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三峽》 教案教學設計(北師大八年級上冊)

《三峽》 教案教學設計(北師大八年級上冊)

                         張翔娥   

教材分析 《三峽》節選自《水經注》,是我國南北朝時期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所作的一篇寫景散文。它以簡潔凝練、富有概括力的語言,簡單勾勒了三峽峯巒重疊的景觀,並用濃墨重彩描繪江水四季的變化以及與之相伴的萬千氣象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如夏季的水流迅疾,春冬的清冽明麗,秋季的空靈肅殺。文章富有詩情畫意,樸素自然,意味雋永。

學情分析 目前,初二一班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對於語言文字的內在之美卻少一點品味,不少同學只侷限於“考試”,把對文言文的學習當成一項為了完成考試而不得不學的任務,對文言文的美少有感知。“少教多學”模式下的文言文教學,應當注重營造師生的互動空間,使學生在動腦、動口、動筆的過程中盡享超越千年的歷史塵埃的文言文魅力。

教學理念 《新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新《課標》還提出“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等基本理念。因此,在進行本課教學時,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依託“導學案”識記作者、作品等文學賞識;利用工具書和課下注釋熟練掌握生字,翻譯、理解課文內容並熟讀成誦;理解寫景狀物的特點。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文言文閲讀能力,文學欣賞能力。

3情感與態度:感受江山的壯美,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教學重點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品味語言,學習文中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難點 對“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等句子的理解。

教學準備 A、 佈置學生自主學習:①反覆朗讀課文,藉助工具書並結合註釋瞭解課文大意,並劃出難理解的詞句。②查找有關三峽及三峽工程的資料。

B、 老師準備的一些資料:①三峽風光片。②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師生活動 設計思路與目的(少教多學) 媒體使用

教學常規活動:①古詩誦讀

②二分鐘演講 ①學生事先抄寫部分關於長江,三峽的詩歌,讀讀背背,積累。

②學生演講,每天兩人,內容不限,健康有益即可。 温故知新,積累部分古詩,感知部分詩歌內容。

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並引導學生廣泛閲讀。

導入正課

瞭解作者作品

   ①師:著名學者餘秋雨説過這麼一件事,一個外國朋友曾經問他説:“中國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訴我最值得去的一個地方嗎?請只説一個。” 同學們猜是哪個地方?(三峽)那麼,三峽何以有那麼大的魅力呢,請看:(播放三峽風光片)

②生:欣賞畫面,瞭解酈道元和《水經注》。 ①激發學習興趣。

②積累文學常識,明確《水經注》不僅是地理學著作,更是文學著作。

播放

三峽風光片

美文誦讀 1、檢測自主學習情況(字詞)

2、 師範讀課文(配樂讀,再次播放畫面)

3、 學生自由朗讀,展示讀,賽讀。 培培養預習習慣和準確朗讀文章的能力。 1闕(quē)         疊嶂(zhà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       絕巘(yǎn)     長嘯(xiào)     屬(zhǔ 引        哀轉(zhuàn)

2 配樂讀,再次播放畫面。

疏通字詞

理解文意 交流自主學習中不會譯的、拿不準的、有疑問的,師生討論解疑。重點落實: ①通假字:略無闕處(“闕”通“缺”,空缺 ② 一詞多義:自三峽三百里中 (在) 自非亭午夜分 (如果)

③重點詞語: 沿溯阻絕   乘奔御風   哀轉久絕   素湍綠潭

④ 準確翻譯“素湍綠潭,迴清倒影”,“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等。

藉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

動手動腦,質疑解疑。

(對比:以前總是不放心學生,老師不敢放手。其實學生主動參與了,學習效率更高。)

理清結構

品味語言

學寫景的方法 討論問題:

1、本文寫了三峽的哪些景?寫出了景色怎樣的特點?

2、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品讀,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借鑑學習文中寫景的方法。

①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

②動靜結合。靜景:山    

動景:水

③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聲有情。

④你最喜歡作者描寫的哪個季節呢?選擇你認為最精彩的語句做簡要分析。

學生1:三峽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峽,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遮蔽天空,擋住陽光。山有綿長、多、陡峭、高峻的特點。

學生2:三峽的水美,你看,到了夏天,江水暴漲,漫上兩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斷了。

水有迅猛的特點。

學生3:三峽的秋美,你看,高猿長嘯,聲聲在山谷中迴盪。三峽之秋有蕭瑟淒涼的特點。

3、最後一句,對文章的表達有什麼作用?

1、能讓學生有結構意識,主動品味語句,並學以致用。

2、讓學生動口動腦,生陳述,生評點,師點撥。

三峽很美那你覺得三峽美在哪裏呢?你能用“三峽的____  美,你看__________________ ,它有_____________的特點”的句式説一説嗎?

課堂練習 為別人介紹三峽美麗的風光,嘗試寫一段介紹三峽美麗風光的導遊詞,字數100字左右。

通過“實物展示儀”點評。

拓展延伸 生:1、展開想象,描繪一下那時酈道元所描寫的景觀會有怎樣的變化?

2、齊讀課文,惜別三峽。

小組討論,主動參與,談談自己的看法。(對比:此環節以前沒有,其實學生説的非常精彩。)

多媒體展示三峽大壩工程的資料。

課堂小結

佈置作業 小結:

當代散文家學者餘秋雨曾讚揚道:此文用了最儉省的文字,描述了三峽春冬之時的“清榮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澗肅”,使後人再難調動描繪的詞章。的確,酈道元的這篇散文對後代山水遊記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業:

同學們,三峽的風光的確美如畫,我們的家鄉也讓人留戀,我們李榮國校長寫過一篇文章《山楂樹絳縣人》,那請你們展開想像的翅膀,用你手中的筆為家鄉描繪一幅燦爛的畫卷,盡情地抒寫你對家鄉的祝福和讚美。

板書設計 三峽的山:             雄壯美

三峽的夏水:          奔放美

三峽的春冬之水:    秀麗          江 山 如 畫

三峽的秋水:           悽婉美

教學反思 回想《三峽》教學過程,反思如下:

A、親愛的同學們,學了本文,你的收穫是_________________。

B、作為老師,時下文言文教學有着過分重視文言知識傳授的傾向,使本來意藴豐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詞、句,這顯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結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見其“言”而不見其“文”。

  依據新的課程標準,“文言文閲讀可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本着“少教多學”模式的特點,大膽地刪除了過去串講這一環節,完全讓學生藉助註釋來讀課文,若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再拿到課堂上大家共同討論解決。

當然,真正的“品讀”在於學生對文章優美佳句的欣賞上。如果説《三峽》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那麼學《三峽》的人也與自然景觀成為一體了。在此基礎上,練習寫導遊詞應該是信手拈來,完成了聽説讀寫能力訓練的全過程,同時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就是“少教多學”。

 

張翔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kn47v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