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虎丘記教案

虎丘記教案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虎丘記教案,歡迎閲讀與收藏。

虎丘記教案

虎丘記教案1

一、 教學目標:

1、 體會公安派散文“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特點。

2、 分析“丘積”“雲瀉”“晚樹”等詞語的運用。

3、 分析描寫中比喻、誇張、襯托等手法的運用。

二、 教學重點:

別具一格的.寫作方法和字裏行間流露的真情。

三、 教學設想:

1、 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自己翻譯全文,教師點出重點。

2、 引導學生分析.寫作方法,體會本文獨特的個性。

3、 安排一教時。

四、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 簡介:

1、 作者及公安派:袁宏道,字中郎,號石公,明代公安人,著有《袁中郎全集》。與其兄宗道(字伯修)、弟中道(字小修),都以文學見長,時號“三袁”,被稱為“公安派”,其中以袁宏道的成就最高。曾為反對復古(後七子---王世貞、李攀龍的“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主張),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性靈”説)。(1、反對剿襲,主張通變。2、獨抒性靈,不拘格套。3、推重民歌小説,提倡通俗文學。)其主張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然其作品大多缺乏深刻的社會內容。

2、 虎丘與虎丘記:虎丘,又名海湧山,在蘇州西北七裏。相傳春秋時吳王闔閭葬在這裏,三日而虎踞其上,因而得名,有“吳中第一名勝”之稱。作者曾任吳縣(現在江蘇蘇州)知縣,在任兩年,遊虎丘六次。而後寫了這篇遊記。

(二) 重點指導閲讀第一、二節。

1、 教師提問,幫助學生理解要點詞語。

(1)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大約)

(2) 而中秋為尤勝(尤其超過平時)

(3) 衣冠士女,下迨蔀屋(借代)

(4) 莫不靚粧麗服(與“靚女”比較)

(5) 檀板丘積,樽罍雲瀉(像丘那樣,像雲那樣)

(6) 布習之初,嘔者百千(謳,唱歌)

(7) 一切瓦釜(比喻的説法)

(8) 屬而和者(注音)

(9) 竹肉相發(借代)

(10)、月影橫斜,荇藻凌亂(互文)

(11)、壯士聽而下淚矣(名作動,流下)

2、 學生翻譯一、二節,教師及時引導學生討論修正。

3、 分析第一節:

(1) 本節文字主要寫了什麼內容?(虎丘遊覽盛況)

(2) 分幾層來寫?分別寫了什麼?(兩層,以“而中秋為尤勝“為界,之前總寫,之後以中秋為例,具體寫。)

(3) 前後兩層分別從何角度來寫?(第一層,從時間“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和空間“遊人往來,紛錯如織”兩個角度來寫。第二層,從“概況”(“傾城闔户,連臂而至”“莫不靚粧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長卷”(“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雲瀉”)和“全景”(“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三個角度來寫。

(4) “概況”“長卷”“全景”分別抓住了哪些特徵來寫?(“概況”是“面廣、人多、場面大”;“長卷”是“人多、樂器多、酒多”;“全景”是從“形、色、聲”三個角度比喻誇張。

(5) 本節文字所寫場面可以用哪個字概括?(“樂”)。表面上寫遊覽之盛況,實際上是在寫什麼?(“民之樂”)字裏行間,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與民同樂)

(6) 小結:本節文字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美不勝收的虎丘遊樂圖。

4、 分析第二節:

(1) 本節文字主要寫了什麼內容?(月夜鬥歌)

(2) 是如何來描寫場面的?完成課內練習,填寫表格。

(3)本節文字同樣體現了作者的哪種思想感情?(與民同樂)

(4)小結:本節文字層次清楚、引人入勝地描寫了鬥歌場面。

(三) 簡要指導閲讀第三節:

1、 學生翻譯第三節,教師及時糾正。

(1) 最可觴客(適合)

(2) 晚樹尤可觀(暮色中的樹)

(3) 僅虞山一點在望(修辭方法分析)

(4) 餘與江進之謀所以復之(用……的方法)

(5) 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於其中(建祠供奉)

(6) 而病尋作(不久)

2、 分析:

(1) 本節文字主要寫了什麼內容?(簡介了虎丘的四個景點:劍泉、千頃雲、文昌閣‘平遠堂)

(2) 各抓住了其什麼特點來描寫?(劍泉之“深”;千頃雲之“高”“秀”;文昌閣之“佳”;平遠堂之“曠”)

(3) 表達了何種感情?(本節文字寫了“景之美”,抒發了鍾情山水之情)

(四) 要指導閲讀第四節

1、翻譯第四節,教師及時糾正。

(1) 吏吳兩載(做官)

(2) 遲月於生公石上(等待)

(3) 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官吏)(差役)

2、 分析:

本節文字作者發了怎樣的議論?(烏紗之橫、皂隸之俗)此議論緣何而發?(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厭惡、鄙視官場)

(五)引導學生體會“公安派”散文的特點。

1、“不落格套”“個性”:

(1)並非某次遊覽的記敍,而是六次遊覽的總記。景點是介紹性的。

(2)不是先寫自己之遊覽,而是先寫民之遊。遊覽主體在第三節才出現。

(3) 自己的感受於百姓的快樂之中。

2、“真情”:

(1) 依據第一、二節體會作者對百姓“遊覽、鬥歌之樂”的由衷讚美之情,自己“與民同樂”的渴望。(“傾城闔户,連臂而至”“莫不靚粧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雲瀉”“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競以新豔相角”“搖首頓足”“聽者銷魂”)

(2) 依據第三節體會作者對虎丘美景的讚美之情,自己鍾情山水的人生追求。(“最可觴客”“晚樹尤可觀”“僅虞山一點在望”)

(3) 依據第四節體會作者對官場的厭惡、鄙視之情,自己辭官歸隱的決心。(“他日去官,有不聽曲此石上者,如月”“餘幸得解官”)

(4) 此文與一般“公安派”散文有所不同,體現了一定的社會內容。(“與民同樂”的思想;對“烏紗之橫、皂隸之俗”的揭示)

(六)佈置作業:

1、 完成課後練習“二”、“三”。

2、 給下列詞語的用法歸類:

A、 冠 B、蔀屋 C、樽罍D、新豔E、瓦釜

F、竹肉G、荇藻H、烏紗I、皂隸

(七)板書設計:

“個性”————“真情”

遊覽之盛——樂——與民同樂

公——獨抒性靈——鬥歌之樂

安——景色之美——美——鍾情山水

派——不落格套——遊後之感——憾——鄙夷官場

虎丘記教案2

一教學步驟:

(一)簡介:

1、虎丘,又名海湧山,在蘇州西北七裏。相傳春秋時吳王闔閭葬在這裏,三日而虎踞其上,因而得名,有“吳中第一名勝”之稱。作者曾任吳縣(現在江蘇蘇州)知縣,在任兩年,遊虎丘六次。

2、記,一種文體,學過的有《岳陽樓記》《遊褒禪山記》,一般“記”這種文體末尾都要抒發感情或議論,如《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遊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那麼這篇文章抒發的情感或議論到底是什麼?(烏紗之橫、皂隸之俗)

3、“三袁”、“三蘇”、“三曹”(變通,是錢鍾書先生治學的重要方法,變通有助於學生想象聯想等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4、公安派的主張,以及反對復古,聯繫唐“古文運動”

(二)重點指導閲讀第一、二節。

1、教師提問,幫助學生理解要點詞語。

(1)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大約)

(2)衣冠士女,下迨蔀屋(借代)

(3)竹肉相發(借代)

(4)月影橫斜,荇藻凌亂(互文)

2、朗讀全文:

(1)問:《陋室銘》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之説。虎丘雖無高巖邃壑,但也肯定有其獨特的風景,閲讀全文,找出虎丘風景點。(虎丘的四個景點:劍泉、千頃雲、文昌閣‘平遠堂)

問:各有什麼特點?(劍泉之“深”;千頃雲之“高”“秀”;文昌閣之“佳”;平遠堂之“曠”)

最熱鬧的場面是什麼時候?什麼場面?

(中秋、歌唱會)

3、重點分析第二節:

(1)本節文字主要寫了什麼內容?(月夜鬥歌)

(2)是如何來描寫場面的?完成課內練習,填寫表格。

時間歌者情形環境效果

布席之初歌者百千聲若聚蚊不可辨識(聯繫背誦<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

分曹部署,競以新豔相角雅俗既陳妍媸自別

未幾數十人搖首頓足

已而三四輩竹肉相發明月浮空石光如練清聲亮徹,聽者銷魂

比至夜深一夫登場月影橫斜,荇藻凌亂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聯繫背誦《赤壁賦》中“客有吹洞簫者---泣孤舟之嫠婦”)

虎丘記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讀懂課文,理解文句,積累文言詞語。

2.學習本文寫景的藝術與構思的`方法。

能力目標:

培養品味文言文精巧語言的能力,學習鑑賞優秀古代散文。

情意方面:

正確評價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對祖國山水雄奇壯麗之美的感受力。

教學過程

一、學生聽讀課文(或放錄音,或教師範讀)

檢測聽讀,回答:課文題目?作者?記述的內容是什麼?(答後看書補充更正)

二、研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藉助註釋,自讀課文。要求學生找出疑難語句。

2.師生討論疏通文言詞句。(注意字音,重點實詞“去”“錯”“角”“陳”“屬”“輩”“讀”“識”“丘”“雲”“遲”“觴”“祠”“吏”等等。)

3.歸納各自然段大意

第1段:寫中秋之夜遊人如織的盛況。

第2段:寫中秋之夜虎丘逗歌的場面。

第3段:寫虎丘的自然景物(劍泉、千頃雲、文昌閣、平原堂)。

第4段:寫作者任吳縣令時最後一次遊覽虎丘的感受。

三、重點研讀,品味欣賞。

文章重點寫了哪個場面?怎樣逐層展開,加以細緻描繪的?

1.文中兩處描寫月夜景色,寫觀眾反應有什麼作用?聯繫第4段談談你如何理解“壯士聽而下淚”?

明確:

(1)重點寫了月夜賽歌的場面。作者用“布席之初”“未幾”“已而”“比至”等幾個標誌時間推移的詞語連帶出一幅幅畫面,整個過程有鮮明而自然的層次感。場面由喧鬧的導向幽靜,境界由單一的唱描述到聲、景、情的烘托渲染。

(2)寫月夜交代時間推移;起到渲染烘托作用,似乎那月亮也懂得該去鍾情怎樣的對象。寫聽眾的反映,寫出了歌聲的藝術效果,屬側面描寫。“壯士聽而下淚”一句,從側面寫出了歌聲的藝術效果,拓寬了文章的藝術境界。聯繫第4段,正是由於官吏對百姓的橫徵暴斂,才使“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歌者的演唱之所以動人,在於他是用血和淚在控訴這黑暗的社會。連壯士都聽得感動得流淚,更何況作者呢?自然就有了下文作者感慨。

(3)怎樣理解“烏紗之橫、皂隸子俗”?

封建官吏差既“橫”又“俗”,作者則追求自然任性,“與民同樂”。

四、小結:

本文雖屬遊記,但又不是某一次遊覽的實錄,也不是某一箇中秋之日的情景記實,而是六次遊覽虎丘後的綜合描述。因此和一般遊記不同。

五、作業:

課後讀《滿井遊記》《西湖雜記》,繼續體會袁宏道作品的特點,寫一篇賞析文字。

標籤: 教案 虎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epvg8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