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大班科學教案:烏鴉喝水

大班科學教案:烏鴉喝水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學教案:烏鴉喝水,歡迎大家分享。

大班科學教案:烏鴉喝水1

活動生成:

《烏鴉喝水》的故事代代相傳,家喻户曉。大家也都知道其中的道理,在瓶子中加入石子可以使水位升高,烏鴉就可以喝到水了。但很少有人去實驗過,如果瓶子裏的水量太少,即使加入石子,烏鴉也是喝不到水的。一次無意的科學小實驗。孩子們有了新的發現。我們給幼兒講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後,請孩子回家做了實驗。第二天,有個孩子告訴我,他做了實驗,結果水沒有到瓶口,烏鴉還是喝不到水。為了驗證他的發現是否正確,我親自進行了實驗,發現烏鴉能否喝到水與瓶子裏的水量多少有關係。為此,我針對大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孩子自己發現的現象,設計了本次具有很強操作性、探索性和嘗試性的學習活動——烏鴉喝水。

活動目標:

1、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通過積極探索,發現烏鴉能否喝到水與水量的多少的關係。

3、學習小組合作探索,體驗與同伴合作學習、互相交流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烏鴉喝水的課件。紙剪的石子、沙子堆積圖,實驗記錄表一張。

2、每組6只瓶子,瓶子中的水量為少、半瓶、大半瓶(不同水量的瓶子各兩瓶),一盆小石子、一盆沙子、一把小勺,一個漏斗。

活動過程:

(一)觀看《烏鴉喝水》的課件,導入活動師:烏鴉是怎樣喝 水的呢?

師:是不是有水的瓶子裏投入石子後,烏鴉都可以喝到水呢?我們一起來做實驗。6個人一組,每組有3個瓶子,可以怎樣做?

師:兩個人一組合作做。在3只水量不同的瓶子里加石子。石子不能掉在桌上,加入石子後水能到瓶口的表示烏鴉能喝到水。在相應的格子裏做好記錄,加入石子後不能到瓶口的,表示烏鴉不能喝到水,也做上記錄。

(二)用石子進行實驗,並記錄

1、幼兒分組實驗,教師觀察指導

2、交流實驗結果——師:實驗後,你發現了什麼?

3、教師和幼兒一起看記錄。提問:往3只不同水量的瓶子裏放入石子後,烏鴉都可以喝到水嗎?

師:水量少的瓶子裏放入石子,烏鴉還是喝不到水。

(三)用沙子進行實驗並記錄

1、提出要求:現在我們再用沙子試一試,看看會有什麼新的發現?還是兩個人合作,做好實驗後分別記錄。

2、幼兒實驗,教師觀察指導。

3、幼兒實驗後交流。

師:這次你發現了什麼?烏鴉能不能喝到3個瓶子裏的水?

(四)比較兩次實驗結果的不同

1、師:水量少的瓶子裏放入石子,烏鴉喝不到水,放入沙子可以喝到水,這是什麼原因呢?請小朋友討論一下。

2、出示紙剪的石子和沙子的堆積圖,幫助幼兒理解,因為石子和沙子的縫隙不同,所以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後烏鴉仍然喝不到水,加入沙子後烏鴉才能喝到水。

師:這是老師剪的放大的石子和沙子的圖,你們看看有什麼不一樣?

師:對了,石子之間的縫隙大,沙子之間的縫隙小,所以,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後,水都流到縫隙裏去了,水就不能滿了。加入沙子後,水也流到縫隙裏去,但縫隙小,所以還有一點水在瓶口,烏鴉還是可以喝到一點水。

(五)教師小結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要想讓烏鴉喝到水,並不是在瓶子里加入石子就可以了,還得看水量的多少。瓶子裏至少應該有半瓶左右的水,烏鴉才可以喝到水。看來〈〈烏鴉喝水〉〉的故事要改一改了,以後,我們遇到問題要動腦筋,有的事要通過實驗才能得到更準確、更科學的結論。下次,老師請你們來講新的〈〈烏鴉喝水〉〉的故事,好嗎〉

活動延伸:

1、嘗試用其他材料做實驗,並做記錄。

2、講述新編的《烏鴉喝水》的故事。

活動反思:

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要想讓烏鴉喝到水,並不是在瓶子里加入石子就可以了,還得看水量的多少。瓶子裏至少應該有半瓶左右的水,在瓶子裏投放石子,烏鴉才可以喝到水。所以,鼓勵孩子知道以後遇到問題要動腦筋,有的事要通過實驗才能得到更準確、更科學的結論。

大班科學教案:烏鴉喝水2

活動目標:

1、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通過積極探索,發現烏鴉能否喝到水與水量的多少和加入的材料有一定的關係。

3、積極參與探索活動,體驗學習的樂趣。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並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5、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同形狀的瓶子、石子、細沙、勺子、筷子、盆子、漏斗、記錄紙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1、小朋友,我們都聽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對吧。那誰來告訴我:烏鴉是怎樣喝到水的?(請幾個幼兒交流,注意語言的完整性:烏鴉在有水的瓶子裏放了石子就喝到了水)

過渡:對呀,故事裏的烏鴉真聰明,在有水的瓶子裏放了石子就喝到了水,那是不是在有水的瓶子裏放了石子都能喝到水呢?

二、幼兒實驗探索,並記錄

(一)用石子進行第一次實驗

1、(出示有水的瓶子)老師這裏就有兩個裝了水的瓶子,看一看,你發現了什麼?(水位線、水的顏色不同、水不一樣多)

2、猜猜我把石子放進去,烏鴉能喝到水嗎?(幼兒猜測)

3、有的小朋友説都能喝到,有的小朋友説都不能喝到,還有的小朋友説一個能喝到,一個不能喝到,那到底是怎樣的呢?請我們小朋友呆會自己去試一下。試了以後要把結果寫在記錄紙上。

4、(出示記錄紙)那我們怎樣來記錄呢?(幼兒討論)

5、四個小朋友一桌,每人拿一個瓶子,操作完把結果記錄下來,拿到紅水瓶的記錄紙貼到這邊,藍水瓶的記錄紙貼到那邊上,並把瓶子放到前面的桌子,明白了嗎?開始行動吧。

6、幼兒操作

7、交流:你在什麼瓶子里加了石子,發現了什麼?

8、你們都發現了:在藍水裏加了石子,水到達了水位線,而在紅水裏加了石子,水沒能到達水位線。同樣是加了石子,為什麼結果不同呢?

9、小結:原來烏鴉能否喝到水與原來瓶子裏水的多少是有關係的。

過渡:那烏鴉到底能不能喝到紅水呢?是嗎?老師在那邊給你們每人準備了一個瓶子,和剛才是一樣多的紅水,我們換一種材料——沙子再來試一下,烏鴉到底能不能喝到水?

(二)用沙子進行第二次實驗

1、我們可以藉助一些工具來進行,同樣也要把它記錄下來,好嗎?

2、幼兒操作

3、交流:你在紅水瓶子里加了沙子,發現了什麼?

4、哇,烏鴉終於喝到了紅水。咦,為什麼一樣多的紅水,加了石子沒喝到,加了沙子能喝到呢?(兩瓶比較)

5、哦,我明白了:石子比較大,它們之間的縫隙也大,而水很調皮就喜歡鑽到下面的縫隙裏去,不跑到上面去;而沙子比較細,它們的縫隙很小,

水不能再調皮了,只能跑到上面去了。

三、活動結束

1、總結:今天通過我們小朋友自己實驗,知道了烏鴉能喝到水,除了與原來瓶子裏水的多少有關係,還和加入的材料有一定的關係。

2、延伸:其實這裏面還有很多的祕密,譬如水的多少還和加入材料的多少有關係,我們小朋友下課後再去試一下。

活動反思:

《烏鴉喝水》一課內容通俗易懂,很適合閲讀。教學中重點應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悟“烏鴉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辦法喝水—喝着水了”這一系列變化過程。同時,教育學生明白遇到困難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道理。因此,在教學中,我將烏鴉如何喝到水設為本課的教學重點。

在教學這篇課文之前,我怕孩子們會出現覺得烏鴉的這個辦法並不十分了不起的情緒。如果這樣,就阻礙了學生去認真體會文本。所以在教學中我並沒有急於讓孩子們發散自己的'思維,提出像“説説你還會想出什麼好辦法?”“如果你是這個烏鴉你會怎麼做?”這一類的問題。而是與學生一起,在學習課文的同時,去感受這隻烏鴉的高明之舉。

在學完“烏鴉是怎麼喝着水的”後,學生明白了烏鴉能喝着水在於它的仔細觀察、愛思考,另外拓展問題“瓶子旁邊要是沒有小石子,烏鴉該怎麼辦呢?請大家幫烏鴉想想辦法,想到的請舉手。”兩分鐘後,學生們紛紛舉起了小手,有的説:“用吸管吸。” “讓瓶子斜倒下來,就能喝到水了。”“把瓶子打破上部,就能喝到了。”“把瓶子踢倒,烏鴉就能喝到水了。”

學生們的辦法各種各樣, 孩子們的想法總是富有創新意識的,我想這堂課上我不僅與孩子們一起體會到了文中那個小烏鴉的聰明才智,更讓我感受到學生們的智慧。

當然,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指導朗讀不到位;由於時間安排欠合理,導致指導學生書寫生字匆忙進行。

大班科學教案:烏鴉喝水3

活動目標:

1、知道使瓶子中水位升高的多種方法。

2、發現烏鴉能否喝到水與水量的多少及加入的物體大小有關係。

3、樂意合作探索,體驗探索發現的樂趣,懂得遇事要動腦、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活動準備:

集體記錄紙、小組記錄單、大石子、小石子、沙子、貼有水位線1號2號的細頸飲料瓶若干、記號筆、漏斗、小勺、小抹布。

活動過程:

一、交流驗證,知道“填石頭”能增高水位。

1、提出問題:烏鴉喝水的故事中,小烏鴉用什麼方法喝到了水?

2、驗證猜想:請一位小朋友驗證“填石頭”的方法是否真的可行。

小結:小烏鴉真聰明!它把石頭放到水裏,水位線就升高了!

動手實驗,發現並探索烏鴉能喝到水的方法。

(一)第一次實驗:分別在2號瓶放入不同材料,都能讓烏鴉喝到水嗎?

1、提供2號瓶:觀察和1號瓶有什麼不同?

2、引發猜想:2號瓶的水較少,用哪一種材料材料能讓烏鴉喝到水呢?為什麼?

3、操作實驗:知道往2號瓶裏填小石子和沙子,烏鴉可以喝到水,但是填大石子烏鴉是喝不到水的。

4、交流思考:影響水位上升的因素。

小結:水位線受大小石子之間的縫隙大小影響,加入小石子或沙子後,水流到縫隙裏去,但縫隙小,剩下的水被擠到上面去了,烏鴉就能喝到水了。大石頭跟大石頭之間縫隙較大,大部分水流到縫隙裏,被擠上去的水就少,烏鴉不容易喝到水。

(二)第二次實驗:怎樣讓烏鴉喝到填了大石子的2號瓶子裏的水?

1、提出問題,引發思考:

用什麼方法能夠補救填了大石子的2號瓶,讓烏鴉喝到水?

2、操作驗證,交流討論:

繼續往2號瓶加小石子和沙子還能增高水位線,能讓烏鴉喝到水。

這是為什麼呢?

小結:大石子之間的空隙較大,小石子和沙子較小,用它們填補大石子之間的空隙,把空隙裏的水擠到上面去了,烏鴉就能喝到水了。

聯繫生活,交流經驗。

你們還有什麼好辦法可以幫助小烏鴉喝到水嗎?

小結:生活中我們也會像小烏鴉一樣碰到一些大大小小的難題,但是我們不能隨意放棄,要學習小烏鴉多思考、多觀察,多動手去解決問題。

大班科學教案:烏鴉喝水4

活動:

烏鴉是怎樣喝到水的

設計意圖:

《烏鴉喝水》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孩子們通過故事都知道烏鴉是通過在有水的瓶子中加入了石子後使水位升高的辦法來喝到水的,但是事實是不是這樣呢?和水量的多少有沒有關係呢?和材料的不同有沒有關係呢?我想這可以讓孩子來通過動手操作知道正確答案的,而不是僅僅靠故事來知道結果,所以我就選擇了一個內容讓孩子進行小實驗,在探索中瞭解真相。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了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通過積極探索,發現烏鴉能否喝到水與水量的多少以及材料的不同有關係。

3、學習小組合作探索,體驗與同伴合作學習、交流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幼兒已熟悉烏鴉喝水的故事。

2、四人一組:每組三隻瓶子,瓶子中的水分別是少,半瓶,大半瓶(各兩份),一盆石子,一盆沙子,三支筷子,三把勺子,三隻漏斗。 3、實驗記錄紙每組一份。

活動過程:

一、 提出問題,引起興趣

師:小朋友們,剛才我們聽了烏鴉喝水的故事,那你們知道烏鴉是怎麼喝到水的呀? 小結:原來在有水的瓶子中加了石子後水位上升了,所以烏鴉就喝到水了。 師:那老師今天準備了三瓶水和石子,請你們看看這三瓶水有什麼不一樣?

師:有沒有發現每個瓶子上都有一條藍色的線,這個是水位線,如果加了石子水能上升到水位線説明烏鴉可以喝到水。 師:那是不是這三瓶水中加了石子後烏鴉都可以喝到水呢?(幼兒猜測)

師:那我們來做個小實驗吧!四個小朋友一組,合作完成這個實驗,三個小朋友每人拿一個瓶子做實驗,另一個小朋友負責觀察並將實驗結果記錄下來,等一會兒你們自己商量誰做實驗、誰記錄。 師:那記錄的小朋友怎麼記錄呢?

師:那我們就採用打“√”和打“×”的方法,在能夠喝到水的瓶子後面的格子裏打“√”,不能的就打“×”,在實驗過程中,邊做實驗邊觀察,看看會有什麼發現,等一組小朋友都做好實驗了,那請你們把實驗的瓶子放到前面的桌子上,好嗎?現在請小朋友們去找一張桌子開始實驗吧,不用搬椅子。

二、幼兒第一次操作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師:請完成實驗的小組把記錄紙交給老師,其他的小朋友把你實驗的瓶子拿到前面的桌子上。 師:(和幼兒一起看記錄紙)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記錄紙上的結果。

師:請小朋友説一説:你在什麼瓶子中加了什麼?發現了什麼?(請個別幼兒説一説)師:那你們想想,為什麼紅水中加了那麼多的石子水還是沒有升到水位線,烏鴉還是喝不到水呢?

三、第二次實驗探索,教師觀察指導。

師:那到底是不是這樣的呢?我們來做第二個實驗,還是和剛才一樣的三瓶水,但是裏面放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把石子換成沙子來做這個實驗。

師:在實驗之前老師還有一些要求,請大家聽仔細:還是和剛才一樣四人一組,因為沙子比較細,所以老師請了小漏斗還有沙子和筷子來幫忙,注意不要把沙子灑出來,用筷子時要注意安全,而且這次要請小朋友自己來取材料了,老師已經幫大家分配好,請每組負責記錄的小朋友來拿沙子,其他小朋友每人拿一個瓶子,拿好就開始實驗,請第一組的小朋友先來拿(一組一組跟上) 師:巡迴觀察指導,直到完成實驗

師:請負責記錄的小朋友把記錄紙交給老師,其他小朋友和剛才一樣把瓶子放到前面的桌子上,注意不要把水潑出來,慢慢走。 師:我們一起來看記錄紙,請小朋友來説一説:你在什麼瓶子中加了什麼?發現了什麼?(請個別幼兒) 師:我們一起來看看,第一次的記錄

紙和第二次的記錄紙上的結果有什麼不一樣?

師:為什麼剛才在紅水中加了石子水不能上升到水位線,而現在加了沙子卻可以呢?請你和旁邊的小朋友説一説。 師:(出示圖片)我們請小圖片來幫個忙,看一看,是不是和小朋友説的一樣的呢?

師:有沒有發現它們有什麼不一樣呢?

師:對呀!石子之間的縫隙大,所以水量少的紅水瓶子中加了石子後水都流到縫隙裏了,烏鴉就喝不到水了;而沙子比較細,縫隙很小,雖然水也流到了縫隙裏,但是還能夠上升到水位線,烏鴉還是可以喝到水的。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的材料,課後請大家和班裏的其他小朋友一起去嘗試一下,看看還會有什麼新的發現,好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7wlq3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