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荊軻刺秦王》

《荊軻刺秦王》

《荊軻刺秦王》1

教學目標

1、學習從文本細節入手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養成給課文做批註的習慣。

2、分析荊軻行動失敗的原因,評價荊軻刺秦這一行為。

3、分析易水送別和廷刺秦王兩個場景,學習場面描寫的方法。

教學重點

分析、評價荊軻其人其事

教學難點

學習場面描寫的方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關於荊軻,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北宋蘇詢稱其“始速禍焉”,朱熹認為他“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但司馬遷卻為他立傳,並在《史記》結尾評價其“名垂後世”。為什麼前人對他會做出這種評價?我們又該如何評價荊軻呢?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課堂。

二、分析荊軻人物形象(荊軻是一個怎樣的人?)

用圈點批註法,找出描寫荊軻的部分,分析批註荊軻的性格特點。

正面描寫:

第二自然段計議刺秦言出必行的俠士精神、勇而多謀

第三自然段求取信物能言善辯

第八自然段怒斥太子剛烈(不能忍受不被信任的侮辱)俠者性格

第九自然段易水訣別慷慨赴難、視死如歸

第十自然段計見秦王有謀、深諳世道

第十三自然段顧笑武陽鎮定自若、聰明機智

第十四、十五自然段廷刺秦王冷靜、沉着

第十七自然段倚柱笑罵視死如歸

側面描寫(對比、襯托荊軻):

秦武陽人不敢忤視、太子丹信任色變振恐

秦王狼狽不堪、目眩良久

太子丹浮躁多疑、謀事不周

三、荊軻刺秦,前文描述得那麼輕而易舉,為何最後卻失敗了?文中有沒有伏筆?

1、分析荊軻與太子丹的矛盾

計議刺秦遲之、疑其改悔

(行而無信)(有所待)明知準備不夠充分,卻冒險一試

2、分析荊軻自身

武藝不精(俠士、説客,非武夫為何延遲行動有所待)

四、評價荊軻刺秦

對荊軻刺秦,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蘇洵説:“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朱熹説:“軻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

司馬遷説:軻“不欺其志,名垂後世。”

你怎麼看?

五、文中有兩處場面描寫非常成功,試分析其成功之處。

1、易水送別

(1)點面結合荊軻(重點突出)、高漸離、太子、賓客

(2)條理清晰時間順序

(3)結合寫景風蕭蕭兮易水寒

(4)音樂描寫變徵之聲、慷慨羽聲(渲染)

2、廷刺秦王

(1)語言、神態、表情描寫

(2)對比襯托

(3)通過鬥爭雙方的動作描寫,展示生死搏鬥的曲折過程

(4)用語簡煉、傳神

六、作業

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話描述易水訣別的情景。

《荊軻刺秦王》2

旁白為了扞衞燕國的國土和消除見陵之恥,易水訣別之後,揹負着巨大使命的荊軻和秦武陽便踏上了刺殺秦王的不歸之路。這天,他們來到了秦國,並要去拜見秦王。

放音樂《快樂你懂得》

秦王(大笑)哈哈哈,大家知道我是誰嗎?我就是鼎鼎大名的秦王贏政。(笑)哈哈,今天燕國派遣荊軻來送地圖,燕國的版圖很快就成我的了。(坐到台中央的椅子上)。

侍女給秦王扇風。(表現得很喜慶)

音樂停。

荊軻(京劇的步伐上場晃一圈,然後走到台邊上)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唉,今天這一去生死難卜啊!

荊軻和秦武陽分別拿着裝有地圖的匣子(秦武陽拿着)和呈有樊於期頭顱的匣子(荊軻拿着),緩緩走上大殿。

秦武陽(臉色突然由紅變白,整個人微微顫抖着)

大臣a(吆喝)使者你幹什麼變了臉色?

秦武陽(結巴地)我,我……(手在抖動)

荊軻:(回頭對秦武陽一笑,轉過頭去對秦王説)山野草夫第一次,不曾見過天子,大王不要跟他一般見識,請允許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他的使命吧(顯得誠懇)。

秦王:(面帶疑色,卻又瞬間大笑)哈哈,好,你把他手中的地圖程上來給寡人瞧瞧。(揮手指着秦武陽手中的地圖)

荊軻:(轉身,從秦武陽那接過地圖,步伐沉重地走上大殿,來到秦王面前)

秦王打開來給寡人好好看看。

放音樂《命運交響曲》

荊軻遵命。(緩緩打開地圖卷,窮圖匕現,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抽出匕首,向秦王刺去)

秦武陽(嚇得癱坐在地)

秦王(大驚失色,向旁邊閃去,匕首沒有刺到,掙着站起身來,衣袖被扯斷了。轉身拔劍,卻只抓住劍鞘)

荊軻(再次揮着匕首向秦王而去)

音樂《命運交響曲》停,放《鬥牛曲》。

秦王和荊軻繞着柱子轉。

秦武陽(偷偷地躲到了角落裏)

荊軻你這暴君,看你往哪跑!!

大臣a、b(驚慌失措,左顧右盼尋找武器)

大臣a、b空手與荊軻搏鬥,試圖抓住荊軻。

夏無且(一拍腦袋,將手中的要袋朝荊軻扔了過去)

大臣a、b(大喊)王負劍!王負劍!

荊軻(手一揚,將藥袋打到一邊去)

秦王(拔出劍,向荊軻的左腿砍去)

荊軻(輕微的)啊!(負傷倒下,順手將匕首向秦王扔過去)

音樂停。

秦王(向一邊閃去,匕首中柱,秦王大怒)你這斯怎麼不知好歹!!!(揮劍向荊軻砍去)

旁白荊軻受了八處劍傷,自知事情已經失敗。

放音樂《二泉映月》

荊軻(慢慢移到柱子邊上,背倚着柱子,兩腿張開,兩手按膝,罵到)你知道我為什麼會失敗嗎?你不要天真地以為是我沒能力才殺不了你,你要記着這是我故意放你一馬,為的只是想活捉你,強迫你訂一個條約來報答燕國的太子啊!

士兵們一擁而上。

荊軻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荊軻被殺死)

音樂停。

秦王(眼前一陣眩暈,一個站立不穩,向後倒去)

大臣們(一擁而上,扶住秦王,嘴裏叫到)大王!!

謝幕……

《荊軻刺秦王》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文言常用實詞“解、救、教、敢、還、振、圖、室、詔、窮、陣”等

過程與方法 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情和神態描寫,在矛盾衝突中突出人物性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荊軻的忠義正直、英勇愛國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詞,能夠運用所學知識翻譯文言文

難點 學習、賞析本文刻畫人物形象的技巧

教學過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在諸多風流人物之中,有一位僅有短短兩句吟唱,而這兩句卻成為千古絕唱,這就是荊軻的《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詩中透露出無限的悲涼和對人生的留戀,但荊軻仍然一無反顧,“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許多英雄就這樣永遠地走入歷史深處。今天,讓我們在前人的記述中再來探尋英雄的足跡,傾聽歷史的迴音。

1.學生複述文章的故事情節。

按文章結構來複述。學生在聽讀之後把握文章的基本敍述思路,根據文章的主要情節,為文章劃分大結構。

2、《荊軻刺秦王》的結構

第一部分——開端(1———2):行刺緣起

第二部分——發展(3———9):行刺準備

第三部分——高潮(10——17):廷刺秦王

第四部分——結局(18):荊軻被斬

1、重點詞句解釋

①秦王必説見臣:

説:同“悦”。説見:高興地接見

②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原足下更慮之。

窮:走投無路,困:困窘。。

更慮之:更,改變。慮,考慮。之,這件事。

樊將軍因為走投無路來投奔我,我不忍心因為自己的事情而傷

害了長者的心意,希望你在想別的辦法。

③乃今得聞教:

乃:語氣副詞,錶轉折。教:指教。

2、第一部分翻譯

3、探究分析

①荊軻刺秦王是在怎樣的形勢下發生的?課文寫當時形勢的語言有何特點?(討論,薦答)

明確:秦軍破趙,勢如破竹,大軍壓境,燕國危在旦夕。課文寫形勢,連用 “破”“虜”“收”“進”“略”“至”六個動詞,寫出秦軍所向披靡,燕國危如累卵的形勢,使故事一開始就籠罩着緊張、危急的氣氛,為後邊故事的展開定下了悲劇的基調。

②荊軻刺秦王的謀劃,表現了荊軻怎樣的性格特點?寫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討論,指答)

明確:荊軻的謀劃抓住瞭如何見秦王這個關鍵問題。他提出用樊將軍首與督亢地圖為信物騙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膽識和氣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時才提出這個計劃,可見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襯荊軻智謀非凡。

秦軍破趙,勢如破竹,大軍壓境,燕國危在旦夕。在國家危亡之際,荊軻挺身而出,看他如何準備,且聽下回講解。

課後習題

一、語基落實。(每題3分,共30分)

1。下列注音有錯誤的一項是( )

A。期年(jī) 忤視(wū) 提秦王(tí) 謁見(yè)

B。苑囿(yòu) 戮沒(lù) 揕擊(zhèn) 唱和(hè)

C。俟機(sì) 目眩(xuàn) 驚愕(è) 中庶子(shù)

D。箕踞(jījù) 被八創(chuānɡ) 貽笑(yí) 白衣冠(guān)

2。對下列句子中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人不敢與忤視 忤:逆。

B。秦王復擊軻,被八創 被:表被動關係。

C。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懼怕。

D。士皆瞋目 瞋目:形容發怒時瞪大眼睛的樣子。

3。對下列兩組句子加點詞的意義與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微太子言,臣願得謁之 ③顧計不知所出耳 ④荊軻顧笑武陽

A。兩個“微”字不同 兩個“顧”字相同

B。兩個“微”字不同 兩個“顧”字也不相同

C。兩個“微”字相同 兩個“顧”字相同

D。兩個“微”字相同 兩個“顧”字不相同

4。對下面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微太子言,臣願得謁之。 翻譯:假如太子不説,我也要求行動。

B。唯大王命之。 翻譯:只有大王掌握着命運。

C。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翻譯:去了不能好好回來覆命的,那是沒用的人。

D。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 翻譯:秦王用一千金和一萬户人口的封地做賞格,懸賞他的頭。

5。下列句子句式不同於其他三項的是( )

A。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 B。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C。羣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D。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6。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B。 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

C。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 D。 太子丹恐懼,乃請荊卿曰

7。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 )

A。 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B。 秦王還柱而走。

C。 偏袒扼腕而進。 D。 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8。下列句中加點詞的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①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② 又前而為歌曰

③ 乃朝服,設九賓 ④ 頃之未發,太子遲之

⑤ 使使以聞大王 ⑥ 箕踞以罵曰

⑦ 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 ⑧ 皆白衣冠以送之

A. ①②③ B。 ④⑤⑦ C。 ②③⑧ D。 ①⑥⑧

9。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

B。 微太子言,臣願得謁之。

C。 秦王還柱而走。

D。 圖窮而匕首見

10。 對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 秦王還柱而走 ② 圖窮而匕首見

③ (秦王)乃以手共搏之 ④ 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

A。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二、閲讀下題完成1—4題。(27分)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屍復為慷慨羽聲,士皆嗔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既至秦,持千金之資幣物,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

嘉為先言於秦王曰:“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不敢興兵以拒大王,願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恐懼不敢自陳,謹斬樊於期頭,及獻燕之督亢之地圖,函封,燕王拜送於庭,使使以聞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聞之,大喜。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咸陽宮。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下,秦武陽色變振恐,羣臣怪之,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願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於前。”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

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恐急,劍堅,故不可立拔。

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羣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而秦法,羣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秦王方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王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復擊軻,被八創。

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1.對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

A.持千金之資幣物 幣:禮品

B.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 遺:給予,贈送

C.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 謝:道謝

D.圖窮而匕首見 窮:窮盡

2.依據詞類活用情況,與例句中加點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3分 )

例句:函封,燕王拜送於庭

A.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 B.又前而為歌

C.皆白衣冠以送之 D、秦武陽色變振恐,羣臣怪之

3.下列對文言句式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

①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③秦王復擊軻,被八創

②羣臣侍殿上者 ④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4.把選段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復為慷慨羽聲,士皆嗔目,發盡上指冠。(4分)

(2)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不敢興兵以拒大王。(5分)

(3)羣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4分)

(4)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5分)

《荊軻刺秦王》4

今天我讀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一篇文章,就是,《荊軻刺秦王》主要內容是:秦王派自己的大獎滅掉了趙國以後,又攻打燕國,燕國很弱小,敵不過強大的秦國,有一位勇士名叫“荊軻”,燕王説你去殺了秦王,荊軻説:“要想殺掉秦王,必須得先靠近他。我只要拿着土地督亢的地圖,和燕國大將樊於期的頭顱去,他肯定會見我。”於是燕王照辦去做。秦王果然見了他,他的屬下也去了。屬下看到文武百官的樣子,顫抖了起來,秦王起了戒心,讓屬下退下。荊軻上來了,漏出了匕首,秦王嚇得跑了起來。秦王的醫生急中生智,拿起藥罐子扔了過去,藥罐子被打碎了,秦王拔出寶劍,把荊軻殺死了。

我的感悟:做事要小心,危機時刻,要多動動腦子,急中生智。

《荊軻刺秦王》5

我最近我讀了《荊軻刺秦王》,這個故事主要講述了荊軻刺秦王的整個過程,看完後讓我很感動,荊軻刺秦王的場景仍然在我的腦海中不斷重播,久久揮之不去。

縱觀全文,我看到一個精心策劃的戰略佈局與近乎完美的刺殺計劃,可是到頭來荊軻刺秦王以失敗告終!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功虧一簣?

荊軻也算一個明白人,他知道秦舞陽並不是實施計劃的適當人選,因為太子丹的干預,最終放棄了荊軻自己的選擇——這就是荊軻最大的缺點,光有勇,沒有謀,沒有絕好主見!由此看來,如果荊軻先期就採取了自己的觀點,並且始終堅持自己正確的選擇,然後秦王必死無疑!然而,歷史是不允許假設的,荊軻刺秦王失敗的殘酷現實告訴我們,荊軻刺秦王是建立在犯了嚴重錯誤前提下進行的。

可是,荊軻刺秦王雖然失敗了,可是我們不能全盤地否定他,我們可以看到荊軻有着很多非常崇高的精神品質。首先,他是非常忠誠,忠於國家,忠於自己的主子。其次,他俠肝義膽,雖然他的戰略謀略不深,但是他非常勇敢。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荊軻,是當之無愧的勇士。

《荊軻刺秦王》6

春節聯歡晚會上,我看了黃宏爺爺表演的小品《荊軻刺秦》,感到很搞笑。他們表演的十分滑稽,能從一個時代穿越到另一個時代。可時代背景究竟如何呢?

看了原著司馬光《資治通鑑》故事中的“荊軻刺秦”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歷史根本就不像小品所演的那樣:在公元228年秦國和燕國的戰爭中,燕王見秦國馬上就要攻到城門口,本國又勢單力薄,十分着急,一位名叫荊軻的勇士受別人推薦,為了國家的利益,帶着燕國的最富庶的地方督亢的地圖和樊於期老將軍的首級來到秦國,這些都是秦王喜歡的東西。見此東西,秦王大喜並設宴招待荊軻,在接待宴上,荊軻在獻圖時抓起匕首捅向秦王,刀尖還沒捅到秦王胸口,年輕力壯的秦王已經側身後退,並在眾人幫助下脱離危險,而荊軻終因寡不敵眾斷了右腿又身中八劍。臨死前還從容不迫,怒目反擊。後人對荊軻的失誤懷着深深的同情。東晉詩人陶淵明寫道:“惜哉劍術流,奇蹟遂不成”。唐代詩人李遠卻説:“秦滅燕丹怨正深,古老豪客盡沾襟。荊卿不了真閒事,辜負田光一片心。”

荊軻沒能刺死秦王,促成了燕國的迅速滅亡。秦始皇最後統一了六國,這才是歷史的本來面目。如果不讀書,我還真是一腦子迷濛,今天終於弄明白了。

《荊軻刺秦王》7

【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文基本語法現象,疏通課文內容,理清敍事脈絡,對先秦古文簡樸的敍事風格有初步體會。

2、感受荊軻勇於反抗暴秦、慷慨悲壯的人物形象;體會其一諾千金、蹈死不顧、義薄雲天的性格,學會辯證地看待歷史人物。

3、感受文學作品中崇高的悲劇美,使學生產生深沉而巨大的心靈震撼,引發較深層次的審美感受。

【教學重點】

1、梳理字詞,積累文言知識。

2、理清敍事脈絡,並從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點。

【教學方法】

1、誦讀感知法

2、講解法

3、自主合作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斬首行動”是現代戰爭中常用的一種軍事手段,其核心是斬殺最高軍事指揮首腦。在20xx年對伊拉克的戰爭中美國就使用了這一手段。殊不知,在9000多年前的中國,早就有人使用過這一“現代化戰爭手段”了,只不過它完全靠個人的力量。這就是發生在我國曆史上戰國末期著名的“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一方是力孤勢單的燕國刺客荊軻,一方是勢力強大的秦國皇帝秦始皇。大家想知道這場實力懸殊的鬥爭是如何展開的嗎?想知道這個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故事的結局嗎?想去親歷這一驚雷乍起、劍拔弩張的扣人心絃的歷史場面嗎?那就讓我們隨着漢代劉向的筆觸,走進兩千年前的秦國吧!

二、文學常識

1、關於《戰國策》:《戰國策》是戰國末年和秦漢年間人編輯的一部重要的歷史著作,作者不詳。後經西漢劉向考訂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策》。總共33篇,按國別記述,計有東周一,西周一,秦五,齊六,楚四,趙四,魏四,韓三,燕三,宋衞合一,中山一。記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統一。以策士的遊説活動為中心,反映出這一時期政治、外交的情狀。全書沒有系統完整的體例,都是相互獨立的單篇。

2、劉向其人:約—77年至—6年,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人。漢初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治《春秋穀梁傳》。曾校閲皇家藏書,撰成《別錄》,為我國最早的目錄學著作。所著另有《洪範五行傳》、《新序》、《説苑》、《列女傳》等。

3、《戰國策》的文學成就:

(1)、人物形象的塑造。全書對當時社會各階層形形色色的人物多有鮮明生動的描繪,尤其描繪了一系列的“士”的形象。《戰國策》以波瀾起伏的情節、個性化的語言、傳神的形態和細節來描寫人物,有時還運用虛構的手法。

(2)、語言藝術上舉得空前成就。《戰國策》的文章風格辯麗橫肆、鋪張揚厲,氣勢縱橫,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軼聞掌故來增強辯詞的説服力;大量運用對偶排比,增強文章的氣勢;長於鋪張渲染。

4、戰國四大刺客

(1)、吳國專諸

春秋時期吳國人,家住陽山之野,靠為人屠豬維持生計。當時伍子胥隱居於此,與其交好。後來,吳國公子光欲行刺其兄吳王僚,來見伍子胥,請其薦一勇士,伍子胥薦了專諸。為了刺殺吳王僚,專諸隱居太湖學治魚三月,藏魚腸劍於魚腹,成功地刺殺了吳王僚。當時,吳王僚之子公子慶忌與其手握兵權的母弟掩餘均被派出使楚國,因此,公子光謀成王位,即吳王闔閭。

(2)、吳國要離

春秋時期吳國人,因其折辱壯士丘迮,被推為天下勇士。自吳王僚死後,闔閭立國,公子慶忌逃往艾城,招納死士,接連鄰國,欲待時乘隙,伐吳報仇。公子慶忌冒騰肉飛,走愈奔馬,手能接飛鳥,步能格猛獸,矯捷如神,萬夫莫敵,因此闔閭日夜憂慮。時伍子胥又薦羸弱體細的勇士要離刺殺慶忌。要離獻計殘身滅家,取得慶忌信任,終於成功刺殺了慶忌。(典故“壯士斷臂”即來源於此)專諸和要離成就了一代霸王闔閭。

(3)、魏國聶政

戰國時期魏國人,原居軹地深井,因得罪鄉里,帶母及其姐宵避居齊國都城臨淄,乃吳起好友。後吳起將其薦給富豪嚴遂,聶政到達韓國都城平陽後,成功地刺殺了忘恩負義的韓相國俠累。

(4)、燕國荊軻

戰國末期燕國人,受燕太子丹之託刺殺秦王嬴政,功敗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曉。其友高漸離被後世尊為“樂聖”,後高漸離以灌滿鉛的築刺殺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三、走進文本

“荊軻刺秦王”是一個著名的歷史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的—227年,即秦統一中國之前的第六年。秦已於—230年滅韓,秦王又於—228年派秦將王翦破趙,引兵北上,兵臨易水,直逼燕境,秦統一六國的大勢已定。地處趙國東北方的燕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當初燕王喜為了向秦國示好,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做人質。而太子丹在秦國做人質時,秦王嬴政沒有禮遇他(“遇之不善”),太子丹十分憤恨於—232年逃回燕國。於是,為了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了報“見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企圖達到既報前仇又解國難的目的。本文記敍的就是這件事情的始末。

荊軻,春秋戰國時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齊國人,後遷居衞國。他喜歡讀書擊劍,結交名人勇士。課文中提到的擊築的高漸離,就是他的朋友之一。燕太子丹為了刺秦王,先找智能雙全的燕國處士田光。田光覺得自己老了,無法完成太子丹的重託,便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田光為了激勵荊軻,便自殺了。荊軻接受了任務,太子丹萬分高興,馬上封荊軻為上卿,精心奉侍。以後,就是課文中記敍的情況。

四、初步感知

1、請同學朗讀課文,檢查預習情況。

2、正音。

3、同學自由朗讀課文(5分鐘以內)。

4、學生結合註釋梳理文字,積累重點字詞、句式。

【通假字】

(1)、秦王必説見臣 “説”通“悦”,喜歡,高興

(2)、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反”通“返”,回來

(3)、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

(4)、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見”通“現”,露出

(5)、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走 “還”通“環”,環繞

(6)、羣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卒”通“猝”,倉猝,突然

【古今異義詞】

(1)、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窮困:古義,走投無路,陷入困境;今義,生活貧窮,經濟困難。

長者:古義,德高望重的人;今義,年長的人。

(2)、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

深:古義,刻毒;今義,有深度,與“淺”相對。

(3)、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曰

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

可以:古義,兩個詞,可以用來;今義,能夠,可能。

(5)、將軍豈有意乎?

有意:古義,有心意,此處引申為同意、願意;今義,故意。

(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

偏袒:古義,袒露一隻臂膀;今義,袒護雙方中的某一方。

(7)、於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

於是:古義,在這時;今義,連詞,表示順承關係或另提一事。

(8)、僕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

所以:古義,表示原因的虛詞,“……的原因”;今義,表示因果關係的關聯詞。

(9)、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以不顧

不顧:古義,不回頭看;今義,不照顧,不考慮,不顧忌。

(10)、既至秦,持千金之資幣物

幣:古義,禮品;今義,貨幣。

(11)、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

郎中:古義,宮廷的侍衞;今義,指中醫醫生。

(12)、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

走:古義,跑;今義,行走。

(13)、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柯

提:古義,擲擊,投擊;今義,拿着。

(14)、左右乃曰:王負劍!王負劍!

左右:古義,皇帝身邊的侍衞;今義,①表示兩種方向,②大約,③控制。

(15)、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

股:古義,大腿;今義,屁股。

(16)、今行而無信

無信:古義,沒有信物;今義,不講信用。

(17)、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賓客:古義,門客、食客;今義,客人。

(18)、願大王稍微假借之

假借:古義,寬容、原諒;今義,利用某種名義、力量等來達到目的。

【詞類活用】

(1)、盡收其地,進兵北略地 北:名詞作狀語,向北

(2)、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為歌曰∕前為謝曰 前:名詞作動詞,走上前

(3)、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封,燕王拜送於庭 函:名詞作狀語,用匣子

(4)、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 遠:形容詞作名詞,遠地

(5)、頃之未發,太子遲之∕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 遲:意動用法,認為……遲緩

(6)、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詞作動詞,穿白衣戴白帽

(7)、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 上:名詞作狀語,向上

(8)、使使以聞大王 聞:使動用法,使……知道

(9)乃朝服,設九賓 朝服:名詞作動詞,穿上朝服

(10)、秦武陽色變振恐,羣臣怪之 怪:意動用法,認為……奇怪

(11)、倚柱而笑,箕距以罵曰 名詞作狀語,像簸箕一樣

【文言特殊句式】

A、介詞結構後置句

(1)、秦王購之(以)金千金,邑萬家

(2)、嘉為先言於秦王曰

(3)、燕王拜送於庭

(4)、使畢使於前

B、省略句

(1)、秦王購之(以)金千金,邑萬家

(2)、今聞(秦)購將軍之首,金千金,邑萬家

(3)、太子聞之,馳往,伏(於)屍而哭

(4)、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以)百金

(5)、以(之)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

(6)、欲與(之)俱(往),其人居遠未來,而為(之)留待

(7)、嘉為(之)先言於秦王曰

(8)、願舉國為內臣,比(於)諸侯之列

(9)、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於)咸陽宮

(10)、使(之)畢使於前

(11)、而(按)秦法,羣臣侍(於)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12)、吾每念(之),常痛於骨髓

(13)、頃之(荊軻)未發

C、判斷句

(1)、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3)、僕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D、定語後置句

(1)、秦王購之金千金,邑萬家

(2)、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3)、而秦法,羣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E、被動句

(1)、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2)、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F、固定句式

(1)、為之奈何? “為……何?”譯為“對……怎麼辦呢?”

五、能力提升

1、請同學講述本文的故事。

2、分小組討論:根據故事發展文章可分為幾部分?各部分寫了什麼內容?

明確:開端(1———2):行刺緣起

發展(3———9):行刺準備

高潮(10—17):廷刺秦王

結局(18): 荊軻被斬

六、分析鑑賞

1、師生齊讀第一段,找出六個動詞,提問:文章一開始就連用六個動詞,有什麼作用?

明確:開端寫行刺的緣起,文章一開始就連用“破”“虜”“收”“進”“略”“至”六個動詞,寫出秦軍所向披靡,燕國危如累卵的形勢,使得故事一開始就籠罩着緊張的氣氛,為後面故事的展開定下了悲劇的基調。

2、提問:荊軻在太子心急如焚時提出刺秦王的計劃,表現了他怎樣的性格特點?寫太子丹“不忍”,有什麼作用?

明確:荊軻在燕國危難之際,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願得謁之”,體現了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俠義精神。然而,“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荊軻的謀劃抓住瞭如何見秦王這個關鍵問題。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則非獻“樊將軍首”和“燕督亢之地圖”不可。主人公一亮相,就表現出他的勇而多謀及具有超人的膽識和氣魄。而他是在太子心急如焚時才提出這個計劃,可見城府根深。太子的“不忍”,反襯了荊軻的智謀非凡。

3、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生默讀課文後分小組討論:刺秦之前,荊軻和太子分別作了哪些準備?

明確:荊 軻—————頭圖取信、待客同行

太子丹—————藥淬匕首、武陽為副

4、賞析“取頭為信”段落,概括兩個人物的精神風貌。

準備信物的關鍵是激樊於期獻頭。荊軻體諒太子“不忍”,果斷地決定“私見樊於期”。一席對話,先動之以情,激起樊於期對秦的不共戴天之仇;然後曉之以理,説明此舉一可報仇二可解燕國之患;最後告之以謀,讓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動計劃。荊軻推心置腹,以誠感人,三言兩語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繼而“偏袒扼腕而進”,甘心自刎獻頭。這一段對話和動作描寫,展示了兩個異中有同的人物的精彩風貌。

荊 軻:俠肝義膽、果敢勇決、擅長辭令、老於心計

燕趙慷慨之士

樊於期:義勇剛烈、熱肚直腸、武將形象

5、賞析“怒斥太子”段落。

這一場面表現了荊軻性格的另一個側面。古來俠士,一諾千金,而太子卻懷疑荊軻“有改悔”而開口“先遣秦武陽”,荊軻一反平日之謙和,“怒斥太子”,正是他耿直剛烈、不畏權勢性格的表現。太子“遲之”“疑其有改悔”“復請之”,一方面表明他在大兵壓境之時的驚恐、焦急,同時也説明他浮躁多疑、謀事不周,恰好形成對荊軻的鮮明反襯。

6、分角色朗讀:太子丹、看、荊軻、樊於期和旁白。

提示:(1)、注意誦讀技巧,可適當加上肢體語言。

(2)、為了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可設計文言版本、白話文版本、方言版本。

7、賞析“易水決別”段落。

(1)、首先,抓住特點。“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乃這句話的文眼,簡單的三個字,“未成曲調先有情”,是何情?穿着送葬死人的喪服來送別活人荊軻,品味起來,隱隱散發着一股秋水寒潭般冷水浸骨的悲傷。

第二,突出重點。在眾多人物中,重點寫荊軻;“既祖,取道”略寫,重點寫慷慨悲歌。生離死別之際,“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高漸離變徵擊築,荊軻低吟悲歌,此情此景,任是鐵石心腸之人,也會心有所動潸然淚下。“天若有情天亦老!”但易水悲歌,是一部悲而壯、哀而不傷的慷慨史詩!“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音調陡變,悲去壯來!士皆瞋目,胸中慷慨之火熊熊燃燒!熱血沸騰,怒髮衝冠,仰天長嘯!“大丈夫,生而何歡,死而何苦?”壯膽豪氣胸中起,贏得生前身後名。

第三,顧及全面。太子、賓客、高漸離、士等在場人物都有顧及,而且通過寫“士皆垂淚涕泣”,“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渲染了淒涼悲愴的氛圍和同仇敵愾的氣勢。

第四,結合寫景。“風蕭蕭兮易水寒”,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2)請同學深情朗誦本段。

學生誦讀時可能只追求音量宏大,而忽視拿捏感情,可以指導他們學會留白停頓的誦讀技巧。如讀到“風蕭蕭子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時停頓,給人一種慷慨悲涼,餘音不絕的聽覺感受和進一步思考感悟的空間。

8、賞析第三部分“廷刺秦王”,人物的性格得到了怎樣的體現。

這一部分描繪荊軻與秦王正面交鋒,可謂波瀾迭起,荊軻的性格也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一部分情節可概括為:厚遺蒙嘉————顧笑武陽————圖窮匕見————倚柱笑罵四個場面。

“厚遺蒙嘉”而得以引見,可見其行事周密。

獻圖時,年十二就殺人的秦武陽竟“色變振恐”,眼看事情就要敗露。而在這猝然生變的節骨眼兒上,荊軻面不改色心不跳,幾句話,既遮掩了秦武陽失常的表情,又頌揚了秦王的威風,語意圓轉,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竇冰釋。再加上一“笑”一“顧”一“前”,沉着機智,鎮定自若,表明他的確具有超人的膽略和非凡的氣質,可謂神勇之人。而與秦武陽的“色變振恐”對照,孰勇孰怯,判然分明,與上文太子丹的疑荊軻信武陽的.情節相照應。

“圖窮而匕見”,矛盾衝突達到白刃相見的地步。毫無精神準備的秦王“驚————起————絕————拔————操————急”,慌得連劍也“不可立拔”。與此同時,荊軻“取————奉————發————把————持————揕”,雙方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搏鬥。霎時間,莊嚴的秦廷上,荊軻“逐”,秦王“走”,羣臣“愕”,上上下下“盡失其度”,最後竟然出現“乃以手共博之”的戲劇性場面。眼看着秦王要成為劍下之鬼,由於侍醫夏無且以藥囊投擊荊軻,荊軻反被“斷其左股”,轉瞬之間由優勢轉為劣勢,最後反“被八創”,完全失去戰鬥力。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語,突出地渲染了千鈞一髮的緊張形勢。在這驚心動魄的搏鬥中,作者以羣臣的驚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驚呼,襯托了荊軻的英雄虎膽。

“倚柱而笑”,繪形傳神,突出了荊軻的視死如歸。“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陶淵明語),今天讀來,誰不為之感慨唏噓呢?

厚遺蒙嘉 行事周密

顧笑武陽 武陽:色變振恐

反襯 沉着機智、鎮定自若

荊軻:“笑”“顧”“前” 超人的膽識和非凡的氣質

神勇

圖窮匕見 秦王:驚———起———絕———拔———操———急 “走” 盡失其度

秦羣臣:愕 以手共博之 英雄虎膽

荊軻:取———奉———發———把———持———揕 “逐”

倚柱而笑 荊軻:笑 箕踞 罵 視死如歸

七、藝術手法賞析

1、尖鋭複雜的矛盾衝突

秦軍所向披靡,燕國危在旦夕。荊軻“奉命於危難之際”,此其一。行刺秦王,須以樊將軍首為信物,而太子丹“不忍”,此其二。荊軻為等助手,“頃之未發”,太子丹因而“遲之”,荊軻憤然出發,此其三。“朝見”秦王時,秦武陽怯陣,以致秦羣臣“怪之”,氣氛驟緊,此其四。而最後的“廷刺秦王”,矛盾衝突達到白刃相見的地步。就在這一系列尖鋭複雜的矛盾衝突中,荊軻這一人物的性格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全文寫得波瀾起伏,扣人心絃。

2、精煉傳神的人物語言

太子丹婉責荊軻時,荊軻曰:“微太子言,臣願得謁之。……”快人快語,表現出他勇而多謀、慮事周密的性格特點。“激樊獻首”時,荊軻推心置腹,以誠感人,先動之以情,後曉之以理,再告知以謀,使得梵於期甘心自刎獻頭。太子疑其改悔時,荊軻怒斥太子的幾句話,則表現了他不畏權勢、耿直剛烈的性格。在秦廷上,當秦武陽“色變振恐”時,荊軻的幾句“謝曰”,使秦廷上下疑竇冰釋,使劍拔弩張的氣氛得到緩解,真正時化腐朽為神奇,令人不由得拍案叫絕!“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是荊軻的最後一句話,也是他自明心跡的一句話。儘管太子丹對他產生過懷疑,但荊軻還是堅守信義,對太子丹忠心耿耿,赤誠之心,蒼天可鑑!

3、悲壯感人的場面描寫

一是“易水訣別”。秋風蕭瑟,築聲悲涼。在這悲壯而又悽愴的氣氛之中,荊軻先是以歌聲抒懷,最後則毅然“就車而去”,“終已不顧”,大義凜然,勇往直前。而送行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聽到荊軻的歌聲後,起初“皆垂淚涕泣”,繼而“皆瞋目,發盡上指冠。”三個“皆”字,寫出了全體送行者的強烈反應,烘托了送行場面的壯烈氣氛。整個送行場面的描寫,有主,有次;有景,有情;有呼,有應。不足百字,卻寫得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二是“廷刺秦王”。一個人,一把匕首,把偌大秦廷攪得上下驚惶,亂成一團。作者即從正面描寫了荊軻的語言、行動和神態,也從側面描述了秦王及其羣臣的不同表現;既描繪了人物,也渲染了環境,從而突現了荊軻履險不驚、臨難不懼的氣度和品格。

八、拓展延伸

文章成功地塑造了荊軻的形象。對荊軻其人,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認為荊軻是怎樣的一個人?請根據課文談談自己的看法。

《荊軻刺秦王》8

一、教學內容分析

《荊軻刺秦王》是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二單元第二課的講讀課文。課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藝術成就,對於學生了解先秦文學,認識中華文化的精華,提高文言文的閲讀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義。《荊軻刺秦王》是戰國策的名篇。課文記敍了荊軻刺秦王的過程,再現了荊軻獻圖和血染秦廷的壯烈場面,塑造了一個扶危濟困、助弱鋤強、視死如歸的俠士形象。學好這篇文章,可以感受荊軻這一悲劇英雄的人格魅力,還可以利用古今視界差異,激發學生讀出新意,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侷限性,並在這方面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情的特點,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文言文教學要培養學生閲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積累語言知識,同時,根據本課人物形象個性化描寫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A、知識教育目標:

(1)積累文中的文言詞句並進行歸類整理

(2)學習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情、神態、在矛盾中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

B、能力訓練目標:

(1)鑑賞悲壯感人的場面描寫

(2)學習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欣賞精彩的人物對話、神態描寫,體會對比手

法的運用。

C、情感培養目標:

(1)辯證的評價荊軻刺秦王的行為

(2)學會歷史唯物主義法,辯證的分析人物形象

四、説教學重難點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切實落實教學,我將教學重難點確定如下:

A、重點:(1)對文中的文言虛詞、實詞、通假字的把握

(2)對荊軻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B、難點:文言現象(句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的把握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這篇文章是高中文言的第二篇,學生對文言文的只是也已經有了一定的把握。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其實在民間也有一定的知名度,那作為高一的學生必然也有所耳聞,但對故事的具體原因,情節以及結局,人物等了解不深,只有一個模糊的映像。對荊軻的形象瞭解也很片面,所以需要教師的補充教導,引導學生進行辨證思考和分析。作為高一的學生,正處在知識儲備的階段,對文言的知識掌握的還不是很多,因此文言知識的解讀也顯得很重要。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導入:“斬首行動”是現代戰爭中常用的一種軍事手段,其核心是斬殺敵方最高軍事指揮首腦,藉以瓦解敵軍。對伊拉克戰爭中的美國就使用了這一手段。而戰國末期勢單力孤的燕國,使用過這一手段。讓我們一起來感受這場驚心動魄的歷史場面吧。本課以此導入,藉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2、介紹背景要了解一個人物的形象和意義,必須把他的所做放到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因此接下來我將引導學生了解故事背景、荊軻的概況以及《戰國策》相關知識。

3、整體把握

為了讓學生首先有一個宏觀意識,讓他們在學習部分時能夠將部分放在整體之中去更好的理解。我將帶領學生學習生字詞的音,以及串連文章的結構,分段落。以便於學生把握本篇文章,從整體到部分。

4、文章分析(第一課時講前四段)

第一段請一個同學讀,然後分析第一段的六個動詞。氣勢磅礴。將同學引入本課的氛圍。然後採用提問同學們有沒有什麼不懂得字詞然後重點講解幾個字詞。如:收,北。接下的四段採用相同的方法,重點分析。如:誠、邑、窮困、遇、善、涕、將奈何、可以、太息、顧、乃遂、函、之等字詞。

5、仔細品讀,分析人物從前四段分析太子丹,荊軻,樊於期。

先讓同學在文本中找出表現相應人物的語句,在從中概括出人物形象特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如:以太子丹為例,找出表現太子丹的地方。

師問:你覺得太子丹是個什麼樣的人?

師總結:不沉着、勇敢、責任感

同樣方法分析荊軻:有勇有謀、大義、口才好等等;樊於期:敢於犧牲。

6、分析人物對話藝術

聯繫文本,結合文章原句,重點分析第三自然段。

動之以情(喚起他對秦國的仇恨,燃起報仇的念頭)

曉之以理(燕國危矣)

課堂小結簡單總結課堂內容,預告下節課內容。佈置作業(幾個重點句子的翻譯,以及預習剩餘課文)。

第二課時

1、導入

回憶式導入,回憶上節課所講,引出這節課的內容。

2、分析課文餘下的內容和前四段分析的方法一致,採用點讀法,抓重點,分析重點詞句,如:遲、前、聞、怪、等詞語;特殊句式:倒裝句,被動句,省略句等等。

對激烈場面的詳細講解,讓學生能夠真切感受到當時的氛圍,更好的理解課文。

3、分析人物描寫手法根據全文分析本文是怎樣塑造荊軻這個人物形象的。學習本文的精華,並讓學生將方法運用到以後的寫作之中。主要從對話,神態,語言,對比手法這幾方面分析。

最後總結荊軻的人物形象。

4、自由探討在當時,荊軻顯然是燕國的英雄,但經過歷史的沉澱,我們後人站在歷史唯物主義上角度上,同學們對荊軻又有什麼樣的認識呢?你對荊軻這個人物形象的評價是什麼,你認為他的刺秦行動正確與否?引導大家討論。

引出歷史上人們對荊軻的評價,有褒有貶。讓學生學會用辯證的歷史唯物主義去看待事物。

5、總結課堂,結束本課的教學簡單總結荊軻這個人物,簡要評價刺秦行動。讓同學們學習這種英雄氣節,提升自己的人格。佈置作業(背誦以水送別一段,課後練習第三題)

五、教學策略選擇與信息技術融合的設計

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課堂導入和老師共同討論激發學生

ppt展示背景知識自己蒐集相關知識學會自己蒐集整理

課文疏通(字詞句和文意),展示脈絡)分組合作解決字詞,疏通文意學會歸納總結

總結人物刻畫的方法分組討論人物的形象特點學會辯證的看待問題,學會分析人物形象

六、教學評價設計

1.教師評價

教師評價可以採取以下幾種形式:

(1)教師對全班的評價

教師估量全班的整體表現,發現羣體的學習優勢和存在的問題,明確羣體學習活動的總體趨勢。

(2)教師對部分學生的評價

教師應當評價不同水平的學生的實際表現,看優秀學生是否有突出的表現,看後進生是否正在進步等,這些均屬對部分學生的評價。

(3)教師對學生小組的評價

小組活動應當成為教師評價的重點項目。教師應當觀察不同小組的內部互動情況,小組領導力的強弱,小組的信息溝通情況,小組執行任務的過程,小組解決問題的成效等。

(4)教師對學生個人的評價

教師對學生個人的評價需要以個案的形式觀察探尋那些可以説明他們學業進展情況的具體表現。面對一個羣體的眾多學生,我們要分層次,有重點地進行形成性評價。由於學生個人的表現均有某種代表性,所以,教師在具體進行某些個案的“解剖麻雀”的工作之後,就可以比較清楚地瞭解第一類學生的學習情況。

2.學生評價

學生以評價的主體身份參與形成性評價,是評價改革的一個重點課題。學生評價可以採取以下幾種形式:

(1)學生自評

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有計劃地培養學生進行自我反思的能力。教師有必要逐步培育和構建學生的有效評價行為,如及時採集個人表現的信息,記錄自己的學習過程,學會進行自我監控,學會描述自己的學習行為等。

(2)兩人互評

兩人互評是一種常見的自主評價形式。兩人互評可能在所有的兩人一組的活動之中和之後都應當發生。

(3)小組互評

小組內部的合作評價是課堂形成性評價的難點。學生在課堂上是不太善於進行合作評價的,但是,教師應當有計劃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評價行為,這需要一定的時間,需要在每節課上引導學生自主管理小組活動,自主實施小組評價任務,自主積累過程評價信息和實證材料,而所有這些“自主”都需要在教師的有計劃的行為中進行訓練。

1.教學一開始,教師直奔主題,温故知新,按定勢教學的方法提供給學生一條宏線,明確學習目標和內容。

2.能借助網絡整理出學生對《荊軻——英雄乎?武夫乎?》的示範答案,避免論而無根,論而無界,既能“民主”又能“集中”。

3.課堂中把五個通假字、五個古今異義字、三個一詞多義、三個詞類活用、六則文言句式進行展示歸納,節省了時間,也方便學生課後再整理鞏固。

4.視頻和音頻的介入使課堂富有生機,使文言文教學避開乏味之累,營造有活力的語文課堂,培養學生興趣濃厚。

4.作業佈置較有針對性,使學生在大量閲讀中積累知識、加強思辨、舉一反三、超越所學。

5.朗讀貫穿課堂始終,語言訓練充滿整個教學過程

七、教學板書

荊軻?英雄?描寫手法

智謀、深沉語言描寫

動作描寫

悲壯神態描寫

環境描寫

有勇有謀對比襯托

俠義英雄:智、勇、義

八、教學反思

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是古文單元,第二課《荊軻刺秦王》學生在分析荊軻刺秦王一系列動作“取-奉-發-把-持-揕-逐-提”以及秦王“驚-引-起-拔-走-擊”這些驚恐、狼狽、無奈的動作上,非常到位,讓我覺得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而教師的引導更為重要。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平台,將課堂還給學生,學生的潛能與興趣才會被激發出來。

課堂上採用小組學習、課本劇等教學方法。而對於《離騷》《屈原列傳》這類文章,故事性不強,其中的語句晦澀難懂,很多文言現象是特殊的,不常見的,學生參考教輔資料也很難完成對文本的理解,所以,這時就不能採用小組合作或課本劇的方式,而應該引入多媒體,使學生對屈原生平、愛國憂民的高尚情操、香草美人的象徵手法有了深入瞭解之後,再由學生自讀文本,教師指導的方法完成教學。針對不同的文言文,選擇最適合的教法,這也是教學中需要注意的。

《荊軻刺秦王》9

一天,天氣晴朗,萬里無雲。秦王嬴政坐在寶座上,悠哉悠哉地看着電視,一士兵來報:“皇上,燕國荊軻求見。”秦始皇想了想,點點頭,説道:“讓他進來吧。”士兵敬了個禮:“Yes,sir。”一分鐘後,荊軻頭戴貝雷帽,身穿牛仔衣,腳蹬長馬靴,滿臉堆笑地走進大殿。

“你小子來幹什麼?我可不借給你錢。”秦王沒好氣地説,“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

“皇上息怒,我今天是來獻寶的,《射鵰英雄傳》裏有您最喜歡的男主角。另外,我們的飛船在海王星上發現了一柄流星之劍。這柄劍的名字叫做格蘭希爾·但丁,譯為‘風中的女神之詠歎’。劍鞘由巴西真鑽鑲成,‘八心八箭’。劍尖為藍黑色,是由傳説當中的龍炎打造而成,削鐵如泥。劍柄和劍邊使用24K純金包皮。我……”

荊軻正要往下説,卻被秦王打斷了,“快給我看看!”

“且慢,這上面還有幾顆珍珠,容我指給皇上看。”荊軻不緊不慢地説。

“大膽!!!快給我!!!!”秦王大叫,氣得從寶座上跳了起來。

“那就用皇上的命來換取這柄劍吧!”荊軻變了臉色,衝向秦王。

“砰——”一聲巨響,荊軻用疑惑的表情看着秦王,“你——”話還沒説完,只見他頭一歪,眼一翻,腿一蹬,死了。

“哼!”查看完荊軻的屍體,秦王很得意,“想我秦王每天被人刺殺上百次,你以為我笨?!我就不信了,你跑得再快,有子彈快?!”他看了看手中的“沙漠之鷹”,“這槍不錯。”

秦王讓手下把寶劍抬進倉庫,自己哼着歌,看《射鵰英雄傳》去了。

《荊軻刺秦王》10

看完《荊軻刺秦王》,我幾次感慨於樊於期為報國仇家恨而義無反顧把刀劍刺向自己的咽喉;幾次感慨“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悲壯淒涼之歌;幾次感慨荊軻斷股後甩出匕首的最後一搏。樊於期的以命相報,太子丹的重託以及全燕國人民屏息凝神的翹首以盼,都在一瞬間灰飛煙滅。

公元前227年荊軻抵達秦國國都咸陽,並通過秦王的寵臣蒙嘉的引見,以謙卑的言辭求見秦王,秦王大喜,特地穿上君臣朝會時穿的禮服迎見荊軻,荊軻手捧地圖敬獻給秦王,在地圖完全打開,圖窮匕現之際,荊軻趁勢抓住秦王的袍袖並舉起匕首刺向他的胸膛。但是還未等到荊軻近身,秦王已經驚恐的掙斷了袍袖,荊軻隨即追逐秦王,兩個人繞着柱子奔跑,結果後來秦王拔劍砍下了荊軻的左腿,荊軻無法再追下去,便將手中的匕首擲向秦王,結果卻擊中了銅柱。“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荊軻失敗了,功虧一簣,可悲,可歎啊!

只是刀尖到秦王的距離,毫釐之間,便毀滅了一代人的命運。

清末變法志士譚嗣同在臨死前曾留下這樣的詩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想必這也是你視死如歸的鏗鏘壯語吧,荊軻。在太子面前決意請辭,易水送別而去時終己不顧,臨死之前依然傲視怒罵秦王……其實你已經做到了:冒敵進入秦朝王宮,使羣臣兵力慌張得盡失其度,面對死神巍然不懼。一位可敬的忠臣,一名勇猛的武士,綿延數千年的燕趙悲歌傾訴着這段悲壯感人的故事,徘徊在人民心中,永不散去。

這重於泰山的死亡,這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永遠會被我們後人所銘記,永遠,永遠……

標籤: 荊軻 刺秦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9v7en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