假如兩隻小松鼠分得同樣多,你知道他們是怎樣分的嗎?猜一猜,然後再讓學生用花片分一分,這樣的思路,讓學生有一種更清晰的認識,使學生感受到分得同樣多,做法卻有這麼多的不同,感受每一個人的智慧的不俗。

在生本課上,我設計了課前小研究,也如書上一般提出了兩個問題,1、兩個小朋友分12個蘋果,每個小朋友可能分得幾個?你有幾種分法?2、如果兩個小朋友分得同樣多,你知道他們是怎樣分的嗎?先猜一猜,然後再用花片分一分。3、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請你舉一個平均分的例子吧!這個課前小研究,有兩個地方值得注意,一是沒有采用書上的原例松鼠分松果,一是改變了例題中的數據,體現着我們生本小研究在設計上的簡單、根本,更重要的是開放。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對於第二個問題因為有了猜這個思考中的非常重要的環節,所以孩子們分起來特別有興趣,猜的過程,無疑就是一種想的過程,只有想得到,才能做得到,只是一個小小的改變,就讓孩子們的積極性提高了不少,我們的課堂就應該這樣根植於教材,但更超越教材,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只有如此,我們的課堂才能活起來。

在全班展示交流以後,學生們對於平均分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然後進行相關的練習,這樣,學生在認識上和語言上都能夠對平均分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也為除法的引入起到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作用。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注重抓住一個個小細節,讓孩子們的學習因為小小的改變而充滿活力,只不過多做了一點點,但結果卻讓人意想不到。

三年級數學上冊《除法》的教學反思7

這部分內容是在前面教學分數除以整數、整數除以分數的基礎上教學的,通過這一內容的學習可以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在設計本課時主要突出讓學生充分評價和反思。如在本節教學中,,我先請學生獨立計算,然後再四人小組合作交流自己的計算方法。彙報結果時,有的小組説因為整數除以分數,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都是等於乘以這個數的倒數。他們認為分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也等於乘以這個數倒數。通過交流討論,最後得出分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是一個數除以分數等於這個數乘以這個分數的倒數。然後,再和前面學的整數除以分數,分數除以整數聯繫起來,得出統一適用的分數除法的法則是甲數除以乙數(0除外),等於乘以乙數的倒數。很自然地複習了舊知識,再結合具體的算式強調轉化的過程,特別是除號要變為乘號,除數變成了它的倒數,兩個要同時變。由此推導出分數除以分數也是這樣的,並且歸納其中的聯繫,發現其中不管是怎麼樣的分數除法都是一樣的,這樣就可以只用甲數和乙數來區別。根據學生的分析,我及時把統一的計算法則板書在黑板上,並把變化的和不變的用不同的記號標出來。

本節的教學中,學生始終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到每一個環節的學習中,在主動進行探究,並總結出計算法則。而對新知識的學習,不是老師去講解。而是讓學生自主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學習空間。學生的思維是發散的,學生的方法是多樣的,體現了學生的主動性。

三年級數學上冊《除法》的教學反思8

個數除以分數是在一個數除以整數的基礎上,讓學生從一個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遷移到一個數除以分數,教材通過圖形和多個例子來證明一個數除以分數就是乘以這個分數的倒數。我採用數形結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分析題意、弄清數量關係的基礎上,理解算理、探究算法。實際上就是先讓學生畫線段圖,用圖形語言揭示分數除法計算過程的幾何意義,然後,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將“圖”和“式”對照起來,進行分析和説理。幫助學生理解除以一個分數怎麼就可以轉化為乘它的倒數了呢?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學會一個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難點是理解一個數除以分數的算理。

教學目標我是這樣定位的:

1。通過合作探究、討論交流,理解一個數除以分數的算理,概括並掌握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提高遷移類推、分析比較的綜合能力。

3。獲得成功的體驗,認同數學在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

在新課之前,我先做了個複習鋪墊,讓學生算算小紅步行每小時走多少千米,引出數量關係式,路程÷時間=速度。然後呈現了書本上的主題圖,把抽象的計算置於具體的情意中,通過解決“誰走得更快些”,列出分數除法的算式,接下來,讓學生根據學習經驗初步猜想“一個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為學生提供開放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有了猜想以後,我引導學生藉助線段圖來解決小明速度的問題,感受算理,推導算法,從而來驗證當初的猜想。這部分的數學內容我主要滲透了數形結合、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把除法轉化成乘法計算,對學生來説是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在這一過程中主要是不斷引導學生髮現將2÷2/3轉化為2÷2×3表示的是先求什麼再求什麼,進而轉化為2×3/2的依據又是什麼”,使學生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繫並把新知納入已有的認識結構的過程中,自然感受到每一步的轉化都是新、舊知識、方法的轉化。質疑:對於兩個數都是分數的除法算式適合嗎?再次組織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來驗證“前面總結出的方法是不是對其他除數是分數的除法也同樣適用?”深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這樣的設計,我意圖讓學生真實地經歷知識的探索、發現過程,從而起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的作用。

總結出算法之後,我首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先來概括一個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然後又出示了一個數除以整數的數學問題,讓學生通過解決一個數除以整數的計算,用比較簡練的語言概括出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將上節課與這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整合,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繫,進一步理解算理,統一了算法。

對於這堂課,我感覺學生對於算法比較好理解和接受,但對於算理的理解存在有很大的難度,需要在練習中慢慢去理解和體會。

三年級數學上冊《除法》的教學反思9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內容包括用整十數除整十數、幾百幾十數的口算,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這些知識,同時又是學習除數是兩位數除法的重要基礎。

成功之處:

明理馭法,加強計算教學。算理和掌握算法是計算教學的兩大任務。算法是解決問題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賴以成立的數學原理。“算理”是學生走向算法的橋樑,是學生學習算法的知識基礎,而算法是學生學習的中心任務。如果單是強調算理,能理解了新問題,但無法實現計算方法上的質的飛躍;如果單是強調“算法”,知其然,必須知其所以然,很難穩固。因此在教學中讓學生自主探究,找准算理與算法的連接點,在計算中算理與算法相結合來進行計算。這節課的口算除法有兩種,一種是算除法想乘法,另一種是根據算理來解決。在説算理的過程中,圖式結合,讓學生根據分的過程列出豎式。

不足之處:

學生對於除數是整十數,被除數也是整十數掌握的較好,但是出現除數是整十數,而被除數是整百數的時候,學生往往出現商是一位數的錯誤,究其原因,如果在學習口算除法時,以商不變性質為基礎,學生會掌握的更好。

再教設計:

可以嘗試先教學商不變規律,再進行口算除法教學,讓學生能從多角度掌握口算方法。

三年級數學上冊《除法》的教學反思10

《口算除法》是在學生掌握了表內乘、除法,一位數乘多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後面學生掌握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學習除數是多位數的除法奠定了紮實的知識和思維基礎。本節課教材在編排上注意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將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相結合,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實用價值。本節課教材安排了主題圖和例1,主題圖為我們提供的資源是一幅運送蔬菜的場景圖,通過小精靈的問題你能提出什麼問題?引出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正確進行口算,教學難點是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算理。

本節課教學內容比較簡單,由於學生前面已經有一位數乘整十數與整百數口算的基礎,多數學生應用知識的正遷移已經知道了口算除法的方法,因此本節課我主要是採取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學習的方法進行教學把課堂還給學生。

從學生彙報的結果看,多數學生都是應用的添0法,還有少數學生則應用的做除法想乘法的方法。從課堂效果看,學生都是從簡單的算法上想方法計算,沒有想到利用除法的意義來理解算理。因此在教學中我則增加了利用教具進行展示,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算理。

由於本節課教學內容較簡單,在後面的練習設計中,我則採取了不同形式的連續,如:記時比賽、奪紅旗、,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達到了鞏固練習的訓練要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3x3ly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