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城南舊事》賞析(人教版七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城南舊事》賞析(人教版七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根據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傳體小説改編而成的電影《城南舊事》滿含着懷舊的基調,那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羣、緩緩而逝的歲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

整部影片可分為三部分:“瘋女人”;“小偷”;“爸爸的死和宋媽的離開”。用串珠式的聯接方式承上啟下,每一部分的開頭都是宋媽的男人來要錢,每一部分的結尾又都是不同的主人公離開小英子死去。本課節選了第二部分中的大部。

朱天緯在談《城南舊事》的音樂時説:

一雙充滿純真童稚之情的眼睛,在觀察着世界,思索着人生

一曲《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歌聲,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盡在不言中。  這兩句話可以作為我們鑑賞這部電影文學劇本思想內容的鑰匙。

第一,兒童視角,童真的心。

生命中總有些東西讓我們夢牽魂繞。冰心到人生的晚年總是做夢迴到她童年生活的帽子衚衕,因為那裏有她最純真的童年時代,有她和父母度過的最無憂無慮的時代,走遍了世界,她嚷着要回家,回童年的家。為什麼?因為那裏是童真所在,是心靈的故鄉。台灣女作家林海音也同樣如此,始終不忘她在那裏度過童年的第二故鄉--北京。

現實世界人與人是隔膜的,人與人之間有着不可逾越的鴻溝,正如我們看到的《故鄉》中成年的“我”與閏土的隔膜。而童真則反之。童真是童年時代的純真無邪的感情,“純”在有一顆“童心”,一顆真的善的美的“童心”!與人交往沒有隔膜,不受任何世俗的干擾,用人的本真和天性看世界。

影片選擇了英子這一特殊的觀察角度,用小女孩幼稚的心來感受身邊的一切,用非成人的眼光和思維來對待成人社會,以局外人的身份冷眼旁觀,思考成人社會的各種問題。儘管它很不成熟,但對人生、對社會卻作了真實的實錄。

英子在衚衕玩耍時,總會看到會館門前痴立的“瘋女人”秀貞,漸漸地,她們熟識了,秀貞非常喜歡英子,英子也很喜歡她。從秀貞口裏,小英子知道她的情人是一個北大學生,因為參加學生運動,被反動軍警抓走了,下落不明。而他們的女兒“小桂子”也被人扔到齊化門城根底下,至今生死未卜。於是秀貞就成了現在這種瘋瘋癲癲的模樣。小英子很同情秀貞,答應幫她尋找小桂子。而在世人眼中,秀貞的悲慘遭遇非但得不到絲毫同情,還被視為傷風敗俗。在成人的社會裏,秀貞不過是個瘋女人,人人避而遠之。可是英子不懂得世俗的這一套,她以一顆純真、善良的童心來理解了秀貞反常舉止下的真實內心,理解她對愛人的期盼,對骨肉的思念,同情她的遭遇。後來,英子發現她那個時常被養父虐待的夥伴就是小桂子,終於幫她們母女相認。     在荒草園裏,小英子遭遇了和藹而又憨厚的小偷。他們常常在一起聊天,英子得知他還有個學習非常好的弟弟。不久,他就被警察抓走了。可是,英子並不認為他是個壞人,因為他曾説過自己是為了“奔窩窩頭和供弟弟上學,不得已才走了這一步”的。英子對他沒有任何世俗的成見和歧視,他們的交流是真誠平等的。在這一場戲中,劇本運用了英子與小偷的大量對話,以及家人、鄰居對小偷的議論來交代故事的原委和矛盾。其中有一段對白: 

小偷:小妹妹,你説我是好人,還是壞人? 

英子:人太多了,我分不清。我們有一篇課文叫《我們看海去》。可我沒見過海,我分不清海跟天,也分不清好人跟壞人。你分得清海跟天嗎? 

多麼幼稚而真切的話!英子用她的純真和寬容感化着小偷。

隨着故事的推進,英子在畢業典禮上與小偷相遇,使觀眾瞭解到小偷善良的另一面,並諒解了他的所為。從小英子和小偷的幾次交談中,我們知道小偷本性善良,社會現實卻逼良為盜。傳統的文化教養和不堪負荷的生活壓力導致了他精神和行為的雙重分裂,使他在偷盜別人錢財的同時承受着巨大的精神自責。英子與小偷的最後一次相見,盪漾着兩個不相稱的世界--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之間温暖的友情,令人感慨唏噓。

英子的眼光是純真的美好的,她看到的是人心的善良和美好,世人眼中的瘋子、小偷是她的朋友,她的善良和真誠使得她能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膜,進入瘋子、小偷的心靈世界,看到瘋子對愛情的執着,看到小偷對供養弟弟、母親的責任及對他自己的道德譴責。她不懂的是這個世界,為何把她的友情一一剝奪。  

英子用無暇迷惘的眼神表現了純真的無污染的心靈對社會和人生的拷問,她不明白成人朋友們的命運為何這樣艱難,包括那些被殺頭的學生。電影就這樣藉助孩子的視角,將成人世界醜惡的一面暴露出來,發掘出來。成人心中的憂愁和世事的艱難,孩子未必明瞭,但通過孩子的眼睛來看這些憂愁和艱難,卻另有一番特別的意味。

第二,人生,在不斷的“離別”中成長

世界對於天真純樸的小英子來講。本應象海跟天那般絢麗多彩。在影片中兩次出現吟誦《我們看海去》的片斷就鮮明地寄予導演的這一主觀願望。

隨着小英子那純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離我而去”的傷懷情緒顯得尤為真切,同時也顯得更加悽婉和痛楚。秀貞和妞兒死了,“厚嘴脣的人”也被抓走了。

小英子一個無憂無慮的孩子,開始成長起來。秋天到了,她唱到“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時落下了淚珠,她在長高。

如果説影片的上半段,小英子還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孩子,她感受到的那些殘酷的現實只是新奇,那麼到了下半段從小英子在病牀上甦醒開始,她開始成熟起來,也逐漸領會到了世間的複雜與苦楚。

與善良的小英子內心逐漸浸染着人生的苦楚和憂傷的同時,她的家庭也遭到了接二連三的不幸。先是小英子的爸爸平靜地離去,化作台灣墓地裏的一方石碑。而她父親的墓地裏六次紅葉疊化的鏡頭,《送別》主題曲的再現,無疑將影片貫穿的離別主題推向了高潮,接着宋媽告別了小英子一家,騎上丈夫牽來的小毛驢兒回家鄉去了,這位善良女人有的只是失去兒女的落寞與孤獨。

這時的小英子趴在馬車後坐上,含着淚花無限依戀地揮別了她童年時的生活家園和精神巢穴。小英子在不斷的離別中長大了。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濁酒盡餘歡, 今宵別夢寒。……”這首題為《送別》的樂曲中緩緩地流淌着人生的美麗、無奈和憂傷,“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在曲中流淌,它述説着“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我覺得這歌曲也闡釋了《城南舊事》的主題。音樂的每一次出現都是一個故事的結束和一個人物的離去,也伴隨着英子對人生離別的體驗和成長。 

但是,當我們隨着影片中的人物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各自命運的故事時,你會驚訝地發現:隨着“一切都離我而去”這一主題的流逝,那個“大時代的小故事”留給我們的是一份哀懷,而不是沉淪;是一種眷戀,而不是淹沒。追憶之中更多的是一種對社會人生淡淡的哀愁和對故土人情沉沉的相思。曾經有過的那麼真、那麼善、那麼美的一切,都已經沉澱在了靈魂深處,讓人永遠有悠長悠長的懷想,猶如學校的陣陣鐘聲和孩子們的陣陣歌聲,還有那轆轤井,那水車,以及在烈日下吐着舌頭的狗和那條幽靜而蟬聲如雨的小巷……盛滿了對人世滄桑的眷戀之情,保存了一份難得的温馨。   

作者林海音在《城南舊事》出版後記中寫道:“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物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説,把它們寫下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童年是短暫的,但願童年的純真和詩意能讓我們放下現實的苦難而永葆快樂的心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dqlm2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