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荊軻刺秦王教案範文(通用5篇)

荊軻刺秦王教案範文(通用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荊軻刺秦王教案範文(通用5篇),歡迎大家分享。

荊軻刺秦王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瞭解荊軻刺秦王的歷史背景和過程,整體感知課文

②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詞、句解釋,提高翻譯能力。

③學會從人物的對話、動作、神態描寫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2、情感與態度:正確看待荊軻刺秦王這一事件,學會歷史而辯證地評價人物。

重點難點:評價歷史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方法:朗讀法、提問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課前展示雕塑照片)

來到正定講課,我感到非常高興,一進縣城,就被這裏濃郁的歷史文化氣息所感染。我們住在華陽假日酒店,外面正在興建文化廣場,剛才的照片就是在那裏拍攝的。

在此,我進一步瞭解到正定這座文化古城悠久的歷史淵源,這裏有南越王趙佗,常勝將軍趙雲,一代名家顏真卿等等,可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因此我相信我們正定中學的同學們一定都非常優秀。這也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一個道理: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其實,我們燕趙大地的歷史上一直就有着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古語講“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此言不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歷史,走近荊軻,去感悟他那慷慨悲那歌的情懷。

二、背景介紹: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一中國之前的6年。當時,秦已於公元前230年滅韓,又於公元前228年破趙(秦滅趙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統一六國的大勢已定。地處趙國東北方的燕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

當初,燕王喜為了結好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為人質。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於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為了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了報“見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或者刺殺秦王嬴政,使秦“內有大亂”,“君臣相疑”,然後聯合諸侯共同破秦。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三、檢查預習:

1、字音:(課件)找同學讀。

a、拜謁(yè) 濡(rú)縷 變徵(zhǐ) 淬(cuì)火

b、忤(wǔ)視 圖窮匕(bì)見(xiàn) 八創(chuāng)

c、箕(jī)踞 揕(chèn)之 偏袒(tǎn) 陛(bì)下

d、拊(fǔ)心 瞋(chēn)目 樊於(yú)期 怒叱(chì)

答案:a

2、整體感知:

①指出本文中的主要事件。

②課件出示主要事件:

(一)開端:行刺緣起。

(二)發展:行刺準備。

(三)高潮:廷刺秦王。

(四)結局:荊軻被斬。

總結:通過檢查,發現同學們的預習情況很好,只是對人物的評價還不夠全面和辯證,待通篇學習之後我們再進一步討論。

四、精講前四段:

1、介紹文言文讀法:朗讀、點讀、美讀、析讀。

2、分段朗讀。

3、分段點撥重點字詞。(學生質疑、互相答疑、教師補充)

五、總結回顧知識點

課件出示:

①重點字詞

盡收(佔領)其地

秦兵旦暮(早晚,馬上)渡易水

微(如果沒有)太子言

邑(封地)萬家

誠(果真)能得樊將軍首

秦之遇(對待)將軍可謂深(刻毒)矣

顧(只不過)計不知所出爾

②詞類活用:

樊於期乃前(上前,名做動)曰

函(名做狀)封之

③古今異義

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窮困:(古義)走投無路;(今義)貧窮。

可以:(古義)可以憑藉,可以用來;(今義)能夠,表允許。

偏袒:(古義)袒露一隻臂膀;(今義)袒護雙方中的某一方。

④文言句式:

秦王購之____金千斤,邑萬家(省略句,倒裝句)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被動句)

太子聞之,____馳往,____伏屍而哭,____極哀。(省略句)

3、分角色朗讀,要求讀出人物的感情、語氣。

4、結合原文,分析人物形象和寫法。

①【人物形象】

太子丹:有責任感,有仁愛之心。

荊 軻:有勇有謀,城府很深,正直果斷,擅於辭令。

樊於期:義勇剛烈,熱膽衷腸,顧全大局,勇於犧牲。

②【寫法】

語言、動作、神態描寫。

5、勸説的藝術:

①語言委婉而不失力度。

②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六、拓展訓練:勸説

設定情景,由學生進行表達訓練,體會勸説的藝術。

情景一:本班有一同學在考試中因作弊而獲得高分,成為本班第一名。請以好朋友的身份勸他向老師認錯。

情景二:本班有一同學,學習成績優異,但不願幫助同學。請你以班主任的身份勸説他去幫助班上成績落後的同學補習功課。

以上兩題任選其一,自由結合小組

七、佈置作業:

1、通譯前四段。

2、試着寫一首詠荊軻的小詩或寫一篇荊軻小傳。

3、示範原創詩。

板書設計

朗讀

點讀 太子丹:有責任感,有仁愛之心。

美讀 荊 軻:有勇有謀,城府很深,正直果斷,擅於辭令。

析讀 樊於期:義勇剛烈,熱膽衷腸,顧全大局,勇於犧牲。

荊軻刺秦王教案2

【教學目標】

1、積累文中的文言詞句並進行歸類整理。

2、分析鑑賞荊軻形象。

【教學重點】

1、積累“顧”、“就”、“發”等文言詞語用法。

2、學習本文在矛盾衝突中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教學難點】

如何評價荊軻刺秦這一行為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 入課

屏幕展示對聯:請同學們思考下列對聯寫的都是那些歷史人物?

①剛正不阿,留得正氣凌霄漢; 幽而發憤,著成信史照人寰。

②盛唐詩酒無雙士;青蓮方苑第一家。

③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④一詩二表三分鼎:萬古千秋五丈原。

⑤兵甲富於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憂樂關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蘇台。

前五聯分別是司馬遷、李白、蒲松齡、諸葛亮、范仲淹,那麼,同學們請看——

⑥身入狼邦,壯志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國,蕭寒易水古今流——寫的是歷史上的那個人物呢?對,是咸陽荊軻墓聯。今天我們就走進那段塵封的歲月,去感受那步步驚心的往事。(板書課題)

二、識人

荊軻,春秋戰國時代四大刺客之一(要離、專諸、聶政、荊軻)本是齊國人,後遷居衞國,原叫莊坷,到了燕國以後,改稱荊軻,喜好讀書擊劍,善交名人勇士。

三、入境

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一全國的大勢已定,弱小的燕國也危在旦夕。燕太子丹為了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了報自己在秦國做人質的“見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如不成,則刺殺秦王嬴政,使其國內大亂,然後聯合諸侯共同破秦。為此,太子丹先找智勇雙全的燕國處土田光,然而田光已老,無法完成太子丹的重託,便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田光為保守祕密而自殺。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事敗後,秦大舉攻燕,於公元前222年滅燕。

三、解題

《戰國策》是西漢學者劉向所整理、校訂的一部戰國時期的史料彙編,是一部國別體的史書。該書記載了戰國時期二百三四十年間各國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動,着重記錄了謀臣的策略和言論,語言流暢,記人、記事形象生動。全書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戰國策》的內容,主要記載戰國時期各國謀臣策士遊説諸侯或進行謀議論辯時的政治主張和縱橫捭闔、爾虞我詐的故事,也記述了一些義士豪俠、勇於鬥爭的行為。《戰國策》在記敍歷史事件時,過分誇張渲染謀臣策士的作用,有時為了突出縱橫遊説之士在歷史事件中的決定作用,甚至編造一些情節,不免違背歷史的真實。長於議論和敍事,文筆流暢,生動活潑,在我國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四、整體感知:

1、放配樂朗誦,疏通字詞、句讀方面的問題。

淬(cuì)憐(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創(chuāng)揕(zhèn)樊於(wū)期 夏無且(jū)

2、學生複述文章的故事情節並理順《荊軻刺秦王》的結構:

第一部分——開端(1——2段):存亡困境

第二部分——發展(3——9段):解脱困境

第三部分——高潮(10——17段):孤注一擲

第四部分——結局(最後一段):突圍失敗

3、學生根據課文下的註解,仔細閲讀課文,瞭解課文詳細內容。

五、佈置作業

課後思考:

1、荊軻和太子丹是什麼樣的人物形象?

2、荊軻刺秦王為什麼失敗了?

3、你是如何看待荊軻刺秦王這件事情的?

六、總結

《史記刺客列傳》中記載“荊軻好讀書擊劍”,由此可見荊軻具有義俠的性格,北師大史記研究專家韓兆琦先生認為,荊軻是一個有一定武功,俠肝義膽,有學問且沉穩的俠義之士,我們發現相比於太子丹刺秦王計謀體現的報私恨與報公仇的糾結,荊軻刺秦的壯舉更多的是來自對強秦的國仇家恨,以及對太子丹的報答之心。因此他的意義在於抗秦,因此千百年來人們之所以敬仰荊軻,也正是基於他那種同情弱小和反抗的義俠精神。但荊軻抗秦是出於一國小義,秦王統一天下則是從天下進步的大義,因此這既是荊軻的歷史侷限,也是時代的侷限。

七、板書設計

荊軻刺秦王

《戰國策》

荊軻 之智、之勇

太子丹 之志、之私、之急、之情

刺秦 為公、為私、為情、為義

荊軻刺秦王教案3

知識與能力

1、積累重要文言實詞、虛詞、文言句式等。

2、瞭解《戰國策》及相關知識,把握古代記敍散文的特點。

3、理解分析荊軻、太子丹、秦武陽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記敍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過程與方法

1、介紹相關歷史背景,讓學生在歷史大背景中觀照荊軻刺秦王的故事。

2、引導學生提要勾玄地閲讀課文,學會抓住關鍵詞語,概述文章的敍事脈絡,做到綱張目舉,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3、設計思考題,引導學生深入領會古代散文簡潔、精煉、細節傳神的語言魅力和敍事藝術。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領會荊軻不畏強bao、不避艱險、捨生忘死、扶弱濟困的英雄精神。

2、引導學生領略英雄的才華與品德,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重點

1、分析重點人物形象。

2、積累重要文言基礎知識。

教學難點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領會古代記敍散文的語言魅力和敍事藝術。

教學準備

1、蒐集荊軻刺秦王的相關信息。

2、準備相關圖片,展示給學生以形成直觀印象。

3、指導學生充分預習,預先整理重要文言知識,瞭解文章大意。

學生準備

1、課前充分預習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氣勢,思考人物形象並圈點出難理解的詞句。

2、嘗試概述故事情節。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1、讀準字音,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品賞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在諸多風流人物之中,有一位僅有短短兩句吟唱,而這兩句卻成為千古絕唱,這就是荊軻的《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詩中透露出無限的悲涼和對人生的留戀,但荊軻仍然一無反顧,“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許多英雄就這樣永遠地走入歷史深處。今天,讓我們在前人的記述中再來探尋英雄的足跡,傾聽歷史的迴音。(板書課題)

二、《戰國策》簡介

多媒體展示,學生齊聲朗讀

《戰國策》又稱《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編著,全書共三十三篇,分為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衞、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和社會面貌,着重記載了謀臣的策略和言論。這部書記事寫人十分生動,既有重要的史學價值,又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三、背景簡介

多媒體展示,教師簡述

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一中國之前的六年。

當時,秦於公元前230年滅韓,又於公元前228年破趙(滅趙是公元前222年),秦統一六國的大勢已定。

當初,燕王為了結好於秦國,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作人質。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於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為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報“見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殺秦王贏政,使秦“內有大亂”,“君臣相疑”,然後聯合諸侯共同破秦。

荊軻刺秦王失敗之後,秦大舉攻燕,於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滅燕。

四、掃清閲讀障礙

1、讀準字音(多媒體展示,師生齊讀)

淬(cuì) 忤(wǔ) 徵(zhǐ) 陛(bì) 卒(cù) 提(dǐ) 創(chuāng) 揕(zhèn) 拊(fǔ) 髓 (suǐ) 樊於(wū)期 箕踞(jījù) 亢(kàng) 夏無且(jū)

2、疏通疑難語句(多媒體展示,學生討論,教師點撥)(疑難語句由學生預習得來)

①秦王必説見臣:

説,同“悦”。説見:高興地接見

②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窮:走投無路,猶如“追窮寇”之“窮”。古代缺少衣物錢財一般叫貧,不得志、無出路叫窮。

困,困窘。樊將軍“父母宗族,皆為戮沒”,“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可見“窮困”。

私:自己的(事情)。

意:情意。

全句意為。樊將軍因為走投無路來投奔我,我不忍心因為自己的事情而傷害了長者的心意。

③乃今得聞教:

乃,語氣副詞,錶轉折。教:指教。全句意為:而今才聽到(您的)指教。

④函封之:

函,盒子。這裏名詞作狀語,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來。

⑤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僕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

現在(是)拿着一把匕首進入兇險難測的強bao的秦國,我之所以停留,是因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⑥願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

願意全國上下做秦國的臣民,(燕王)排在諸侯的行列,供應、貢獻、賦税和郡縣一樣,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廟。給(jǐ),供應,供給。職:貢賦,賦税。

⑦北之人:北方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人。

蠻夷:古代泛指少數民族。

鄙:邊疆,邊遠的地區。

五、佈置作業

1、整理文中重要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詞、成語等。

2、對於荊軻其人其事,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荊軻是奴才還是英雄,應當歌頌還是應當批判”,請結合課文相關信息,聯繫歷史背景,談談自己的理解。

荊軻刺秦王教案4

教學目的

1、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評價荊軻刺秦王的行為。

2、學習課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情、神態,在尖鋭複雜的矛盾衝突中表現人物性格。

3、掌握文言常用實詞:親、深、解、救、教、敢、還、資、振、圖、室、詔、被、窮、兵、陣、私;通假字:淬、決、卒;古今異義詞:涕、幣、提、股。

4、複習文學常識:《戰國策》。

教學設想

1、本文記敍荊軻刺秦王的歷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畫非常成功。司馬遷撰寫《史記刺客列傳》時,幾乎照錄全文。因此,本文可以看作人物傳記。擬從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確定教學思路,設計導讀提問,同時對文章剪裁、記敍與描寫的綜合運用作適當提示。

2、教學方法,在講讀的基礎上,開展評述或辯論。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整體感知課文,研讀課文第一部分。

教學步驟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1、複習關於《戰國策》的知識:

課文節選自《戰國策燕策》。初中語文第六冊的基本課丈《唐雎不辱使命》節選自《戰國策魏策》。高中語文第一冊(必修)自讀課文《鄒忌諷齊王納諫》選自《戰國策齊策》。

《戰國策》又稱《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根據戰國時期的史料編訂的,全書共三十三篇,分為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衞、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和社會面貌,着重記載了策土謀臣的策略和言論。這部書記事寫人十分生動,語言犀利流暢,既有重要的.史學價值,又有很高的丈學價值。原書沒有標題,課文題目都是後加的。

2、補充介紹:

荊軻,春秋戰國時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齊國人,後遷居衞國,原叫莊坷,到了燕國以後,才叫荊軻,他喜歡讀書擊劍,結交名人勇士。課文中提到的擊築的高漸離,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雙全的燕國處土田光。田光覺得自己老了,無法完成太子丹的重託,便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田光為了激勵荊軻,便自殺了。荊軻接受了任務,太子丹高興萬分,馬上封荊軻為上卿,精心奉侍……以後,就是課文記敍的情況。

二、整體感知課文

1、閲讀“預習提示”,瞭解背景和課文特點。

2、藉助工具書,對照註釋,初讀課文。

要求;

①根據“思考和練習”一的提示,將課文分為三個部分。

②劃出疑難詞句。

3、正音正字

淬(cuì)憐(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創(chuāng)揕搭(zhèn)拊(fǔ)樊於(wū)期夏無且(jū)

4、討論疑難詞句。例如:

①秦王必説見臣:説,同“悦”。説見:高興地接見。

②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窮:走投無路,猶如“追窮寇”之“窮”。古代缺少衣物錢財一般叫貧,不得志、無出路叫窮。困,困窘。樊將軍“父母宗族,皆為戮沒”,“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可見“窮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為。樊將軍因為走投無路來投奔我,我不忍心因為自己的事情而傷害了長者的心意。

③見陵:被陵辱。

④乃今得聞教:乃,語氣副詞,錶轉折。教:指教。全句意為:而今才聽到(您的)指教。

⑤函封之:函,盒子。這裏名詞作狀語,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來。

⑥乃為裝遣荊軻:於是整理行裝,派遣荊軻(上路)。

⑦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僕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現在(是)拿着一把匕首進入兇險難測的強bao的秦國,我之所以停留,是因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⑧願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願意全國上下做秦國的臣民,(燕王)排在諸侯的行列,供應、貢獻、賦税和郡縣一樣,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廟。給(jǐ),供應,供給。職:貢賦,賦税。

⑤北蠻夷之鄙人:北方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人。蠻夷:古代泛指少數民族。鄙:邊疆,邊遠的地區。

⑩負劍:背劍,即把劍推到背上,以便拔出。

5、分段:

第一段:自“秦將王翦破趙”至“遂發”寫行刺準備;

第二段:自“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至“終已不顧”,寫易水訣別;

第三段:自“既至秦”至“秦王目眩良久”,寫秦廷行刺。

三、研讀課文第一部分:

1、荊軻刺秦王是在怎樣的形勢下發生的?課文寫當時形勢的語言有何特點?

提示:奏軍破趙,勢如破竹,大軍壓境,燕國危在旦夕。課丈寫形勢,連用幾個動詞短語,以短促的語氣交代逼人的形勢,渲染了緊張、危急的氣氛。“盡收其地”的“盡”,寫出了秦軍之“強”,也應了太子丹“今秦有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盡天下之地,臣海內之王者,其意不厭”的判斷。太子丹認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盡矣”,因而催促荊軻實施刺秦王的計劃,意圖抵抗秦軍的大舉進攻,同時也報“見陵”之仇。

2、荊軻刺秦王的謀劃,表現了怎樣的性格特點?寫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提示:荊軻的謀劃抓住瞭如何見秦王這個關鍵問題。他提出用樊將軍首與督亢地圖為信物騙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膽識和氣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時才提出這個計劃,可見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襯了荊軻智謀非凡。

3、荊軻私見樊於期,為什麼能使樊於期慷慨獻身?

提示:荊軻三問樊於期,首先從秦王的刻毒殘忍説起,動之以情,進行初步試探;進而從“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方面曉之以義,引而不發,進一步觀察反映;在樊將軍急於知曉的情況下,他才和盤托出行刺打算,徵詢意願。荊軻膽大心細,自知知人,對樊將軍有着深刻的瞭解。荊軻捨身取義的精神,更使樊將軍激動得“偏袒扼腕而進”。樊將軍自刎獻身,既表現了他的義勇剛烈,也表現了對荊軻的理解與信任。

4、太子丹求“天下之刮匕首”並“以藥淬之”、“令秦武陽為副”為何略寫?

提示:不是主要情節,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詳略得當,剪裁合理。

5、荊軻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麼?顯示了什麼性格?

提示:荊軻“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對俠義之土來説,無異於人格侮辱。“士可殺而不可侮”。荊軻忍無可忍,怒叱太子,顯示了剛烈的性格。

四、小結:

第一部分寫行刺秦王的準備工作,包括商議計謀、求取信物、準備匕首、配備副手、怒叱太子五個場面,其中荊軻與太子丹有三次分歧。這些分歧既表現了荊軻的足智多謀,果敢勇決,也暴露了太子丹浮躁多疑、謀事不周的弱點。

荊軻刺秦王教案5

教學目標:

1、藉助註釋、譯文讀懂《史記》刺客列傳荊軻部分原著片段。

2、感知《史記》史學價值及文學地位,建立對《史記》的濃厚興趣。

教學內容:

《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列傳荊軻部分荊軻刺秦王片段。

教學過程:

1、導入。

我們剛學過一篇課文《司馬遷發憤寫<史記>》,魯迅先生曾經這樣評價《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PPT:魯迅評價《史記》),意思説《史記》史料價值與文學地位都很高。

有一首詩來自《史記》(PPT:《易水歌》)。教師講荊軻刺秦王的故事。

我們進行課外閲讀,有時會遇到一些古文,如何去讀懂它們呢?剛才老師講了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想不想看一看《史記》中司馬遷是如何記載這段故事的。

2、學習送別片段(PPT:送別片段)。

(1)初讀。輕聲閲讀,對照註釋看看能否讀懂每一句話。

(2)再讀。請同學們翻開譯文,找一找與這段文字相對應的譯文。讀一讀譯文,再讀一讀古文,試着對古文進行解釋。

(3)三讀。理解了意思,請同學們根據意思試着斷句,將古文讀通順。

(4)對這段文字,你有沒有疑問?

①為什麼太子及賓客都穿戴着白衣白帽前來為荊軻送行?所以人們的心情都是怎樣的,文章當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這種心情?

②荊軻知道這一去再也不能回來嗎?那他表現得如何?為什麼荊軻連頭都不回一下?

(5)讀懂了文字的意思,我們就可以與他們進行心靈的溝通,誰能讀出這些文字所藴含的情感。

(6)小結歸納學習古文的方法。

現在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剛才我們讀懂這段古文運用了哪些方法。

①藉助註釋,逐句理解古文。

②藉助譯文,整體把握古文。

③結合理解,讀準讀通古文(PPT:學習古文的方法)。

3、學習刺秦片段

荊軻是如何刺殺秦王的呢,我們先來看一段視頻(PPT:荊軻刺秦視頻)。

《史記》中有這樣一段敍述(PPT:刺秦片段)。

(1)自學。運用剛才學習的閲讀古文的方法自讀荊軻刺秦片段。

(2)交流學習情況。

(3)荊軻是如何刺殺秦王的,圈出具體描寫荊軻行刺動作的詞語(板書:把、揕、逐、擿)。

理解這些詞語嗎,揕和擿能否對調?從這兩個詞我們可以看出司馬遷用詞的準確。我們來看看白話文是怎麼描寫這些動作的,你發現古文和白話文有什麼區別?

靠近就抓住秦王的袖子刺,離得遠了就將匕首投向對方,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荊軻什麼特點(板書:冷靜機智)。

除此之外,荊軻還表現出怎樣的品質?(勇敢)的確,荊軻是抱着必死的信念來到秦國的,從文章當中你能看出他面對死亡毫無懼色嗎?

但我告訴你,《史記》中剛剛出場的荊軻可不是如此大無畏的(PPT:荊軻懦弱的一面)。誰來説説這句話的意思?

為什麼一個看似這樣懦弱的人能夠演繹出這麼悲壯的一幕的呢?就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荊軻想到的是什麼?(板書:信守諾言)

雖然,荊軻刺秦王未能成功,但是荊軻以死報恩,好不悲壯。回想數日前易水河畔太子丹送行的一幕,荊軻可以含笑了。(PPT:《易水歌》)

這歌聲伴着高漸離悽約哀婉的築聲,每一個音符都是一行傷心淚,讓我們一起讀《易水歌》。

士為知己者死,蕭蕭易水河的風剪不斷荊軻一往無前的決心,讓我們讀出這份決然(再讀《易水歌》)。

4、小結。

一把劍,一首詩,一段佳話。利劍配俠客,鑄劍大師歐冶子傾畢生心血鑄就五把利劍,湛盧、純鈞、勝邪、巨闕與魚腸,就是這把魚腸劍演繹了一段同樣蕩氣迴腸的故事,同學們如果你感興趣,不妨利用今天的學習方法去讀一讀《史記·刺客列傳》中專諸這位刺客。當然,不僅如此,正如魯迅講《史記》是無韻之離騷,精彩對於他從來就不缺少,如果利用今天我們學習的方法多充實自己,一定會給我們的閲讀生活增添更多樂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mkmlg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