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馬説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八年級必修三)

馬説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八年級必修三)

 馬説

教學目標:  

1、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加強朗讀訓練,訓練文言語感,疏通詞句,翻譯課文道理

3、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4.認識封建社會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昏庸愚妄,

教學重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2、體會本文簡練、含蓄的語言特點。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景導入: 

在上課之前呢,老師給大家講個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只因他的鑑別馬匹技藝精湛,漸漸的人們就忘記了他的原名。有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一匹日行千里的俊馬。於是伯樂就巡遊列國,辛苦倍至,仍舊沒有發現中意的良馬,就在伯樂返回的途中,發現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步履維艱。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千里馬見伯樂突然昂起頭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嘶叫聲直達雲霄。伯樂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千里馬。伯樂花重金將此馬買下。牽馬來到楚王面前,楚王只見是一匹瘦骨嶙峋的馬,認為伯樂是在愚弄他。伯樂急忙解釋:這確實是一匹千里馬,這馬以前的主人不知其能千里,以不正確的方式來餵養它,並讓他拉鹽車,只要大王精心照料,日後定能立大功!楚王姑且相信伯樂的話,這匹馬後來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赫赫戰功。這就是伯樂相馬的故事。

聽完故事不經讓我們想到故事中的千里馬能夠被伯樂識別,但是又有多少千里馬因未被發現而終身拉着鹽車呢?

今天我們來學習《馬説》,看韓愈是怎麼看待伯樂和千里馬的關係的。  

二、作者及文體簡介  

1、文體簡介   

“説”: “説”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議論性體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對事對物有感而發,宣泄心中鬱悶,託物寓意的一種體裁。“説”就是“談談”的意思,《馬説》即談馬、論馬。語言通常簡潔明瞭,寓意深刻;寫法較靈活,跟現代的雜文大體相似,

問:大家還記得我們以前學過哪篇課文也是説這種文體嗎?

回答:對,就是周敦頤寫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寫自己潔身自好品性的《愛蓮説》。

2、作者簡介 (大家對漢語又有多少了解呢?我找個同學回答一下他了解的韓愈) 

韓愈 (公元768-824年) ,字退之, 唐代文學家、思想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主張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與柳宗元並稱“韓柳”。

三、初讀課文,正音上口:  

1、展示重點字詞,要求同學們參照註釋弄清其讀音及含義。先討論之後提問。(2分鐘)

2、老師範讀課文。  

要求:明確讀音,停頓,語調  

2、學生自瀆、齊讀課文,瞭解全文大意。

提問:談論關於馬的什麼?有什麼觀點?

四、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請男同學朗讀第一自然段。  

(2)解決重點字詞  

祗(zhǐ):只是;  辱:受到屈辱;  駢:兩馬並駕;  槽(cáo)櫪:喂牲口用的槽;       以:因;  稱:著稱。 

解釋重點虛詞: 而 故雖 於 之 以(理清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係)

(3)請幾個同學翻譯第一自然段 。

(4)提問:(讓同學們自己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討論探究的方式)

1、本段的論點是什麼?本段文字説明了什麼?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千里馬與伯樂的關係-伯樂對千里馬的決定作用。

②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會有怎樣悲慘的遭遇呢?  

3、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女同學朗讀第二自然段  

(2)以競賽的方式解決難字詞  

一食(shí):吃一頓;  或:有時;  石:古代的容量單位,十鬥為一石;  食(Sì):通“飼”,喂;  能:能夠;  是:這樣;  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質; 見:通“現”,表現;且:尚且;  等:等同;  安:疑問詞,怎麼。  着重“食”的讀音 虛詞:或 其 是 雖 

(3)請同學翻譯第二自然段  

(4)思考鞏固:  

1、哪些句子説明千里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以及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                     

 根本原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本段文字説明了什麼? 換過來好

    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説明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就無法施展才華。

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女同學朗讀第三自然段  (有沒有讀錯的地方啊?)

(3)點明幾個重要的字詞的解釋:策、道、材、通、臨(注重“策”“之”)以 道 、其、邪

(4)請同學翻譯這一自然段  

(5)思考鞏固: 

1哪句表現“食馬者”以“知馬者”的身份歎息的? 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2文中哪句點明瞭全文的主旨? “其真不知馬也”。

 3、本段中通過哪些語言來體現食馬者的淺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佈置作業:

1課下自己整理下我們學習的詩詞虛詞及其解釋。注重一詞多義和通假字的整理。(針對全文)

2背誦全文並默寫。

板書:     馬説   韓愈

     其真無馬邪                  一食或盡粟一石   

其   其真不知馬也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食不飽,力不足                         

              食之不能盡其材

策   策之不以其道              祗 辱  駢  槽   

執策而臨之                  櫪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提問多個同學檢查背誦情況。

二、提問的形式:讓同學們概括一二三段段意,一方面再次熟悉課文,另一方面加深對課文理解。

概括段意:1、説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小結:文章一開篇就提出了“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的見解,這就説明了千里馬對伯樂的依賴關係,即伯樂對千里馬有決定的作用,因為除伯樂以外沒有人能識別千里馬,既然如此,千里馬的命運就決定於是否有伯樂來發現它了,而實際的情形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所以千里馬的悲慘命運簡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馬不僅找不到一個一般水平的牧馬人,而且“祗辱於奴隸人之手”,受盡無知小人的氣,更令人悲憤的是,這些寶馬竟然成雙成對地死於槽櫪之間,其遭遇之不幸,結局之慘痛,真非筆墨所能形容,從字裏行間可見作者的痛惜之情。

2、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  

小結: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畫了“食馬者”與千里馬之間的矛盾,作者先從千里馬的食量説起“一食或盡粟一石”,這是誇張的説法,但這正突出千里馬的食量大大超過普通馬,而這一點決非是那些“食馬者”所能知道的,他們只是按照普通馬的食量來餵養它,所以千里馬“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作者最後發出“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對“食馬者”的無知的憤怒譴責的感情發展到高潮。

3、概括段意:對執策者的“不知馬”進行辛辣的嘲諷。  

小結: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畫執策者的形象,把“真無馬”與“真不知馬”對照起來,生動地提示了執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後又以“其真不知馬也”結住全文,更有力地表達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三、理解文章結構  

    本文雖短,結構卻十分精巧,作者先從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然後筆鋒一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從反面展開議論,千里馬和伯樂的依賴關係是如此密切,而伯樂卻不常有,千里馬被終身埋沒的命運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寫到千里馬被埋沒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現的原因,對無知的“食馬者”發出強烈的譴責,進行了辛辣的嘲諷。最後又對食馬者的無知進行痛斥,歸結出“其真不知馬也!”這一貫穿全文的中心。  

四、展示寫作背景。理解文章的深層寓意 :

 1、寫作背景  

韓愈初登仕途時,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請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門被守門人擋在門外。儘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後相繼依附於節度使董晉和張建封幕下,鬱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作《馬説》,發出“伯樂不常有”的感歎。 

思考1:看過了本篇的寫作背景,想一想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難道只是説“馬”嗎?通過千里馬的遭遇,表達韓愈怎樣的思想?

思考2:文中的千里馬、伯樂、説天下無馬的人各比喻什麼?

千里馬:寓指有才能的人。即,人才

思考3:“伯樂”:比喻善於發現,識別人才的人

“食馬者”:比喻摧殘人才,不能識別人才的人

千里馬喻人才    伯樂喻賞識人才的人     導出:託物寓意手法通常採取以小見大的辦法,借講寓言故事、狀寫事物等來説明事理,這就是我們所説的“託物寓意”。

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現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懣心情。 

五、尋找“也”字:也,常見的文言虛詞。大多至於句末表示説話人的語氣,有時在句中表暫時的停頓,用來提醒讀者注意下面將要説到的內容。

1、不以千里稱也:説明千里馬埋沒的原因及情形,表達了作者憤憤不平之意。其無限痛惜的感情

2、安求其能千里也:從千里馬的特點出發揭示才美不外見的原因,責任歸於“食馬者”的無知。步步緊逼用反詰句“其真無馬也?”將其憤怒譴責感情發展到高潮。

3、其真不知馬也:作者用自問自答方式,將真無馬真不知馬對照起來,無馬用邪輕輕帶過,而不知馬用也收住,綦江潤由作者的痛切之感,表達對食馬者的深刻嘲諷。

4、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展示瞭解不説下去之意,作者故作頓筆,省卻一些無用的話。

5、是馬也:“也”提醒讀者注意,食馬者的無知對千里馬的帶來的難堪後果

五、先找同學來朗讀更有感情的朗讀。   齊讀課文 

 六、讀課文,品味意境  

1、文章連用了十一個“不”字,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明確:表達了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強烈不滿和譴責。  

2、三個自然段都以“也”字作結,這三個“也”字所表達的語氣是否相同?  

明確:第一個“也”流露出無限痛惜之情;第二個“也”表達了作者的憤怒譴責;第三個“也”是對“食馬者”的深刻諷刺。 

七、 做練習: 策:策之不以其道   執策而臨之

其:其真無馬邪   其真不知馬也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飽,力不足  食之不能盡其材

通假字: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才美不外見-------

3、食之不能盡其材-----

4、其真無馬邪------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線的詞

A.才美不外見                B. 食不飽,力不足

C.策之不以其道               D.執策而臨之

2.指出句中加線詞相當於現代漢語中什麼詞

A.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B.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

3. 翻譯句子: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解釋下列加線的詞語

A.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策之不以其道

C.安求其能千里也

D.一食或盡粟一石

2. 翻譯句子: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不識千里馬啊!

3.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千里馬被埋沒,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表達了對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強烈不滿。

八、擴展延伸  

有人説“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的觀念是片面的,不能把發現千里馬的希望寄託在伯樂身上。伯樂難道就一定是公正、無私的嗎?如果你是千里馬,你會怎麼做?(同學們自由討論、發言)  

八、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默寫課文。翻譯全文。

板書:   馬説   韓愈

千里馬             人才

伯樂               賞識人才的人

                        

                   託物寓意   

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現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懣心情

 

李伊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lx40x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