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最後的常青藤葉》教案14 教案教學設計

《最後的常青藤葉》教案14 教案教學設計

《最後的常春藤葉》教學設計

《最後的常青藤葉》教案14 教案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理解小説曲折生動的情節、主線次線的安排對人物塑造和主題表達的作用,體味歐亨利似的結尾的妙處。 

⒉培養多向思維的習慣,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⒊ 感悟小説的內涵--弘揚人性美,認識建立精神的支點對人生的重要性。 

教學方式:教師講授;師生對話;媒體呈現(音樂、幻燈片、語言材料);反覆朗讀;充分展開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活動。

課前準備:

⒈預習《最後的常春藤葉》,充分閲讀。

⒉初步瞭解作者歐亨利及其創作。

多媒體課件

學習過程:

一、談話導入。

大家留意過樹上的葉子嗎?有這麼一片小小的樹葉,卻聯繫着兩個人的生命。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一起來看看歐亨利筆下這片神奇的葉子。

二、整體感知。(自主構建學習方案)

讀完課文後,你有什麼感想?有沒有感到疑惑的地方,或是有哪些值得大家展開討論的地方?大家可以從小説的人物形象、細節描寫、主題表達等方面着手,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並考慮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

通過梳理篩選,將學生比較關注的、較有探究價值的若干問題投影在屏幕上。

三、分組研讀。(分組合作研讀交流)

⒈自主研讀。對自己感興趣或感到疑惑的問題展開閲讀,圈點勾畫,並做好點評。

⒉小組交流,合作研讀。在組內選擇一兩個比較大家關注的問題展開深入的討論,充分發表意見

四、文旨探究。(深入的對話與領悟)

⒈從人物形象入手:哪個是主人公?

提示:主人公評判的標準,不應單純看作者筆墨的多少,而應看其性格在羣體中是否具有典型意義,性格發展是否直接推動情節的進展,是否對主題思想的表達有關鍵作用。

討論的展開:從瓊珊、蘇艾,到貝爾曼,最後聚焦在貝爾曼身上。初見貝爾曼--一個窮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騖遠,鬱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畫家;再見貝爾曼--善良,有同情心,關心他人;重見貝爾曼--人格昇華,崇高的愛心,自我犧牲精神得到展現。由此,歸納貝爾曼的典型形象,領會人物形象對主旨的表現作用:他是藝術區窮苦人的典型代表,揭示了窮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寶貴友情和普通人的心靈美。

以多媒體呈現人物形象,渲染氣氛。抓住有關語句強化朗讀。

⒉從題目的含義入手。

提示:從瓊珊、貝爾曼兩個不同的角度,探究最後一片葉子的表層義和隱喻義,並由此領悟文章的主旨。

討論的展開:對瓊珊而言,最後一片葉子意味着生命的飄逝;對貝爾曼而言,這是他冒雨畫上去的葉子,藝術生涯最後的作品,更是維繫他人生命的葉子,人生最精彩的傑作。作品主題由此昇華:最後一片葉子象徵着藝術家關愛他人、犧牲自我的精神,普通的葉子閃耀着人性的光輝,比期待了二十五年的傑作更有價值。

多媒體呈現最後一片葉子。抓住有關語句強化朗讀。

⒊從文章的結尾入手。

提示:多角度質疑、討論,體會逆轉式的結尾對主旨的表達。

討論的展開:文中逆轉式的結尾,符合生活邏輯嗎?符合貝爾曼的性格嗎?結尾如果不逆轉,作品的主旨表達會如何?

⒋其他角度。如語言風格、細節描寫對主旨的表達。

五、課堂小結。

師:最後,請大家閉上眼睛,閉緊嘴巴,然後捏住鼻子。(半分鐘後再請同學們鬆開)大家感覺如何?其實希望就像空氣,一直存在大家身邊,只要你不要封閉自己,我們不能像瓊珊那樣輕言放棄。人生可以沒有很多東西,卻唯獨不能沒有希望。為生命畫一片樹葉,只要心存相信,總有奇蹟發生。我們這一個板塊探討的是精神的支點,每一篇課文都告訴我們:不管面對什麼困難、挫折,永遠不要放棄,堅持,一直堅持下去,總能看見風雨後燦爛的陽光。

六、課外拓展學習。

①做一件好事,嘗試關愛身邊的某一個人。

牐牏誚課文改編成一個簡單的課本劇,合作表演。

牐牏劭甕庠畝僚亨利的作品,寫一篇讀後感。

選做其中一項作業,把活動體驗或讀後感形成文字發表在“成長博克”上,進行更深層的多向交流與評價。

本教案轉載自蘇教版高中語文教學網:http//: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vylqe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