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比例》教學反思

《比例》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比例》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比例》教學反思

《比例》教學反思1

在教學比例尺的過程中,針對課本上出現的兩種問題,一類是已知比例尺和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另一類是已知比例尺和實際距離求圖上距離。而且在教學的過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學生很容易混淆。

第一個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針對兩種不同類型的問題,用方程解答,在解設未知數的時候,教材上出現的方法是在設未知數的時候,單位上就出現了不同,以至於學生不知道如何區分,什麼時候該怎麼設。

第二個就是方法的選擇上,其實在這一塊知識上,利用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倍比關係,也是一種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讓學生理解這種方法的原理很重要,從學生的課堂和課後情況來看,很多學生其實並沒有從根本上理解這種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一樣的畫葫蘆罷了。

根據學生的這一情況,今天又對比例尺的內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實關鍵還是在於學生沒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500000這是在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統一的時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進行解答的時候,如何進行解設只要抓住一個要點:對應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這樣就不用去顧及怎麼設,只要抓住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相同就可以了,怎麼設都是可以解答的。

對於第二個問題,倍比關係的理解,實際還是對於比例尺的理解不夠深。例如:比例尺1:500000表示的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500000,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500000倍,圖上的1釐米實際是5千米,這就是線段比例尺,在有些問題中利用線段比例尺還會給計算帶來方便。

在學生出現問題之後,針對學生的情況,及時地給學生適當的進行歸納整理,會加強學的理解,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

《比例》教學反思2

本課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我是在教學完《正比例》的基礎上進行設計教學的,通過教學,本人有以下幾點體會:

第一: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數學與生活相結合,通過生活中的三個情境引導學生理解反比例,讓學生容易掌握也容易判斷兩個變量是否成反比例。

第二:通過複習,鞏固學生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學生從中發現第3小題不成正比例,那麼它成不成比例呢?又會成什麼比例?引入課題。通過設疑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激起了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學習新知作鋪墊,也為自主探究新知創造了條件並激發了積極的情感態度

第三:注意首尾呼應,在學生掌握了反比例的特點之後,讓學生切實去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做到理論用於實際,然後再回顧課前所呈現的兩個表,和是12的加法表和積是12的乘法表,讓學生去判斷這兩個表中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讓學生有一個首尾呼應的感覺,使課堂條理清晰一氣呵成。

不足之處有:

1、在教學中,我覺得讓學生動腦思考的時間還是不夠,沒有給足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想,自己做,自己探索,一直都是跟着老師走,感覺沒有完全放開。

2、在提問方面,過多照顧了學習較好的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而對學困生知識的拓展訓練太少,要更多的關注全班學生。

在今後的學習中,力求讓學生自己來設計問題,讓學生互相提問題,編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提問,自己去發現,這樣的教學才是更深層次的教學,更專業的境界。所以,在現在的教學思路上,教學模式上,再來一些革新,更加放手讓學生去做,去想,效果一定會更好。

《比例》教學反思3

“比例尺”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化簡比以及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一部分內容對學生來説比較陌生、抽象,難以理解,且與實際生活較遠,不易讓學生直觀的理解。因此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同時又思考如何將這樣一節概念教學恰到好處的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 反思 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成功的關鍵是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激情、智慧與個性的大舞台,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獲得多方面發展。

1、在生活中引入新課。現代學習心理學認為,知識並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人“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在引入階段,我選取了學生們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五副大小不一國旗的平面圖),讓學生觀察這些平面圖“什麼變了,什麼沒變?”,進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圖形的大小可以隨意改變,但形狀不能改變。

2、在情境中引出課題。老師到房產公司看了房子。出示兩套房屋的平面圖(大小一樣)。老師想買大一點的,你能幫我選擇一下嗎?學生在幫忙選擇的過程中發現很難知道到底是哪個大一點。在學生有爭議的時候,出示兩套房屋的比例尺,告訴學生老師發現每個平面圖下面都有個這樣的標誌。現在你能幫我選嗎?説説你的理由?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引起學生們對比例尺的注意,及時發現往往針對平面圖的大小不能準確的判斷實際圖形的大小,平面圖形的大小與比例尺有着密切的聯繫,進而讓學生提出本節課研究哪些有關比例尺的學習知識,針對學生們提出的問題,進一步有側重點的確定這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3、在動手操作中得出概念。通過讓學生設計製作校園平面圖,親身體驗設計師的感覺,讓他們在實踐中體會如何確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計算數據,如何作圖等。在彙報交流時,恰當的傳授知識。這一環節讓學生充分總結出比例尺的定義,認識縮小比例尺,針對學生們得到的很多結論,我將他們的作品一一展示給同學們看,課堂充滿了探索的氣息。

4、在自學中學到知識。在學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後,怎樣求比例尺和圖上距離這一部分知識教簡單。因此我比較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自己思考,自己與其他學生交流,在交流中學到新的知識。

值得思考的是:教學數學知識時要從生活生產實際中挖掘教學素材,不能生搬硬套教材。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只有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知識的探索過程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老師在整個過程中只是組織者和引導者,用飽滿的熱情參與到課堂中來,用激情帶動感染學生的學習熱情。

《比例》教學反思4

這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其實還是比較簡單的,檢查預習的時候,我就知道有很多孩子基本能“依葫蘆畫瓢”地解決類似的問題了。

但我覺得孩子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至少説對所謂的按比例分配的説法不甚理解。

於是我沒有按課本的步驟出示例題,沒有立足於讓孩子説説如何解題,而是像聊天似的談着分配的問題,從生活中的分配問題見公平性——平均分配顯然不適應社會的發展,按需分配明顯還不可能,於是,在分配的問題上,現在大家能普遍接受的是按勞分配。

於是,我讓孩子們舉例説説生活中表現按勞分配的事件,孩子説到兩個工人的勞動總量不同報酬也應該不同,所以就此導入新知的學習,孩子對分配的問題理解得還是不錯的。解釋得也很好。

然後,從現實的分配問題再到相似的其他按比例分配的問題,出示書上的學習內容,不僅鞏固了新知,也拓展了分配的內涵,就是把一個量按一定的比例分成兩個或三個甚至更多部分。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孩子們自己總結的。

在練習中,把一條線段按1:5分成兩部分孩子還是沒有大困難的,但在把一個三角形按1:3分成兩個小三角形時效率明顯打折了,但通過小組交流討論,集思廣益,還是很快得出了方法。

生活問題、數學問題,本來就是相通的。

《比例》教學反思5

新課改要求變傳統的接受式學習方式為新型的探究式學習方式,就是把學習過程中的分析、發現、探究、創新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探索研究、創新求異的過程。在設計《反比例的意義》時,我考慮到此前學生學習了正比例的'意義,對“什麼是相關聯的量”、“成正比例的兩個量的特徵”已經有了很好的認識,因此我靈活使用教材,對教學內容進行創造性的加工和處理,努力克服教材的侷限性,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拓寬探究學習的空間,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讓學生猜測什麼是反比例時,有的成正比例,還有可能成什麼量時,有的學生説,只要這兩種兩關聯的量的比值不一定,就成反比例,有的學生説,那不對,應該是積一定,才成反比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經歷了猜想、思考、辯論,課堂氣氛很好。

學生有了學習正比例的基礎,今天學習反比例,非常輕鬆。

《比例》教學反思6

《比例尺》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化簡比以及比例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比例尺》教學反思。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同時又思考如何將概念教學恰到好處的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成功的關鍵有以下幾點:

1、情境再現,建立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本課內容距離學生生活較遠,雖然在今後的地理,製圖等知識中,會有所體現,但是以目前六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講,卻不會接觸。所以,我將導入情境設置在學校的範圍內,通過讓學生表演談話情境,引出問題:“你能把學校的操場畫進本子嗎?”利用這樣的導入,很快拉近了本課教學與學生生活經驗之間的距離。在講授知識的時候,教師又以卧式的建築圖引出了計算練習,有一次加深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2、在動手操作中得出概念。

通過讓學生設計製作校園平面圖,親身體驗設計師的感覺,讓他們在實踐中體會如何確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計算數據,如何作圖等。在彙報交流時,恰當的傳授知識,教學反思《《比例尺》教學反思》。這一環節讓學生充分總結出比例尺的定義,認識縮小比例尺,針對學生們得到的很多結論,我將他們的作品一一展示給同學們看,課堂充滿了探索的氣息。

3、適當點撥,大膽放手。

新課標提倡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而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師如何充當號者一角色呢?我認為,教師既然是引導者,教學中的講解和點撥是必需的,教師既然是組織者、參與者,講解和點撥又應是適時適度的。在將本課概念講授清楚以後,教師大膽放手,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的方式,自主完成任務,而教師的大膽放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交流彙報的過程中,教師再進行一些適當地點撥,即實現了教學目標,又使教師的教學過程變得輕鬆自如。

4、對於學生的理解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評價。

以人為本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在這一理念指引下,數學課堂教學中應重視數學學習的個性化發展,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既要尊重學生的數學的不同理解,又要尊重學生的數學思維成果。

在教學中,求比例尺時,學生出現了多種求法,我就循着學生的思路展開教學,我和學生在認真傾聽學生講解的同時,對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與評價,得出求比例尺的基本方法,並且説明,學生可以有自己不一樣的解法,但要注意書裏的規範與完整。

總之,要遵循學生學習心理規律,就要尊重學生的理解,讓學生在不斷的體驗和感悟中總結和調整自己的學習,在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同時,學會學習。

《比例》教學反思7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這部分內容 着重使學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正、反比例關係是比較重要的一種數量關係,學生理解並掌握了這種數量關係,可以應用它解決一些簡單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實際問題。

在教學了正比例知識後,大部分學生都明白瞭如何判斷兩個量是不是正比例,在做題時,學生出錯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在於語言表達的完整性和科學性上。可是一旦教授了反比例的知識之後,學生開始混淆兩者了!不知道是把兩個量相“乘”還是相“除”!這是由於學生對於“正”和 “反”的理解不夠到位。

所謂的“正”,我們可以理解為:一個量變大,另一個量也隨着變大;一個量變小,另一個量也隨着變小。總而言之,兩個量發生了相同的變化。那麼反比例的“反”怎麼理解呢?有的同學已經可以自己概括了:兩個量發生了不同的變化,即一個變大另一個就隨着變小;一個變小另一個就隨着變大。這樣的講解可以使學生掌握可靠的、初步判斷兩個量可能成什麼比例的方法,有助於有序思維的展開!

《比例》教學反思8

“正比例的意義”是一個對於小學生來説非常抽象的數學概念性知識。昨天,我試教了這一課,在教學中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經驗,用日常概念來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幫助學生初步感知,完成對新知的建構。然後,通過例題指導學生主動概括出正比例的本質特徵,學生的理解深刻,準確。

由於學生在上學期已經學過比的意義、比的化簡與比的應用。在上一節課也體會了生活中存在的變量之間的關係,這些都為學生學習正比例奠定了基礎,正比例關係是數學中比較重要的一種數量關係,它也為學習反比例進行鋪墊,同時,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往往比較困難。為此,我密切聯繫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設計了系列情境,讓學生體會生活中存在大量相關聯的量,它們之間的關係有着共同之處,從而引發學生的討論和思考,引導學生認識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

我首先給學生提共了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和麪積與邊長的變化關係。讓學生獨立填表、觀察,然後與同伴交流,通過表格、圖象、表達式的比較,體會到雖然正方形的周長和麪積都隨邊長的增加而增加,但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面積與邊長的變化規律並不相同。同時,學生將初步感知“在變化過程中,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的比值一定”,為認識正比例奠定基礎。同時,藉助圖形直觀、動態地體現了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成正比”的過程,為學生後面學習正比例的圖象積累經驗。接着,我給學生提供第二個情境:當速度一定時,汽車行駛的路程與時間的變化關係。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把汽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表填完整,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當時間發生變化時,路程怎樣變化第三個情境則是,購買同一種蘋果時,應付的錢數與購買的蘋果質量之間的關係。

通過以上這兩個實例,引導學生認識到:路程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的過程中路程與時間的比值相同;應付的錢數隨購買蘋果的質量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過程中應付的錢數與質量的比值相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過比較,概括出以上實例的共同點,引出“正比例”。最後,通過小結、練習讓學生總結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的依據:1.兩種相關聯的變量;2.當一種量變化時,另一種量也隨着變化;3.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一定。

《比例》教學反思9

《比例尺》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的教學內容。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學習比例尺的相關知識,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比以及比例的有關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比例尺這一內容對學生來説比較陌生、抽象,離實際生活較遠,不易讓學生直觀的理解。這節課的教學要求是: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產生比例尺產生的必要性,理解比例尺的意義。2、能看懂線段比例尺,會進行兩種比例尺的轉化,並會根據給出的具體數據求比例尺。在設計本節課時仔細分析了教材的設計意圖,同時又思考如何將這樣一節概念教學恰到好處的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同時促進學生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

1、在上課伊始,呈現了學生乘坐火車和小螞蟻在地圖上爬行的例子,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出示中國地圖,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從而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和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2、 在探究新知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在自己探索中學到知識。在學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後,引導他們進行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的轉化,這一環節我比較注重培養學生自己思考的能力,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自己探索,自己與其他學生交流,在交流中學到新的知識。通過此環節的學習,學生已能運用比例尺的知識解決問題,為後面例題的學習做出很好的鋪墊。

3、孩子的想法是獲得知識的源泉。通過創設生活情景,使學生始終處於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的狀態,熟練掌握了線段比例尺和數值比例尺的轉化,及會根據給出的具體數據求比例尺,讓學生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悦.同時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以此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這樣讓孩子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培養了能力,通過本節課讓學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中有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了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這節課也有遺憾之處,如果學生們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會更好。作為一個數學老師,我會不斷地探索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一節課是否上得好,並不是因為這位老師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為學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

《比例》教學反思10

“正比例的意義”教學,是在孩子們掌握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着重使孩子們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正、反比例知識,內容抽象,孩子們難以接受。學好正比例知識是學習反比例知識的基礎。因此,使孩子們正確的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在實際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1、聯繫生活,從生活中引入: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關注孩子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興趣,首先讓學生從已有知識中尋找相關聯的兩個量,然後通過呈現現實生活中的三個素材路程、速度,總價、數量,工作總量、工作時間這兩個相關聯的量引入新課,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為孩子們的數學學習提供了生動活潑、主動的材料與環境。

2、在觀察中思考

小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思考”是孩子們學習數學認知過程的本質特點,是數學的本質特徵,可以説,沒有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本課教學中,我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讓孩子們通過觀察兩個相關聯的量,思考他們之間的特徵,初步滲透正比例的概念。這樣的教學,讓所有孩子們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獲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3、在合作中感悟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提倡:引導孩子們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數學,解決問題。在本課的設計中,我本着“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在引導孩子們初步認識了兩個相關聯的量後,敢於放手讓孩子們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自學,在小組裏進行合作探究,做到:孩子們自己能學的自己學,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養合作互動的精神,從而歸納出正比例的意義。

4、在練習中鞏固提升

為了及時鞏固新知識,完成了練一練習題後,又設計了兩道加深題,讓學生自己研究圓的半徑和圓有什麼關係,正方形的邊長和它的面積有什麼關係,讓孩子們在鞏固本節課知識的同時,學會通過研究會判斷,同時孩子們的思維也得到了提高;最後引導孩子們自己對知識進行梳理,培養孩子們的歸納能力,使孩子們進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義。可能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沒有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討論自己總結髮言,所以在發言的時候學生還不能完全放開,顯得有點拘謹,但通過後面的練習,使我意識認識到學生對於正比例的意義印象非常深刻,而原因正是上課方式的改變,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多給學生自學研究討論的機會,在鍛鍊學生的同時也給自己減壓。

當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把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真正交給學生後,我們會感覺到,我們對學生了解的還不夠,他們對課堂所學知識的見解有些是我們望塵莫及的或所料不及的。

例:“正反比例意義”這一節課中,在設計“正比例關係式用字母表示”的環節中,我們本意是打破教材,學生可以用任意字母表示,明確所用字母的含義即可,實際課堂中卻出現了火花:當學生自己用任意字母寫出正比例關係式後,師:談談你對a :b=c(一定); ab =c(一定)的理解?生1:我覺得a、b不能為0;生2:我認為2a :2b=c(一定)。

課後的反思讓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是指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上都成功。新的課程具有彈性,新課程力圖最大限度的發展每一個學生的數學需要,最大限度的發展每一個學生的智慧潛能,而且,從面向每一個人出發,也能為有特殊才能和愛好的學生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

使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方面:承認學生之間存在差異;二是如何看待差異。根據這兩方面,教學時,對不同的學生提不同的要求,採取不同形式的指導,讓學生按自己的方式學習,達到相應的水平。

例如:正比例意義教學時:課堂中,教師傾聽學生的發言,不及早的對學生的發言下結論,

於是學生在彙報時,敢於大膽發言,往往呈現出“接力棒”式。師:觀察這幾個個例子,你發現了什麼共同點?生1:都有兩種相關聯的量;生2:老師,我想補充,這些例子中,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擴大或縮小多少倍,另一種量也隨着擴大或縮小多少倍。生3:老師,還有一點要補充,兩種相關聯的量的比值的一定的。生4:老師,我想完整的表達一下,這些例子的共同點是“都有兩種相關聯的量,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擴大或縮小多少倍,另一種量也隨着擴大或縮小多少倍。兩種相關聯的量的比值的一定的”。儘管學生觀察、歸納的程度不一,但確實符合學生的認知,課堂中,我們要鼓勵這種小接力,天長日久,我們會發現學生傳棒、接棒的水平在提高,儘管還存在差距,但這是“向上發展的差真正融於學生主體之中,讓學生充滿自信。現代教學要求“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就是要關注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建立一種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師生關係,以形成寬鬆、活躍、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在學生之間創設一種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幫助、相互評價的關係,以利於學生人格和心理健康發展。

標籤: 教學 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249ne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