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落花生》第二課時的教案(通用3篇)

《落花生》第二課時的教案(通用3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落花生》第二課時的教案(通用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落花生》第二課時的教案(通用3篇)

《落花生》第二課時的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背誦課文重點語句。

2.理解父親談論花生的話,體會花生的品格,領悟父親是通過談花生,希望我們做樸實無華、默默奉獻的人。

3.初步瞭解“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

二、教學重點

理解父親談論花生的話,體會花生的品格,領悟父親是通過談花生,希望我們做樸實無華、默默奉獻的人。

三、教學難點

理解父親談論花生的話,體會花生的品格,領悟父親是通過談花生,希望我們做樸實無華、默默奉獻的人。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板書課題)回憶上節課內容,課文圍繞落花生寫了哪些內容?

2、這篇文章主次分明,把議花生作為重點部分詳細記敍的。

(二)細讀課文,品味欣賞。

1、那就讓咱們一起回到一家人談花生的那個夜晚吧。現在咱們就是家庭成員了。想象着當時的情景自己讀一讀這段話。一會咱們分角色朗讀。

2、師生分角色讀,理解“爭着”。從這段對話中你知道了什麼?(好處)。

3、你在生活中還了解到花生有哪些好處嗎?

4、花生可真是渾身是寶,好處可真多啊!父親説,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出示第十自然段)

5、默讀父親説的這段話(第十段),思考花生最可貴的是什麼?並做上批註。用時一分鐘。

6、小組合作學習第十段。(出示學習要求:①自由讀第十段,小組交流花生最可貴的是什麼?②思考作者在講花生時,為什麼要談到桃子、石榴、蘋果呢?③用時4分鐘。小組內成員做好分工。)一小組交流。生評,師指導。

7、桃子、石榴、蘋果和花生有着各自的生長特點,咱們來一起看一看(出示圖片)。他們這兩種生長特點用一個詞來説可真是(生答:截然不同等)。能把這種不同讀出來嗎?(出示,不同顏色標出,師生配合讀。)

8、在桃子、石榴、蘋果和花生中,父親更喜歡什麼?你是怎麼知道的?出示“所以你們。。。”一句。

9、父親是經過自己的觀察生活,發現了這些花生的特點,並且看到了花生這一可貴的一面,深有感觸説了這句話——生讀:“所以”一句。

10、在父親眼裏,怎樣算是不好看?父親由花生説到了(人)。

如果給你一個選擇的權利,你是想做桃子蘋果石榴這樣的人還是像花生這樣的人?

11、“我”聽懂了父親的話嗎?引出“我”説的話。(出示這兩句話。)

12、理解“體面”。

13、假如去掉“只”,意思有什麼不一樣?(生答,再讀感受)。

14、其實,只要你善於觀察,就能夠發現我們身邊有很多像花生一樣的人。用上“_________像花生,雖然______,可是_______。”的句式表達。

15、那我們應該做怎樣的人呢?(默默奉獻、腳踏實地等。)是呀,這就是“父親”的“希望”。

(三)領悟寫法。

1、你們説,咱們這一家人説來説去還僅僅是在談花生嗎?從花生談到了什麼?(生答:做人。)這種寫法就叫做借物喻人。(板書。)

2、現在你能來説説,什麼叫做借物喻人嗎?(借一物比喻具有相同特點的人。)

3、結合本課來説,本課是借花生來比喻(不計名利,默默奉獻的人)。

在生活中,我們也有類似的用法。如借蜜蜂比喻(勤勞)的人等,二生舉例。

(四)深化感悟,瞭解作者。

1、學習最後一段,體會“印”字,讀出這種感受。

2、情境引讀,強化感受,根據填空背誦重點語句。

當作者青年時;當作者已為人父時;當作者為人師表時;當多年以後。

3、體會作者筆名的用意

(五)拓展練筆。

1、善於思考的人常常能從平凡的事物中悟出耐人尋味的道理。請同學們仔細思考,拿起筆試試給自己取個筆名,並寫下自己的理由,看誰寫的即有意思,又有內涵,還能用的`今天學的借物喻人。

2、全班交流。

(六)練習小結

1、小練習。

2、推薦書。

五、板書設計。

《落花生》第二課時的教案2

【教學目的】

1、瞭解課文思想內容,學習花生不求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

2、分清課文的主次。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議花生”部分。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請同學們齊讀課題,(落花生)今天我們接着學習這一課。

二、自讀課文學習質疑

1、學生自學課文。問:你讀懂了什麼?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

劃一劃,寫下來。

2、同桌互讀,相互討論。

3、指名彙報,全班交流:

問:先説説有什麼不懂得地方?

(師記在黑板上)

⑴就詞質疑:

如“居然”:

①“居然”是什麼意思?

②“我們”辛辛苦苦種花生為的就是能收花生,現在收穫了為什麼用“居然”而不用“果然”呢?

③用“居然”説明落花生有什麼特點呢?

⑵就句質疑:

如“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親也來了,實在很難得”:

①那晚上天色不大好父親為什麼也來了?

②父親和孩子一起吃飯是很平常的事,為什麼是“難得”“很難得”“實在很難得”?

③父親很難得回來吃飯就是為了品嚐我們種的新花生嗎?

⑶就段質疑:

如父親介紹落花生特點的一段話:

①花生的好處很多,為什麼父親只説花生埋在地下這一點是最可貴的呢?

②父親為什麼把落花生和蘋果、石榴作比較呢?

③蘋果、石榴是不是隻炫耀自己而沒有實用呢?

三、抓住重點學習課文

1、課件出示父親介紹落花生特點的一段話:

⑴指名學生讀這段話,

思考:落花生和蘋果、石榴有哪些不同呢?

(出示課件。)

給作者的印象是什麼?

⑵從剛才的對比中,你體會出落花生有什麼特點?

(生回答。)

可貴在什麼地方?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2、課件出示父親告訴我們做人道理的一段話:

⑴“你們要像花生,他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

問:你怎麼理解父親所説的話?

⑵學習重點句:

“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①“體面”是什麼意思?

②“講體面”是什麼意思?

③“只講體面”又是什麼意思?生活中有沒有隻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師:我們到底該做怎樣的人?老師覺得:不管你想做怎樣的人,首要的是現在好好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做一名對人類有用的人,將來才能有所作為。

3、他們還談論花生的什麼?自由輕聲地朗讀課文。

4、分角色朗讀,老師讀敍述部分,其他孩子邊聽邊勾畫,他們各自認為花生的好處是什麼?

四、小結

1、讓我們齊讀文章的最後一自然段。

2、是的,父親的話深深的印在許地山的心裏,也印在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裏,使我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板書設計】

落花生

種花生

收花生

嘗花生

議花生 可貴 默默奉獻

《落花生》第二課時的教案3

教學目標:

1、讀句子,理解爸爸和“我”的兩句話的含義,明確做人的道理。

2、學習本課重點突出,主次分明的寫作方法,學習本課借物喻理的寫作方法。

3、分角色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教學重點、難點:

1、句子,理解爸爸和“我”的兩句話的含義,明確做人的道理。

2、學習本課重點突出,主次分明的寫作方法;學習本課借物喻理的寫作方法。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猜謎語

根根鬍鬚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開花不結果,地下結果不開花。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3、回憶一下,作者圍繞花生寫了哪些內容?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

板書:種 收 吃 議

二、讀文明理

這節課我們就重點學習議花生這一部分。

1、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議花生部分,可以分角色讀,可以出聲讀,可以默讀,要讀準字音,不丟字,不少字,不唱讀。

思考:作者一家人是怎麼議花生的?

2、你喜歡誰的議論?為什麼?

相機引導理解:

投影出示:

A:“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

父親把誰和誰聯繫起來了?為什麼要我們像花生?

為什麼説花生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父親的話是不是説不要外表美?

你從父親的話中悟出了什麼道理?知道今後應該怎樣做?

作者懂得了父親的話沒有?他是怎麼説的?

B:“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理解“有用”對誰有用?

“講體面”“只講體面”怎樣理解?體面要不要講?

你見沒見過只講體面的人?

C:父親讓我們做什麼樣的人?在正確答案後劃“”。

1、雖然外表好看,可是沒有實用。()

2、雖然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3、外表好看,更有用。()

4、外表既不好看,又沒有用。()

在生活中有沒有像花生那樣的人?舉例。

這篇課文借花生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這種方法就叫“借物喻理”。

在我們的周圍還有很多事物能給我們啟迪,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誰能舉這樣的例子?

小組練習分角色讀課文。

找一組同學彙報朗讀。

生互評

三、梳理全文,分清主次。

1、本課按敍述的順序依次寫了種、收、吃、議,為什麼把“議花生”做為重點?

2、次要內容可不可以不寫?

今後在寫作文時也要確定重點,做到重點突出,主次分明。

四、明理導行

1、學了這篇課文,你想説點什麼?

把你的想法和同學交流。

2、誰願意毛遂自薦?

五、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背誦喜歡的段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7g24p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