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飲酒其五》教案(精選9篇)

《飲酒其五》教案(精選9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飲酒其五》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飲酒其五》教案(精選9篇)

《飲酒其五》教案 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詩歌,能夠熟讀背誦。

2、品讀詩句,體會作者閒適恬淡的感情。

3、感悟詩中營造的“物我合一”的意境。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誦讀詩歌,直至背誦。

2、品讀詩句,體會作者傳達的悠然恬淡的感情。

教學難點:

感悟詩中要表達的“物我合一”的真意。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五柳先生傳》相關文字導入。

設計思路:前段時間才學習了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裏面涉及到陶淵明的性格愛好。用這篇文章中的相關文字來導入,既能夠回顧舊知,又能為本詩的教學做鋪墊。

二、解題、回顧作者

回顧陶淵明相關資料。並結合《五柳先生傳》和《桃花源記》,概括他的性格、愛好、理想追求等。

《飲酒》為一組五言古詩,共二十首。為作者辭官歸隱後所作。

設計思路:通過這一環節,帶領學生快速地重温詩人,並利用以往的知識,給學生一點提示。

三、自讀詩歌

1、讀準語音語調。(齊讀)

2、讀準節奏重音。(個讀)

3、聽示範朗讀、跟讀。(齊讀)

設計思路:詩歌重在朗讀,在反覆地誦讀中能夠體會詩歌的.韻味。這一環節,我計劃通過指導學生朗讀方法,讓學生初步感知詩歌。

四、感悟詩歌

(一)小組合作,理解詩歌大意

設計思路:設計給學生5分鐘的時間,結合註釋理解詩歌大意。前面3分鐘先自己獨立學習,後2分鐘小組交流合作。這樣既保證學生會獨立的學習,又能培養團結協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二)問題引領,品味詩歌語言

1、詩人對自己住處環境介紹看似前後矛盾,是作者酒後胡説嗎?

明確:看似矛盾,實則不然。作者雖然身居鬧市,但因為他心志高遠、淡泊名利,並沒有被那些奔走仕途的喧鬧困擾,彷彿是生活在幽靜的田園中一樣。

2、詩中營造了一個怎樣的田園環境?這樣的環境描寫看到了人的活動嗎?

明確:籬笆、菊花、南山、夕陽、飛鳥、人。——優美、寧靜、愜意。這是一幅恬淡悠閒的田園生活圖,使人心生嚮往。

看似沒有人的參與,卻處處有人,人與自然和諧的相處,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設計思路:這四句詩是最難理解的部分,通過層層設問,帶領學生理解“物我合一”的意境。

3、名句欣賞:“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能否換成“望”?

設計思路:這類題目是學生經常遇見的,學生應該能夠較好地辨別兩個詞的細微差別。從而體會到“煉字”的重要性。

4、最後兩句詩想要傳達作者怎樣的感受?

明確:面對美好景物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再精妙的語言也不足傳達人們複雜的感受。得意忘言就是這樣了。

(三)再讀詩歌,讀出意味。(配樂,師先示範,學生齊讀)

(四)當堂背誦。

五、拓展閲讀

展示《歸園田居(其一)》部分詩句,幫助學生對陶淵明詩歌的理解。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六、佈置作業

背誦這首詩歌。

《飲酒》和《歸園田居》兩詩中任選一首,將其中描寫景物的詩句按照自己的理解改寫成的一段散文。

板書設計

飲酒

陶淵明

閒適恬淡

物我合一

得意忘言

《飲酒其五》教案 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陶淵明生平以及寫作背景,以讀—講—賞—評—練的方法學習鑑賞詩歌。

2.過程與方法:理解本詩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體會詩中內涵以及作者積極的人生追求和熱愛田園生活的情致。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學習《飲酒》,使學生對陶淵明形成正確認識,正確理解詩人心志高遠的精神境界,啟示學生培養樂觀向上的生命態度,學習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處世方法。

[教學重點]

整體把握全詩,理解詩歌思想內涵和精神境界。

[教學難點]

正確認識和理解陶淵明以及他的處世態度,並學習借鑑於自身。

[教學媒體]

播放器、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往今來,官場上多少人為了仕途而爭名奪利,為了升遷而不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殘害親人,但是卻有少數文人墨客鄙棄世俗,厭惡官場,辭官回鄉,歸隱田園,過着“世與我相違,復駕言兮求,人生行樂耳,何須富貴時”的恬淡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陶淵明的一首田園詩《飲酒》。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潛。一説名潛,字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卒後親友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九江柴桑(九江縣)人,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

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度日。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懷着“大濟蒼生”的願望,直到二十九歲的“高齡”才出仕為官任江州祭酒、參軍、縣丞一類的芝麻小官。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不僅壯志無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委蛇。當他做彭澤縣令時,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當天職官回鄉,寫下了《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五首,《飲酒》二十首,等大量詩作。從做官到四十二歲掛冠歸田共十三年。成為我國文學第一位田園詩人,對唐朝的王維、孟浩然等人產生很大影響。

三、賞析詩歌

1、播放《琵琶語》聽音頻朗讀

2、劃出節奏、韻律範讀朗讀

明確: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小組討論,通譯全詩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居住在眾人聚居的地方,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問怎麼能做到這樣呢?因為心與世俗遠離,自然就覺得地處偏遠了。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在東邊的籬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見南邊的廬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夕陽映照下的南山籠罩在一片濛濛的霧靄中,越發得美妙神奇,而一雙雙飛鳥藉着暮色結伴飛向林間的巢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裏邊有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辨別出來,卻沒有合適的語言表達。

4、分析每句藴含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樂;三四句恬靜而閒適;五六句滿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長而感慨。

四、問題探究

1、詩歌前四句寫“身居鬧市,一塵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遠”,那麼為什麼“心遠”?遠離什麼?

詩人身居人世,但無俗事紛擾,是因為民主協商超脱世俗,不為名利所惑,不為榮祿所累,擁有平和的生活。遠離官場,遠離塵俗,這四句肯定了自己心遠是正確的選擇。“心遠”與“地偏”是主觀精神與客觀環境之間的關係。這四句,包含着精闢的.人生哲理,它告訴我們,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淨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只要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可以改變客觀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到處都可以找到生活的樂趣。

“心遠”包含:心志高遠,淡泊名利,寧靜處世。這種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達觀的生活態度(酌貪泉以覺爽,處涸澤而猶歡)這就是陶淵明不朽的精神堡壘。

2、理解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這是神來的寫景之筆,描寫詩人在東邊的籬笆下專心而悠閒地採摘菊花,偶一抬頭,無意間便能望見悠遠超然的南山。兩句刻畫了詩人悠然自得的形象。這不是一個“採菊”一般的動作,而是包含着詩人超凡脱俗,熱愛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潔的情操。

東籬的凌霜黃菊,蒼翠的峻拔南山,大自然高法美好的景緻與結廬人境超脱塵世的詩人融為一體,形成人與自然物我合一的意境,包含着豐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捨棄功名,歸隱田園,才有採菊的悠然;只有採菊的悠然,才會見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也正是作者自己的悠然。此句刻畫了一個情景交融的優美意境,又刻畫一個採菊的形象,人與自然詩情畫意,膾炙人口,千古流傳。

3、“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兩句描寫什麼?有何深意?

夕陽西下,山色迷人,飛鳥結伴,知倦還巢,景物描寫。鳥飛倦了,也知還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場,追名逐利,樂不思返美麗寧靜的大自然懷抱。詩人《歸園田居》中寫到“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此二句雖寫景,實則抒懷悟理,用飛鳥相與還的現象類比人應知“反璞歸真”。

4、最後兩句的理解

本詩的主旨句,抒懷。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麼語言形容出來,只可意會,妙不可言。萬物運轉,各得其所,人生真義,反璞歸真,辭官歸隱及人生的真諦。

五、指導背誦

六、課堂練習

1、詩中表明遠離官場,不慕榮華,只求反璞歸真超脱自然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詩中寫歸隱之樂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詩中表明作者結廬人境,悠然自得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小結拓展

陶淵明棄官歸隱,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獨善其身,與黑暗的官場決裂,選擇適合自己生存方式生活,具有一定的積極的意義,我們要學習他這種樂觀的人生態度,但也要辯證地看待他的歸隱,要潔身自好,並不一定要歸隱田園,與世俗決裂,而應該積極參加社會生活,學會生存。

八、佈置作業

背會並抄寫《飲酒》

九、板書設計

飲酒

心遠地偏—————————遠離塵世、超凡脱俗

採菊見山—————————熱愛自然、心境恬淡

山氣飛鳥—————————自然之景、歸隱之意

真意忘言—————————人生真義、反璞歸真

《飲酒其五》教案 3

一、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潛,別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傑出詩人、辭賦家、散文家,“田園詩派之鼻祖”。陶淵明詩文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清高耿介,灑脱恬淡,影響了很多文人的思想和創作。

二、故事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於詩人歸田後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東晉滅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飲酒來抒情寫志。

三、理解詩義

【註釋】

結廬:建造住宅,這裏指居住的意思。

車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擾。

何能爾:為什麼能這樣。爾:如此、這樣。

悠然:自得的樣子。

見:看見(讀jiàn),動詞。

南山:泛指山峯,一説指廬山。

日夕:傍晚。相與:相交,結伴。

相與還:結伴而歸。

【譯文】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着伴兒歸來。這裏面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四、古詩賞析

這首詩的意境可分為兩層,前四句為一層,寫詩人擺脱世俗煩惱後的感受。後六句為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詩起首作者言自己雖然居住在人世間,但並無世俗的交往來打擾。陶淵明早歲滿懷建功立業的理想,幾度出仕正是為了要實現匡時濟世的抱負。但官場風波險惡,世俗偽詐污蝕,整個社會腐敗黑暗,於是便選擇了潔身自好、守道固窮的道路,隱居田園,躬耕自資。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中的“心遠”是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説,是遠離塵俗,超凡脱俗。排斥了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探詢作者在什麼地方建立人生的基點,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悠然”寫出了作者那種恬淡閒適、對生活無所求的心境。“採菊”這一動作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着詩人超脱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兩句是景物描寫。這時我們隱隱可知詩人不光在勉勵自己“還”,含蓄寄託了與山林為伍的`情意,還在規勸其他人;兩句雖是寫景,實是抒情悟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末兩句,詩人言自己的從大自然的美景中領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純潔自然的恬淡心情。所謂“忘言”,實是説恬美安閒的田園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這種人生的樂趣,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也無需敍説。這充分體現了詩人安貧樂賤、勵志守節的高尚品德。

五、課文主題

《飲酒》(其五)通過對隱居生活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安貧樂道、不慕名利的高尚節操,表現了詩人從自然景物中尋得樂趣之後的恬淡心情。

《飲酒其五》教案 4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培養鑑賞古詩的能力。

2.研讀品味,體悟詩的表現手法。

3.反覆閲讀,領會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學重難點

1.整體把握和感悟詩的表現手法。

2.語感的培養和詩歌表現手法的學習。

教學準備

1.多媒體:據陶潛《飲酒》(其五)作的詩意畫,《行路難》配圖。

2.範讀帶:有關五首詩的錄音。

3.投影卡片:介紹作者及其詩的卡片。

設計思路

學習這五首詩詞,應讓學生在反覆朗讀中體味詩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導學生從掌握欣賞古詩詞的方法(例如同一時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較)人手,理解本課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現詩詞主旨的優秀詩句,應能默寫並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靈活運用。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提出疑問。質疑可能會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詞上的,或是詩句上的,或是關於時代背景、作者情況等方面的,均要讓學生暢所欲言。對提出來的疑問,教師不必一一作答,先發動全班同學來討論解決,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存疑,或作為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在課外作深入探討。然後讓同學説説或寫一點各自感悟到的東西。

教法:介紹背景,反覆誦讀法;聯想想像,比較閲讀法。

學法:誦讀、討論、自主探究。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我國的詩歌源遠流長,從《詩經》算起,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詩歌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不少流派,“田園詩派”就是其中之一。舊時代的一些詩人,對現實不滿,退居山野,避入鄉村,通過對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園風光的歌詠以抒發情懷。這類詩被稱為田園詩,寫這類詩的詩人也就被稱為田園詩人了。陶淵明就是我國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園詩人。他與最早的山水詩人南朝宋詩人謝靈運被合稱為“陶謝”。聽人説美味,總不如自己親口嘗一嘗來得真切。今天我們就來品陶淵明《飲酒》詩之美味吧!

二、解題

1.陶淵明,字元亮,一説名潛字淵明。他是東晉開國元勛陶侃的後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隱,最後下決心走上歸田之路。在東晉末年,玄學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詩表現出一種新的人生觀與自然觀,反對用對立的態度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強調人與自然的一體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他共寫《飲酒》詩20首,這裏選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據説,《飲酒》詩都是陶淵明在飲酒以後寫的,但所寫詩的內容不一定與飲酒的事情有關,抒寫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詩寫作時間大約是作者歸田的第20年(417年)。此詩寫他在農村裏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通過對眼前景物的敍寫,説明“心遠地自偏”的'哲理,表達了作者從自然景物中尋找到樂趣的恬適心情和豐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聽五首詩詞錄音一遍;接着聽《飲酒》一遍,聽清字的讀音、詩句的節拍及重音之處等等,然後學生對照課文註釋自讀一遍,再聽第二遍錄音,學生默默地跟讀。

(2)補充《飲酒》的註釋。

①喧:吵鬧的聲音。

②君:指陶淵明。這句是假設有人問陶淵明。

③心遠地自偏:自己的心靈已經遠離了塵俗的牽纏,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顯得清靜起來了。

④辨:説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麼語言來表達。

(3)教師根據自己的體會範讀《飲酒》兩遍。

(4)打出課件,同時讓學生誦讀課文多遍。

(5)指導背誦。

在熟讀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詩有兩個層次:開頭四句為一層。是説作者雖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裏,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聲,如何能做到這樣呢?原來是心靈遠離了塵俗的牽纏,那麼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靜起來了。

“採菊東籬下”以下六句為第二層次,承接“心遠地自偏”而寫下來。是説對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賞,能獲得無限的意趣。沿着這樣的理解去讀背,就能比較容易地背出。

2.課文研討。

(1)對一些重要詞語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為何“而無車馬喧”呢?

明確:這裏的“車馬喧”並非指平時老百姓來來往往幹活的車馬發出的喧鬧聲,而應指“上層人士之間的交往”。“而無車馬喧”意指作者疏遠了奔逐於俗世的車馬客,看淡了權力、地位、財富、榮譽之類了。 ②“悠然見南山”的“見”有的版本作“望”,能説説兩種版本的優劣嗎?

明確:“見”是漫不經心地看一下,而“望”卻是眼睛有意盯住看。這就是説“望”是有意識的注視,“見”是無意識的瞥見。用“見”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蘇東坡也説:如果是“望”,這詩就變得興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兩句的詩意?

明確:這兩句顯然是全詩的總結:在這當中,可以領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説出採,卻又不知該怎麼説了。實際是説,此種真諦用抽象概括的邏輯語言是不足以體現的。

(2)説説這首詩表達上的特色。

明確:總體上説,這首詩語言是較為淺顯的,結構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遠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賞品味。 .

(1)名句品味。

①“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四句是寫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學千金譜》中説:“山花人鳥,偶然相對,二片化機,天真自然,既無名象,不落言筌,其誰辨之?” ②“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屬值得一品的名句。

(2)詩的最後兩句在結構上的作用。

明確:此詩的最後兩句在全詩的結構上顯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詩的形象所要表達的深層意義,同時又把讀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體會、咀嚼。

4.學生質疑討論,教師小結。

從《飲酒》詩的開頭四句可以看出陶淵明當時怎樣的心情?

探究學習:

詩的開頭四句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住在眾人居住的地方,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這在當時確實是不易做到的。從封建社會直至今天,權力、地位、財富、榮譽,常常是人們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已成了普遍現象。惟獨作者卻是個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設問:“問君何能爾?”這實在是個令人驚奇而關注的問題。作為自答結果的第四句更妙:“心遠地自偏。”我的心靈思想遠離了那爭名奪利的社會官場,超脱了世俗,疏遠了奔波於世俗的車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處也變得僻靜了。

作者剛從官場中退隱,一種脱離污濁的由衷之喜溢於言表,他為自己的正確選擇而自我欣慰,其心情當然是舒暢愉快的。

5.課堂訓練。

(1)當堂背誦《飲酒》。(讓學生再次整體感悟這首詩。)

(2)逐步把握欣賞詩詞的方法。

明確:欣賞,先要弄懂詩詞字面上的意思;其次運用聯想和想像再現詩句所要描述的畫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詩所創造出的意境。同時從內容、表達方式、寫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賞,以獲得自己的感悟。

6.課堂小結。

(打出投影片。)

這首詩主要寫陶淵明自己在鄉村裏悠然自得的歸隱生活。他離開了污濁的官場,心裏覺得十分清靜,因為心中遠離了塵俗的牽纏了。他自由地種種花采採菊,偶爾抬頭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過得非常悠閒和舒適,充分表達出他對官場生活的厭惡,對農村淳樸生活的熱愛。

《飲酒其五》教案 5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

2、品味詩句,感受其藝術魅力。

3、能熟讀成誦

教學重難點:

1、領會作者意志和情趣

2、品味詩句,感受其藝術魅力。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語

古代文人有兩大愛好,一是登高,二是飲酒。特別是對於酒來説,幾乎是他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李白好酒,“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曹操好酒,“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范仲淹好酒,“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甚至連女詞人李清照也很喜歡喝酒,“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他們在酒中找到安慰,獲得解脱,尋得一方心靈寓居之所在。陶淵明也很喜歡喝酒,併為此寫下了二十首以“飲酒”為題的詩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飲酒(其五)》。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1)學生談自己眼中的陶淵明

(2)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私諡靖節,自號五柳先生,東晉文學家,潯陽柴桑人。29歲時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歸隱。後陸續做過鎮軍參軍、建威參軍等小官,過着時隱時仕的'生活。41歲再出為彭澤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以田園生活為題材進行詩歌創作,是田園詩派的開創者。詩風平淡自然,極受後人推崇,影響深遠。主要作品有《歸去來辭》、《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

《飲酒》詩一組二十首,就是歸隱之初寫的,大抵表述醉中的樂趣和對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二、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學生自由讀

(2)個別同學讀,或者小組一起讀。

(3)聽錄音,聽清字的讀音、詩句的節拍及重音之處等。

2、根據註釋,翻譯全詩

(1)補充《飲酒》的註釋。

結廬:構築房舍。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而:連詞,錶轉折,但是,卻。

爾:代詞,這樣。

偏:偏遠,偏僻。

悠然:悠閒自得的樣子

山氣:山中景色。氣:氣象,景緻。

日夕:傍晚。

相與:相伴。

(2)分小組翻譯全詩

《飲酒其五》教案 6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通過朗讀、想象、聯想,體會詩的意境美,體味詩人的感情。

3、通過品析詩句,感悟詩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想象、聯想,體會詩的意境美,體味詩人的感情。

教學難點

瞭解詩的意境美,感受詩人對田園生活的深切體味及其情感表現特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猜猜我説的是誰?

性格:閒靜少言,不慕榮利愛好:喝酒,寫文章喜歡的花卉:菊花理想生活:世外桃源———看陶淵明檔案

陶淵明歸隱初期,説:“餘閒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每每酒醉便乘着酒興抒寫詩歌,集成20首,便用《飲酒》為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讀讀其中的第五首。師板書《飲酒》。

二、朗讀詩歌,初步感悟意境。

1、教師範讀詩歌。

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認真思考:

(1)哪些字音字形需要注意?

見xiàn辨

(2)應該用什麼樣的節奏、語速、情感來誦讀這首詩?

抑揚頓挫的節奏;悠然(yōu第一聲,用手比劃一下音調,第一聲我們稱為平調,這個音調應當怎樣讀?)平緩的語速、心靜如水的情感。

2、學生自由誦讀。

3、教師指名誦讀,學生評價。

4、學生結合書中的註解來譯讀這首詩,教師相機點撥。

三、研讀詩歌。

1、師:在前面的朗讀聲裏,我們體會到了詩人與自然相親相悦的悠然心境,這樣的心境詩人是置身在怎樣的環境中產生的?(讀前四句)

生:結廬在人境,在人羣聚集的地方。

師:人境,人羣聚集之地。奇怪,詩人既然要歸隱,為何不結廬在深山,結廬在老林,反而要結廬在人境?

小組討論:“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那些所謂的隱士看破紅塵隱居於山林是隻是形式上的“隱”而已,而真正達到物我兩忘的心境,反而是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雜的干擾,自得其樂,因此他們隱居於市朝才是心靈上真正的昇華所在。

師:隱士之無喧並非是靠外在的環境,而在於內心。如果心靈的焦距調好,就可以隱於市,處鬧市若幽谷。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淨化的。那麼身處人境,如何才能沒有車馬之喧呢?回到詩歌看看詩人是怎麼説的?

生:心遠地自偏。

師:心靈遠離什麼呢?

生:車馬喧。這裏的“車馬喧”並非指平時老百姓來來往往幹活的車馬發出的喧鬧聲,而應指“上層人士之間的交往”,“而無車馬喧”意指作者疏遠了奔逐於世俗的車馬客,看淡了功名利祿。

2、師:誦讀第5~8句,你能否描繪一下詩人筆下的田園風光?

生:在東邊的籬笆下,詩人在採擷菊花,正在專心聚志悠閒地採,偶一抬頭,無意間望見了悠遠的南山:太陽下山時,山色十分美麗,成羣的飛鳥結伴而還。

師:這些美景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境?

生:詩人迴歸自然後的悠閒自得的心境。

師:一切景語皆情語,當看到這些優美的田園風光之後,詩人有沒有説些什麼呢?

沒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師:如何理解詩中的“辨”字?如果換成另一個“辯”字,可好?

生:辯,重在説,表達出來有些許自得;辨,不願説,心裏連想都不想,心靜如水。

師:古話有言:“辯”是有執,那“辨”便是無執。是啊,生命之真意,何需言説?無需言説!

3、師:學完了這首詩,你從中體會到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生:厭惡官場生活,從大自然裏悟出人生的真意,獲得恬靜的心境。

四、理解性默寫

1、情景交融的句子: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2、傍晚時山中的美麗景色: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3、總結句(主旨句)(富含哲理的名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飲酒其五》教案 7

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習得語感。

2、借“菊、山、鳥”等意象,深入理解詩文的內涵。

3、以作者的人生境界引領學生形成在紛亂繁雜的現實生活中學做“真人”,學做“真事”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1、聲情並茂吟誦詩文。2.感受意象,理解內涵。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寓意,思考現代人生。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手段:

多媒體、探討式

教學過程:

一、交流

1.同學們,自古樑鄒多聖賢,範氏一族天下揚。近幾日,忙裏偷閒去了趟長山,在拜謁範公故居後,我有感於先生“先憂後樂”的情懷而寫下了此文。

先人已由鶴伴去,憂續千古天下傳。後知後覺尚有為,樂生長山越千年。大德不言潛龍起,義薄雲天岱宗前。範子駐足黛溪上,公承師表一聖賢。

範公大義,萬家憂樂到心頭;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亦可指點江山。上課。

2.剛剛重温了範公的大義,我們再去尋訪另一位故人,請看大屏幕,猜猜看他是誰?

飲酒飲到酩酊辭官辭到徹底閒適閒到忘我愛菊愛到痴迷

3.學生回答

4.教師明確:對,他就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今天我們一同來學習他的作品《飲酒》(其五),品酒論道、讀詩識人。請大家把書掀到(207頁)。板書課題——飲酒陶淵明

二、瞭解背景。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辭官歸隱後共創作了20首《飲酒》詩,我們來了解寫作背景:多媒體展示《飲酒》小序——“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學生讀)

師問:作品是在什麼情況下完成的?

學生回答:

師問:既是酒後所作,那麼我們誦讀時應表現怎樣的狀態呢?

學生回答:還原當時醉酒的情境(搖頭晃腦、聲音延長等)

三、吟“酒”——醉倒

下面就讓我們跟隨先生的腳步返回到那久遠的東晉,一同醉倒在美麗的山水田園中吧!

1.(多媒體)提出要求,吟出節奏美(注意抑揚頓挫,讀出音樂的美感)、吟出意境美(注意情景交融,清代文學家王國維説“一切景語皆情語”)、吟出情感美(做到情真意切,心裏想着“我即是陶淵明”)

2.學生試讀。(自由讀)

課前見面時我教給大家一種誦讀詩詞的方法,“平長仄短”誦讀詩文,現在就來檢驗一下大家的收穫。

3.指名讀

評價語應以鼓勵為主:

①可是老師從你的誦讀中看到的卻是一位行色匆匆(或悠閒自得)的詩人。

②你教會了我們一種誦讀的方法,靠近他,感染你。

③你用極具情感的語言,讓我有了身臨其境的感覺,謝謝你!

④學生讀得好:你聲情並茂的誦讀,為我們展開了一幅美輪美奐的畫卷

⑤學生讀得好:陶先生你好,歡迎來到現代。

4.下面老師來誦讀,拋磚引玉——以求共鳴(請大家閉上眼睛去體會)你們聽,陶淵明來了!

誰來評價老師的誦讀:你的鼓勵讓我更有自信了,但“好在哪裏呢?”

銜接語:“感人心者,莫先乎於情”,入文,入境,入情,我即陶淵明。下面就讓我們帶着對先生的仰慕之情齊聲誦讀。(師生共讀)

四、賞“酒”——醉夠

銜接語:同學們,賞析作品,僅是字面的淺吟低唱是很難進入佳境的,只有字斟句酌的賞析方可讓我們醉在其中。為了讓我們一次醉個夠,下面我們分小組按不同的方式進行賞析

請看大屏幕,出示要求:具體要求,巡視時講説

就詩論詩品一品(品字、品詞、品句子,找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引用作品談一談(聯繫與之相關的作品分析陶淵明),

妙筆生花寫一寫(就整體或部分進行寫作),

心有靈犀畫一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改變方式誦一誦(語言照樣可以刻畫人物

將學生按作品意象劃分五個大組:(課前已劃定)

菊花(傲霜怒放,獨立寒秋——有個性),

東籬(面朝東方,春暖花開——有希望),

南山(會當絕頂,一覽眾山——有志向),

飛鳥(鯤鵬展翅,直上九天——有追求)。

陶潛(淺吟低唱,悠然自得——有情懷)

現在開始活動,看哪個小組收穫最大。

教師結合學生所談內容進行及時補充:

菊花:就詩論詩品一品

注意的問題:

1、結廬人境,為何無車馬喧?

①重點是“心遠”(板書:遠)

“心遠地偏”——心遠——心志高遠。“遠”有遠離之意,遠離官場,遠離名利,遠離世俗。

寧靜在心,心靜,境自靜,讓心靜下來,一切皆有可能。

②提醒學生“車馬喧”的象徵意義

“車馬喧”不僅是實在的事物,也是象徵——整個為了權位、名利的官僚社會

2、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剛剛同學們讀詩時讀的是“見”南山,而老師卻讀成了“現”

如何理解呢?

在漢代漢語中“見”有兩種讀音jiàn和xiàn

其中jiàn的詞義是:看到;而xiàn的詞義是出現、顯露

由學生來思考作出選擇,並説明理由。不必求證所謂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可否改為“望”?不能夠,體現不出“悠然”的境界。

你們讓老師學會了從不同角度去欣賞定會有不同的感受,謝謝你們!

既然如此,那我們可以把“悠然見南山”理解為:我悠然地見到了南山,也可以理解為:我見到了悠然的南山。

學生讀此句,體現悠然。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板書:真)

這兩句化用了古代哲學家莊子的文句。(多媒體展示)《莊子齊物論》:“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道是不可名稱的,大辯是不可言説的。)又《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語言是用來表達意義的,把握了意義便忘了語言。)

鏈接:“真”的説文解字

學生猜測篆書“真”的意義後教師出示投影補充。

學生回答:(看時間可選一至兩名學生)

那麼先生得到了怎樣的真意呢?請大家談一談。

明確:實際上也就是《五柳先生傳》中所談到的“不慕榮利,閒靜少言。”“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它表現了天人合一,返璞歸真的人生真意,而這種真意是不可言説的。因為語言的盡頭就是音樂,就是舞蹈,就是無聲的沉默。此時無聲勝有聲啊!

學生讀此句,體味真意。

可見,只要用心去賞析,就能與作者共鳴。這可謂是“境由心生”(板書)

評價語:菊花隊同學品讀有方。品字、品詞、品句子,看來找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下面我們看看東籬隊又有什麼發現?

東籬:引用作品談一談。

1、“飲酒”

①由酒想到了《五柳先生傳》“性嗜酒”、“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②題目有酒,而全文無酒想到了《醉翁亭記》的歐陽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你能模仿“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為陶翁擬一句話來表現陶淵明的生活情趣嗎?

“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評價語:你太聰明瞭,改一字體現便體現了先生的那份情懷,這才叫“英雄所見略同”啊!

2、“菊”,讓人想起了周敦頤《愛蓮説》的“菊,花之隱逸者也”,“採菊”可見作者的歸隱之心,超脱塵世的情趣。作者一心要回歸田園,當置身於大自然當中時又滿懷着喜悦,可知他對大自然的熱愛。

銜接語:陶淵明愛菊世人皆知,殊不知他更愛“鳥”,他的作品中“鳥”出現的次數比“菊”還要多。

3、鏈接“陶淵明他筆下的鳥的形象”(三隻鳥)

(孤鳥)失羣獨居,孤鳥難鳴,內心飽受摧殘。

(羈鳥)羈鳥困籠,難脱名利之網。

(歸鳥)倦鳥知還,欣喜若狂。

這三隻鳥僅僅是“鳥”嗎?

這三隻鳥其實就是陶淵明人生的三個階段:苦悶——傍徨——解脱

學生讀: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品味欣喜。

評價語:東籬隊旁徵博引,採眾家之長,讓自己的知識越發的厚重起來了。下面我們看看南山隊又有怎樣的表現?

南山:妙筆生花寫一寫

2—3名學生讀讀文章即可!

評價語:聽讀你的文章,人物形象躍然紙上,看來文字功底很厚。

你寫出了詩人“不禁欣喜滾滾來的感覺”。

評價:陸游説:“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南山隊可謂是妙筆在手,用文字呼喚出那久遠的桃源。那麼飛鳥隊友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呢?

飛鳥:心有靈犀畫一畫

請學生展示畫作,並談創作靈感。

同學們用簡約的畫面,配以文字為我們展現了一幅美麗的田園畫卷,老師也根據自己的感覺即興畫了兩幅畫,請大家品評;

問:畫面有何不同,哪一副更有意境呢?為什麼?

學生回答:一定記住不求標準答案

教師談自己的感受:山不過是意象,即為大自然也。第一幅表現的是山在眼前,而第二幅是山在心中。無山勝有山,無山更“悠然”啊!

其實此類事件有很多(多媒體展示)陶淵明與琴的故事

據説陶淵明不會彈琴,可是他家裏放着一把無絃琴,高興起來就把琴拿着撥弄幾下,對於詩人而言,琴絃有沒有聲音並不重要。“但得琴中趣,何勞弦上音。”只要有看琴,彈琴的`心情就夠了。

率性而為,不做作。這才是陶淵明啊!

讓我們懷着敬仰之情用集體誦讀的方式去感受先生的率真與灑脱。

銜接語:無論有還是無,實還是虛,對詩人是無礙的,就在這虛虛實實中他滿足了自己的願望。而這種願望卻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

銜接語:無聲是情懷,有聲是表白,下面我們看看兩隻陶潛隊給我們帶來怎樣的表白。

陶潛:改變方式誦一誦

下面我們改變誦讀方式去體會先生的情懷:

第一種方式:一人讀,其他同學配合。)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其他人加一個疑問語氣詞“啊?”(表不解)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添加“哦”(恍然大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添加“啊!太美了!”(表驚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添加“悠哉,遊哉,樂以忘懷!”(表大徹大悟)

第二種方式:重章疊句式

語言可以刻畫人物,一點也不假啊!

不同的方式才能演繹出別樣的情懷,希望在這節課上大家能學到分析文章的各種方法,並學以致用,讓我們的語文生活更精彩!

三、品“酒”——醉透(3分鐘)

要想了解陶淵明,關注他的人生經歷尤為重要,只有這樣才會與先生神交千古,共同醉透在茅檐下,東籬邊,菊花坡。

(多媒體展示)看經歷,悟情懷:

29歲,由於家貧不得己出仕做官,但因為不屑官場鑽營,看不慣阿諛奉承,時間不長,辭職回家。後來又被徵辟主薄,陶淵明拒絕。

35歲時,到當時江州刺史桓玄的府中任職,因為母親病逝,回家守喪,喪期過後,沒有再去找桓玄,他已看出桓玄有野心,想篡權,取東晉而代之。

40歲時,再次復出,為劉裕府中參軍之職,同樣感覺到了權力高層的爾虞我詐,決定離開這個污濁之地,到小地方幹些實事,任彭澤縣令。

陶淵明41歲,辭官,正式開始了他的隱居生涯。並寫了一篇流傳千古的賦:《歸去來兮》。

三次辭官,皆因官場黑暗;三次迴歸,只為那份無違的心願。學生背誦《歸園田居》

看過經歷後再結合其他作品去讀一讀詩文去感受他那別樣的情懷吧。集體誦讀

至此陶淵明的形象已躍然指尖:先生乃是一真人,做的都是真事,表現的是真情啊!

(板書“人、事、情”)

畫出板書:一個“歸”字

先生歸去,追求的是返璞歸真,天人合一的境界,只為今生無憾;課將結束,你在這節課上又有哪些收穫呢?

現在我們請小組派出一名代表進行交流,談一談這節課的收穫。

讀陶淵明總有一份親近感,一份愉悦感,一份莫名的感動。聽了同學們對這節課的收穫,老師讀陶淵明有了些許心得,與大家共勉。

出示多媒體(憶江南讀陶淵明)

讀書總有收穫,讀罷讀陶淵明你的體會是什麼呢?寫一寫,課下進行交流。

最後,讓我們在朗朗的書聲中再次品味詩中的意境及詩中的情懷,結束我們這次的詩歌之旅。

《飲酒其五》教案 8

教材分析

本詩是陶淵明田園詩歌中的代表作品,《飲酒》是陶淵明棄官歸隱田園後陸續寫成的。這一組五言古詩共20首,為詩人酒後偶然題詠、即興之作,藉以寄興抒懷,並非單詠飲酒。他大多直抒胸臆,揮灑真情,借“飲酒”的題目,寫對世事人生的感慨。課本選的是第5首,寫作時間大約是作者歸田後十二年。這首詩通過對眼前景物的敍寫,説明了“心遠地自偏”的道理。表達作者從自然景物中尋得樂趣的恬適心情和豐富的精神生活。

本詩被編排在高一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學習這個單元的詩歌的教學重點,要求啟發學生在把握詩歌內容的基礎之上,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文章主旨。尤其《飲酒》一詩,雖然文字淺易,但理解詩的主旨對高一學生來講,仍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學參考書要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補充一定的關於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識。

學情分析

現在的高中生,他們成長在提倡標新立異、張揚個性的時代,西方的人生價值觀對他們或多或少有一些影響,對中國一些傳統的隱逸思想卻知之不多或不以為然,加上他們接觸文言詩文時間少,對詩歌的理解把握還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漢語課,對他們進行民族文化的薰陶。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山水田園詩人陶淵明,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

2、瞭解詩中景、情、理融為一體的寫法。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想象、聯想體會詩的意境美,體味詩人的感情,體會本詩的意境。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初步感受詩人隱逸思想。

教學重點

把握詩歌主要內容,學會賞析。

教學難點

瞭解詩中景、情、理融為一體的寫法,體會本詩的意境。

教法

介紹背景,反覆誦讀法;聯想想像,研討賞析法。

學法

誦讀、討論、自主探究。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準備

課前佈置學生查找有關陶淵明的生平及其作品,結合課文中的註釋以及《全程設計》的疑問,體會他那種不願屈己從俗、決然捨去的高尚節操,以及對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從古至今,為了名利,為了升官發財,有人不惜泯滅自己的良心,打擊迫害他人,甚至殘害親人,如秦檜、武則天等。但也有人厭惡官場,辭官遠居田園,如陶淵明。這一類人我們稱之為隱士。

那麼什麼樣的地方才能吸引這些隱士們,什麼樣的生活才是他們所追求的生活呢?

陶淵明曾經在《桃花源記》中給我們描繪過這麼一幅美好的生活畫面: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這裏環境優美,遠離塵世而沒有爭鬥,小孩可以快樂成長,老人們可以頤養天年。但是,當時真的存在這麼一方淨土嗎?——不存在,這只不過是作者虛構出來的世外桃源,用來表達他對這種美好生活的嚮往罷了。

當理想與現實發生衝突的時候,作者是怎麼來調和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飲酒》,看他是怎麼做到在現實的環境中,過上理想的生活的。

二、陶淵明個人檔案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名潛,世稱靖節先生,自號五柳先生。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田園詩派的創始人。其性格:閒靜少言,不慕榮利,愛好:嗜酒、讀書,喜愛的花:晉陶淵明獨愛菊,理想生活:世外桃源。

三、解題

《飲酒》是陶淵明在歸隱之後,陸續寫成的20首詩,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這些詩都是他在飲酒之後突然來了興致而寫成的,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抒發對世事人生的感慨。

四、朗讀詩歌,初步感悟意境。

1、全體朗誦(一首好詩需要我們細細品讀,那麼我們先讀再細品)。

2、根據註釋理解本詩的意思,並根據自己的理解練習朗誦(停頓、感情)。

五言律詩的朗誦節奏:

朗誦五言詩如果將其劃為三個語節,即“二二一、二一二”格式,也是可以的。但就詞義和詩句意思,內容來説,將其劃分為“二三”格式更為合理些。如“粒粒皆辛苦”處理為“粒粒/皆/辛苦”或“粒粒/皆辛苦”,“大漠孤煙直”處理為“大漠/孤煙/直”或“大漠/孤煙直”。如處理為後一種,在朗誦時可以更好地體味詩情,展現詩的意境。

3、師泛讀(聽的過程中要注意字音、停頓、押韻)。

五、品讀賞析

(都説酒後吐真言,但有時也會説酒話,胡言亂語,既然是酒後寫成的詩,我們就來看看到底是真言還是胡言?)

1、“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難道詩人真的醉了?怎麼詩句一開頭就好像前後矛盾了?)

①結廬:建造的房屋,這裏指居住的意思。

②人境:(課文註釋)人聚居的地方。

(都説人多熱鬧,沒有喧鬧聲似乎是不可能的。到底可不可能,我們還是到東晉去看一看。古代的人出行一般靠什麼?——雙腳。車馬——達官顯貴。)

③車馬喧:代表官場繁瑣的應酬和功利性極強的交往。

既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為何“而無車馬喧”呢?

“無車馬喧”即沒有這種應酬和交往,意指作者疏遠了奔逐於俗世的車馬客,看淡了功名利祿。

(為什麼能夠做到這樣呢?作者用了哪個詞來回答?)

④心遠:。即心志高遠。“遠”,有遠離的意思,遠離官場,遠離名利,更進一步説,是遠離塵俗,超脱塵世。可知他心志高遠、淡泊名利。

全句釋義:在人羣聚居的地方建造房屋,但並沒有(感覺到)車馬的喧鬧聲。問自己為什麼能這樣,心境高遠,所居之處就感到很僻靜。

小結:由此可知,因心志高遠、淡泊名利,心靈遠離了塵俗,雖然身居鬧市,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顯得清靜起來了。

(那麼作者過的是怎樣的田園生活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板書:敍事(以客觀景物的描寫襯托出詩人的閒適心情)

2、“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①日夕:傍晚相與:相伴

全句譯文:在東籬下采菊,無意間抬頭看見了美麗的南山。傍晚時分南山蒸騰着美麗的山氣,飛鳥相伴飛回家。

(這裏描繪了一個什麼樣的風景,什麼樣的畫面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境?)

②在東邊的籬笆下,詩人在採擷菊花,正在專心聚志悠閒地採,偶一抬頭,無意間望見了悠遠的南山:太陽下山時,山色十分美麗,成羣的飛鳥結伴而還。籬笆、菊、山、鳥、日、人景,由近及遠,構成了一幅質樸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園風光的圖景,表達詩人迴歸自然後的悠閒自得的.心境。(與《桃花源記》中的畫面相似。)

(這裏我們是從整體上來賞析的,下面我們再從字、詞上進行賞析,看一看我們都喜歡那些字、詞,我們再從這些字、詞着手分析一下)

③“採菊”:“採(摘取,選取)”,是因喜歡而採,從中我們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心靈是自由的(公園裏、校園裏的花花草草可不能亂採)。“菊”,讓人想起了周敦頤的“菊,花之隱逸者也”,“採菊”可見作者的歸隱之心,超脱塵世的情趣。作者一心要回歸田園,當置身於大自然當中時又滿懷着喜悦,可知他對大自然的熱愛。

所以,“採菊”不是一般的動作,它包含了詩人超脱塵世、熱愛自然的情趣,體現了作者心靈的自由。

(那麼此時作者的心境是怎樣的呢?詩中那個詞語可以看出他的心境?)

④“悠然”:悠閒的樣子。作者的心境是悠閒自得的。説明詩人所見所感,非有意尋求,而是不期而遇。

⑤問:“悠然見南山”中的“見”用得好嗎?

明確:好。“見”表現出詩人是在採菊之間無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簾,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這正好與詩人採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襯。盛開的菊花讓詩人流連其間,時不時摘下一朵細細欣賞,正當他沉浸在採菊的愜意時,不經意的一回頭,哦,原來南山景色也如此迷人。可見作者的心和自然是如此的親近,儼然已經成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了,即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有田園生活的閒適趣味。

小結:由此可見,作者雖然身居“人境”,卻能夠享受到田園生活的愜意是因為:居住的地方有着田園美景,生活悠閒自在,而他能夠看到身邊的美景,享受生活的樂趣,是取決於他的心:心志高遠、淡泊名利。有了這樣的心態,他不必跑到幽靜的山林或者不食人間煙火的廟宇隱居,卻能過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這才是真正的大師級隱士,所以有句話叫“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

板書:繪景(傍晚南山的美景)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①辨通:辯,辨識。

全句譯文:這之中隱含的人生的真理,想要説出卻忘記了如何表達。

②“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人從這大自然的飛鳥、南山、夕陽、秋菊中悟出了什麼真意呢?

“此”指遠離官場塵囂,悠然自得地隱居。這兩句説的是這裏邊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至情言語即無聲”。

“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人生真諦,那就是人生不應該汲汲於名利,不應該被官場的齷齪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應該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賞大自然的無限清新和生機勃勃!

板書:議論抒情(領悟真諦)

4、本詩主旨

詩人通過田園生活的描寫,表現了詩人遠離世俗生活的悠閒自得,表達了詩人淡泊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5、課堂練習

1、《飲酒》其五描寫傍晚山中的美景詩句: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2、2、下列詩詞名句的出處,不正確的一項是(B)

A.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迢迢牽牛星》

B.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觀滄海》

C.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關雎》

D.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木蘭詩》

六、作業

背誦並默寫本詩

七、板書

飲酒

陶淵明

敍事

繪景

議論抒情

《飲酒其五》教案 9

教學目標:

感受詩歌的音韻之美、語言之美、意境之美;感受詩人的心靈。

教學重點:

通過重點研讀詩中的“有”字,感受語言的樸素、精妙,感受詩歌悠然、閒適意境。

教學難點:

通過重點研讀詩中的“無”字,感受詩人自然、平和、超逸的心靈。

教學過程:

一、我來説你來猜

(一)導入。師:有這麼一個人,他被蘇軾一生視為良師益友,他被辛棄疾贊為千古一人;他曾是田園詩的開山鼻祖,他曾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而名垂青史……

(二)説説印象中的陶淵明。

東晉著名詩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出生於一個沒落的士族家庭。他的一生經歷可分為三個階段。

1、二十九歲以前家居時期。青壯年時,抱有大濟蒼生的理想,有過建功立業的抱負。

2、二十九到四十一歲或仕或隱時期。二十九歲時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辭官歸隱。後來,又做過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小官。因不滿政治腐敗、官場黑暗,又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權責,於是在405年四十一歲時棄官歸田,此後一直過着“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

二、朗讀詩歌,感悟音韻美。

第一步:指導學生讀得字正腔圓;

第二步:指導學生讀出二三節奏;

第三步:指導學生讀出抑揚頓挫。

三、描繪畫面——感悟意境美

品讀“有”——生活中有什麼?

1、師:我在讀這首詩的時候發現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地方,詩裏有一組很常見很普通的反義詞,你們發現了嗎?預設:“有”和“無”。

2、師:作者在此地的生活中有什麼呢?你從哪些詩句讀出來的?(學生討論)

3、師:如果你是陶淵明,想把眼前的美景畫下,你會選擇什麼顏色?(學生思考)預設:各自闡述自己對顏色的選擇及原因。

4、師:那麼,在你所選擇的主色調下,你會怎樣描繪你所喜愛的.景物?請選擇一句來描繪。

重點品讀“悠然”和“見”、“相與還”。

5、指導朗讀。

四、理解內容——感悟情感美

品讀“有”——心中有什麼?

1、師:“此中有真意”,有何真意?在陶淵明心中又有些什麼呢?請結合《歸園田居》、《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以及自己對陶淵明的瞭解,思考一下,然後跟你的同伴討論。

五、品析人物——感悟形象美

品讀“無”。師:我們一開始説到詩中的反義詞“有”和“無”,那作者在詩中寫的是“無”什麼?

生:無車馬喧。

師:詩人結廬於人來人往之中,為何能感覺不到這種喧囂呢?

指導理解“心遠地自偏”。

師:……其實在作者的精神世界裏還有很多個“無”,請大家討論一下。

無(擾)——而無車馬喧、無慾、無憂、無濁……無(我)——物我相融,天人合一。

六、最後,以《贊陶潛》結束此課。

贊陶潛

姚金鳳

天子呼來不當官,不為鬥米求心安。

粗衣草廬不蹙眉,簞瓢屢空也無怨。

飲酒採菊見南山,徜徉山水田園間。

銜觴賦詩樂其志,悠然閒雅似神仙。

補充資料:

1、品味“見”與“望”字哪個更貼切

“見”是漫不經心地看一下,而“望”卻是眼睛有意盯住看。這就是説“望”是有意識的注視,“見”是無意識的瞥見。用“見”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蘇東坡也説:如果是“望”,這詩就變得興味索然了。

悠然見南山中“見”,有本子作“望”。蘇軾説:“因採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一篇神氣都索然矣。”

“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元好問《論詩》

2、聯繫全詩,回答問題。

解釋下列詩句,説説你的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情此境中的田園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該用怎樣的語言來表達了。實際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這其中含有的生活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別、去用語言表達呢?

3、既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為何“而無車馬喧”呢?

這裏的“車馬喧”並非指平時老百姓來來往往幹活的車馬發出的喧鬧聲,而應指“上層人士之間的交往”,“而無車馬喧”意指作者疏遠了奔逐於俗世的車馬客,看淡了權力、地位、財富、榮譽之類了。

4、請同學們想一想,本詩的思想是什麼?(本詩的主旨是什麼?)

答:通過對眼前景物的描寫,説明了“心遠地自偏”的道理,表達作者從自然景物中尋得樂趣的悠然恬適之情和豐富的精神生活。

(寫詩人如何從大自然裏悟出人生的真諦,獲得悠閒恬靜的心境。)

5、讀一讀,體會詩歌中藴涵的情感。

恬淡、閒適、悠然自得、安於隱逸、超脱、超然物外寧靜、悠閒、恬靜、心志高遠,淡泊名利、潔身自愛、隨遇而安、對生活無所求的心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8gmed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