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觀察物體的教案六篇

觀察物體的教案六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觀察物體的教案6篇,歡迎大家分享。

觀察物體的教案六篇

觀察物體的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正確辨認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能同時觀察到物體的兩個面或三個面,能正確辨認簡單的組合圖形的正面、側面和上面。能辨認從不同位置看到的物體形狀,能根據從某一面看到的圖形,把物體擺出來。

2、通過不同題目的練習、講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自己獨立進行題目的練習。

難點:在觀察物體的過程中進行直觀思考。

教學準備:

補充練習題

教學過程:

口算:

80÷8= 93÷3= 9×800= 110×5

500×6= 31×2 62÷3= 48÷4=

學生練習,1分鐘完成。集體核對。

注意末尾的0別忘了添。

62÷3如何處理?複習商1不夠就商0的題型。

觀察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觀察一個物體最多能看到幾個面?應該站在什麼位置?

站在什麼位置只能看到一個物體的一個面?

站在什麼位置能看到一個物體的兩個面?

學生嘗試回答。

觀察長方體、正方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如何確定長方體、正方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補充:如果長方體、正方體相對的面的圖案相同,則這時長方體的下面的面是什麼圖案?正方體的背面是什麼圖案?

學生觀察並説説這樣判斷的理由。

下列的照片分別是誰拍的?連一連。

學生連線並説説這樣連的理由。

從側面看下列的三個物體,分別看到的是什麼形狀?用線連一連。

注意題目的要求,是從哪個面看的?學生嘗試練習。

集體核對,指名回答並説説你是怎樣想的?

六、解決實際問題2小題(簡單的乘除法應用題。)

每本練習本8角,5元錢最多能買多少本練習本?

學生找重要信息,嘗試列式。指名板書(兩人),看看誰寫得準確而完整。

學生觀察、比較板書,注意答句。

一共有43個乒乓球,每8個裝一盒,最少要用多少個盒子?

學生讀題,自己獨立列式解答。指名兩人板書,看看誰完成得出色。

集體核對,注意答句。

比較:兩道題目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都是除法應用題,而且答案都有餘數。

不同點:答句的處理,第1小題捨去餘數,第2小題需要進1。

:這種題目的答句非常重要,是否要進1,就要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判斷。

練習。

你覺得在觀察物體這一章節中,有哪些重要的知識點?

學生交流並自我對照。

板書設計:

觀察物體補充練習

課前思考:

補充了一些之前所學的知識和這一單元觀察物體中的知識,讓學生在學習新知的同時,不斷鞏固以前所學的知識。在觀察物體的補充練習中,讓學生正確辨認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能同時觀察到物體的兩個面或三個面,能正確辨認簡單的組合圖形的正面、側面和上面。能辨認從不同位置看到的物體形狀,能根據從某一面看到的圖形,把物體擺出來。

課後反思:

由於這一單元內容相對比較簡單,所以這一節複習課補充了之前所學的知識進行復習。在口算中注重正確率的基礎上還要強調做題速度。簡單的連乘問題,學生學習得也不錯。對於這一單元,要注意題目之間的比較,能深層次地挖掘題目中的重要知識點。學生對於一些直觀的題目都能完成得很好,理解比較到位置。從題目的處理來看,學生掌握本單元的知識點還可以,但由於題目中抽象的成分不多,因此,沒有什麼難度。因此在練習的過程中,適當地在原來題目的基礎上擴充,一來增加題目的難度,二來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快速反映能力。這樣可以避免由題目簡單有帶來學生的驕傲情緒,反之,會讓學生充滿興趣。

課後反思:

這節課主要是練習與複習本單元的內容。口算部分相對簡單,學生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簡單的連乘實際問題,學生能自己分析題意,並正確的列式計算,也能夠完整的表述自己的想法,比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在練習過程中還是要強調選擇正確的單位。對於本單元的內容,學生對比較直觀的問題掌握得很好,當遇到需要空間想象的問題時,學生的思維還是達不到要求,需要通過學具或畫圖的方式來輔助。但總體而言,這部分知識抽象的內容不多,所以學生掌握起來不是很費力。

課後反思:

本次練習中的口算部分主要是檢驗學生對於兩位數除以一位數以及三位數乘以一位數的口算正確率,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計算的速度。而對於本單元涉及到的內容學生掌握的可以,但總體來説這一單元比較簡單,沒有很抽象的東西需要理解,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容易。但是對於部分學生來説,可能在真正的練習中需要藉助相關的工具幫助自己解決問題,但靠學生自己的想象達不到解題的正確性。

觀察物體的教案 篇2

1.教學設計學科名稱:觀察物體

2.所在班級情況,學生特點分析

1、個性差別大:二年級的小學生是形成自信心的關鍵期。他們在接受別人的評價中能發現自身的價值,產生興奮感、自豪感,對自己充滿信心;有的還表現出強烈的自我確定、自我主張,對自己評價偏高,甚至有時“目空一切”,容易導致自負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於成績不良或某個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級同學的歧視,往往對自己評價過低,對自己失去信心。

2、情緒不穩定:二年級學生由於生活經驗不足,他們在陌生、嚴肅、衝突、恐怖、約束、遭受指責等情況下,容易產生緊張的情緒,自我調節能力比較差,難以釋放心理的壓力,這樣就容易使他們的心情變壞。他們喜歡與夥伴共同遊戲、學習,但情緒很不穩定,容易激動、衝動,常為一點小事面紅耳赤,而且情緒變化極大,並且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壞大多數從臉上一望便知。

3、自控力不強:從二年級開始,學生進入少年期,此時會出現一種強烈要求獨立和擺脱成人控制的慾望,因此他們的性格特徵中也會表現出明顯的獨立性。同時,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們對外部控制的依賴性逐漸減少,但是內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發展起來,還不能有效地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為。

3.教學內容分析

《觀察物體》是本冊第五單元的內容。《觀察物體》是“空間和圖形”領域的教學內容,要求學生從不同方位觀察簡單的物體。初步把立體圖形與其視圖聯繫起來 。教材以學生觀察恐龍玩具這一學生熟悉的事例入手,讓學生體會到不同位置對同一物體進行觀察會得到不同的結果,體會不同結果和不同位置之間的對應關係,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4.教學目標

1.通過實際的觀察、比較,初步體會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

2.在觀察物體的過程中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

5.教學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體驗到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物體形狀是不同的。

教學難點: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形狀。

6.教學課時

1課時

7.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激發興趣

1、猜一猜:你能知道他是誰嗎?(課件依次出示男孩背面圖,繼而出示側面-正面圖)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正面 背面 側面

從背面觀察很難確定是誰,從側面看到正面 就知道是誰了。

2、你知道老師是站在小朋友的那邊拍出這些照片的嗎?

3、揭題: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樣子就不同,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探討研究的內容:從不同的方位觀察物體。

板書課題:觀察物體

二、實物探究,從四個方位觀察小狗

1、確定方位:

(1)師:今天老師請了小狗朋友來和我們一起學習。大家喜歡它嗎?

(2)課前準備好的玩具小狗,放在桌子中間,臉朝黑板。請你想一想,你坐在小狗的哪一邊?

(3)反饋:告訴大家你在小狗的哪一邊?是幾號位置?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前面後面左面右面

2、本位觀察。

(1)請小朋友臉朝小狗坐好,頭不要偏,仔細觀察:在你這個位置,看到了它的什麼?小組內能描述一下你看到的物體的形狀嗎?

學生活動。

(2)反饋:剛才我們對小狗進行了仔細的觀察,在你這個位置,能看到小狗的哪個面?能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形狀嗎?

3、換位觀察,觀察小狗的前、後、左、右(側)四個面。

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只能看到小狗的一個面,想不想看到小狗的前面、後面、左面、右面呢?我們來換個位置觀察。

(1)換位置觀察:請1號座位的同學到2號座位,2號座位的同學到3號座位,依次換位。準備好,輕輕的換。現在這個位置看到的和前一次看到的一樣嗎?你現在看到了小狗的什麼,請把它記在心裏。繼續換位置觀察。

(2)每個小朋友都在前後左右四個位置仔細觀察了小狗,現在老師要靠考考小朋友了。拿出作業紙,請你把在幾號位置看到哪幅圖的小狗連線。如果忘記了,可以離開座位走動觀察;做好了,也可以再走出座位按四個位置再對一遍。

學生連線並反饋。

4、小結:通過剛才的觀察,你有什麼發現?(我的發現: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小狗的形狀也是不同的。)

8.課堂練習

只要大家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你就會發現在我們身邊有很多熟悉的物體,比如説:書本、鉛筆盒、書桌……都可以作為我們觀察的對象。

1、試一試:觀察恐龍、觀察書本、觀察汽車圖。

2、想一想。淘氣和笑笑又在觀察茶壺了。請你仔細觀察,他們看到的茶壺會是怎樣的?

説一説:這幅圖是誰看到的?(依次出現不同方位的茶壺圖片,逐個回答。)這兩幅圖又是從什麼方位看到的?(出示水壺底面、上面圖)

誰願意上來演示一下?(學生演示)

3、猜一猜。4張學校的綜合樓的照片,你知道老師是在哪裏拍攝的嗎?

提供拍攝地點:操場、大門進來的花壇、春秋公園、商貿中心

9.作業安排

觀察物體的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讓學生初步認識到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同一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

2、能辨認從不同位置看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3、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教學重點:

初步感知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同一物體,結果是不同的。

三、教學難點:

能辨認從不同位置看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五、學具準備:

學生每人一個玩具

六、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

1、出示一個六個面顏色都不同的正方形,讓學生在某一位置觀察這個正方形,問學生最都能看到幾個面的顏色,要看到其他幾個面的顏色,怎麼辦?

2、講述“盲人摸象”的故事。

師:“為什麼每個人得到的結果不同呢?”

學生講一講自己的想法。

師:那麼為什麼會不一樣呢?你同意誰的結論?

生:他們四人都不對,因為只摸到了一部分,不全面。

師:對呀!這四個人得到的結論都不是全面的。為什麼呀?

生:他們四個人都是從各自的角度上摸的?

師:要全面的瞭解一個物體的特徵,必須要全面的去觀察這個物體,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綜合無分析把握這個物體的形狀和特點。我們本節課就來學習觀察物體的方法—從不同的角度。

探索新知:

1、觀察物體

(1)出示鬧鐘,(放在學生中間)分組進行。讓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位置同時觀察。

(2)學生活動,觀察物體

師:“你看到了什麼?”

學生交流看到的物體形狀。(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

師:為什麼會這樣呢?

生1:因為我在鬧鐘的前面。

生2:因為我在鬧鐘的後面。

生3:因為我在鬧鐘的左邊。

生4:因為我在鬧鐘的右邊。

師:我們每一個人只看到一種結果,你相信別人的結果嗎?真是這樣嗎?

學生交換位置觀察,再交流一下(注意自己的觀察位置)

(3)師:通過剛才的不同觀察,你有什麼想法?

生:沒一個人看到的都不一樣。

生:不同的地方看到的都不一樣。

生:沒一個物體都不一樣,有好多形狀。

師:是這個物體不一樣嗎?

生:不對,是我們人看的餓位置不一樣。

師生小結: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同一個物體,結果是不同。

(4)教學例1(多媒體出示)

師:誰能説一説圖中恐龍的三個圖形分別是誰看到的?

學生分組討論,並説明理由。

小組彙報、課堂交流。

應用拓展:

1、多媒體課件出示圖:桌上放着一個茶壺,四位同學從各自的角度觀察。

(出示茶壺四個方向看到的圖形)請指出下面四幅圖分別是哪位同學看到的。

2、小組活動進行觀察

67頁“做一做”中的活動。讓學生利用手中的數學課本直接進行操作,每個小組成員先從某一角度看這摞書,然後交換位置看一看。最後,在教科書上進行連線。

鞏固新知:

1、每個學生從各自的方向觀察自己的玩具,説一説看到的玩具有什麼不同。請幾個學生説給全班同學聽。注意:“我在它的(位置),我看到了(形狀)”

2、小組活動鞏固知識:任選小組成員中的一個玩具,放在桌子中間,説一説從自己的位置看到的玩具的樣子。

A: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位置觀察

B:同一個人在不同的位置觀察

應用總結:

師:那麼“盲人摸象”故事中的四個人的説法對嗎?他們四個人怎樣説,才是正確的?

生1:應該説:“大象的腿像一根柱子。”

生2:應該説:“大象的耳朵像一把扇子。‘

生3:應該説:“大象的尾巴像一條蛇。”……。

師:你們還可以怎樣説呢?

生:大象的鼻子像水管。

生:大象的身子像小山。

師:他們如果這樣説,你還笑他們嗎?

生:不笑了,他們只是從一個角度來説的。

課堂小結:

1、説一説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告訴同學們好嗎?

2、如果讓你去觀察一個物體你用怎樣的方法觀察呢/

通過小結使學生認識到,從不同角度觀察同一物體,看到的物體的形狀是不對的,對一個物體應全面的觀察。

反思:

觀察物體的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正確辨別從不同位置(正面、側面、背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2.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

3.藉助動手操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同伴合作意識。

4.聯繫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

5.幫助學生樹立從小仔細觀察事物,認真思考的好習慣。

6.對學生進行保護珍稀動物、關心集體的情感教育。

教學重點:

在實際的觀察活動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

教學難點:

辨認從不同側面(左側面、右側面)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感知

1.從實際切入。

激趣:小朋友們,你們照過相嗎?哪位同學給別人照過相?老師今天帶來了一台照相機,誰想給大家拍照(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拍照。)

談話:你可真像個小攝影師!同學們想不想看看他拍的怎麼樣!(教師操作、屏幕出示剛才在不同位置拍攝的照片。)

提問:大家覺得拍的怎麼樣?你最喜歡哪一張?這張他是站在什麼地方拍的?拍的是這位同學的哪一面呢?(學生討論、回答)

生1:我最喜歡正面的,站在她的前面,拍的是她的正面。

生2:我最喜歡側面的,站在她的旁邊,拍的是她的正面。

2.導入新課。

講述:同學們説的真不錯,要想拍出好照片,就要仔細觀察物體,找到最佳位置才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觀察物體。(出示課題)

[設計説明: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拍照活動巧妙引入,新穎有趣,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立刻進入了學習的狀態,讓學生初步感知新知。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1.構建新知。

(1)本位觀察:

談話:(出示玩具恐龍)這是什麼?你們知道都有哪些恐龍?大家看,老師手裏的這隻恐龍是什麼樣子的?

生1:背上有尖尖的刺,鋒利的牙齒,白白的肚皮,手細細的,有尖尖的爪子。

生2:眼睛是翹起來的,樣子很兇猛。

要求:老師為每一組也準備了一隻恐龍,請每個同學仔細觀察,你看到了這隻恐龍的哪一面,是什麼樣子?(課件出示從正面、左側面、右側面、背面拍攝的恐龍照片。)

提問:你看到了什麼?和屏幕上的哪張照片是一樣的?

生1:我看到了正面,它有尖尖的爪子、粗粗的腿。和第二幅圖是一樣的。

生2:我看到了側面,它有粗壯的腿。和第四幅圖是一樣的。

生3:我看到了背面,它有尖尖的刺。和第一幅圖是一樣的。

談話:同學們觀察的真仔細,老師想統計一下人數,請看到恐龍正面的同學站起來。看到側面的同學也站起來。沒有站起來的同學,你們看到的是哪一面?

3)全面觀察:

談話:同學們想不想自己找一個位置觀察恐龍?好,那你們想到哪個位置就到哪個位置去觀察吧!(學生自主選擇喜愛的位置去觀察。

提問:你到哪個位置去觀察的?和剛才看到的一樣嗎?

説明:這是老師繞着恐龍一圈拍攝到的錄像,我們來看一看吧!

(4)情感交流:

教師:看過之後,你都想對恐龍説些什麼?

生1:那些小恐龍真可愛,我都想養一個。

生2:恐龍的世界真漂亮,我都想去看一看。

談話:你們知不知道現在有沒有恐龍了?由於自然的原因,恐龍已經滅絕了,可是還有一些動物也快要滅絕了,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2.鞏固新知。

(1)擺一擺

教師:同學們,在我們身邊有很多我們熟悉的物體,比如説:書、書包、鉛筆盒……你觀察過嗎?現在,請每組的小朋友把自己的數學書放在一起,理成一摞。看一看,數學書都是什麼樣的?你看到數學書的哪一面?你能看到幾個面?(學生操作,回答。)生1:我看到了側面,我能看到3個面。

生2:我看到了正面,我能看到2個面。

(3)找一找

實例:大家知道嗎,開學以來,只要我們班級的桌椅壞了,總是有一位同學把它修好,可是卻沒有留下姓名。老師一直調查不出來。在星期六的時候,老師正好看到了這位同學和他的爸爸一起為班級修理課桌,老師悄悄的拍下了這些鏡頭。你們想不想知道他是誰呢?

小結:我們大家應該向他們學習,為大家服務。

觀察物體的教案 篇5

單元學習目標:

1.使學生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2.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初步認識軸對稱現象,並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的軸對稱圖形。

3.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初步認識鏡面對稱現象。

4.通過以上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學會欣賞數學美。

重點:從正面、側面上觀察簡單物體的形狀。

難點:感知對稱現象,能畫出簡單圖形的軸對稱圖形。

課時安排:3課時

課題: 觀察物體(一)

內容:教材P67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際觀察比較,初步體會在不同的位置上,觀察到的同一個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

2.能根據看到的不同形狀,正確確定正面、側面、背面的觀察位置。

3.在觀察的過程中經歷探究知識的過程,培養合作意識。

教學重、難點:正確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並能根據觀察到的形狀確定觀察的位置。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師:小朋友,你們喜歡聽故事嗎?上課前,老師先給大家講個小故事。有兩隻螞蟻,有一天他們打算去看看牛是什麼樣的,於是啊,他們就出發了,一隻螞蟻爬到了牛蹄上,説:“牛長得和碗差不多大小。”另一隻螞蟻爬到了牛角上,説:“不對,牛是彎彎的,和黃瓜差不多長。”

師:聽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想法?

預設學生回答:他們看得不全面,他們只看到牛的一部分。

師:是啊,這兩隻小螞蟻只看到牛的一部分,所以都説不出牛的全貌。

二.觀察物體,探索新知。

1.要了解一樣物體,需要全面地去觀察,今天咱們一起來學習全面地怎樣觀察物體。

2.小組合作觀察。

四人小組拿出一個玩具,固定在桌面上不移動,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觀察桌面上的小熊(最常見的動物玩具),然後説一説,你看到的是小熊的什麼部位。

3.彙報:

你看到的是哪個部分?你是坐在什麼位置觀察到的?其他小組和他看到一樣的小朋友請起立。誰看到和他看到的是不一樣的。

4.課件出示:

小朋友真仔細觀察得真仔細。這有幾個小朋友看到的場景,你能説説他們分別是從哪個角度觀察的嗎?

5.通過觀察小恐龍,你發現了什麼?

站在不同的位置,我們看到的都可能不一樣的。

三.分層練習,鞏固提高。

1.觀察書本。

請同學們把書四本合放。一會根據老師出示的畫片,想一想應該是從那個角度看到的畫面,就到走那個方向。

2.猜物體。

(1)課件出示玩具汽車的一面,這是什麼,這是從那個角度去觀察的車?變換圖形,再問。

(2)出示圓點。這是什麼?有很多可能。看來單從一面判斷是不行,我們要更全面些。出示鉛筆正面圖。再左右。

四.總結。

這節課我們都在做什麼?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要了解一個物體,我們必須全面地進行觀察。

五.作業:

回家選擇一樣物體,從不同角度去觀察,並畫下簡易圖。

課題: 軸對稱圖形的認識

內容:教材P68

教學目標:

1.經歷直觀演示、動手操作的過程,瞭解對稱現象,並能識別軸對稱圖形。

2.發展空間觀念,培養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通過對生活事物及相應圖形的欣賞,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學會欣賞數學美。

教學重點:認識軸對稱圖形,會畫對稱軸。

教學難點:找對稱軸

教學準備:課件、一些軸對稱圖形、每個學生一些彩紙和一把剪刀

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入,感知對稱。

1.教師在黑板上畫出一張沒有眼睛的笑臉,並準備不一樣大小的眼睛讓學生蒙着眼睛貼。

2.出示:蜻蜓、蝴蝶、樹葉、臉譜。

師:仔細觀察這些圖片,它們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像這樣兩邊一樣的圖形,我們就説它們是對稱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對稱”。(板書:對稱)

二.動手操作,探究對稱。

1.剪一剪,議一議。

讓學生試着用剪刀剪出一個像這樣的對稱的圖形。

教師巡視、輔導,並貼出。

引導學生辨析:哪些圖形是對稱的?哪些不是對稱的?光用眼睛看是不科學的,你有什麼好辦法可以檢驗呢?

學生可能提出“對摺”的方法。

請剪得不對稱的學生説説是怎麼剪的,教師小結:隨意剪是很難剪出對稱的圖形的。

再請剪得規範的同學介紹剪法。“先對摺”再剪。

師:咱們仔細觀察一下這些對稱的作品,你又發現了什麼呢?(生説。師再揭示。)在數學上我們把這個摺痕叫做“對稱軸”。

教師在一個對稱軸圖形上畫對稱軸,並板書:對稱軸。

請剪得規範的學生在自己剪的圖形上畫出對稱軸,之前沒有剪規範地剪出對稱軸圖形的學生,再修改一下剪的圖形,或重新剪一個對稱的圖形,再畫出它的對稱軸。

2.猜一猜,折一折。

出示一張長方形紙片,師:它是對稱的嗎?它有幾條對稱軸呢?(請學生猜)請大家動手摺一折,試一試。

學生動手後,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演示給大家看。

師:對,長方形有兩條對稱軸。正方形有幾條對稱軸呢?(請學生猜)動手摺一折,試一試。

指名一學生演示,教師板書。

師:猜猜圓有幾條對稱軸?然後動手摺折看。

三.拓展應用,強化表象。

1.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這些圖形是對稱的以外,還有許多物體也是對稱的,你能舉例説一説嗎?

學生舉例。

2.欣賞圖片。

動物:蝴蝶、飛鶴、小鹿、企鵝等;建築:北京天壇、法國艾菲爾鐵塔等;藝術品:花瓶、民間剪紙等;文字:由、甲、旦、M、O、等。

3. 出示P68的做一做:判斷下列哪些物體是軸對稱圖形,是的請畫出它的對稱軸。

獨立完成。並請其餘學生評價。

4.在格子圖上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另一半。P70練習十五的T3。

完成後請小組交流,你是怎麼做到的?指名反饋,教師演示。

5.如果還有時間的話,可以增加:找對稱圖形並找對稱軸的練習。

把圖形分類:正方形、長方形、圓、等邊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等腰梯形、任意梯形、平行四邊形等。

教師請學生隨意拿圖形,並分類擺放。

(板書:是 不是 不確定)

找確定的圖形的對稱軸的並畫出。分組完成。

6.小結。

通過剪,畫,小朋友們都認識了對稱圖形,那麼現在誰能為大家介紹一下這樣的圖形。

四.課堂總結。

在下課前,讓我們來放鬆一下,準備下課。請閉上你的眼睛。深深地吸一口氣,然後慢慢地吐出來。打開手臂。感受一下五指張開的力量。想一想,其實人也是左右對稱的。請閉着眼睛想一想,讓思緒離開我們自己的身體,去尋找還有哪些物體也是左右對稱的。再想一想,哪些我們可以稱為是對稱圖形。慢慢地張開你對稱的雙眼。如果讓你用一個字形容今天學習的對稱圖形,你要用哪個字?

五.作業:

找找身邊的軸對稱圖形。

觀察物體的教案 篇6

教學內容:

人教版新課標五年級上冊數學P38例1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培養學生構建簡單的空間想象力。

2、使學生知道站在不同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一個位置最多能看到三個面;

3、能辨認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4、學會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物體形狀。

教學重點:

能結合具體事物辨認從不同位置看到的物體形狀。

教學難點:

體驗從不同角度看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最多隻能看到三個面。

教具學具:

長方體、正方體、盒子等。

一、教學流程

師:看看它是誰?(課件展示從儲錢罐、電視機的上面、前面、側面看到的不同形狀的圖片。)

生1、2:儲錢罐的上面、電視機的側面

師:對,同一個物體從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狀各不同,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觀察物體(版書課題:觀察物體)

師:請同學們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課桌上準備好的小藥箱,注意:人動箱不動,你看到了小藥箱的那些面呢!

生:正面、側面、上面

師:剛才同學們觀察到的形狀角度一樣嗎?看到的形狀一樣嗎?這些不同的形狀之間有什麼聯繫呢?下面讓我們再仔細觀察小藥箱吧!

師:一次觀察一個面,並在每個面上用一個字註明。如:看到上面就標個上字。

生1、2、3:彙報(上面、下面、左面)

師:不錯!剛才同學們在觀察的時候老師也觀察了小藥箱的每個面,猜猜老師是從那個方向看到的?課件出示。完成P38填一填。(辨認從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師:(根據課件圖片進行面的相對性教學):當你看到寫有小藥箱三個字的正面時會想到( )

生:(背面、後面、反面)

師:看到上面會想到( )

生:(底面、下面)

師:看到左面會想到( )

生:(右面)

師:在剛才的觀察中你發現了些什麼?

生:我發現每兩個相鄰面共一條邊(一條稜)。有這樣的稜8條,這樣的相鄰面8組。

師:你能一次觀察三個面嗎?

生:邊觀察邊説能

師:大家可以用自己的觀察方法,一次看到了三個面,你發現了什麼?

生1、2、3:我一次看到的三個面的位置關係是相鄰的。這三個面共一點(頂點小藥箱有8個頂點就有8組這樣的相鄰面。這一點連着三條稜,就有8組這樣的三條稜

師:大家善於觀察、勤於動腦,你們的發現太棒了!你能一次看到小藥箱的四個面嗎?五個呢?六個呢?

生:不能

師:通過觀察你發現了什麼?

生填空: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同一個物體,看到的形狀是( )的。在任一位置,一次最多隻能看到( )個面。

師:小法官巧判斷:

1、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同一個物體,都能看到3個面。 ( )

2、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的正方體,看到的形狀是相同的。 ( )

3、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球體,看到的形狀是相同的。 ( )

師:(小遊戲)猜猜老師拿的可能是什麼?(讓學生看見老師手中拿的長方體的一個正方形面,讓學生猜猜是什麼體,並説説理由)

生1:可能是正方體,因為

生2:可能是長方體,因為

師:大家的想象和推理都很棒。 假設我們的教室就是一個大長方體盒子,你在裏面一次最多可以看見幾個面?幾個面看全了嗎?

生1:假設我們的教室就是一個大長方體盒子,我在裏面一次最多可以看見6個面。

生2:有3個面看不全,被我自己遮着了。

二、教學評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九冊空間與圖形P38 觀察物體單元的第一課時。通過觀察長方體小藥箱,認識到從不同方向觀察立體圖形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時看到所有的面,一次最多隻能看到三個面。能夠辨認從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思維推理能力。

教者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就新課標新理念在課堂中的物化主要體現了以下幾個思想:

1、二度開發運用教材、學生得到不同發展

本單元共三個例題,從觀察單個立體圖形(物體)到多個。體驗觀察的過程,認識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通過觀察實物,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兩個物體或一組立體圖形的位置關係和形狀。通過拚搭活動,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作為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教者選擇了只完成例1的學習。參考許多名師教學,他們都將例1、例2的教學安排在一課時內完成。這樣的設計是把觀察單個立體圖(物)和多個立體圖(物)同時呈現,看似很有科學性,但從教材的運用和學生所得的角度看,這樣處理教材學生所得淺顯、容易,無法激活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的意識。雖然人人都獲得了必需的數學,但沒有體現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新理念。所以教者在如何運用教材例1來傳承知識、啟迪心智上頗費苦心。分兩個層面設計開發教材,通過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來完成設計目標。一層次面(基礎層面,人人都必需學會的知識):通過觀察單個長方體盒子,認識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一次最多隻能看到三個面,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形狀。二層次面(學生潛能開發,挖掘教材發展個性學生。)觀察長方體小藥箱,通過學生合作學習、主動探索,進一步促進學生觀察發現一次看到的長方體的兩個面之間、三個面之間的位置關係,以及與長方體的點、線、面之間的內在聯繫。比如,學生觀察所得:一次可以看見長方體的兩個面後,引導學生通過看、數、摸進一步發現它們的位置關係是相鄰的,每相鄰的兩個面共一條稜,所以十二條稜就有十二組這樣的相鄰面,而八個頂點就決定了有八組這樣的三個相鄰面。同時又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以及他們的展示來教會一部分能接受的學生。真正體現了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中得到不同的發展。

2、注重知識構建過程、呈現知識分層夯實

標籤: 教案 六篇 物體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x9p0o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