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大班數學教學反思2篇

大班數學教學反思2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班數學教學反思2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班數學教學反思2篇

大班數學教學反思2篇1

活動設計背景

幼兒教學是單調的,枯燥乏味的。再加上幼兒的年齡小,自控能力差。為保持幼兒的注意力,在教學中注意遊戲引導幼兒聯繫實際,把字形結合起來,通過遊戲引導觀察和教師範寫。這節課重點幼兒會8的組成和加減法。

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通過操作,引導幼兒理解8的組成。

2、技能目標:通過操作、實踐、啟發幼兒看圖口述8的加、減法。

3、情感目標:培養幼兒的思維、動手能力。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8的組成以及8的加減法。

活動準備

數字卡、硬紙片、掛圖、8的加減法算式卡、寶藏。

活動過程

一、複習

﹙1﹚從1數到7。

﹙2﹚6和7的組成及加減法。

二、新課

1、看圖啟發幼兒在“7”的基礎上發現“8”的形成。

給“7”添“1”是8,8裏面有8個“1”。

2、教師利用遊戲引導幼兒理解8的組成,並讓幼兒觀察遊戲人數的變換來擺硬紙片。

3、教師和幼兒玩“湊數”的遊戲,讓幼兒進一步熟練8的組成。

4、教師出示掛圖示範口8的加減法應用題,讓幼兒列出算式並學習看圖口述8的加、減法應用題列算式。

5、遊戲“尋找寶藏”學習計算8的加、減法算式。

(教師在藏寶的途中放着8的加減法算式,把全體幼兒分成兩組進行比賽,每算對一題前進一步,哪組幼兒能最先算完找到寶藏,哪組獲勝)。

1+7=8 2+6=8 3+5=8 4+4=8 5+3=8 6+2=8 7+1=8 8+0=8

8-1=7 8-2=6 8-3=5 8-4=4 8-5=3 8-6=2 8-7=1 8-0=8

6﹑活動延伸

7、複習總結。

教學反思

反思:對於一名剛剛從幼兒園來學前班的小朋友來説,他們對任何事物都是充滿了好奇,注意力不能夠集中,課堂的過程又是一個比較枯燥無味的過程,所以我根據學生的需要和接受能力的培養來設計教案,讓整個課堂活躍起來。這才是一節較成功的課。經過教學之後我作出以下反思:學前班的孩子注意力持續時間短,好動是他們的天性,他們最喜歡的是遊戲、活動。數學活動對於善於形象思維的幼兒來説更是枯燥單調乏味。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習的效率呢?從數學本身的特點和幼兒的.年齡特點考慮。

我採取了以下措施進行教學:

一、使用遊戲活動,一節課時間很長,孩子好動,長時間坐不住,課堂中我插了一些遊戲,這樣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

二、在比賽中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幼兒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在小組中進行“奪標籤”比賽,比一比誰做的有對又快,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從而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我將不斷總結好的教學方法,將所學真正運用於課堂,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大班數學教學反思2篇2

一、本節課成功之處

1、充分體現數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這一理念。

本節課我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結合本班幼兒的生活實際和年齡特點,以談話形式進入情境教學,引導幼兒開展看一看、説一説、擺一擺、填一填、猜一猜等生動有趣的活動,培養學前兒童主動參與教學的能力,同時把“你的火車幾點開”的活動展示在孩子面前,孩子們喜形於色,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要參加,從而提高了學習效率,培養了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組織紀律性。

2、創設情境,激發幼兒興趣。

要激發幼兒

對數學的興趣,就要讓數學教學充滿魅力,就要求教師組織富有成效的教學活動,為幼兒創設積極思維的情景,這樣能使教學過程對幼兒始終有一種吸引力,這樣的課堂也才生動又味。從孩子們在課堂上興趣盎然、積極投入的表現看出,他們是這麼喜歡這樣的課堂。為此我在課一開始就設計了“兔媽媽的水果蔬菜成熟了,小兔子請我們去幫它把這些水果蔬菜送到兩個飯店,你如何分”這樣一個有趣、又具有挑戰性的情景,調動了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

3、以活動為動力,引導幼兒

動手操作、自主探究是幼兒直接獲取經驗知識的最好的途徑,它可以啟發幼兒積極參與思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與探索慾望。在教學這一節課時,我讓孩子上黑板把8個圖貼分成兩份,孩子逐個上黑板分,找一找一共有幾種分法。通過自主操作,使幼兒親身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體驗學習的快樂,同時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不足之處

1、在“説一説”這一環節上,教師要重視關注全體兒童,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要讓兒童自己發揮。對於學前兒童來説,他們的還沒有足夠的自控能力,這就需要要教師的引導,從而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

2、在今後的教學中,多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大班數學活動:《等分》活動反思

星期五上午的數學活動學習《等分》,我讓孩子在活動中通過操作、探索、觀察、比較,掌握二等分的方法,在學習和探索中引導幼兒由淺入深,學習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問題,能通過觀察、比較、類推、遷移等方法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培養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的開始,我先請幼兒將一根繩子二等分,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大家都躍躍欲試。我請小朋友來分,同時請他向大家驗證分出的兩根繩子是否一樣長,老師點評。通過這個方法,小朋友瞭解了什麼是二等分,如何來驗證。

在學習活動中,我本着以幼兒為主體的原則,我還為幼兒提供可操作材料,每人一個圓形紙片,讓幼兒親自動手去操作、去探索、去發現、去解決問題,老師在操作活動中充當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孩子們通過操作和探索,自己找出了圓形二等分的分法,建立等分的概念。接下來,對幼兒掌握的知識進行提升,探索、我結合幼兒用書操作各種長方形二等分的方法,對二等分的概念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

活動的結束部分,我又為孩子提供了許多可操作實物:如飲料,蘋果等,讓幼兒知道生活中,許多東西都可以二等分,把學過的知識與生活結合起來,進行生活中的實際操作,幼兒通過切食物、分飲料等實踐,拓展二等分的知識,同時激發了幼兒對等分的興趣,在操作中幼兒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2vkpm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