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六年級語文上冊蘇教版《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案範文(通用5篇)

六年級語文上冊蘇教版《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案範文(通用5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六年級語文上冊蘇教版《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案範文(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年級語文上冊蘇教版《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案範文(通用5篇)

六年級語文上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案1

一、教材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朝大詩人杜甫的作品,這是杜甫生平的第一快詩。這首詩既是學生學習古文化的好教材,又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這首詩顯著的特點是通俗易懂,沒有華麗的詞藻,難懂的典故。針對以上教材特點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詞“涕、洛”,理解詩句、瞭解內容。

2、瞭解詩的寫作背景,體會詩中抒發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3、會背誦這首詩。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體會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

二、教法

設計學生讀書、自學、質疑、教師釋疑的環節,教學以“讀”為本,讓學生多讀,反覆品味。(這一教法的設計意圖是培養學生自能讀書的習慣。)

三、學法

回憶學習古詩的一些學習方法和學習古詩應掌握的一些知識。(意在激活學生的記憶信息為古詩的自學提供思路)並鼓勵他們採取適合於自己的方法主動地進行學習。突出教給學生一些方法,(例如:弄懂詩句的意思,串詞成句,串句成篇。讓學生在反覆的讀的訓練中學會體會詩的感情。)就可以放手讓他們自學了。

四、教學程序

1、解詩題、知詩人,瞭解時代背景。

(1)首先從檢查學生的預習導入,問學生誰瞭解杜甫?誰知道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找學生説。不過課上還是要強調一下詩人、寫作背景

介紹詩人:杜甫,唐代大詩人,他的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篇,他的詩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稱為“詩史”,他個人享有“詩聖”之稱。家鄉是洛陽。(這裏有必要讓學生回憶“朝代歌”,“夏商周,秦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以此讓學生對詩所反映朝代有所感知。對朝代有個時間概念,同時也為語文教學注入新鮮的血液與營養。)

時代背景;當時安史之亂的叛軍頭目史朝義兵敗自殺,河南河北失地相繼被收復,詩人聽到這一喜訊後寫下了這首詩。因為長達8年之久的安史之亂讓詩人流落四川的劍外,無時無刻不盼望早日結束戰亂,結束背井離鄉之苦,回洛陽安居。

(2)進而解詩題,題目:《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聞”,聽説;“官軍”指唐王朝的軍隊;“收”,收復。題目的意思是聽到唐王朝的軍隊收復河南河北的消息。(以上環節的設計意圖是:幫助學生弄懂作者聽到這個消息後會如此喜欲狂的原因,為學生體會作者的感情作下了一個很好鋪墊。)

2、抓字眼,明詩意。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通過查讀,完成教學任務,重點指導個別字的讀音。

(2)再讀古詩,弄不懂的地方作下記號(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用筆圈點批註的自能讀書的習慣。)

這裏針對學生的質疑重點明確兩個問題:

A:詩中表示地點的有六個詞語:劍外、薊北、八峽、巫峽、襄陽、洛陽。表示地區的有兩個詞語:河南、河北。學生對這些地名沒有空間概念。利用地圖直觀地向學生介紹它們的地理位置,(介紹時我指着地圖這樣説:安史之亂時,叛軍佔領了這裏:河南、河北。而詩人也由老家洛陽流落到四川的劍外。當唐王朝軍隊平定叛亂,相繼收復河南河北的消息傳到四川的劍外時,詩人是欣喜若狂,心中早已計劃好回鄉的路線,那就是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如此介紹學生便有了空間的概念,明瞭了這幾個表示地名詞語之間的關係了。有助於對詩文的深入理解。)

B:古今異義的詞:妻子:古義是妻子和孩子。今義是男子的配偶。青春:古義是明媚的春光。今義是青年時期。

(這裏的設計意圖是:一為學生自學古詩掃清了障礙,為“放手”讓學生自學作了鋪墊。二為學習文言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3)理解詩的句意及全詩的詩意

4句詩掃清文字、詞語的障礙之後,引導學生串詞成句,説句意,串句成篇,説詩意。(這裏的設計只是對詩的意境的初步體驗,猶如蜻蜓點水。要使頭腦中對詩的意境體驗更具體、更豐富,真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還要悟詩情。)

3、想意境,悟詩情

這一環節教學設計的問題是:詩中哪個詞表達了作者當時的心情?你從哪些詞語體會到的這種心情?從中可以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為了順利解題,我設計了讓學生邊聽配樂範讀,便展開想象,走近作者,完成問題)

4、誦詩句,品詩味

“好詩不厭百回讀”,為了使學生讀出味來,讀出感受來,我分為三點進行教學:①嘗試讀,讓學生自己標上停頓、重音記號,有感情地朗讀;②示範讀,準確地標出停頓、重音帶讀,要求學生讀出喜悦心情來;③反覆練讀,採取個別讀,小組讀,男女讀,配樂讀等多種形式進行,最後熟讀成誦,達到詩中情,作者情,學生情三情和諧的共鳴,受到感情的薰陶。

5、擴展延伸。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學習這首古詩後,可提問:你還學過杜甫的哪些詩?如課內我們學過的《絕句》,《江畔獨步尋花》,課外可向學生推薦讀杜甫的名詩,如《望嶽》、《春望》、《恨別》等,從課內到課外延伸,增加學習的積累,拓展學習的範圍。

6、板書設計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喜欲狂愛國情感

7、隨想:

我覺得用海洋來形容語文知識是最恰當不過的,所以語文的學習不應該是為了學語文而學習。語文知識的攝取應是多角度、夠深度、多層面、全方位的。

六年級語文上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案2

一、揭題,知背景。

1、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古詩兩首的第一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板書詩題)齊讀詩題。(課題讀得真好,我相信這首詩你們一定能學好,讀好)

2、題目是什麼意思呢?重點提示“聞”是聽到的意思。

3、這首詩是誰寫的呢?(板書:杜甫)出示圖片。你瞭解他的生平嗎?誰能簡單的為我們介紹一下這位詩人。(對,他是一位著名的愛國詩人,他被譽為詩聖。)那他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的這首詩呢?(看來,同學們通過查閲資料瞭解了詩人當時的社會背景。板書:知背景)

(激情創境):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詩人晚年的遭遇吧!公元755年,安史之亂讓原本繁華安定的國家岌岌可危,也把詩人杜甫捲入了生活的最底層,開始了他長達八年的逃難生活。在這八年裏他度日如年、思鄉難歸。他親眼看到了叛軍的燒殺搶掠,看到了路有餓死骨的種種慘像,“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在這國家危難之時,這位愛國詩人即使對着春日的花鳥也會心痛得流淚。

忽然,傳來了喜訊,“忽傳收薊北”,如春雷炸響。驚喜的洪流一下子衝開了詩人鬱久的情感閘門,噴薄而出人生第一首快詩。

二、初讀,讀通順

1、配樂範讀。

2、大家喜歡這首詩嗎?我們一起大聲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3、檢查生字。這句詩能讀準嗎?“卻看妻子(z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4、齊讀(可以讀慢點,要讀正確)

三、再讀,明詩意。

1、看來同學們已經把詩讀通了,那怎樣才能把它讀懂呢?你們有沒有好的辦法?(熟讀法、結合註釋法、查資料、結合上下文、邊讀邊悟、結合插圖等方法。)

小結:看來過去的學習大家已經積累了許多好辦法,今天我們就來運用這些方法來學習這首詩。把你讀明白的和小組同學交流,不明白的標記出來,在小組裏討論解決。最後請2號同學把同學們對詩句意思的理解歸納起來,等會兒我們全班交流。

2、交流:

(1)交流了哪些讀懂的地方?

(2)有沒有沒有解決的問題?

(3)誰能把全詩的意思説一説?

過渡:看來,同學們運用自己的方法把詩意弄明白了。

3、你們認為詩中哪個詞語最能表示詩人當時的心情?

四、細讀,悟詩情。

(一)從哪裏看出“喜欲狂”?

過渡:詩人欣喜若狂呀!從哪裏能體會到詩人的這種喜欲狂的心情呢?請同學們讀讀詩,細細的品味一下。

1、學生自由體會。

2、集體交流。

A、“涕淚滿衣裳”(喜極而泣、悲喜交集。指導朗讀。)

B、“卻看妻子、漫卷詩書”(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愛書如命的他居然也隨手狂亂的捲起詩書與大家共享快樂。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導朗讀。)

C、“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做伴好還鄉。”(“放”字和“縱”字體會到詩人喜欲狂的心情。52歲的詩人,既不適合放歌,也不適合縱酒,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當詩人想到,在鳥語花香中與妻子兒女做伴還鄉、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D、出示三峽畫面,想象最後兩句的情境

大家看,從巴峽到巫峽,周圍高山險峻,路途艱難。而出巫峽到襄陽,從襄陽的洛陽又是何等的長途跋涉。在這裏詩人卻這樣説,你怎麼理解?(歸心似箭、喜欲狂)

3、過渡:通過同學們剛才的體會,詩人的喜悦之情躍然紙上,怎樣把你體會的情感讀出來?(自由有感情朗讀)

4、指名讀。

(二)為什麼會“喜極而泣”

1、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怎麼會如此的喜欲狂?這“喜極而泣”的“涕淚”裏到底包含着什麼?請同學們試着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去理解。

2、學生談理解。

3、詩人這樣欣喜若狂僅僅是因為個人嗎?

4、這其中也包包含着濃濃的愛國之情呀!看課件,齊讀。

小結:看來同學們真的領悟到詩人的強烈的情感了。

五、古詩拓展

1、老師這裏有一首反映當時在國家危難之時,詩人的著名詩作,同學們想學一學嗎?

2、出示《春望》。

3、用課上總結的學習方法來學習。

4、交流學習體會。

六、總結

作為愛國詩人,杜甫還寫下了許許多多的壯麗的詩篇。就請同學們課下再積累一些杜甫的名作,相信你會有更多的理解和收穫。

六年級語文上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案3

[教學內容]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15課《古詩兩首》其中一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設計思想]

按照初讀詩句→品讀詩句→感情朗讀的過程體現以讀為本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讀出詩的節奏、詩的韻味,詩中藴含的感情。激發學生和詩人心靈交流,同喜同悲。讀中悟情,讀中體會詩人強烈的愛國情,從而構建本色的語文課堂。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KJ出示音樂渲染氣氛)隨着悠揚的古樂我們這堂課將走進古詩的畫卷,誰先來吟誦一兩句杜甫的詩句?(生答)讀着杜甫的詩給你留下什麼印象?(生答)師相機介紹杜甫及他作品主要風格。(出示KJ杜甫簡介)

2、過渡

今天,我們要學的是他另一種風格的一首詩,是他生平第一快詩他就是出示課題(KJ出現課題)

二、初讀詩。

1、齊讀課題、解題。(從課題中你們知道了什麼?)

2、過渡

由於戰亂,杜甫一家在他鄉異地流浪了整整八年之久,收復薊北的消息傳來,此時,詩人心情會怎樣?(是的)詩人一聽到這勝利的喜訊不禁大喜若狂,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現在讓我們就一起走進他的詩中吧!

3、學生自由讀詩,要求讀正確,流利。

①點名讀

②聽錄音朗讀(出示KJ錄音朗讀)

③學生學着錄音自由讀,讀出詩的節奏和停頓

④齊聲朗讀,要求讀出詩的韻味

三、理解詩的大意

1、小組討論

2、交流理解詩意

3、帶着自己的理解齊讀全詩

四、悟詩情

1、過渡:詩中意思你們已深刻體會了,那詩中字裏行間流露出詩人一份怎樣的情感呢?(喜)(出示KJ思考、討論)

2、找出詩中喜欲狂的句子交流後(KJ出示這幾句話)學生反覆讀(交流中相機出現路線圖讓學生感受詩人歸心似箭心情)。

3、深切體會喜欲狂心情

①過渡:作者的這份喜從何而來呢?為什麼收復了薊北詩人又會如此欣喜若狂呢?讓我們一起來和詩人回顧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你就會有切身體會,請看大屏幕(出示KJ背景)師隨着畫面講解。

師在《二泉映月》的二胡聲中悲情朗誦《春望》

②聽着杜甫這浸透血淚的心聲,你們有什麼感受?(生答),當你面對這一切,你的心情是什麼?,請懷着這種心情讀讀這首詩吧!

③過渡:真是滿紙憂憤言,一把辛酸淚啊!而今,收復薊北的消息猶如一聲春雷響徹神州大地,經歷了八年之久的戰亂終於平定了,此時此刻,詩人心情怎樣?會想到些什麼?

④學生髮揮想象談想到什麼?(出示七句話KJ隨機點擊使字體變色),學生感情誦讀這幾句話。

想到這些,能不涕淚嗎?讀

想到這些,能不喜欲狂嗎?讀

想到這些,能不縱酒高歌嗎?讀

想到這些,能不歸心似箭嗎?讀

在老師的引讀下,深情朗讀喜欲狂的這幾句話。

四、渲染主題

1、詩人喜欲狂的背後是顆怎樣的心在跳動啊!

2、讓學生感情朗讀全詩(回到KJ錄音朗讀)

五、課外拓展

過渡:自古以來,就有許多詩人以自己赤誠的`愛國情抒寫出風格迥異的愛國詩篇。有憂憤深廣的動情傾訴,也有激情澎湃的昂首浩歌,老師這就有幾篇與大家共賞。(出示課件,古詩欣賞)

讓學生讀古詩欣賞。

六、總結

(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歷年來,這些光照千古的詩篇為後人所傳誦,他們的愛國精神成為後人效仿的楷模,激勵着後人譜寫出一曲曲氣壯山河的正氣歌,讓我們承繼先人的浩然正氣,以自己的滿腔熱血譜寫新的愛國詩篇,讓巍巍華夏巋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六年級語文上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案4

一、教學要求

1、瞭解這道詩寫作的時代背景,體會詩中抒發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2、通過學習這道詩,對詩這種體裁的特點,如感情豐富,語言精練,講究節奏和韻律等,有較具體的體會。

3、理解詩句,瞭解內容。

4、背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二、教學重點

1、弄懂杜甫聽到勝利喜訊後那樣歡快的原因。

2、領會這首詩明白如話而感染力極強的特點。

三、教學過程

㈠導入

前段時間我們學習了一首杜甫寫於戰亂時期的詩,《春望》還記得嗎?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彷彿使我看見了詩人在八年的安史戰亂中,過着流離失所的生活,感時與恨別交織着滿腔愁情,作為一個熱愛祖國而又飽經憂患的詩人,當他聽到安史之亂接進平息的消息,詩人驚喜若狂,衝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詩。

1、出示課題(指名讀,解題)

2、齊讀課題(課題讀得真好,我相信這首詩你們一定能學好,讀好)

㈡初讀,瞭解大意

1、正確朗讀詩

①在預習時老師要求同學們能正確朗讀這首詩,做到了嗎?請一位同學讀一讀。

②生評價。

③指導讀妻子(zǐ)生讀,師讀,比較

④齊讀(可以讀慢點,要讀正確)

2、在詩句中理解詞語

①讀中體會

(忽傳、初聞、涕淚、卻看、愁何在、漫卷、青春)

②師生討論

3、你們認為詩中哪個詞語最能表示詩人當時的心情(喜欲狂)

板書:喜欲狂

㈢細讀,品詩

1、過渡:是的,忽傳的佳音,使詩人驚喜欲狂,情緒也在不斷的變化,詩中詩人有哪些表現,哪些詩句,哪些詞能讓你體會到詩人當時的喜悦之情呢?我們怎樣才能在詩中體會到一邊讀一邊閉着眼睛去想像去體會詩人的喜悦之情?

2、學生自由體會

3、學生自由表達

4、出示畫面,想象最後兩句的情境

小結:全詩連用六個地名,因為他始終貫穿着詩人喜悦心情,並不感到絲毫累贅,相反使人讀來感到格外真切、真實,詩人愛國、思鄉之情也自然流露出來,也是詩人高明之處。

5、過渡:通過同學們剛才的體會,詩人的喜悦之情躍然紙上,怎樣把你體會的情感讀出來?(自由有感情朗讀)

6、指名讀

7、背誦(師引背齊背)

㈣聯繫生活,激情練筆

㈤學一帶一

㈥指導課外閲讀

六年級語文上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案5

教學內容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詩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這是一首敍事抒情詩,抒發了聽到官軍收復河南河北的消息後的極度喜悦心情,表達了詩人渴望祖國統一,人民生活得到安定的熱烈感情。詩中突出地抒發了一個“喜”字,從聞喜訊,到流喜淚、觀喜容、呈喜態、唱喜歌、思喜歸、無處不喜。

教學目標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 能借助註釋,結合有關資料,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輕快活潑,爽朗奔放的語言風格。

3. 感受詩人歸心似箭和為收復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歸心似箭和為收復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設計理念

以讀、誦為主線,層層深入,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課堂教學的情趣。

教學過程:

一、聊聊詩人,導入新課

1.簡介詩人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安子美,河南府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杜甫

生逢開元盛世及安史之亂,一生顛沛流離,歷盡磨難,他的詩廣泛地的記載了這一時期的現實生活,被人稱為“詩史”杜甫擅長各種詩體,詩風沉鬱頓挫,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

2.簡介時代背景,揭課題。

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亂以叛軍頭子史朝義(史思明的兒子)兵敗自殺,河南河北相繼收復,當時詩人在梓州(現在的四川三台縣)聽到勝利的消息寫的這首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二、讀讀古詩,整潔體感知。

1.初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讀,全班正音,注意薊念“jì”,涕念“tì”

3.再讀古詩,指導學生接古詩的音韻與節奏,讀好每一句全班齊讀。

三、自讀古詩,理解詩意。

1.指導學生自讀自悟,感悟詩意。

(1)學生回憶交流弄懂古詩詩意的方法。(結合註釋,反覆讀中理解,聯繫插圖,發揮想象,串聯詞義等。)

(2)請同學綜合運用以上方法,默讀弄清詩意,不理解的可以打上“?”。

(3)同桌相互合作,説説自己對詩意的理解。

2.教師引導,學生全班交流自學情況。

(全詩大意:在劍門關外忽然聽説官軍收復了薊北,乍聽到這個消息,止不住的淚水撒滿了衣裳。回頭看妻子和孩子愁顏不知道到哪裏去了,胡亂收拾着詩書不禁欣喜若狂。白日裏引吭高歌,縱情飲酒,明媚的春光伴我返回那久別的故鄉。立即動身走巴峽穿巫峽,然後經襄陽,直奔那舊都洛陽。)

(1)教師評價。(注意側重學生把握文意的能力,重點評價學生口語表達能力,遣詞造句的精當。)

(2)帶着對詩文的理解齊讀古詩。

四、品讀古詩,感悟詩境

1.教師配樂範讀全詩,引導學生想象全詩意境。

2.組織交流,引導學生結合詩意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1)詩人聽到“收薊北”時,有何感受?你是從哪些詩句看出來的?

(教師相機小結:“初聞涕淚滿衣裳”是驚喜的情感洪流湧起的第一個浪頭。這是喜極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現。“漫卷詩書喜欲狂”這是驚喜的情感洪流湧起的更高洪峯。當自己悲喜交集,“涕淚滿衣裳”時,自然想到同受苦難的妻子兒女,當看到親人們都不在愁眉苦臉,而是笑逐顏開,喜氣洋洋,親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無心伏案了,隨手卷起詩書,大家同享勝利的歡樂。)

板書:忽傳 收薊北

初聞 涕淚

愁何在

喜欲狂

(2)你還從哪些詩句中體會到了詩人喜悦的心情?

(教師相機小結:“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是詩人喜悦情感的第三

次爆發。詩人像小孩一樣歡樂得手舞足蹈還不盡興,還需要“放歌縱酒”才能把喜情抒盡。“白日放歌”縱酒,不是借酒消愁,而是以酒助興;今日之高歌,不是長歌當哭,而是快樂地歌唱。他恨不得立即歸去,“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下洛陽”正是詩人歸心似箭的真實寫照。“穿”、“下”二字,貼切、形象地描繪出詩人想象中在險峽穿行疾馳與出峽後順流而下的暢快之情。全詩用了好些地名,如“劍外”“薊北”“巴峽”“巫峽”“襄陽”“洛陽”等,因為貫穿了詩人喜悦的心情,並不使人感到絲毫的累贅,相反,使人讀來感到格外的真切,這是詩人愛國熱情的自然流露。)

板書:白日放歌

青春作伴

巴峽——巫峽

襄陽——洛陽

3. 指導學生誦讀全詩,讀出詩人喜悦的心情。

4. 指導學生背誦全詩。

五、感悟方法,拓展延伸

1.這首詩是七言律詩,其中第三、四兩行,五、六兩行講究對仗。這裏,“卻看妻子愁何在”與“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酒”與“青春作伴好還鄉”,對仗十分工整,有極其貼切自然。

2.根據詩意,結合自己的想象寫一篇短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99k72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