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部編版八年級下冊語文第10課《小石潭記》教案

部編版八年級下冊語文第10課《小石潭記》教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部編版八年級下冊語文第10課《小石潭記》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部編版八年級下冊語文第10課《小石潭記》教案

《小石潭記》課文原文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記》語文教案

教學目標:

1、朗讀感知,讀懂文意和脈絡;

2、細讀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3、知人論世,領悟處境和心境。

教學重點:

朗讀感知,讀懂文意和脈絡;細讀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教學難點:

知人論世,領悟處境和心境。

教學創意:

以反覆誦讀為手段,以抓關鍵詞為方法,以情感變化為抓手,帶動對文章脈絡的梳理,對小石潭美麗景色的賞析,以及對人物內心情感的體悟。

教學步驟

一、激趣導入

背誦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找出這首詩中最能表現作者心境的兩個字。沒錯,“孤”和“獨”,這就是詩人當年參與改革失敗被貶時的心情寫照。柳宗元被貶永州做司馬期間,寄情山水,寫了八篇遊記,史稱“永州八記”,今天我們就來欣賞其中一記,《小石潭記》。

二、譯讀,整體感知

1、讀準字音

初讀,圈出生字詞,查字典讀準字音。

2、讀懂文意

以小組為單位,藉助課下註解和工具書疏通文意,教師巡視,師生交流。

3、讀出文脈

(1)作為一篇遊記,本文是按怎樣的順序來寫的?請同學們在文中標示出表明作者遊蹤變化的詞語。

從小丘西行——下見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記之而去

把握遊記以遊蹤為序以及本文寫景移步換景與定點觀察相結合的特點。

(2)在遊覽的過程中,隨着景物的變化,作者的心情也隨之變化。請同學們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變化的句子

“心樂之”“似與遊者相樂”——“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三、品讀,緣景明情

柳宗元為什麼先是快樂的後來又悲傷了呢?下面我們就循着文脈來找答案。

1、品讀“心樂之”。結合小石潭美景,感受其“樂”。

課文開頭就説“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意思是聲音很好聽,使我很高興,作者是“樂其水聲悦耳”。請大家讀課文,試着將“心樂之,樂其----”補充在文章某句話後面,連起來讀一讀,感受作者的“樂”。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心樂之,樂其潭水清涼。

“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心樂之,樂其岸邊石頭姿態萬千,形態各異。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心樂之,樂其樹木青葱,藤蔓翠綠,搖曳多姿。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心樂之,樂其潭水清澄純淨。

“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心樂之,樂其魚兒自由靈動,調皮可愛。

無意間發現小石潭這麼個幽靜美麗的地方,作者自然是激動的,驚喜的。

2、品讀“悽神寒骨”,結合小石潭氛圍,感受其“悽”。

景美人樂,作者是不是流連忘返了呢?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如此美景卻不能長時間的停留,為何?“以其境過清”。朗讀直接表現“其境過清”的句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體會作者淒涼悲傷的感情。

是什麼引發了作者心境如此大的變化的呢?找到關鍵字。“潭西南而望”的“望”字。他望到了什麼?“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並不美好的設喻,正是作者淒寒、迷茫的內心體現。指導朗讀,語速要緩慢,語調要低沉,讀出淡淡的憂鬱之感和作者內心的迷茫。

四、悟讀,知人論世

柳宗元明明站在潭邊沒動,眼前的景客觀上也沒有變,那為什麼感受突然就不一樣了呢?結合作者身世,從作者由“樂”變“悽”的微妙情感變化中領悟其孤獨的內心世界。

屏幕顯示柳宗元身世:(出身於官宦世家,少年有才名,20歲即中進士。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改革,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後任柳州刺史,4年後病逝於柳州任上,終年46歲。)

當作者向西南望去,見到了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勢如犬牙一般交錯,於是有一種幽深不可測度的內心感受,而這一感受,似乎隱約的與自己被貶謫以來一貫的心境有某種契合,於是,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的勃勃生機了,而是顯得寂寥無人,悽神寒骨。

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境遇何其相似,所以作者不禁觸景傷情,為小石潭的處境感傷,也為自己感傷。所以再美的風景也只能帶給他短暫的快樂,卻始終走不進他苦悶而孤寂的心靈。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欣賞了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了柳宗元情緒的變化,觸摸到了柳宗元孤寂卻不頹廢的心靈。推薦大家課外閲讀“永州八記”中的其他作品,更多地感受柳宗元遊記的獨特魅力。

《小石潭記》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學家,世稱“柳河東”。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以明道”,注重文學的社會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柳河東集》。

二、故事背景

柳宗元因受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團牽累,被貶為永州司馬。在永州的十年間,他以山水為寄託,遍遊附近的奇山異水,寫下了文筆清秀、富有詩情畫意的遊記作品“永州八記”。《小石潭記》就是其中之一。

三、文言知識積累

(一)通假字

日光下澈

“澈”通“徹”,穿過,透。

(二)古今異義

1.全石以為底

古義:把……作為;今義:認為

2.乃記之而去

古義:離開;今義:往

3.崔氏二小生

古義:青年,後生;今義: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4.不可久居

古義:停留;今義:住

(三)一詞多義

1.清: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詞)

以其境過清(悽清,冷清,形容詞)

2.可:潭中魚可百許頭(大約,副詞)

不可久居(能夠,動詞)

3.環:如鳴佩環(玉環,名詞)

竹樹環合(環繞,動詞)

4.以:全石以為底(把,介詞)

以其境過清(因為,介詞)

5.從: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詞)

隸而從者(跟從,動詞)

6.差:參差披拂(長短、高低、大小不齊,形容詞)

其岸勢犬牙差互(交錯,動詞)

(四)詞類活用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方位名詞作狀語,向西

2.皆若空遊無所依

名詞作狀語,在空中

3.斗折蛇行

名詞作狀語,鬥,像北斗七星那樣;蛇,像蛇爬行那樣

4.悽神寒骨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悽,使……淒涼;寒,使……感到寒冷

5.心樂之

意動用法,以……為樂

6.其岸勢犬牙差互

名詞作狀語,像狗的牙齒那樣

7.近岸

形容詞作動詞,靠近

(五)文言句式

1.倒裝句

卷石底以出。(主謂倒裝,即“石底卷以出”,意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來,高出水面”。)

全石以為底。(賓語前置,即“以全石為底”,意為“以整塊石頭為底”。)

2.省略句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省略主語,即“(餘)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六)成語積累

1.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像蛇爬行那樣彎曲。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2.犬牙差互:形容地形交界處像狗的牙齒一樣互相交錯。

(七)名句積累

1.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2.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4.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四、課文翻譯

原文: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篁竹:成林的竹子。篁(huánɡ),竹林。

如鳴佩環:好像人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碰撞發出的聲音。佩、環,都是玉製的裝飾品。

清冽:清涼。冽(liè),寒冷。

譯文: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人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碰撞發出的聲音,心裏很高興。砍倒竹子,開闢出一條道路,往下看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涼。

原文: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為底。

卷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來,高出水面。

為坻,為嶼,為嵁,為巖: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坻(chí),水中高地。嶼(yǔ),小島。嵁(kān),不平的巖石。

蒙絡搖綴,參差披拂:覆蓋、纏繞、搖晃、連結,參差不齊,隨風飄蕩。

譯文:(潭)以整塊的大石為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來,高出水面,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葱的樹木和翠綠的藤蔓,覆蓋、纏繞、搖晃、連結,參差不齊,隨風飄蕩。

原文: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可百許頭:大約有一百來條。可,表示估計數目。許,表示數目不確定。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澈,穿過,透。現在寫作“徹”。

佁然不動:呆呆地一動不動。佁(yǐ)然,愣住的樣子。

俶爾遠逝:忽然間游到遠處去了。俶(chù)爾,忽然。

往來翕(xī)忽:來來往往輕快敏捷。

譯文: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託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動不動;又忽然間游到遠處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在和遊人逗樂。

原文: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斗折蛇行,明滅可見:(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見,一段又看不見。鬥折,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樣彎曲。

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齒那樣互相交錯。

譯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見,一段又看不見。溪岸像狗的牙齒那樣互相交錯,無法知道它的源頭在哪裏。

原文: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悽神寒骨,悄愴幽邃:(感到)心神淒涼,寒氣透骨,寂靜極了,幽深極了。悄愴,寂靜得讓人感到憂傷。邃(suì),深。

清:悽清,冷清。

譯文:坐在小石潭邊上,四面竹子樹林圍繞着,寂靜寥落,沒有旁人,使人心神淒涼,寒氣透骨,寂靜極了,幽深極了。因為這裏的環境太悽清,不可以久留,於是記下了這番景緻就離開了。

原文: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隨從我的人,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隸,隨從。

譯文:一同去遊覽的人: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隨從我的人,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名叫恕己,一個名叫奉壹。

五、問題歸納

1.第一自然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

寫了空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於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2.第二自然段所寫潭水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清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説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裏遊,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彷彿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裏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通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描寫。

3.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作者採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動的畫面,再加上擬人化的手法。先寫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佁然”就是呆呆的樣子。潭底石頭上印着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止的畫面;忽然,一些魚飛快地竄往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游到那兒,非常活躍,這是活動的畫面。這些魚兒,又好像跟遊人同樣的快樂,這是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

4.如何理解小溪的“明滅可見”?

因為小溪是那樣曲折,所以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看得見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雲影,所以明亮;看不見的一段光亮就滅了。一明一滅,非常精確地寫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徵。

5.“悽神寒骨,悄愴幽邃”在本文中有什麼作用?

不僅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環境清幽的特點,也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憂傷悲涼、悽苦的心境,寓情於景,是全文的點睛之筆。

6.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這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悽苦是他思想感情的主調。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脱這種抑鬱的心情,所以這裏的樂只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7.文中作者運用多種方法繪景,試舉例説明。

(1)點面結合。寫石“全石以為底”是面,“為坻,為嶼,為嵁,為巖”是點。

(2)動靜結合。寫魚“影布石上,佁然不動”是靜,“俶爾遠逝,往來翕忽”是動,靜中有動,更顯環境的雅靜。

(3)虛實結合。“潭中魚可百許頭……似與遊者相樂”,表面寫魚,其實也在寫水,魚為實,水為虛,以實寫虛。

六、課文主題

本文通過對小石潭優美、幽深景物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孤寂悲涼、憂傷抑鬱的情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ovr4e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