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託班社會自己吃飯真能幹教案

託班社會自己吃飯真能幹教案

設計意圖:

託班社會自己吃飯真能幹教案

一日三餐,天天如此。培養良好的進餐習慣,是幼兒園苗班生活教育中,最基本的內容之一。因為,現在的孩子在家大多數往往是飯來張口,家長包辦代替。那麼,進入幼兒園以後,集體的生活場所,需要他們增強一些生活的自理能力,逐步學會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吃飯是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是這一年齡的孩子力所能及的。注重幼兒獨立進餐習慣的培養,不僅能使幼兒擺脱依賴的習慣,還將對幼兒形成良好的進餐習慣,獲得一些生活能力的鍛鍊,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的發展都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我根據苗班幼兒特點設計了本次活動。

活動目標:

1、得要自己吃飯,不要別人喂。

2、學習一些獨立進餐的基本方法:學用小勺,能把飯萊一勺一勺送進嘴裏細嚼慢嚥。

重點與難點:

掌握一些獨立進餐的基本方法,改變進餐依賴的習慣。

活動準備:

1、生活區角活動:舀小勺

2、體育遊戲:給小動物餵食

3、飯廳環境佈置:自己吃飯真能幹、小鏡子若干、小獎品若干

活動過程:感知討論——實踐操作——強化鞏固

1、感知討論

(1)餐廳環境佈置“自己吃飯真能幹”。用環境隱性的教育手段,讓幼兒潛移默化感知,吃飯要自己吃。

(2)演示“學用小勺”。請幾名幼兒演示各自用小勺的方法,然後讓小朋友説説誰拿的方法對或不對。教師再示範講解正確使用小勺的方法:左手扶碗,右手拿小勺,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勺柄,無名指和小指配合抵住,不宜捏得過低或過高。

(3)照鏡子“我們的牙齒真能幹”建議可利用吃點心時,發給每位幼兒一面小鏡子,先張開小嘴照一照,看見嘴巴里有牙齒和咽喉部等,再拿一塊點心放進嘴裏,看看原來的點心怎麼會變得越來越碎?最後是從哪裏嚥下去的?讓幼兒直觀感知一下,自己的牙齒真能幹,吃東西時要咀嚼,一口一口嚥下去,這樣才能吸收營養長身體。

2、實踐操作

(1)生活區角活動:在生活角里投放一些玻璃彈或各類豆粒等材料,讓幼兒練習舀小勺,掌握正確用小勺的方法。

(2)體育遊戲“給小動物餵食”,讓幼兒扮演飼養員,給小動物餵食(要用小勺舀起“食物”送進小動物嘴裏)看哪組飼養員喂得又快又多。

(3)幼兒餐點時,注意督促提醒幼兒要正確使用小勺,一勺一勺把食物舀進嘴裏,要細嚼慢嚥。對特殊幼兒,先要求會嚼會咽,逐步要求自己拿勺吃。

3、強化鞏固

建議可不定期地在午餐時搞一些小獎勵,對那些能獨立吃完自己一份飯萊的幼兒送以小獎品,激發幼兒獨立進餐的積極性,逐步形成良好的進餐習慣。

4、活動延伸

通過家園之窗,向家長進行幼兒獨立進餐要求的宣傳,要求幼兒在家在園一個樣,父母不要包辦代替,儘可能堅持培養幼兒獨立進餐的習慣,隨時保持家園聯繫,溝通了解幼兒進餐的情況。

託班社會教案:小椅子的表情

幼兒園託班社會教案:小椅子的表情

●活動由來

在日常活動中,我發現班上的孩子缺乏推小椅子,愛護小椅子的方法和意識。雖然教師也採用了隨時指導和提醒等方法,但收效不大。因此我設計了本次活動,希望通過活動使幼兒能夠將推椅子這一常規要求曲被動服從變為主動實行,最終內化成習慣。

●活動目標

1.知道離開位子要推好小椅子,養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

2.掌握用雙手輕輕推小椅子的方法,知道要愛護小椅子。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知道推椅子的常規要求,有刷畫的經驗。

2.材料準備:椅子2把,1把外觀上比較完整,l把外觀破損,魔法紙(畫有笑臉和哭臉的白色蠟筆畫),刷子、水彩 掌握用雙手推椅子的方法,知道自身行為和椅子的“表情”相聯繫的。

●活動難點

能根據自己小椅子的表情”,自覺地調整行為。

●活動過程

1、導入環節

(1)以擬人化的形式把“椅子客人”介紹給幼兒,引導幼兒比較並説出兩把椅子在外觀上的區別。

(2)分別將畫有笑臉和哭臉的兩張魔法紙貼在兩把小椅子上,並用施展魔法的形式,用刷子蘸上神奇的藥水(有色顏料)刷在魔法紙上,將兩種表情刷出來。

(3)提出問題。為什麼一把椅子笑了,一把椅子哭了呢?

分析 在這個環節,教師要注意引導幼兒在“小椅子的外觀”和“小椅子的表情”之間建立一定的聯繫,這樣既可以提高幼兒的興趣和探知慾,支持幼兒專心傾聽,也有助於他們對後面故事情節的理解。另外,為了易於幼乳後面的操作,教師在此環節還要讓穗們直觀地看到刷表情的過程,瞭解其中的方法。

2、情景故事。

(1)情景一

外觀破損的椅子(哭臉):我的朋友離開位子時忘記把我送回家,把其他小朋友絆倒了,我很傷心。

外觀完整的椅子(笑臉):我的朋友離開位子時,就會把我推到桌子下。(教師示範)

(2)情境二。 外觀破損的椅子(哭臉):我的朋友用力推我回桌子,身上撞出很多傷,好痛啊!

外觀寬整的椅子(笑臉):我的朋友會用雙手輕輕地把我推回家(教師示範),我現在還是這麼漂亮。 分析 兩把椅子前後的對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情境的設置是為了引導幼兒在“小椅子的表情”和“小朋友的行為”之間建立聯繫。活動中,對話要簡潔明瞭。易於幼兒理解和比較。教師可以利用動作和語言,對如何正確地推椅子進行強化性的示範和講解,以鞏固幼兒正向的行為。

3、提出問題。

(1)小朋友應該怎麼做,小椅子才會笑? (2)想想自己的小椅子是哭了,還是笑了?

分析 在這個環節,教師通過引導幼兒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和感受等方法,幫助幼兒歸整思路,加深理解。但因為這種邏輯性的語富表達對小小班幼兒有難度,所以教師還可以在幼兒有了更深刻的體驗後,進行適時的`引導和強化。

4、親自體驗。

(1)幼兒按桌到老師處領取魔法紙。

(2)教師觀察幼兒離開位子時推椅子的行為表現,發給相對應的表情畫。 (適當進行提示)

(3)幼兒刷畫,看錶情。 預想及指導策略:對刷出笑險的幼兒,教師予以肯定其行為,給予鼓勵;對刷出哭臉的幼兒,教師引導其反思自己的表現,嘗試正確的方法。

(4)提問:我們的小椅子為什在笑? 分析 教師要注意對幼兒的行為表現進行隨機觀察,一方面要觀察幼兒接受理解的情況;另一方面,還要根據幼兒所反映出的問題,給予再次的提示,和引導,使幼兒的常規行為意識得到進一步強化。特別是針對“推”這個動作,一定要讓幼兒在具體的操作中去體驗。

同時,幼兒在刷畫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和引導,進一步幫助幼兒感知畫中的表情與自身行為的直接關係。指導幼兒調整自己的行為,肯定幼兒積極的表現,使他們對遵守推椅子的常規產生興趣,進而逐漸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5、結束環節。

(1)將椅子放在~起,比比誰的笑聲最大。

(2)請幼兒將椅子搬固原位,去盥洗室。

分析 此環節是為了讓幼兒感受快樂,肯定自我,並培養幼兒將所學的本領遷移運用到實際的活動申表,鞏固他們在活動中取得的新經驗。

●活動點評

在小小班進行有效的常規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這對幼兒今後的學習和生活都會起到重要的作用。那麼,如何搭建適宜的支架,使幼兒變被動為主動,進而去自覺地理解,接納並遵守相應的規則呢?

教師在本次活動中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使幼兒在玩情景遊戲的過程中,學習理解,感受和掌握新經驗。小椅子擬人化的設計手法,加上適宜的情境支持,是本次活動的一大亮點。教師通過賦予小椅子以感情,從情感入手,嘗試通過哭臉和笑臉兩種幼兒喜歡並能理解的形象,引導幼兒在自己的行為與小椅子的表情之間建立一定的聯繫。這樣的方法對於幼兒從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要求,變為因產生情感共鳴而去主動地愛椅子,去自覺地調整自己的行為等方面,都是十分有效的。(天津市河西區第一幼兒園 焦楊)

託班社會活動:跟着小旗走

目的:

練習排成一路縱隊和一個跟着一個走

準備:

小旗一面

玩法:幼兒四散地站在場地上。

遊戲開始教師念兒歌:“來來來,大家來排隊。快快快,看誰排得對!”教師幫助幼兒排成一路縱隊把小旗交給排頭的幼兒拿着,

並提醒他走的速度要適宜,不要過快 過慢。教師再念一遍兒歌。要求幼兒跟隨持旗者後面,必須一個跟着一個。走一兩趟或一兩圈後,教師還可以任意請一名幼兒當持旗者,被請的幼兒立即跑到排頭接過小旗,繼續帶隊向前走。遊戲可反覆進行,也可隨時結束。

託班社會教案:講衞生,愛清潔

活動目標:

1、使幼兒知道應及時大小便,大小便應在適當的地方

2、初步懂得要講衞生,愛清潔。

活動準備:

1、認識衞生間的有關標誌和圖片。

2、蒐集或自編事例:關於幼兒貪玩尿濕了褲子。

3、自編故事“愛清潔的小貓”。

活動過程:

1、教師用某位小朋友由於玩得高興,忘了及時去方便而尿濕褲子的事例,讓幼兒知道,需要大小便時,應及時去方便,然後再去做遊戲。

2、請幼兒説一説尿濕褲子後的感受,如:不舒服、身體難受等,使幼兒了冬天尿濕褲子還會着涼。

3、帶領幼兒認識本班的衞生室(廁所),向幼兒介紹大小便應去的地方,並告訴幼兒,只要需要,隨時可以去大小便。

4、講述自編故事“愛清潔的小貓”,讓幼兒瞭解小貓方便的時候也有固定的地方,並用土等將排泄物掩埋好,進一步加深幼兒對排泄衞生的認識。

活動評價:

1、在3~4歲幼兒的遊戲中,教師應注意提醒他們大小便,幫助他們逐步養成講衞生、愛清潔的習慣。

2、教師可以安排適當的活動,教育幼兒不嘲笑尿濕褲子的小夥伴。如發現有尿濕褲子的幼兒,應及時向老師報告

3、請家長協助,為幼兒提供穿脱方便的衣褲,以便幼兒自我照料。

活動總結

教師總結幼兒今天的表現,表揚和鼓勵幼兒在活動中表現積極的幼兒。讓幼兒在欣賞故事的同時,感受到社會活動的快樂。同時,教師要照顧到那些在活動中比較安靜的幼兒,使其也能在活動結束的時候獲得快樂,以培養他們對社會活動的興趣。

雞媽媽的蛋寶寶(託班綜合)

活動目標:喜歡參與集體活動,豐富幼兒的認知經驗和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

活動準備:ji媽媽圖片2幅;蛋寶寶若干;熟ji蛋1個,生ji蛋1個;幼兒人手一個馬甲袋;籮筐2個。

活動過程:

環節任務 操作要點

集中注意

激發情感

1、 教師出示ji媽媽的圖片,問:小朋友,這是誰?這裏有幾個ji媽媽?

2、 今天兩隻ji媽媽好着急,她們的孩子蛋寶寶不見了,怎麼辦?

3、 我們幫她們找找吧!

1、 找尋ji蛋

區分ji蛋

教師分給每個幼兒一隻帶子。我們找到了要把蛋寶寶輕輕地放在袋子裏。(幼兒分頭找尋ji蛋)

2、 你們找到幾個蛋寶寶呀?你們看看蛋寶寶長得一樣嗎?猜猜粉紅色的蛋寶寶是哪隻ji媽媽的孩子?

3、 粉紅色的是這隻ji媽媽的孩子,綠的是那隻ji媽媽的孩子。趕快把蛋寶寶送回家吧!

1、 豐富認知經驗

ji媽媽很高興找回了自己的寶寶,謝謝你們。ji媽媽要送我們禮物呢!

2、(教師出示生、熟ji蛋)這是什麼?哪個能吃?為什麼?

3、 我們要多吃ji蛋,ji蛋營養好。我們到教室裏品嚐一下ji蛋的美味吧!

設計意圖:

1、根據主題《我們愛吃的食物》教師預設了這樣一個活動。通過活動擴大幼兒的認知經驗和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

2、在活動中環節中設計了區分歸類這一內容,初步融入粗淺的數學內容,做到學科的整和。

3、根據託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説一説;找一找;看一看;嘗一嘗來豐富活動,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不同發展。

幼兒園託班社會教案:東西請誰吃

幼兒園託班社會教案:東西請誰吃

活動目標:

1、喜歡參加遊戲活動。

2、注意傾聽對方講話。

活動準備:

1、小貓、小狗、小羊、小白兔,小鴨子的頭飾若干個。

3、小魚、骨頭、小草、蘿蔔,蟲子的圖案若干個。

活動過程:

1、 教師出示動物頭飾,帶領幼兒學做動物的樣子。

我是小花貓,喵喵喵(小狗,小羊,小猴)教師帶領幼兒跑一跑,跳一跳)

2、 教師引導幼兒幫小動物找食物。

小動物們肚子餓了,我們來幫小動物找東西吃好嗎?小花貓要找什麼食物呢?小狗呢……

3、 邊找食物邊念兒歌:

小花貓喵喵喵,抓到老鼠喵喵喵。

小花狗汪汪汪,肯肯骨頭汪汪汪。

小鴨子嘎嘎嘎,吃到小蟲嘎嘎嘎。

小綿羊咩咩咩,來吃小草咩咩咩。

小白兔蹦蹦跳,拔起蘿蔔跳跳跳。

4、 教師給幼兒帶上頭飾,讓小朋友們扮演小動物找食物。

教師帶領幼兒邊念兒歌邊找食物。

5、 活動反覆進行,進一步鞏固幼兒對動物找食物的瞭解。

6、 教師鼓勵幼兒找對了食物。

教師小結:

謝謝小朋友幫小動物們找到了食物,你們真棒!

託班生活教案:打開嘗一嘗

幼兒園託班生活教案:打開嘗一嘗

活動目標:

1.樂意嘗試打開各種容器,感受不同容器的開啟方式。

2.讓幼兒通過操作擺弄,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1.鵪鶉蛋、橘子、巧克力、瑞士糖、開心果等食物

2.拉鍊袋、盒子、塑料瓶等各種食物的容器。

3.每人一隻籮筐,濕巾紙。

4.小熊手偶

活動過程:

一、導入:

幼兒和老師一起做遊戲,電話鈴響了。老師假裝接電話。

“你好,你找誰?哦,是小熊。有什麼事?……請我們小朋友帶着娃娃一起到你家去做客?哦,你等一等我來問一問?”

老師問:“小朋友,小熊請我們帶着娃娃一起到它家做客,你們願意嗎?”

“小熊,我們馬上就到你家去做客。再見。”

二、幼兒操作:

1、幼兒向小熊問好。小熊請小朋友坐。(老師套手偶)

2、幼兒圍坐在老師的周圍,老師展示托盤裏的食品。

小熊:“小朋友,謝謝你們來我家做客。今天我為你們準備了許多好吃的東西,你們認識嗎?

3、幼兒看着包裝盒自由猜,説説是什麼。

4、小熊:我把好吃的東西都藏在各種各樣的瓶子、罐子、盒子裏,你有辦法吃到他們嗎?

(引導幼兒預測有沒有辦法吃到這些東西。)

5、幼兒嘗試打開各種瓶子、罐子、盒子(幼兒在背景音樂中愉快操作)。(幼兒在操作過程中老師關注以下內容:注意幼兒的習慣養成,如吃東西以前要擦手、剝下的果殼和包裝紙等要放在指定地方。巡迴指導,幫助幼兒共同回憶自己的操作過程,即自己是如何打開盒子、瓶子的。鼓勵幼兒嘗試打開各種不同

的容器和包裝袋。邊操作邊説“打開來,嘗一嘗”。)

三、結束

1、錄音機放娃娃哭聲。

小熊問:“誰在哭?”,小熊找到娃娃問:“娃娃你怎麼了?”

娃娃:“我不會開盒子”小熊:“娃娃不會怎麼辦?”引導幼兒説出:“我來幫助你。”

出示一隻盒子請願意上前的幼兒演示開啟的方法,進一步激起幼兒的探索慾望,引導幼兒回憶剛才使用過的各種手段,並逐一嘗試將它打開(交流經驗,使其他沒有開啟這種容器的幼兒也掌握了這種經驗,使得經驗共享)。

2、師幼一起整理場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jqxq7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