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初中語文《五柳先生傳》公開課教案

初中語文《五柳先生傳》公開課教案

【教學目標】

初中語文《五柳先生傳》公開課教案

1、知識目標:

⑴ 積累文言知識,重點掌握“晏如、蕭然、會意、汲汲、慼慼”的詞義,理解“之、其”的用法,辨析一詞多義、古今異義。

⑵ 瞭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風貌。

⑶ 熟讀、背誦全文。

2、能力目標:

⑴ 指導學生重視誦讀,培養對文言文的語感,提高朗讀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⑵ 指導學生課外收集陶淵明的有關資料,學生自主分析資料,主動探究,養成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培養學生探究意識。

⑶ 體會文章個性鮮明的寫人方法,把握簡約凝練、多用否定句的語言特點。

3、德育目標:學習作者守志安貧、淡泊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節操。

【教學重點】

1、理清行文思路,背誦課文

2、把握五柳先生的高風亮節、精神實質。

3、體會個性鮮明的寫人方法,鑑賞本文的語言特色。

【教學難點】

1、理解關鍵語句的含意。

2、引導學生探究《五柳先生傳》是陶淵明為他人作傳,還是以史傳的形式寫自傳。

【教學方法】

1、文獻法。組織學生課前收集陶淵明的有關資料,如陶淵明簡介、作品介紹、陶淵明的思想、歷代文學家對陶的評價等等。在佔有資料的基礎上,組織學生研討探究,力求有所發現。

2、朗讀法。這是陶淵明的一篇名作,文字平淡而富含真意,樸實而又凝練,需要在多次朗讀中,理解文意,感受其美好的情操。要保證課上時時有琅琅書聲,營造濃濃的學習氛圍。

3、討論點撥法。對課文的翻譯、對文意的理解,可讓學生自主閲讀,在討論交流中完成,通過生生互動,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對於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教師可作必要的點撥指導,師生互動,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課堂效率。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翻譯課文,整體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指導學生背誦;資料匯演,設置開放性問題供學生探究思考,深層研討,突破難點;品味鑑賞,賞析課文個性鮮明的寫法和語言特色。

一、導語設計

設計1:陶淵明是我國文學史上的大家,詩歌獨開一派,散文造詣也很高。以前我們學習了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和《桃花源記》,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他的著名的文學傳記作品──《五柳先生傳》。

設計2:今天,我們學習《五柳先生傳》。這是一篇別具一格的傳記文章。作者故意隱去了傳主的家世、生平事蹟等一般傳記要素,而着重表現他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氣質。語言樸素洗練,內容看似平淡,實則藴涵深刻。五柳先生究竟是一位什麼樣的人物呢?讓我們去看個究竟。

二、明確學習目標

(多媒體顯示)

1、背誦課文。

2、體會本文個性鮮明的寫人方法。

3、學習本文語言平淡而藴藉、多用否定句的特點。

三、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1、教師配樂朗讀課文或播放示範朗讀帶,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好語調。

教師抽查學生預習情況。(多媒體顯示)

⑴ 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嗜酒 輒盡 吝情 短褐 簞食 汲汲 歟 黔 儔

⑵ 給下列多音字組詞:

傳:chuán( ) 號:háo( ) 好:hǎo( )

zhuàn( ) hào( ) hào( )

樂:lè( ) 期:qī( ) 少:shǎo( )

yuè( ) jī ( ) shào( )

教師任選幾位同學回答。 明確:

⑴ shì zhé lìn hè dān jí yú qián chóu

⑵ 傳説、傳記 呼號、號召 好壞、愛好 快樂、智者樂山 日期、期年年少、多少

2、學生大聲讀課文,對照註釋,查閲工具書,疏通詞句,自行翻譯課文,並劃出不理解的詞句。

小組內交流,按照“讀文──釋詞──譯句”的步驟進行。如有難以解決的問題,可提問其他組的同學,也可向老師請教。

3、教師把學生分為兩大組,展開課堂比賽,激發學生參與熱情,督促他們深入課文,理解詞句,把握文意。

競賽試題如下,多媒體逐題顯示,顯示一題完成一題。

⑴ 解釋句中加粗詞的含義。

①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②每有會意

③親舊知其如此

④造飲輒盡

⑤期在必醉

⑥短褐穿結

⑦銜觴賦詩

⑧以樂其志

⑨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⑩環堵蕭然,不蔽風日。

⑵ 一詞多義。

之:或置酒南昌招之 黔婁之妻有言

言:閒靜少言 黔婁之妻有言

其:親舊知其如此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 其言茲若人之儔乎

甚:不求甚解 所欲有甚於生者

意: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目似瞑,意暇甚

得:家貧不能常得 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志:以樂其志 頗示已志

去:曾不吝情去留 日始出時去人近

⑶ 古今異義:

贊曰“亦不詳其姓字”

⑷ 翻譯下列句子:

① 造飲輒盡,期在必醉

② 短褐穿結,簞瓢屢空

③ 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④ 銜觴賦詩,以樂其志

每一組底分為100分,每一道題單號題由第一組完成,雙號題由第二組完成,每一小題分值5分。由小組推選代表答題,每組不得少於5人答題,個人得分納入小組計分,最後決出優秀小組和優秀個人。

學生回答,明確:

⑴ 許:處所;會:體會、領會;意:書中的旨意;舊:舊交、舊友;造:往、到;期:希望、願望;穿結:打補丁;觴:酒杯;樂:以……為樂;慼慼:憂愁的樣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樣子;蕭然:空蕩、空寂。

⑵ 之(他,代詞;的,助詞) 言(説,説話;言語、話) 其(他,第三人稱代詞;其中的;語氣詞,表揣測、反問) 甚(詳細;重要)

意(意旨;神情) 得(得到;益處) 志(標誌;志向;志趣) 去(離開;距離)

⑶ 贊曰(傳記後附的評論性文字。今義指稱讚、讚美) 字(古人除姓、名外,另取的別名。今指文字)

⑷ ①他一來就要喝得盡興,希望一定喝醉。 ②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許多補丁,飯籃子和瓢裏經常是空的。 ③他從不把得失放在心上,這樣過完了自己的一生。 ④一邊喝酒一邊吟詩,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無比快樂。

四、合作研討,理清思路,指導背誦

1、教師設計相關問題,引導學生理清思路,理解文意。(多媒體顯示)

⑴ 課文哪些語句表現了五柳先生的性格?這些語句刻畫了怎樣一個形象?從哪些方面入手刻畫這一形象的?突出反映了先生怎樣的精神品質?

⑵ 如何看待五柳先生的“不慕榮利”?你喜歡五柳先生嗎?請説明理由。

⑶ 課文第二段中的“贊”如何理解?這一段的主要意思是什麼?“贊”語和前文有什麼聯繫?

學生思考、交流,然後小組內討論,以達成共識。明確:

⑴ 文章表現五柳先生性格的語句有:“閒靜少言……忘懷得失,以此自終。”這些語句刻畫了一個雖處於貧困之中卻悠閒自適的隱士形象。

“閒靜少言,不慕榮利”點出了五柳先生的隱者心境,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下面集中描寫五柳先生在田園中守志安居的生活情態。分四個方面寫。“好讀書”四句,寫他讀書自娛;“性嗜酒”八句,寫他醉酒陶情;“環堵”五句寫他安貧樂道;“常著文章”四句,寫他著文娛志。通過這四個方面的刻畫,一個堅守節操、不隨流俗的“高人”形象便鮮活如生,風神宛然。

“好讀書”而“不求甚解”,他讀書的目的,是一種求知的滿足與精神享受,所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是他不追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的體現。“性嗜酒”,五柳先生在污濁的世俗社會裏特立獨行,內心必有許多愁苦,寄情於酒,“期在必醉”,是他率真放達的體現。“環堵蕭然”“晏如也”描繪了一個安貧樂道的五柳先生。“常著文章自娛”,著文不為求取名利,而只是“自娛”,這正是他不慕榮利的體現。總之,全文突出反映了五柳先生悠閒自適、安貧樂道、守節不移的精神實質。

⑵ 這是一個開放性的題目,學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只要能説出自己的看法和真實感受,言之成理即可。

⑶ “贊”是歷史傳記的一種體式,一般放在傳文之末。“贊”不是讚美,而是對史傳正文的記事和褒貶做進一步的補充和闡發。本文利用這一體式,進一步揭示五柳先生的精神品質,拓展了文章的境界。讚語的實質是兩句話“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這正好與前文“不慕榮利”相照應,突出了五柳先生的精神實質,傳贊一體,互為補充,使人物個性更加鮮明。

2、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形成板書。

3、學生根據板書提示,複述課文,背誦課文。

五、深層探究,突破難點

1、《五柳先生傳》,是陶淵明為他人作傳,還是借史傳的形式寫自傳,請談談自己的看法。

學生出示課前收集的資料,如有圖片,交給老師投影顯示;如有文字資料,學生自己介紹或投影顯示。學生交流參考資料,實現資源共享,在廣泛佔有資料的基礎上,思考、討論交流,形成自己的看法。

教師也可提供資料,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學生自由發言。

一種看法認為:本文是作者以史傳的形式寫自傳。年代距陶淵明不算很遠的南朝人沈約和蕭統,都説陶淵明寫《五柳先生傳》是用以“自況”,當時人視為“實錄”。《五柳先生傳》所寫,都可以從史傳和作者的創作中得到印證。因此,可以説《五柳先生傳》就是作者的自畫像。

一種看法認為,本文是作者為他人作傳,只是其中融入了個人的思想感情,它不拘人物之跡而傳人物之神,是創作而非實錄。

教師不宜作評判,學生能自圓其説即可。

2、學生自由質疑問難,可請教別的同學,也可向老師提問。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⑴ 陶淵明“好讀書”,為什麼“不求甚解”呢?

⑵ “短褐穿結,簞瓢屢空”,又怎麼能“晏如”?

學生明確:

⑴ 這與他“不慕榮利”有關。他讀書不求對書系統深入的把握,只重在其中會己心、愜己意者,也就是從中尋找思想上的共鳴和感情上的寄託。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也是他不求榮利思想的反映。

⑵ 五柳先生吃穿住沒有一樣不困弊不堪,他卻能處之泰然,安之若素,與古代聖人先賢的激勵是分不開的。五柳先生以顏回自況,顏回簞瓢屢空而“不改其樂”,説明他安貧樂道,五柳先生亦當如此。

六、品味賞析,美點尋蹤

1、學生齊背課文一遍。

2、教師為鑑賞定向:賞析本文語言簡約凝練,多用否定句的特點;學習本文個性鮮明的寫人方法。

⑴ 本文的語言簡省凝練,試舉幾例談談。

學生明確。

生1:文章第一句講述了“五柳先生”這個名號的來歷。“先生不知何許人也”,即把這位先生排除在名門望族之外,“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隨便起一個號,表現了先生不隨世俗的品性。柳樹帶一點清靜、淡雅、簡樸,以五柳為號顯示了他的志趣。寥寥幾筆,突出顯示了五柳先生的不俗,又隱隱散發出一股田園氣息,映襯出一個田園幽居者的形象,語極平淡,味極深厚。

生2:本文對人物的描寫,大半是總結性的語言,沒有寫一件具體事實,但每一項又都包含大量的事實,寫他讀書、飲酒、著文,莫不如此,簡約中含着豐富的內容,不但有豐滿的生活意境,而且有詩一般的韻味。

生3:本文乍讀起來,發現作者只是不動聲色地勾勒人物形象,但細品起來,又包含了多少頌揚與自我肯定,如“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晏如也”“忘懷得失,以此自終”“無懷氏之民歟?葛無氏之民歟?”敍事中有頌揚,頌揚中見傲世。

⑵ 本文多用否定句,試分析這樣寫的作用。

學生背誦課文中的否定句。

明確:錢鍾書説:“‘不’字為一篇眼目。”“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錢鍾書説:“豈作自傳而並不曉己之姓名籍貫哉?正激於世之賣聲名、誇門第者而破除之爾。”下文的“不慕榮利”“不求甚解”“家貧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風日”“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等,正突出了自己與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對高潔志趣和人格的追求,不僅讓讀者對他的與眾不同擊節歎賞,也使文章筆墨精粹而筆調詼諧,讀來生動活潑,引人入勝。

⑶ 體會課文個性鮮明的寫人方法,並口頭作文,向他人介紹自己的性格特點,或向他人介紹自己的老師。

學生構思,發言。

七、課堂小結

本文語言樸素平淡,呈現出一種天然真色之美,純真可親而又意味雋永,我們都不禁陶醉其中。我們應該感謝陶淵明,是他用性靈,用良知為中國士大夫在精神世界裏建成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為我們營造了平淡真淳的藝術境地。讓我們永遠地記住他,作為古代文人心靈中的一片淨土,作為時代塵囂中用尊嚴扛起的一面旗幟。

八、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課文。

2、寫出文中的一個成語,並解釋它的意思,然後用成語造句。

3、翻譯下面一段文字。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蒼,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冉求曰:“非不説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答案:略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一、説話訓練

請展開聯想和想象,擴展課文中“讀書適意”“醉酒陶情”“安貧樂道”“著文娛志”四個片斷,要求想象合理,敍述條理。

二、探究性思維訓練

有人認為陶淵明安貧樂道是無奈,歸隱田園是逃避,你怎麼看這個問題?

(學生中,有人認為陶淵明既然有“大濟蒼生”的抱負,那為什麼不能正視現實,去扭轉乾坤,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呢?有人認為陶淵明依他的本性是不會做秀的,文章真實反映了他的心跡。

千百年來,大家都認為陶淵明在逃避,他秉承了老莊哲學,思想是消極的。其實,看一個人生活得是否積極,關鍵看他有沒有理想。陶淵明歸隱,是與官場決裂的行動體現。他無法忍受官場對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以求保存他的社會政治理想和人格價值。可以説陶淵明安貧樂道、辭官歸田,是他執著追求人格價值的表現。

三、關於開展企業創意策劃活動的設想

提出假設:假如陶淵明生活在改革開放、人盡其才的當代社會,他除了讀書著文、躬耕農田外,最適合參與哪一項經濟活動?

明確活動方向及任務:選擇職業既要根據自己的特長,同時又要審時度勢,與時代經濟發展形勢相適應。陶淵明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又是第一位躬耕農田的詩人。當代旅遊業正蓬勃發展,因此他可以開一家以“田家風情”為特色的“田園居”山莊。

活動設想:“田園居”山莊內景區建議設置以下景點──桃花源村、容膝居、鬆亭、菊園、南山閣,所有景點適當位置配古人詩文歌賦。

四、開放探究

閲讀蕭統《〈陶淵明集〉序》中的選段,回答問題。

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①者也。其文章不羣,辭采精拔,跌宕②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與之京③。橫素波而傍流,幹青雲而直上。語時事則指而可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加以貞志不休,安道苦節,不以躬耕為恥,不以無財為病,自非大賢篤④志,與道污隆⑤,孰能如此乎!

(選自2003年吉林省中考試題)

注:①跡:心跡,內心的真實情況。②跌宕:文章富於變化。③莫與之京:沒有人能超過他。京:大。④篤:堅定。⑤污隆:沉浮。污,下降。隆,上升。

1、解釋下列句中加粗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⑴ 跌宕昭彰

⑵ 不以躬耕為恥

2、蕭統高度讚揚了陶淵明的創作和為人,你同意他的觀點嗎?請結合選文和你的讀書積累,從其詩、其文或其人的任一角度發表見解。

〖參考答案

1、⑴ 顯著 ⑵ 親自

2、從陶淵明的詩歌、散文或人品的任一角度來談均可,但必須體現平日讀書積累。觀點可與蕭統相同,也可另有創見,但要作到自圓其説和不偏激。

例⑴ :其詩語言樸素,意境深遠,開創田園詩派。如《飲酒》這首詩,名為飲酒,實則表達自己清靜淡泊的人生態度。其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耐人尋味的佳句。

例⑵ :其文語言曉暢,主題深刻。代表作《桃花源記》,其中虛構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中“豁然開朗”“乃不知有漢”“無問津者”等句均具有恆久的魅力。

例⑶ :其人“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不慕榮利”,不為五斗米折腰,氣節高潔傲岸,令人敬仰。

【備課資料】

一、課文補遺

1、陶淵明作品中的名句:

①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②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③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④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⑤ 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

⑥ 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

⑦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2、歷代文人對陶淵明其人其文評價:

李白:“何時到彭澤,狂歌五柳前。”

杜甫:“焉得思如陶謝手。”

白居易:“常愛陶彭澤,文思何高玄。”

陸游:“我詩慕淵明,恨不造其微。”

3、《五柳先生傳》寫作動因:

陶淵明為什麼要託名五柳先生為自己作傳呢?

對於陶淵明託名寫自傳,自從有了沈約與蕭統的“實錄”“自況”之説以來,歷代論者多多,其看法卻大都與此相同,這兒無須贅述。然而,陶淵明為自己作傳,何以要採用託名呢?筆者曾查閲許多資料,皆語焉不詳。可這又是在教學中必然會遇到並且必須得解決的實際問題。聯繫陶淵明的生平和性格志趣,筆者認為,這和他歸隱之後的生活現實與久藏在心底而始終未能實現的理想壯志衝突有很大關係。此外,也與作者採用第一人稱直接去寫,在多層面展示自我形象方面會受到種種限制有關。

陶淵明的家鄉是靠近廬山的江南農村(今江西九江西南),他在田園生活到29歲才出仕。江南農村特有的秀麗風光陶冶了他率真潔淨、無拘無束的品格,直至終老也沒有改變。他雖然“性本愛丘山”,但並不甘心終老田園。青年時代的他也曾經“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渴望自己也能像先祖那樣有所作為。但是,他所生活的那個“八表同昏,平陸成江”的亂世,使他“大濟於蒼生”的理想始終沒有實現的可能。他既沒有高貴的門閥可資憑藉,又“性剛才拙,與物多忤”,儘管也曾不止一次進入仕途,但總覺得“志願多所恥”,每次都很快就辭官歸隱。幾次出仕與歸隱的經歷,暗含着他的理想壯志屢次碰壁。每當他憤慨於官場的污濁黑暗時,心中就不免燃起對鄉居生活的懷念。終於,在41歲那年,他毅然拂袖歸田,矢志躬耕,直至終老。他的後半生,基本上就是在靜謐閒散和貧病中度過的。這裏,沒有暴力,沒有虛假,也不會再去為“五斗米”而躬上凌下,矯情偽飾。“户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在閒適、愉悦的田園中,他“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這種淳樸天真、和諧自然的境界與他從小就熟悉、喜愛的田園情景十分相近,從而使他流連其中,難以舍離,也因此而使他暫時忘卻了政治上的失意和生活的貧困。然而,田園畢竟不是世外桃源,歸隱本非他的素志。他本是個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自然靈長,況且早年受儒家思想影響極深,具有俠義風骨,別有遠大抱負,如今被迫走上歸隱這條路,他的內心深處不願,更不甘。“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聘”“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這既是他義憤填膺的吶喊,也是他痛苦心跡的自然流露。但現實如此,他也無可奈何,只能在躬耕之餘,飲酒、讀書、著文,堅守他“但使願無違”的崇高氣節。胸中有塊壘,不吐不快;心中有高趣,不抒不行。可是不慕榮利、不求聞達的性格,又使得他不便直説,也不願直説,於是便巧用“託名”,借五柳先生以“自況”,以為他人作傳來寄意。這樣,既能從容自如地從各個側面展現自我,“頗示己志”,袒露心聲,又避免給人以“王婆賣瓜”之嫌,可謂一箭雙鵰。

既要假託,又要讓人覺得確有其事,於是“虛晃一槍”的寫法在所難免。比如開頭的“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似乎這真的是另一個人,而非我陶淵明自己。再如,古人寫傳,傳末要加評論,如《史記》裏的“太史公曰”。但那是給別人立傳,《五柳先生傳》的“贊曰”,實為陶淵明的“自贊”,是他的自我評價,卻也寫得好像與己無關而作純客觀的評論。這都是本文不同於其他傳記文章的獨到之處。但是,我們通過文中所記敍的幾個典型事例──“好讀書”“性嗜酒”“家貧”“著文章”等,不僅可以明顯地看到一個不同於流俗、情操高潔的作者自我形象,而且透過人物的喜怒哀樂,還可以進一步窺視到當時社會的某些側面以及對知識分子的.迫害。

二、課文賞析

《五柳先生傳》賞析

1、自況與實錄

蕭統在《陶淵明傳》中説:“淵明少有高趣,博學,善屬文,穎脱不羣,任真自得,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時人謂之實錄。”《五柳先生傳》既為“自況”之文,當然屬於“自傳”之列,“實錄”應該是傳記寫作的基本要求。況,乃比況、比喻之義,採用“自況”之法寫自傳,表明作者意在隱去真身,以五柳先生為喻體寫出自身的性格與情趣,這便是運用文學手法寫出的自傳。文學性的自傳與實用性的自傳雖然在內容上都是以“實錄”為尚,但在取材與表現手法上卻有明顯的區別:實用性自傳往往以寫事件、寫行狀為主,有比較穩定的格式,語言則力求簡明、質樸,並且只能用第一人稱敍事;文學性自傳往往以寫意、寫神為主,在不違背“實錄”原則的前提下,力求生動活潑、富有情趣,人稱的選用也是比較靈活自由的。《五柳先生傳》便是作者採用第三人稱寫出的自傳,從內容來説,則是一篇“穎脱不羣,任真自得”的自畫像。

寫自傳,無論是實用性自傳還是文學性自傳,一般都是從敍述姓氏、門第和自身經歷開始,但《五柳先生傳》的開頭部分卻只説“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便割去了與世俗的許多牽掛。“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説的雖然只是“號”的來由,卻也是用寫意的筆法,極為傳神地寫出了五柳先生不屑於世俗的姓氏、門第之爭,只以隨遇而安、順其自然而怡然自得的神態。也為自傳的主體部分具體寫出他的志趣與性格作了良好的鋪墊。這在名門士族盤踞高位、寒門士族沉鬱下僚的魏晉時代,也是出身寒門的陶淵明憤然於世俗的心理反映。

免去了具體身世和行狀的描寫,卻仍能為時人“謂之實錄”,原因何在?就因為傳中所寫的性格與志趣,不僅充分體現在陶淵明的全部創作實踐中,也充分體現在他中年以後出仕與歸隱的全部人生經歷中。

2、自娛與示志

主體部分以“閒靜少言,不慕榮利”為總綱,對傳主的志趣與性格特點,從三個方面作了簡潔而又傳神的陳述:一是“好讀書”,二是“性嗜酒”,三是“常著文章”。

“好讀書”。五柳先生的讀書方法,主要有兩條,一是“不求甚解”法,二是“會意”法。前者説的是廣聞博見、拓寬視野的博覽法,亦即瀏覽法、速讀法。旨在從多讀、快讀的過程中尋覓自己的所得。這是一種以讀書為“自娛”的快樂讀書法。後者説的是讀書之樂的真諦所在。陶淵明在《與子儼等書》中也有過自述:“少學琴書,偏愛閒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這裏的“開卷有得”與“每有會意”便是同一個意思。這兩種讀書方法,都是當今學子應當繼承的良法。

“性嗜酒”。在《五柳先生傳》中,僅僅提及一條,即“家貧不能常得”時,依靠“親舊”的“置酒而招之”,還有更為甚者,略舉幾例如下:

一是為籌酒資而做官。他在《歸去來兮辭》的《序》文中説,“餘家貧,耕值不足以自給”,親友們便勸他去做官。只是苦於“求之靡途”。後來,“家叔以餘貧苦,遂見用於小邑。”這是指他做彭澤令一事,為何要選做彭澤令?只因“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又據蕭統《陶淵明傳》所述,他去彭澤上任伊始,就急忙告訴家人:“公田悉令種秔”,並説:“吾常得醉於酒,足矣!”

二是為籌酒資而收受饋贈。顏延之在做始安郡時,“經過潯陽,日造淵明飲焉。每往必酣飲致醉。……延之臨去,留二萬錢與淵明,淵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三是置酒待客,別具一格。據肖統《陶淵明傳》稱:“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絃琴一張,每酒適,輒撫琴以寄其意。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潛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李白詩云“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不僅是活用此典,恐怕也是此風僅有的繼承者。

陶淵明的“酒風”不僅是他生性“穎脱不羣,任真自得”的生動體現,也是他為“釀造”詩文不可或缺的“酵母”。蕭統在《〈陶淵明集〉序》中説“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者也。”

寫文章。與曹丕“文章乃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的觀念相反,陶淵明卻是“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其“樂道”之情實已溢於言表。從展示個人的情趣來説,這既是他“不慕榮利”最為集中的體現,也是他長期安貧樂道,以書、酒為伴的必然結果。又是在“文章觀”上的返樸歸真。是他用“詩言志,歌詠言”和“情動於衷而形於言”的古樸傳統對御用文學觀和功利文學觀的反撥。

由於能以“頗示己志”而“自娛”,才使他的詩文能夠成為他展示個人獨立品格的有效工具,也是他能夠成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鍾嶸《詩品》語)的根本原因。

3、平生之志

他的“志”又是什麼呢?作者在結尾部分通過“贊曰”作了一番自我表白,這也是作者仿效史傳體例對傳主的身世志趣所作的評論。在評論中,作者避開了抽象的議論,引用黔婁、元懷氏、葛天氏這三位遠古的名人賢士作類比,又直接引用黔婁之妻讚頌黔婁的原話,突出了陶淵明所特別嚮往的他們那種“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慼慼於貧賤,不忻忻(陶文引作“汲汲”)於富貴”的“志士”情懷,這種引用,對傳文主體中的敍事所特有的內涵也具有“點睛”的作用。

《五柳先生傳》的寫作時間,學者們大都根據蕭統的《陶淵明傳》斷定為陶淵明做江州祭酒以前,即晉太元十七年(公元392)淵明28歲以前。此傳便是他還沒有“出仕”之時的言志、抒懷之作。對於他後來的棄官歸隱,後人津津樂道的往往是他那“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的典故,卻少有人提起他在《歸去來兮辭並序》中的自述:“及少日,眷然有歸與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至於他“棄官”的具體方法則是事有湊巧,讓他找了一個十分合適的藉口:“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至於這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繫,則如朱自清先生在《陶淵明年譜中之問題》所云:“尋督郵之事,殆非虛構,而謂以此去職,則史家張大之詞;妹喪固是實情,然亦去志久決,故藉此急求自免,庶有詞以對親友及執事者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3n8ln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