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關於爬山教案模板十篇

關於爬山教案模板十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爬山教案10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關於爬山教案模板十篇

爬山教案 篇1

姚老師執教的《爬山虎的腳》這堂課可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講究教學方法,着眼發展創新。主要體現在:教學形式靈活多樣,加強了課程意識,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貫穿於教學全過程。

一、課堂教學形式靈活多樣

課堂教學形式是連接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橋樑,對理論和實踐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姚老師的這堂課,教學形式靈活多樣,主要體現在:

1、成功運用情境教學法。上課伊始,姚老師便通過播放課件,緊抓兒童年齡特點,通過感官刺激,鋪墊搭橋引路,把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激發了學生探究課文內容的學習興趣。

2、把活動引進課堂。姚老師這堂課,表演式教學發揮得淋漓盡致。通過讓學生畫一畫,演一演,給影片配音等活動,全面交流互動,達到了以情煽情,有感而發的教學效果。

3、把評價引進課堂。姚教師鼓勵學生之間互評,小組之間賽評,加上老師的導評,使課堂教學一次次推上高潮。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高昂的學習興趣,又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

此外,姚老師還運用了討論法、比較法等,讓學生不斷參與實踐。多種形式的交叉、合理運用,增加了課堂教學容量,節省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貫穿始終

課堂上,姚老師安排了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議一議,畫一畫,如爬山虎的腳有什麼特點呢?、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呢?一腳一腳能換成別的詞嗎?,對於這些問題,姚老師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真正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姚老師還特別注意學生的參與形式,如畫一畫爬山虎的腳、給影片配音、演一演爬山虎是怎樣爬的等等,讓學生參與面更廣,使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到參與的滿足感、成就感,調動了他們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充分體現了教為學的思想,從而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合作、探究是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方式。這堂課,姚老師以小組學習為主的合作學習把個人學習、小組交流、全班討論、教師點撥等有機地結合起來,既有生生互動,又在師生交流。在探究學習方面,老師設計了幾個啟迪思維、質量很高的問題讓學生研討,進而畫畫、配音、表演。這些問題,注意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讓學生的個性特長有了發揮的機會,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課程意識得到明顯加強。

過去,不少教師把課程僅僅理解為教科書,理解為教師教的材料。其實,課程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個因素的整合。這姚老師通過安排情境創設,畫一畫、演一演、給影片配音等活動,讓每個學生都帶着自己的經驗背景,帶着自己的獨特感受,在課堂上進行交流,這就是對課程的創新的開發,一定程度上加強了課程建設,學生從同學身上、教師身上學到了不少教科書上沒有的東西。

除此之外,這堂課從教學目標的完成、教學難點突破、多媒體的運用等方面都是做得較為合理和到位的,在此不再一一贅述。

記得有位哲學家説過:因為缺陷而完美。也就是説,姚教師這堂課也並非完全無可挑剔。假如給影片配音時多給些時間讓學生邊看影片邊練習,這樣效果會珧好一些;讓學生畫了爬山虎的腳之後,多讓些學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這堂課就更加完美了。

綜上所述,我認為姚老師執教的《爬山虎的腳》是一堂成功的、優秀的、典型的閲讀教學課。

爬山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大綱》對四年級同學的寫作要求是“學習寫內容真實具體、條理比較清楚的簡單記敍文。”而條理比較清楚對同學來説,就要按一定的順序去觀察事物,描寫事物。《爬山虎的腳》一文,作者對爬山虎腳的觀察細緻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體現圍繞一個意思選好內容,按一定的順序具體地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結合組文讀寫訓練重點和同學實際,俺把這方面擬定為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學校和近有爬山虎,課前俺組織同學實地觀察。觀察前俺安排了觀察提綱:(1)爬山虎給你一個什麼印象?(2)對着那爬滿一堵牆的爬山虎,你最感興趣的是什麼?最想弄明白的是什麼?借用數學嘗試法的做法,要求同學以日記形式寫觀察日記;在課內指導同學學習課文後一起評議同學的一兩篇日記(選用寫作水平中等同學的習作)。這樣處置有利於通過實踐和對比,協助同學掌握重、難點,激發同學的興趣。

爬山虎腳的生長位置、形狀、顏色等靜態的東西,通過實地觀察,同學容易掌握。為了協助同學理解爬山虎是怎麼樣在牆上爬的,俺製作了多媒體軟件,較形象地顯示了爬的過程。

為體現精要教學法的原則,力求圍繞重點設計了多項訓練內容,使同學在課內由老師指導下進行訓練,訓練中遇到的問題也能及時反饋。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背誦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導同學自覺運用讀懂自然段、分段等閲讀方法讀懂課文。

3、使同學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繼續培養同學留心和細緻觀察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點:

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特點寫好片段的。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1、(1)實地觀察爬山虎。(2)寫觀察爬山虎的日記。

2、投影片。

3、多媒體課件:(1)爬山虎的腳爬牆示意圖。

(2)一堵牆上的爬山虎。

課時佈置:兩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2、學會生字新詞;

3、給課文分段;

4、瞭解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

教學準備:1、實地觀察爬山虎。2、寫觀察日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謎語:

(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俺們要是種絲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項什麼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

2、導語:

同學們知道了,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幹往高處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為什麼呢?今天,俺們就來學習第25課《爬山虎的腳》。

3、對課題質疑。

二、檢查預習:對爬山虎的瞭解情況;

三、出示學習目標、自讀。

四、學習生字新詞

1、開火車拼讀、糾音。(字形重點:隙、漾)

2、解釋生字詞。

五、默讀、考慮:

1、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2、分段。

3、四人小組討論分段情況、彙報。

六、教學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讀、考慮:

(1)這一段講了什麼?

(2)你覺得爬山虎有什麼特點?

2、提問

七、教學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還記得俺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起俺們注意的是什麼?(滿牆的葉子)你能説説你看到的葉子是怎樣的嗎?

2、現在俺們來看看課文又是怎樣寫的。

(1)爬山虎的葉子在生長中有什麼變化?重點寫的是什麼時候的葉子?從哪個詞看出來?

(2)課文寫爬山虎的腳,為什麼要寫第1、2自然段?

(3)討論、歸納:要寫爬山虎的腳,先要向大家介紹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等,然後才介紹爬山虎的腳,文章這樣寫就有條理了。

3、重點指導朗讀第3、4句。

4、指導同學看着板書上的提綱試背第2自然段。

5、説説你最喜歡哪一個句子,你認為哪個詞語用得最好。

八、質疑。

九、做練習3

板書設計:

25爬山虎的腳

剛長出:嫩紅--→嫩綠

葉子

長大了:綠得新鮮一順兒朝下均勻

爬山教案 篇3

教學要求:

1、讓學生知道葉聖陶先生是怎樣修改作者的作文的,從中體會葉老修改《一張畫像》對作者的影響。

2、初讀課文,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這是一件什麼時候的事。

3、學習生字新詞,有感情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同學們,還記得葉聖陶先生有篇文章叫《爬山虎的腳》嗎?葉老對爬山虎進行了這樣的描寫:那些葉子綠得那樣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朝下,在牆上鋪的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空隙,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的很。這美妙的景象同學們一定留有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新的課文,題目是------(學生齊讀課題《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2、課文我們已經預習過了,這是一篇狀物的文章嗎?(不是)

對,這是一篇寫事的文章,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這是什麼時候的事?

3、範讀課文,學生思考剛才的問題。

文章主要講了1963年,葉聖陶先生幫作者修改作文,以及在這一年暑假請作者去他家做客的事。

板書:改作文 做客

4、課文哪幾個小節寫的是葉老幫作者修改作文?(引導學生分段)

1——5寫葉老幫“我”修改作文。

葉聖陶先生是怎樣修改“我”的作文的呢?請同學們快速閲讀3、4自然段。把葉聖陶先生修改“我”的作文的句子劃下來,認真讀一讀。

指名讀!

5、請大家翻到130面,我們來看看修改稿的部分,看了葉老的修改你有什麼感想?(學生各抒己見)

6、作者當初剛看到這份修改稿時,有什麼反應呢?(指名讀)

為什麼會一下子愣住了呢?

因驚訝和激動,自以為寫得很好的作文,沒想到葉老竟改了那麼多地方;更沒想到葉老會如此認真細緻地修改一箇中學生的作文。那麼葉老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葉聖陶(1894~1988)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政治活動家。原名葉紹鈞,筆名葉、聖陶、斯提等。江蘇蘇州人。1923年起開始從事編輯出版工作,主編或編輯過《文學週報》、《小説月報》、《中學生》、《國文月刊》、《筆陣》等。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投入抗日救亡活動。1946年後積極參加愛國民主運動。1949年後歷任出版總署副署長兼編審局局長、教育部副部長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和總編輯、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著有小説《隔膜》、《線下》、《倪煥之》,散文集《腳步集》、《西川集》,童話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並編輯過幾十種課本,寫過十幾本語文教育論著。

7、那麼葉老為作者改了哪些地方呢?你能舉例來説説呢?

學生説!老師板書:

① 把用得不準確的詞改準確。

② 把不通順的句子改通順。

③ 把長句斷成短句。

④ 刪去重複囉唆的詞句。

⑤ 增添一些詞句,使意思表達得更清楚完整。

⑥ 改正錯別字和用錯的標點。

的確,文章中類似這樣的修改很多,葉老都一絲不苟地進行了修改。我們的感受和作者的相比,誰的感受更多更深些呢?

8、“我”到底得到了哪些啟示呢?

這不僅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種種毛病,也使我認識到文學事業的艱鉅:不下大力氣,不一絲不苟,看到了作家對待寫作一絲不苟的態度,明白自己以後寫作文要認真對待,多修改。所以作者説:“我們雖然未見葉老先生的面,卻從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認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風拂面。”

“拂”,輕輕擦過,“春風拂面”指像春風一樣從臉上輕輕擦過,形容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作者運用這個比喻,更形象地表達出自己對葉老的感受。指導朗讀這句話。

9、葉老不僅為“我”改了作文,還在“我”的作文後面寫了一則簡短的評語。請同學畫出葉老的評語,讀一讀,請全班一起朗讀。

如果説葉老認真細緻的修改令"我"歎服,讓“我”受益匪淺。那麼,這則短短的評語,則——(學生接讀:"樹立起我寫作的信心。")

10、你可以想象一下,作者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會想寫什麼?

“我”根本沒有想到葉老會如此認真地對“我”的作文進行指導,並給予很高的評價。“我”十分地驚喜,十分地感動,並受到了巨大的鼓舞,或許由此產生了當作家的夢想。

11、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發現我們學習的這麼多內容和爬山虎一點關係都沒有,是不是文章的內容和題目不相符合呢?

做客的時候看見了爬山虎。

12、小作者到葉聖陶先生家做客時,課文中幾次寫到“我”注意到葉老先生家院子裏滿牆的爬山虎?把相關的描寫爬山虎的句子找出來,畫一畫,讀一讀。

讀讀作者兩次描寫爬山虎的句子,體會“我”當時的心情?

分析第一句寫爬山虎的句子:

把“陽光”照在綠葉上“閃爍着迷離的光點”比作“小精靈”,表面上寫有了陽光,爬山虎才能生機勃勃,熠熠生輝,實際上表現出“我”受到葉老鼓勵,充滿了從事文學事業的信心——已“擁有”那份“心思”。

分析第二次描寫爬山虎的句子:

“那片爬山虎”初見時“綠葱葱”,再望則變得“沉鬱”,要指導學生理解時間的推移,懂得葉老“親切之中藴含的認真,質樸之中包容的期待”,“融化了”“我小小的心”。“我”開始意識到:“作家就是這樣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這麼寫的。預示“我”將在葉老認真、一絲不苟的品質影響下積極從事文學事業。

13、爬山虎因陽光照耀而綠,“我”因葉老的教導而深受鼓舞,作者每當想起葉老的教導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樣,總是充滿生氣和活力,所以説“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麼綠着”。 是的,從這件事中我好象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是這樣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這樣寫的。

修改作文──────作品就是這麼寫的一絲不苟

邀請作客──────作家就是這樣做的平易近人

14、為什麼説“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通過這件事知道了,做一個作家應該有葉聖陶先生這樣的人品,像他那樣真誠質樸、平易近人。寫文章也應該像葉聖陶先生那樣,一絲不苟,嚴肅認真,寫出自己的真實感情,因為當時肖復興才15歲,還是個孩子,他對問題的認識還不可能很清楚,所以課文中説是“好像知道了”“模模糊糊懂得了”這樣講是恰如其分的。

最後説:“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麼綠着”,意思就是15歲那個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自己的腦海中,葉聖陶先生的音容笑貌、親切教誨一直激勵着自己前進。最後的這句話點明瞭題目。

葉聖陶先生為肖復興修改作文這件事,對肖復興的成長影響很大,齊讀11小節。後來肖復興發奮學習,充實做人,勤奮寫作,終於成長為當代有名的作家,至今為止,已出版了50餘種書,曾多次獲全國及北京、上海的文學大獎。(出示書《日子的回憶》,他主編的雜誌《人民文學》,<<文匯報.筆會>>,<< 今夜無法入睡>>。

爬山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這篇講讀課文,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的順序觀察,介紹了爬山虎的特點,着重介紹了它的“腳”。寫了“腳”的生長部位、形狀和作用。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讀懂課文,還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點,去學習寫出內容具體的文章來。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流利的朗讀課文,讀懂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敍述順序,能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2、 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

3、 背誦3、4自然段。

教學重點:

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特點寫好片段的。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1)爬山虎的腳爬牆示意圖。

(2)一堵牆上的爬山虎。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多種方式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1、謎語:

(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激發興趣,並從中瞭解到植物的特點。)

2、導語:

我們種絲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爬山虎,也是一株軟軟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爬到牆上、屋頂上,巖石上,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它有腳。)哪些同學看見過真的爬山虎?你們平時看見的是爬山虎的什麼?(葉子)那你們仔細觀察過爬山虎的腳嗎?葉聖陶爺爺就是一個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爬山虎的腳》。

(拿自己和作者對比,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

3、對課題質疑。

讀課題,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會從哪些方面去寫。(葉子、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怎麼爬、腳的變化)葉聖陶爺爺寫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讓我們走進課文。

(置換角色,從課題質疑,可激發探究的興趣,又可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二、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敍述脈絡

1、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在讀中注意這樣兩個問題:(1)圈出課文的生字新詞。(2)課文每個自然段分別寫了爬山虎的什麼?

2、檢查交流:

(1)請認為自己是學習最認真的一個同學當小老師,領讀詞語。

嫩綠 舒服 均勻 重疊 空隙 漾起 拂過 葉柄 蝸牛 緊貼 蛟龍 枯萎 逐漸 牢固

(學生當小老師,增強自豪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2)你讀懂了每個自然段寫了什麼?(第一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生長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很美麗。第三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樣子、形狀。第四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是怎麼爬的,第五自然段寫了爬山虎腳的變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讀第一自然段,你從“滿是”“一大片”中體會到了什麼?(爬山虎長得很茂盛,能爬。)

2、欣賞爬山虎爬到巖石、屋頂、牆上的圖片。

四、佈置作業,重視語言積累

1、抄寫詞語

2、背誦課文3、4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知,進入課文

上節課我們初步瞭解了課文每個自然段的意思,誰能説説課文介紹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葉子,腳的樣子,怎麼爬的和腳的變化。)

二、自主研讀,交流收穫

1、你對爬山虎哪一個方面最感興趣,就請選擇其中的一個自然段仔細讀一讀,畫一畫,議一議,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穫?可以和你的小夥伴一起學習。

(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和習慣,打破傳統“串講”形式,以學生自主閲讀為主,充分讓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

2、彙報交流。

交流話題一:在寫爬山虎的葉子的這一段你什麼收穫?

喜歡寫爬山虎葉子的同學請舉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覺得葉子美在什麼地方?(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你能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葉子像波浪輕輕漾起的感覺嗎?這是一種動態的美。還有哪句寫出了葉子的靜態美?(“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不留一點空隙。”)為什麼覺得這樣的葉子給人以美的享受?(綠得新鮮,鋪得均勻,排列整齊不重疊。)那誰能讀出葉子這種綠的美,密又勻稱的美來呢?觀察葉子中,葉聖陶爺爺還觀察到了葉子顏色的變化,葉子的顏色是怎麼變化的?(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沒過幾天是嫩綠的,長大的葉子綠得很新鮮。)葉子的顏色變化也很美啊,誰能讀出這種美來?老師為你們配上音樂和爬山虎的各種圖片,能讀得更美嗎?(處處注重了讀,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學生獲得了美的體驗,激發起對美、對大自然的嚮往,也充分感受到語言的美。)

交流話題二: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是怎樣的呢?

爬山虎的葉子這樣的繁茂、美麗,充滿勃勃生機,跟它的腳有着很大的關係。出示圖片:誰能説説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腳的樣像什麼?顏色是怎樣的?課文是怎麼寫的?再讀一讀。把腳的樣子比作什麼?把腳比作蝸牛的觸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細。這麼細的腳,作者都仔細看過是枝狀的,並數了有六七根,説明葉聖陶爺爺觀察得很仔細多具體啊!作者寫爬山虎的腳更能看出他觀察十分細緻了。

(圖文結合,不僅體會到語言的生動,還了解作者的觀察很細緻。教給學生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交流話題三:怎麼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觸、巴、拉、貼)“一腳一腳”換成“有步一步”有什麼不同?看課件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

(抓住重點詞句去體會,又以多媒體直觀演示,突破了教學難點。)

交流話題四:爬山虎的腳有什麼變化呢?

誰能彙報你讀這段的收穫?(沒有觸着牆的,枯萎了,觸着牆的,腳巴在牆上的相當牢固。)“……要是……休想……”説明了什麼?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牆是多麼牢固啊。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往上爬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登嗎?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麼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現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麼新的感受?請帶着這種感受再讀最後一自然段。

(語文教學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現象中滲透人文薰陶,在讀中不知不覺內化了語言,積累了語言。)

三、引導發現,總結寫法

1、本文的課題是《爬山虎的腳》,作者對爬山虎的腳作了十分具體的介紹,那為什麼又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因為人們主要觀賞的不是爬山虎的腳,而是爬山虎好看的葉子。)

2、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啟發?可以結合句子來談嗎?(1)觀察細緻。(2)要抓住特點觀察。(3)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在理解課文的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具體的觀察方法,使理論和實際例子相結合,學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麼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讀寫結合,學有所用,既是對原有知識的鞏固,又讓學生在練筆中提高了寫作能力。)

2、課外查詢資料:(1)本文作者葉聖陶的生平。(2)爬山虎的有關知識。

(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的學習需要課堂外更廣闊的學習空間,而查閲資料,就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不斷促進學生的發展。)

板書設計:

25 爬山虎的腳

葉子美:嫩紅 嫩綠 綠得新鮮 勻稱整齊

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腳怎麼爬:觸--→巴--→拉--→貼

腳的變化:牢固 萎了

課後評析:

一、把學習的主動權始終還給學生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激發他們的興趣,我以趣味謎語、親切談話、課題質疑的形式激發他們探究渴望能的慾望。請小老師帶讀生字,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自然段,可以和小夥伴一起學習,給他們充分讀、思考的時間,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二、還語文課堂以朗朗的讀書聲

閲讀教學要以讀文本,要讓書聲成為課堂的主旋律。課始,學生初讀,掃除生字障礙,理清了課文脈絡。接着讓學生選擇最感興趣的段落去讀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葉子的動態美和靜態美后,配樂和畫美讀,在讀中培養了語感,在讀中受到了情感的薰陶。在滲透爬山虎腳的攀登精神後,讓學生再讀,學生就會感受文字富於生命氣息,獲得了情感的體驗。

三、 讓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

本教學比較好地實現了信息技術和理解內容的結合。如果課件出示過早,那些直觀形象的畫面容易代替學生的思維,代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學適宜時機運用多媒體,提高了教學效率。

1、再現美景,激發情感。在學生充分通過語言文字品味爬山虎葉子的美麗之後,為了進一步激發情感,在音樂聲中邊請學生欣賞爬滿山坡、牆頭、巖石的情景,邊請學生有表情、有節奏地朗讀,使形象與情感融合,獲得美的薰陶。

2、再現過程,突破難點。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以及它是怎麼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在學生自己讀、畫、議的基礎上,再適時機地出示爬山虎腳的位置、顏色、樣子和它向上爬的過程,這些形象直觀的畫面,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難點,達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從中感受到要相信學生,把課堂交給學生,把讀書權交給學生,把説話權給學生,把選擇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的閲讀、感悟、思考、質疑、解疑,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師的牽引下被動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突破難點,在讀懂內容基礎上,進行相應寫的訓練,使課文中的觀察和寫作知識實現遷移,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爬山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課文的敍述順序。

3、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師準備(包括媒體):準備教學掛圖,將讀文與看圖結合起來。

學生準備:做好預習:

預習生字 朗讀課文 回答問題 提出質疑。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出示掛圖:爬山虎

2、提問:你看到了什麼?牆壁上爬着的一種綠色的植物是什麼?它有什麼特點?你能用一兩句話把這些特點連起來説嗎?

3、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爬山虎

二、初讀感知

1、讀課文,學生思考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爬山虎的?

2、學生交流,教師歸納出本篇課文的兩個探究點(多媒體顯示):

a、爬山虎的葉子是怎樣的?

b.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又是怎樣爬的?

小結過渡:葉聖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是什麼樣子的?自由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三、理解課文

1、學生自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2、提問:讀了課文你有什麼感受?哪些地方寫得美?你喜歡哪些句子?

3、自己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你能讀好這句話嗎?想欣賞一下風吹爬山虎的樣子嗎?

4、老師指導讀出美感來。可以採取老師讀前半句,學生補充後半句。

5、拓展

為什麼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葉子寫得這麼美呢?思考:光光的牆上為什麼能鋪滿生機勃勃的葉子呢?

6、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爬滿牆,這跟它的什麼有關係呢?下節課再來學習。

【學法指導】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激發學生興趣。

四、學習本課生字。

1、讀生字詞

2、注意易錯的字

爬山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背誦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導學生自覺運用讀懂自然段、分段等閲讀方法讀懂課文。

3、使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繼續培養學生留心和細緻觀察事物的習慣。

4、讓每一個學生在通過合作、彙報展示、課堂互動交流中,都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喜悦,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習能力。

5、通過學習,逐步感受祖國優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學重點:

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特點寫好片段的。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

2、讀通課文,感知文章從哪幾個方面寫爬山虎。

3、讀懂第一部分,瞭解爬山虎的生長位置及它的葉子。

4、讓每一個學生在通過合作、彙報展示、課堂互動交流中,都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喜悦,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習能力。

5、通過學習,逐步感受祖國優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學重難點:

瞭解作者是怎樣寫爬山虎葉子的。

一、 提出學習目標(約3分鐘)

(一) 謎語導入,引出課題

1、謎語:

(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我們要是種絲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項什麼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

2、導語:

同學們知道了,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6課《爬山虎的腳》。板書課題。

3、對課題質疑。

(二)提出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2、學會生字新詞;

3、給課文分段;

4、瞭解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

5、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情感。(在書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跡,批批劃劃,並在旁邊做上讀書筆記。)

6、能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二、展示學習成果(約30分鐘)

(給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時間至少約束8分鐘)

(一)基礎知識展示(小組內完成)

1、這節課我學會了:均勻、重疊等詞語,明白了均勻、痕跡、牢固、休想等詞語的意思。

2、我會用"均勻、休想等詞語説一句話。

3、我會流利讀課文(單獨讀、合作讀、分自然段讀等)

4、我會自主完成課後思考

(二)學文悟情展示

1、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這篇文章細緻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2、我會悟。

(1)悟文本

生1:從第一自然段中,使我知道了爬山虎喜歡在牆上生長。

生2:從"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中,我明白了"一順兒"是指同一個方向和順序。這兩句話概括了爬山虎葉子的特點:綠、整齊。

生3:我知道爬山虎的葉子在生長中的變化:剛開始是嫩紅的,後來變成嫩綠的。

生4:我知道"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是靜態描寫;"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是動態描寫。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

作者是通過細心觀察的,所以才能看見"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三) 創作性展示

1、小組聲情並茂朗讀課文的一段話。

2、小組展示自己仿寫的一段話。

3、小組展示自己在課外找到有關寫植物葉子的文章。

三、激發知識衝突(約5分鐘)

爬山虎的葉子為什麼一順兒朝下?為什麼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

四、知識拓展延伸(約2分鐘)

仿照第二自然的寫法寫一種植物的葉子。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來寫好片段的方法;

2、認識大自然的神奇,培養自己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3、讓每一個學生在通過合作、彙報展示、課堂互動交流中,都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喜悦,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習能力。

4、通過學習,逐步感受祖國優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學重點:

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過程:

一、提出學習目標(約3分鐘)

1、談話導入,引出課題

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在牆上爬的?我們就帶着問題來學習第3--5自然段。

2、提出學習目標

(1) 把課文通順,瞭解第三至五自然段主要講了些什麼?

(2) 抓住重點詞、句、段來體會其中的意思。

(3) 課外資料收集展示。

(4) 能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二、展示學習成果。(約30分鐘)

(給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時間至少約束8分鐘)

(一)基礎知識展示(小組內完成)

1、我學會了葉柄、觸角等詞語的意思。

2、我會用某個詞語説一句話。(如:葉柄、觸角、痕跡等)

3、我會流利地朗讀課文第三至五自然段。

4、我會做每課一練中的題目。

(二)學文悟情展示

1、瞭解第三至五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這三個自然段主要介紹了爬山虎腳的特點分三個方面,先講爬山虎腳的樣子和顏色,再講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最後講爬山虎的腳與牆的關係,巴住牆的不同結果。

2、從重點詞句中體會它的含義。

生1: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三句話介紹了爬山虎的腳長在哪裏,形狀和顏色是怎樣的。以蝸牛的比喻每根細絲的形狀,寫得非常逼真。)

生2: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咬龍的爪子。(作者準確地用上“觸、變、巴、拉、貼、爬”這六個動詞,清楚地寫出了爬山虎爬牆的細節,爬得那樣科學合理,那樣姿勢優美,那樣柔韌有力。

生3: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着牆,不幾天就萎了,後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着牆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這兩句話是用對比的方法,寫出爬山虎與牆的關係:它的腳要是沒觸着牆就會枯萎,碰着牆便茂盛地生長。)

生4:我知道爬山虎往上爬的動作有:變、巴、彎、拉、貼等。(師板書)

(三) 創作性展示

1、小組聲情並茂朗讀課文的一段話。

2、小組展示自己仿寫的一段話。

3、小組展示自己在課外找到有關草本植物的文章。

三、激發知識衝突(約5分鐘)

作者是怎樣抓住特點觀察事物的?

四、知識拓展延伸(約2分鐘)

按照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寫一則連續觀察日記。

爬山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腳》是小學語文第七冊裏的一篇觀察描寫植物的精讀課文。作者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葉聖陶在本篇課文中用細緻簡潔的文筆分別介紹了爬山虎葉子和腳的形狀特點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牆的,來引導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細緻地觀察身邊的事物。本篇課文是安排在本冊中的第二單元組中,其目的是在讀懂,理解字、詞、句、段的基礎上了解課文的敍述順序;繼續學習和進一步鞏固如何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的知識點、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們觀察事物的能力,具有留心身邊事物的習慣。

二、教學目標:

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

2、 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

3、學習生字、詞語,積累好詞好句,背誦2~3自然段。

三、教學重難點:

瞭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描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本課詞句的理解,進一步來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這是課文的理解難點。

四、教具準備】

1、爬山虎實物展示。

2、學生準備水彩筆及白紙一張。

3、多媒體課件:幻燈片八張。

五、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 出示實物,你在哪兒見過?爬山虎是一種植物,一般的植物都是怎麼組成的?(由根、莖、葉組成,可爬山虎還有腳,覺得奇怪嗎?)

學了這篇課文你就會明白爬山虎的腳究竟是怎麼樣的。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著名作家葉聖陶爺爺寫的《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

2、介紹作者(課件出示 )

葉聖陶,原名葉紹鈞,江蘇蘇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他創作了我國第一部童話集《稻草人》,我國現代文學史世上第一部長篇小説《倪煥之》。

(二)初讀檢查

1、請大家自由讀讀課文,注意要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

2、找一找課文中那幾個自然段寫的是爬山虎的腳,剩下的自然段寫的是爬山虎的什麼?

檢查交流:

1、開火車讀,齊讀詞語。(課件)

嫩綠 舒服 均勻 重疊 空隙 漾起 拂過

葉柄 蝸牛 緊貼 蛟龍 枯萎 逐漸 牢固

隨機理解“葉柄”、“重疊”

2、課文中哪幾個自然段寫的是爬山虎的腳?(3——5寫的是爬山虎的腳)

剩下的自然段寫的是爬山虎的什麼呢?(剩下的自然段寫的是爬山虎的生長的位置和葉子。)

3、小結:作者按順序先寫( )再寫( )最後寫

(三)學習第一自然段。

1、自由讀第一自然段。

思考:作者在哪兒看到了爬山虎?

這兩處地方有什麼共同點?(都在牆上)

2、教師小結: 作者這樣寫是以這兩處的爬山虎生長的情況,告訴我們爬山虎長在什麼地方。 其實爬山虎還可以長在巖石上。

3、齊讀第一自然段,思考:這兩句話除了告訴我們爬山虎長在什麼地方外,你還能從句中看出爬山虎的哪些特點?

從“滿是”,“一大片”看出爬山虎長得很茂盛。

4、再讀第一自然段。

(四)講讀第二段:

1、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把你最喜歡的句子劃出來。

2、小組交流,説説你為什麼喜歡這個句子。

3、品味語言。隨機理解:新鮮、舒服、均勻、拂過、漾起等詞語。

新鮮指爬山虎的葉子綠得醒目,葉子生長旺盛,充滿生機。

舒服指看上去會讓人覺得賞心悦目。當你心情煩躁時,看一看爬山虎,會覺得所有的煩惱都拋到了九霄雲外;當你悲傷的時候,看着它心情會舒暢。當你疲憊的時候看到它會覺得神清氣爽。

一牆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你能讀好這句話嗎?這句話寫出了爬山虎的動態美。我們一般描寫植物只會寫植物的靜態,而葉聖陶爺爺把爬山虎的動態也寫得惟妙惟肖,值得我們借鑑。

區別“蕩起”與“漾起”的含義。

5、指名朗讀,要求讀出對爬山虎葉子的讚美之情。

6、練習填空。

那些葉子綠得那麼( ),看着非常( )。葉尖( )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 ),沒有( )起來的,也不留( )。一陣風( ),一牆的葉子就( ),好看得很。

7、作者為什麼把葉子寫的這麼美呢?(認真觀察)所以我們要學習作者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牆,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繫,爬山虎的腳又是什麼樣的呢?

(五)學習第三自然段

1、默讀;用~~劃出爬山虎腳的句子,這幾句話分別講了什麼?

2、出示課件,讀相關句子。

交流討論:生長位置在 莖上長葉柄的地方的反面。

腳的樣子:枝狀的——指六七根細絲構成的樣子,像蝸牛的觸角——指每根細絲的樣子。

腳的顏色——嫩紅的。

3、指名在已畫好的爬山虎莖上添畫葉子和腳,要求學生在幾種彩色粉筆中,選擇正確顏色畫腳。

以課文的語言為根據,對照學生在黑板上畫的爬山虎的腳,評議。

4、再次出示實物,讓學生觀察爬山虎的腳,如此細小的腳作者卻描寫得那麼細膩,這都是因為作者在仔細的觀察課文哪個詞語突出了這一點?(注意)?

指導寫作方法。我們不瞭解爬山虎的腳,但是看見過蝸牛的觸角,即使沒看見過蝸牛的觸角,你也能想象得出龍的爪子,所以説採用比喻的寫法能讓我們對描寫的事物瞭解得更加形象。那麼爬山虎的腳有哪些作用呢?它究竟是怎樣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呢?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

爬山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生詞。

(2)自瀆課文,重點學習本課第1、2段。

(3)學習作者描寫事物的方法,然後學習如何去觀察一個事物。

(4)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學重

(1)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

(2)通過對詞語的理解,瞭解爬山虎的特點。

教學難點:

爬山虎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什麼動物會爬牆嗎?然後那有沒有會爬牆的植物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種會爬牆的植物。教師板書——爬山虎的腳

二、初讀課文,解疑,學習生字。

1、自讀課文,劃出本課的生字、生詞,並通過上下文理解詞義。

2、可見出示本課生字,生詞,學生讀,師糾正

3、讀課文,找出課文的哪幾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4、教師講解本課體裁——説明文。

三、講讀課文。

1、課文的1、2自然段寫什麼呢?我們一起來學習。

A、個別讀課文,思考:第1自然寫什麼?

B、這兩處地方有什麼共同點?

C、齊讀思考:你能從這兩句話中看出爬山虎的什麼特點?

2、講讀第2段、

A、指名讀第2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講什麼?

B、這一段共有幾句話?然後每句話寫什麼?

C、葉子顏色的.美表現在哪裏?

D、葉子的均勻、整齊表現在哪裏?

3、導讀。

A、爬山虎葉子的顏色變化。

B、爬山虎長大了的葉子顏色很美。

C、爬山虎的葉子長的很整齊。

D、爬山虎的葉子的很均勻。

E、當風吹過,滿牆的葉子也很美麗。

4、理解:拂漾

5、齊讀課文,個別讀

6、歸納短意。

四、背誦第二自然段。

五、小結,準備下課。

爬山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課文段落的自主感悟和個性解讀,瞭解葉老一絲不苟的寫作態度和平易近人的人品。

2、通過比較誦讀,感受課文通過爬山虎的描寫所反映的作者不同的心情,初步瞭解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3、鏈接作者的文學之路,品味重點句子和課題的深刻內涵,感受課文表達的感激與懷念之情。

4、補充閲讀,初步學習讀懂借景抒情的段落。

【教學理念】

學生的閲讀是一種自主的個性化行為。在閲讀對話活動中,提供必要的語言依託和補充材料,給學生搭建起自主閲讀的腳手架,從而充分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多層解讀文本,完成對學習內容的意義建構,獲得語言的發展和精神成長的營養。

【教學過程】

一、回顧誦讀,初讀課文

1、四十多年前,著名作家葉聖陶曾在《爬山虎的腳》中描寫過自家院落裏那一牆綠綠的爬山虎(本冊課文第6課),哪些句子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向大家背誦幾句。

2、揭題,自由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寫了些什麼。

3、交流初讀感受,梳理課文中的人與事。

二、多層解讀,深悟課文

葉老幫我修改作文以及那天下午的談話,使我對葉老的做事與為人有了一些瞭解。

1、自主讀悟,表層解讀:

默讀課文,聯繫課文中語句具體説説你的感受。

出示:

我雖然未見葉老先生的面,卻從他的批改中( )。他跟我的談話,讓我( )。

(引導學生聯繫文中幾處具體描寫讀懂認真、平和、質樸等。)

2、資料幫助,個性解讀:

一個初中生,習作得到了大作家的修改,並受邀到作家家做客,請你也像作者一樣從這修改中、交談中去感受一番,你從中有什麼感受與收穫。

出示文後補充的資料袋材料──被修改的作文稿子,補充閲讀原文中對談話內容的記敍。

(附:那一下午,葉老先生沒談我那篇獲獎的作文,也沒談寫作。他沒有向我傳授什麼文學創作的祕訣、要素之類。相反,他幾次問我各科學習成績怎麼樣。我説我連續幾年獲得優良獎章,文科理科學習成績都還不錯。他説道:這樣好!愛好文學的人不要只讀文科的書,一定要多讀各科的書。他又讓我背背中國歷史朝代,我沒有背全,有的朝代順序還背顛倒了。他又説:我們中國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歷史,搞文學的人不搞清楚我們的歷史更不行。)

3、難點感悟,詩意解讀:

⑴ 我雖然未見葉老先生的面,他的批改卻如春風拂面;我受邀做客,他的話語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看着這兩個詞語,讓你想起了哪些詩句,哪些景象?

(交流點撥:吹面不寒楊柳風,春風拂面是一種怎樣的感覺?看着這樣的修改,僅僅是臉上的感覺嗎?冬天的冰融化後,和以前大不一樣了,變成淙淙的春水。那麼,我小小的心融化了,讓你想到了什麼?)

⑵ 指導有感情朗讀,引讀課文中直接抒發作者感受的句子。

4、比較閲讀,寫法解讀:

課文在第二件事的記敍中兩次描寫了院中那一牆爬山虎,我們能從中感受到什麼呢?

⑴ 找出描寫爬山虎的句子讀一讀。去掉這些描寫是否通順?有何不同?

⑵ 聯繫作者兩次看到爬山虎時的心情,想想兩次對爬山虎的描寫有什麼不一樣?

⑶ 作者借景抒情,那一片綠裏跳躍着、閃爍着他的那份高興,那份激動,一份沉甸甸的收穫,一種難以表達的憧憬。讓我們用心去體會,去誦讀。

(師生合作,有感情配樂誦讀。)

三、悟讀課題,昇華情感

1、補充閲讀,感受非凡:

葉老的批改,如春風拂面,葉老的話語,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心裏充滿無限的憧憬與期待。那15歲的那個夏天意義非凡。那個夏天以後會發生什麼事?讓我們看看肖復興的文學之路吧。你對這意義非凡是否有更多的理解。(附:肖復興,現任《人民文學》雜誌社副主編。已出版長篇小説、中短篇小説集、報告文學集、散文隨筆集和理論集80餘部。近著有《音樂筆記》、《日子的回憶》、《紙的生命》、《父親手記》、《總有一處讓你感動》等。曾獲全國及北京上海優秀文學獎多種,《音樂筆記》獲首屆冰心散文獎。《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嚮往奧運》、《荔枝》、《銀色的心願》、《尋找貝多芬》等篇入選大中小學課本。)

2、深情回憶,誦讀課題:

⑴ 課文結尾寫道,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麼綠着。你現在知道為什麼總是那麼綠着?是僅僅在眼前嗎?

⑵ 1988年,著名作家葉聖陶逝世。1992年,時年45歲的肖復興提筆寫下這篇文章,回憶發生於30年前少年時代的故事。同學們,在肖復興心裏,忘不了的是什麼?

(聯繫全文抒發情感。)

忘不了( ),忘不了( ),忘不了( )!

⑶ 師恩難忘這是所有學生的心聲。多年過去了,肖復興沒有忘記葉聖陶先生對他的教誨,沒有忘記葉老曾經寫過的爬山虎。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總是那麼綠着,綠在他的生命中。那一份情濃縮成一聲深情的感激,濃縮成一份永遠抹不去的回憶──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帶着感情讀課題)。

四、讀物推薦,課外拓展

同學們,有許多作家都寫過感激、懷念老師的作品,著名詩人舒婷也用相似的命題描寫發生在中學時代的故事,表達了對老師的一片深情。這裏呈現的只是文章的結尾,如果有興趣,就請同學們課外去閲讀這一篇《在那顆星子下》。

還是那條林蔭道,老師纖細的手沉甸甸地擱在我瘦小的肩上。她送我到公園那個拐彎處,我不禁回頭深深望了她一眼。星子正從她的身後川流成為夜空。最後她自己也成為一顆最亮的星星,在我記憶的銀河中,我的老師。

爬山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瞭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學習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點具體地描寫事物。

2、學習作者巧妙地利用動靜結合的寫作方法,來具體描寫周圍的事物。

3、讓學生們在體會作者認真觀察的基礎上,感受發現的樂趣,激發他們細心觀察的興趣,進而提高寫作水平。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進入課文

上節課我們《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誰能説説課文介紹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葉子,腳的樣子,怎麼爬的和腳的變化)

二、自主研讀,交流收穫

1、你對爬山虎哪一個方面最感興趣,就請選擇其中的一個自然段仔細讀一讀,畫一畫,議一議,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穫?可以和你的小夥伴一起學習。

(以學生自主閲讀為主,充分讓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

2、彙報交流

在讀爬山虎的葉子的這一段時你有什麼收穫?

喜歡寫爬山虎葉子的同學請舉手。(多媒體展示原文)

原文: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那此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自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樣描寫爬山虎的葉子的?畫出相關的語句,把自己的理解寫在書中的空白處。

(1)在第二自然段,你覺得葉子美在什麼地方?

(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2)你能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葉子像波浪輕輕漾起的感覺嗎?這是一種動態的美。還有哪句寫出了葉子的靜態美?

(“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不留一點空隙。”)

(3) 為什麼覺得這樣的葉子給人以美的享受?(綠得新鮮,鋪得均勻,排列整齊不重疊。)

(4)那誰能讀出葉子這種綠的美,密又勻稱的美來呢?觀察葉子中,葉聖陶爺爺還觀察到了葉子顏色的變化,葉子的顏色是怎麼變化的?(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沒過幾天是嫩綠的,長大的葉子綠得很新鮮。)

(5)葉子的顏色變化也很美啊,誰能讀出這種美來?老師為你們配上音樂和爬山虎的各種圖片,能讀得更美嗎?(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學生獲得了美的體驗,激發起對美、對大自然的嚮往,也充分感受到語言的美。)

學生彙報時,教師隨機板書:

剛長出的葉子——嫩紅

長大的葉子——嫩綠

綠得新鮮——看着舒服

葉尖朝下——鋪的均勻——沒有重疊——不留空隙(靜態)

一陣風拂過——漾起波紋(動態)

三、學習寫法,練習仿寫

引導學生分析寫法——動靜結合。然後就趁熱打鐵,讓學生仿照本段的寫法選擇一種自己熟悉的植物進行仿寫。那如果讓你來觀察“牽牛花”,你是不是也可以做到這樣呢?(課件出示一些牽牛花的圖片,讓他們嘗試着再次將自己看到和想到的內容融合到一起)

四、作品展示,給予表揚

1、指名讀一讀自己所仿寫的關於植物的片段

牽牛花有着一根根青綠色的莖,猶如一條條穿着綠裝的手臂,綠得像碧玉、像翡翠。那莖伸展到旁邊的樹上,把樹纏了一圈又一圈,好看極了。莖上又伸展出一片片葉子,葉子綠極了,讓人看着舒服,綠葉如春,一副生機盎然的樣子;葉子的柄和樹幹都是紅色,這給牽牛花的綠點綴得更加耀眼奪目……一陣風吹過來,牽牛花隨風搖擺,像風鈴在丁當作響。蝴蝶舞過來,告訴我昨夜的好夢;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的故事。過了好一會兒,我才記起我不是牽牛花,我是在欣賞着牽牛花呢! (周暢)

每天清晨,當悠揚的歌聲把我們從睡夢中喚醒,姥姥家的小院裏那千朵萬朵喇叭花也競相開放了,你看,紅的、紫的、粉色的……真是五顏六色,非常好看啊,一陣風拂過,一個個小喇叭就吹響了,隨着“滴滴滴噠……滴滴滴噠”的聲,它們昂着頭,張着嘴,象在為我們加油呢,又象是鼓舞我們在新的學期大步向前。(趙家)

2、指名談談自己的收穫

五、老師總結,佈置作業

這節課,同學們收穫很大,學會了如何觀察周圍事物,還寫出了自己的作品,學會了利用動靜結合的方法,描寫自己觀察的事物,雖然,仿寫的痕跡比較重,但説明學生真的掌握了動靜結合的寫作方法,我特別喜歡。希望同學們做生活的有心人,仔細觀察我們身邊的事物,再練習寫一些小片段。好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82plx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