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初二物理《摩擦力》教案

初二物理《摩擦力》教案

 教學目標

初二物理《摩擦力》教案

知識目標:

1.知道摩擦現象中的滑動摩擦和滾動摩擦.

2.知道產生摩擦的原因。

3.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4.知道摩擦在實際中的意義及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能力目標:

1.通過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教學培養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對學生進行學科研究方法的教育.

2.通過對生活中摩擦現象的分析、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內容:(1)摩擦、摩擦力。(2)決定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大、減小摩擦的方法。在講述摩擦力時,為了不使問題複雜化,教材中沒有提出靜摩擦的問題,而是統稱為摩擦。教材對滾動摩擦也沒有單獨講述,而是作為減小摩擦的方法來介紹的。教材中沒有具體講述摩擦力產生的原因,教學中使學生有所瞭解即可,不必引伸。

教材首先通過分析一些事例使學生認識摩擦力的存在,並在此基礎上説明摩擦力是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隨後研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摩擦在生活和生產中都有重要的意義,教材最後用較大篇幅講述了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雖然教學的重點在於應用摩擦知識解釋實際現象,學會根據不同條件選擇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但這些應用都基於對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應充分重視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實驗。

教法建議

1、現象教學,以實驗為主

摩擦是最常見,應用最普遍的現象.對摩擦現象,學生有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但不能因為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就忽視了演示實驗,作為物理老師是非常清楚物理實驗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學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現代化教學手段,計算機輔助教學不能替代實驗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分析、判斷、歸納),必須儘量做好.尤其在學生有一定認識基礎時,更應注意選取生動的事例進行演示分析講解,這樣就能及揭示現象的本質,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還要注意讓學生參與實驗,能動手時儘量讓他們動手.

2、進行物理學研究方法的教育

在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實驗中體現了物理學中對多變量問題的研究方法,即當研究對象有多個變量時,可採用控制自變量個數的研究方法.本實驗中的變量有兩個,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大小.保持接觸面粗糙程度不變,改變壓力,得到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壓力大小的關係;保持壓力不變,改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得到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之間的關係.在教學中要有意識的向學生滲透這種物理學研究方法,對於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是十分有益的.

3、可採用學生討論自學的方式教學

由於本節課的知識都不難理解,對於基礎較好的學生可通過學生閲讀課文、自己進行實驗研究、討論的方式來進行教學.這樣有助於提高學習興趣,培養自學能力.對於基礎不好或組織紀律較差的學生可採取部分內容教師引導,部分內容學生討論的.形式教學.

4、適當補充靜摩擦的知識.

在摩擦現象中涉及靜摩擦力的事例很多,教學中不可避免的會遇到,因此在教學中適當補充有關靜摩擦的知識,使學生知道即可.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

通過具體事例引導學生思考增大、減小摩擦的方法;決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學難點

研究決定滑動摩擦大小的因素;

會解決實際生活中有關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的問題

教學工具:彈簧測力計、小車、鈎碼、毛巾、空玻璃瓶、木板、砂紙、洗衣粉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方法1:從生活現象引入,學生感覺自然.

摩擦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是一個普通的現象,讓學生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動,體會手的感覺。

比如老師使用板擦擦黑板,筆在紙上寫字,學生用橡皮擦去鉛筆字,這些都是一個物體在另一物體滑動時,感到受到阻礙。

方法2:從新奇實驗引入,提高學生興趣。

演示筷子提米的實驗:在一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的大米,插入一支筷子並壓緊大米,向上提起筷子會很容易的將筷子拔出;重新將筷子插好,再向米中加少量水,等一會兒,拿起筷子就可以把玻璃杯提起。請學生分析討論並舉出身邊的摩擦現象從而引出新課。

手提空瓶的實驗:在手上沾些洗衣粉水,握住瓶頸部分(圖中覆蓋部分)向上提,提不起來;再將瓶子擦乾淨,用毛巾覆蓋在瓶頸部分,受我毛巾向上提瓶,瓶很容易提起。通過兩次實驗對比引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 摩擦力

由同學們的討論可以看出摩擦是我們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摩擦力。要發生相對運動,指有發生相對運動的趨勢,但是還沒有發生,這種摩擦力叫靜摩擦力。

方法1:一般情況下,對於“相對運動”的要求較低,可一帶而過。對於摩擦力的方向簡單情況可判斷即可。

方法2:對於基礎較好的學生,可解釋清楚“相對運動”“阻礙相對運動”的含義。可參考下面的講解。

如圖9-4-3中一汽車水平向右運動,在某段時間內車上的箱子從車廂前部滑到中部.箱子相對於地面的運動是以地面為參照物,此時箱子相對與地面是向右運動的,但箱子與地面間無摩擦。箱子相對於車的運動,是以車為參照物,箱子相對於車向左運動,車給箱子的摩擦力阻礙箱子相對於車向左滑動,車給箱子的摩擦力的方向應為向右,即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2.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方法1:演示實驗,實驗中要設置好恰當的問題。

1)怎樣來測定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為什麼?

使學生理解勻速運動的物體,受的摩擦力與水平拉力大小相等。

2)請同學們猜想一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3)根據學生的答案來請學生設計實驗,教師進行操做驗證。學生的設計會有很多漏洞,教師不要急於給出正確答案,可適當提出針對性問題來加以修正,幫助學生掌握研究對象有多個變量時,可採用控制自變量個數的研究方法。最後得出正確結論: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既跟壓力大小有關又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方法2:學生分組實驗,探索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思考問題:1)怎樣測出摩擦力的大小?

2)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怎樣驗證?

對於第二個問題可以先討論,然後在老師不給出正確操作過程的情況下分組完成不同的驗證內容,最後由學生總結得出實驗方法和實驗結論。

3、增大有益的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由學生討論並舉出相應的事例,準備適當的錄像材料豐富學生的知識,最後由學生總結出結論。

結論:通過增大壓力,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有益摩擦。通過減小壓力、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變滑動為滾動,使兩個互相接觸的摩擦面彼此離來(加潤滑劑),可以減小有害摩擦。

 (三)鞏固練習

1、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下面哪個措施的目的是減小摩擦 ( )

A、在機器的轉動部分加潤滑油

B、自行車緊急剎車時用力捏閘

C、汽車輪胎上有很多花紋

D、北方下雪時,常在道路上灑些灰渣

2、體操運動員在上單槓之前總要在手上塗些鎂粉,是為了________摩擦,採用的方法是________;而在槓上做迴環動作時,手握槓又不能太緊,這是為了________摩擦,採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四)小結:

1、不論那種方法都是由“摩擦力大小的決定因素”中得出的。

2、摩擦可分為滑動摩擦、滾動摩擦和靜摩擦。

3、思考題:自行車輪胎蹩的時候為什麼騎起來費力。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摩擦與我們

【組織形式】學生小組活動

【活動目的】

通過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和研究,寫出對於我們日常活動密切相關的摩擦的認識。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寫出專題報告,進行交流。

【參考方案】

可以從多方面瞭解摩擦。例如可以歸納摩擦的種類,摩擦的應用,摩擦的利弊等,在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和研究基礎上,查閲有關資料,寫出專題報告,例如"體育中的摩擦"、"靜摩擦的應用"等等,還可以設想"如果失去摩擦,世界將會怎樣"等問題,自己確定題目,寫出專題文章。

【備註】

1、寫出專題報告。

2、寫出發現的新問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9vqy3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