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三年級上冊美術教案書

三年級上冊美術教案書

一、教材分析

教師是辛勤的園丁,與學生朝夕相處,一起學習,一起生活。教師像父母一樣關心愛護着學生,是孩子們最熟悉、最尊敬的人。在學生心中,每一位老師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無不留下深刻的印象。每當教師節到來的時候,學生們都會向自己愛戴的老師表達一番敬意。怎樣把最美好的敬意獻給老師呢?

三年級上冊美術教案書

圍繞“老師您好”這個主題,本課安排了三個相關的學習活動:

活動一是憑觀察或記憶畫出教師形象。

活動二是記憶、想像性繪畫表現師生之間的故事

活動三是設計製作尊師卡片。畫自己生活中熟悉的教師意在讓學生從五官、髮式、衣着和習慣動作、神態特徵上來表現教師形象,教材安排上通過文字和圖片同時滲透了對教師感性的依戀和理性的珍愛,毛主席對第一師範的教師徐特立先生的信傳遞了對教師的感激、熱愛之情。一位穿着樸實、手捧備課本、面帶微笑的慈祥的“園丁”形象再現了教師對學生的關心、愛護之意。兩幅學生作品分別用不同的材料工具、不同的表現方法(鋼筆畫、水彩畫)畫出了教師的特徵。

通過活動一的繪畫表現為活動二中的師生故事內容作了良好的鋪墊。師生之間的相處是瑣碎而平凡的,怎樣喚起學生對師生之間具體事例的記憶,怎樣把這份關懷通過畫面表現出來,是活動二着力思考的關鍵。教材中的範圖以畫家作品與學生作品在題材內容上給予了啟示和參照,“新課”這幅國畫中教師與學生的相貌、身材、衣着、動態都體現了師生的區別,教師服飾、體態體現成人職業特點,學生表現體現活潑的小孩特徵,畫面的構圖形式與學生作品也有很大的差別,而學生作品表現了發生在課內外的`師生故事,並通過水彩筆畫、水粉畫、版畫三種表現形式為作業方式的多樣化給予了提示。畫師生之間的故事在表現的內容、範圍與形式、方法上應是不拘一格的,甚至可以想象出暫時不可能實現而將來可以做到的理想願望,也都是可以的。市面上的尊師賀卡很多,教材上的學生作品體現了兒童想象製作的特點,怎樣讓學生在造型思考、組合設計、形式構成等幾個方面綜合考慮做出一張有特色的賀卡是本課必需解決的問題。

以上第一、二個活動以串聯的方式設立,第三個活動與前兩個活動以並聯的方式設立,圍繞同一個主題,這三個活動涉及了造型表現、設計應用兩個領域的學習,教師應鼓勵學生尋求與眾不同的表現角度與方法,儘量做到表現獨特、表達真切。

二、教學目標

能抓住教師的形象神態進行描繪,培養自己的觀察力。能記憶或想象畫出師生之間印象深刻的故事,培養自己的繪畫表現力。*掌握賀卡設計的方法步驟,能製作一張尊師卡片送給自己喜歡的老師,表達自己的心意,提高自己的動手設計能力。在充滿生活情趣的繪畫與製作中,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

三、教學設計

課圍繞“老師”這個主題,將表現性繪畫和手工製作融入到師生情感交流之中,教師的教學藝術將激活學生對教師的美好印象。語言的交流、心靈的對白、細節的把握將再次勾勒師生學習生活的直觀畫面。

活動一重在啟發學生觀察、記憶自己喜歡的教師的形象特徵,教學可作如下安排:引導記憶——學習討論——提供指導——創造表現——交流評析。上課前講發生在某位教師(或者是自己)身上的故事,讓學生猜猜這位教師是誰,並引導學生對結果進行推理分析:“你是怎樣猜出來的?”,“這位教師外形有何特點?”,“你還知道他(她)喜歡幹什麼?”,通過交流學習討論引發學生對教師的注意和記憶。在學習指導中可通過示範畫或學生作業的展示觀察,讓學生重温“自畫像”那一課中人物的基本畫法,抓住自己喜歡的教師的特點進行獨特的創作表現。作業之後,可將作業進行展示,先讓學生們猜猜畫上是哪位教師,再請作者本人進行介紹,首尾呼應,結束本課的學習。

活動一作業表現僅僅是教師個體形象,活動二與活動一比較,要表現的人物更多,情節更生動。教學中可作如下安排:觀察比較——學習討論——提供指導——自主表現——交流評析。可利用CAI課件出示兩幅學生作業,引導學生觀察比較,第一幅畫是一位教師的具體形象,第二幅畫是將第一幅畫中的教師形象與一些學生形象進行組合的畫面,通過比較揭示本課學習主題。學生討論師生相貌、身材、衣着的區別,並在CAI課件中強化表現意識,在提供學習指導時可通過CAI課件讓學生在畫面中對既定的教師、學生形象進行嘗試組合構圖,出現人物形象組合的各種圖畫,並鼓勵學生根據記憶加上一定的主觀想象,積極思考“學生和教師在何處幹什麼的故事情節,大膽表現,在交流評析中對自己表現的印象深刻的畫面故事暢所欲言。

活動三是關於卡片設計製作的學習內容,可以信息加工策略為主導設計學習活動,教學安排如下:觀察分析——掌握規律——拓展思路——自主設計——體驗交流。教師出示尊師卡揭示課題,並讓學生拆分卡片,瞭解卡片的構成要素包括:襯底、形象、文字,探討卡片的設計方法和設計規律。教師提供各種卡片供學生欣賞,開拓學生的視野,並向學生提供卡片外形和圖案設計的思路,如根據文字、祝詞進行聯想等。學生設計製作完畢後可相互欣賞,並贈送給自己喜歡的教師。教師充滿謝意的表白既是對孩子的肯定,又促進情感交流的昇華。評價不能侷限於繪畫或製作表現的甄別,更重要的是通過評價繼續構建師生友誼之橋,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

作業要求:活動一,以寫生或記憶的方式畫一畫自己喜歡的老師,可以是頭像、半身像或全身像。

活動二,記憶或想象畫出自己和老師之間印象最深的事情。

活動三,設計製作一張賀卡送給自己喜歡的老師,表達自己的心意。

四、教學建議

根據學生起點行為和能力,考慮活動設置,如果學生繪畫表現能力較強,基本已掌握三冊教材“自畫像”的知識、技能,教師可考慮將活動一和活動二並置,根據學生便於表現、易於抒發情感的需要來考慮教學目標的定位。*以人物為題材的繪畫,學生感覺最困難的是人物動態表現和畫面人物組合方式,教師應在技能方面提供指導,並積極鼓勵學生大膽表現。*怎樣讓學生製作出比較獨特的賀卡,教師應提供設計的思路,引導學生進行賀卡外形設計時,可設計規則形卡片,也可以設計異形卡片,通過個例啟發學生大膽想象設計。*賀卡中的主要文字內容應簡約,字體的大小、位置、擺放卻很重要,圖文結合應體現一定的形式美法則,這應是製作卡片的難點。教師可利用CAI課件呈現一定的文字、圖案和襯底,讓學生進行自由的擺放、合理的選擇,這樣既可以解決構圖問題,又可以解決色彩搭配問題。第一課 老師您好 教案教學目標:以教師節為契機,深化學生對老師的感情,同時,學生以自己最熟悉的老師為對象,通過記憶畫的形式完成“老師您好”的命題畫。

教學重點:學會找到熟悉人物的特點,畫一張半身人物像。

教學難點:能掌握某一位老師的長相特徵並表現出來。教學準備:教具:課件學具:任何一種作畫工具、白紙、課本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

1、同學們,你們知道9月10日是個什麼節日嗎?

2、中國有一句古話:“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你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嗎?如果大家還不能太理解,老師這裏有一個小故事説給大家聽。

3、你們每個人的生命中至少有12年的時光是在學校,老師成了與你相處最多,最熟悉的人。你有沒有自己喜歡的老師呢?

4、學生自由回答,並説説喜歡的理由,進一步加深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感情,並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德育教育。

5、教師節快到了,你想用什麼方式表達你對老師的感情呢?(1)學生自由回答。(2)同學們的想法真多,老師這裏就有一位可愛的同學送給了我一份教師節的禮物,想不想知道是什麼?課件出示:學生畫的老師畫像。

6、今天我們一起拿起手中的畫筆將心中最敬愛的老師畫下來,好不好?

7、板書課題。

二、體驗、探索:

1、能不能向其他同學描述一下你喜歡的老師的樣子?最好説出你印象最深刻的一點。學生自由描述,老師加以引導。

2、現在你能不能用最快的速度勾畫出自己心目中老師的形象?(1)學生嘗試作畫。(2)老師選擇幾幅作品到講台上進行觀察和分析。(3)為什麼他們畫得不那麼好呢?

3、讓我們一起來解決這個難題。課件出示:不同的學生作品,畫的都是自己學校老師的畫像。看看這些同學畫的老師畫像,你能猜到他們畫的都是哪些老師嗎?學生自由分析,找到最突出的特點,老師加以引導。

4、現在再來想一想你最喜歡的老師的特徵,現在你可以找到了嗎?5、課件出示:欣賞不同的學生作品,老師在色彩、服裝、背景上稍加指點。

三、學生創作。

四、老師巡視指導。

五、作業點評,總結下課。

第二課時教學要求:

1、 加深學生對老師的瞭解,培養學生的尊師之情。

2、 提高學生的繪畫創作能力,選擇一定的表現形式。

3、 正確區別老師與學生之間外在的形象特徵、神態。教學重點:表現學生在教師節中向老師獻禮的場面和情意。教學難點:把握師生的形象特徵與神態;主題明確,畫面內容感人。

教學準備:彩筆或水粉水彩畫工具、作業紙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組織教學,教師巡視紀律與畫具準備情況。

2、談話導入九月份有一個很特別的節日,那會是哪個節日呢?(教師節)為什麼要有個教師節?

二、説一説

1、在教師節來臨之際,同學們想一想,你從哪些方面感受到了老師對你的關心和愛呢?

2、你想怎樣來表達你心中的這份感謝之情呢?教師啟發學生,親手做一件小禮物|:設計一個特別的賀卡、做一件手工藝品等等。在這節美術課裏,我們要用手中的五彩筆來描繪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愛之情。

三、想一想:怎樣畫

1、構思。畫面內容:人物(學生與老師的區別有哪些?)、場景

2、作品表現形式:彩色筆、蠟筆、水粉水彩畫、國畫、鋼筆線描等。構圖要飽滿,有主次之分。思考:可不可以借鑑一些畫家的作畫風格?

3、 創作四、欣賞教材圖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ye2ln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