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王之渙涼州詞優秀教案(通用9篇)

王之渙涼州詞優秀教案(通用9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王之渙涼州詞優秀教案,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王之渙涼州詞優秀教案(通用9篇)

王之渙涼州詞優秀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學習本詩中的生字新詞,理解古詩大意,背誦古詩。

過程與方法:

抓住重點詞句,啟發學生想象,讀懂詩意,體會詩人的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將士們的豪情。

2、瞭解更多的邊塞詩,體會其特點,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誦讀,想象畫面,邊讀邊悟。

板書設計:

涼州詞

唐 王翰

熱烈

醉 殘酷

豪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師:上學期,我們曾經學過唐代大詩人王之渙的一首《涼州詞》,誰來給大家背背?指名背——齊背

2、師:這是一首邊塞詩,説到邊塞,你腦海中浮現出哪些詞語呢?生自由答

師補充介紹。【邊塞,就是邊疆地區的要塞。在古代,以長城為界,長城以內稱中原地區,長城以外稱塞外或塞北,正如同學們所説這裏荒蕪人煙,常常是黃沙漫天,主要指今天的甘肅、青海、內蒙古一帶,也就是我國的西北邊陲。(出示中國地圖)在唐朝時期,曾與周邊外族(出示唐朝地圖)如吐蕃,突厥,契丹等先後發生過多次戰爭,我們的戰士們為保家衞國,遠離家鄉,駐守在邊關地區。許多詩人也從軍邊塞,或去邊塞旅行,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歌,邊塞詩因此在唐朝興盛起來,進入它發展的黃金時代,《全唐詩》中所收錄的邊塞詩就有兩千多首。】

2、師:這節課,老師就帶領大家把目光拉回到遙遠的唐代去看一看——(配樂、師深情朗讀)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唐 杜甫《兵車行》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唐 李頎《古從軍行》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唐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徵人盡望鄉。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這些詩句帶給你怎樣的感受?指名答

3、師總結:這些都是唐代的邊塞詩歌,他們有的傾訴離別的思念,有的描寫邊關的風光,有的講述戰爭的殘酷……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邊塞詩,體會一種別樣的情懷——板書:20、涼州詞 唐 王翰

二、讀題、解題

生齊讀課題

師:通過預習,你對詩題“涼州詞”和作者王翰有了哪些瞭解呢?指名答、師補充(涼州詞是一種曲調名。是為唐朝很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歌)配的唱詞,當時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王翰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性格豪爽,無拘無束,他的詩大多豪放壯麗,可惜很多已散失,現存僅有13首,傳世之作中最負盛名的就是他的《涼州詞》)

三、初讀古詩

1、自由讀多讀幾遍,讀到字正腔圓為止。

2、指名讀(出示全詩)(相機識字“琵琶”“葡萄”的讀音,“催”的寫法)

3、師:讀詩不僅要讀的字正腔圓,還要讀的有板有眼,讀出節奏。誰再來試試?

4、師生合作讀(師四生三、生四師三、師讀題生讀全詩)

四、理解詩意

1、師:熟讀古詩,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要想理解這首詩的意思,你有什麼好方法?指名答。(多讀、先理解字詞再理解一句話、查工具書、結合註釋等)

2、運用適合的方法,結合預習試着理解古詩,把不懂之處畫上問號

3、質疑交流

五、品讀感悟

1、一、二句。師:有人説詩詞言情、詩詞言志,而詩詞更多的時候是一幅畫,那在這幅畫中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指名答(出示:葡萄酒 夜光杯 琵琶聲 戰馬 將士)——把這些事物聯繫起來,這又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誰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指名描述(端起盛滿葡萄酒的夜光杯剛要喝,耳邊就想起了琵琶聲,催促將士們舉杯痛飲。)——這樣的畫面使你感受到了怎樣的氣氛?(板書:熱烈)——把這種氣氛讀出來(指名讀第一、二句)——你們聽,琵琶聲傳來了,此刻,軍旗烈烈,戰馬嘶鳴,出征在即,誰再來試試?琵琶聲越來越急促了,戰士們舉杯痛飲,準備上馬出征……

2、三、四句。師:這樣難得的盛宴,這樣難得的氣氛,將士們開懷暢飲,似醉非醉之時好像在説——引讀後兩句(板書:醉)——在説什麼呢?指名答(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場上又有什麼呢,請不要見笑,從古至今征戰的人有幾個是活着回來的。)——是啊,在你的想象中,戰場是什麼樣的?(戰鼓隆隆、吶喊聲、戰馬嘶鳴,屍橫遍野)——帶着你的想象讓我們一起去邊關戰場看一看(課件展示邊關戰鬥場面)——這戰場怎樣?明確:殘酷、慘烈(板書:殘酷) ——這次酒宴之後,將士們就要奔赴這殘酷的戰場,等待他們的也許會是什麼?死亡 ——而此時他們仍在高興的喝酒,你覺得這是為什麼呢?引出:舉杯消愁、視死如歸、將生死置之度外等,帶着自己的體會練讀後兩行——此刻,在戰士們眼中只有這紅紅的葡萄酒而別無他物,也許面對殘酷的戰爭他們想舉杯消愁,但更多的是即將奔赴沙場前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壯烈與豪邁(板書:豪邁)讓我們帶着這種情感齊讀後兩行——引讀後兩句:是啊,這一醉,醉在這熱烈的氣氛,還有什麼不能看開呢?;這一醉,醉在這殘酷的現實,在瀟灑中實現自己悲壯的輝煌;這一醉,醉在這豪邁的氣概,“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六、拓展延伸

1、師:千百年來,多少視死如歸的勇士,他們就這樣壯懷激烈,共赴國難,精忠報國,魂歸關外。豪放不羈的詩人王翰作為運送糧草的官員曾親歷邊關,為戍邊戰士英勇殺敵的愛國精神所感動,卻又對戰士們殘酷、悲涼的軍旅生活無可奈何!於是,詩人將這強烈的情感訴諸筆端,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讓我們再一起讀一讀這壯麗的詩篇!齊讀

2、師:此時此刻,此情此景,如果你就是一位即將出徵的將士,出征前你會對朝廷、自己的父母、妻兒或自己説些什麼呢?生自由談

師:讓我們把這殷殷的期盼,把所有的豪情壯志再次誦進古詩中,全體起立,齊誦全詩。

七、作業

課後,老師再向大家推薦一首邊塞詩,請同學們細讀品味,進一步體會邊塞戰士們在大漠風沙中磨練的堅定的報國之志。

王之渙涼州詞優秀教案 篇2

教材簡析: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作品,寫了邊塞的荒涼,情感深沉,風格悲壯蒼涼,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堪稱千古名作。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朗讀、背誦這首詩。瞭解詩歌大意。學習作者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初讀感知,細讀品味,感悟理解,朗讀積累。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戍邊將士豪邁之情,體會詩歌悲而不失其壯的氣概,熱愛古詩,感受母親河之氣勢。

教學重點

感悟體會,朗讀展示。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背詩引入、初知邊塞詩。

1、同學們,我們讀過不少古詩,老師想讓同學們展示一下,我開個頭,看誰能接下去,好嗎?

2、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其四:“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盧綸《塞下曲》:“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岑參《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2、這些詩都是反映什麼的?(戰爭)以歌詠邊塞軍旅生活或描述邊塞奇異風光為主要內容,這類詩我們稱為邊塞詩。邊塞,也就是邊疆地區的要塞。如陽關、玉門關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長城為界,長城以內稱中原地區,長城以外稱塞外或塞北,主要指今天的甘肅、內蒙古一帶。盛唐時期國力強盛,拓土開疆,許多文人或投筆從戎,或漫遊邊塞,詩人常常為戍邊戰士英勇殺敵的愛國精神所感動,也深深地知道戰士們痛苦而又寂寞的生活卻而又無可奈何!詩人將種種強烈的情感訴諸筆端,從而使得這類詩作蔚為大觀。邊塞詩以其樂觀高亢的基調和雄渾壯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時代的精神風貌,尤其它悲壯、雄壯的境界,使人耳目一新,令人感喟不已。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涼州詞》,就是這樣一首。

二、初讀古詩,瞭解作者。

1、出示古詩《涼州詞》,課件自主朗誦。涼州詞,盛唐流行的曲調名,不是詩題。

2、學生自讀古詩。

3、簡介作者。

王之渙。公元688-742,字季凌, 排行七, 原籍晉陽(今山西太原),盛唐著名詩人。性格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善寫邊塞詩,留下來的詩很少,《全唐詩》僅存6首,但《登鸛雀樓》和《涼州詞》,已足以使王之渙躋身於唐代一流詩人的行列。

4、檢查自讀情況,指名讀詩;齊讀。

三、感悟詩意,朗讀體會

熟讀古詩,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一)朗讀感悟“黃河遠上白雲間”

1、讀一讀:

看詩的第一行:黃河遠上白雲間,你覺得該怎麼讀?指名試讀,評議。

2、想一想:讀了詩,在你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景象?

3、王之渙曾有“黃河入海流”句,李白也有“黃河之水天上來”句,與“黃河遠上白雲間”比,你覺得有何不同?

4、請站起來!鼓足氣勢,齊聲朗讀這一句――黃河遠上白雲間

(二)、一片孤城萬仞山

過渡:放眼望去,黃河奔流着,遠遠地好像與白雲相接。詩人將目光移到近處,看到的卻是另一種景象:“一片孤城萬仞山”。(出示圖片)

1、出示:“仞”、“一片”意,思考:這行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卷?

2、理解:“孤城”指哪座城?

出示課件:玉門關

玉門關故址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灘上。相傳“和田玉”經此輸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絲綢之路”北路必經的關隘。現存城垣完整,呈方形,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4米,殘垣高9。7米,全為黃膠土築成,面積663平方米,西牆、北牆各開一門,城北坡下有東西大車道,是歷史上中原和西域諸國來往必經之路。)

看了圖片,你覺得玉門關處在一個怎樣的地方?(玉門關在茫茫戈壁灘上,顯得那麼荒涼、孤寂、冷清)――這就是詩句中所説的――“孤”。

這樣一座孤城,在萬丈高山的襯托下,就更顯得――孤單和渺小。

3、詩人這裏為什麼不用“座”而用“片”?(孤城的單薄,猶如樹葉一片)

(1)萬仞高山的襯托下,顯得單薄;

(2)在“黃河遠上白雲間”的廣闊背景下更顯得單薄和孤單。

4、回讀該兩行。

生齊讀。

師小結:洶湧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競像一條絲帶逶迤飛上雲端,高聳的山越下,只有玉門關孤立其中,顯得十分孤獨而寂寞。前兩行,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環境的荒涼,為後文刻畫人物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的環境。這冷清寂寞的城中會有誰呢?心情又如何呢?

(三)、齊讀詩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1、解詞。課件出示:

羌笛:笛。古代羌族的一種管樂器。羌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今天的甘肅、青海、四川一帶,以遊牧為生。

何須:有什麼必要。意即沒有必要。

楊柳:指一種叫《折楊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贈別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柳”又有“絲(思)長”之特點。

度:越過

2、談談自己對這兩行詩的理解。

3、徵人有怨嗎?怨什麼?(怨柳不發芽)

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同音,因此,借楊柳表示挽留的意思。自漢代以來,人們送別親朋好友,愛折柳相贈,到唐代已極為流行。“折柳”便成為贈別或送別的代稱。

在古詩中,有許多詩句都提到了折柳風俗。生讀。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

長安陌上無窮樹,惟有垂楊管別離。――唐·劉禹錫《楊柳枝詞》

水邊楊柳麴塵絲,立馬煩君折一枝。――唐 楊巨源《和練秀才楊柳》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師:在這荒涼的玉門關外,在這寂寞的夜裏,春風不到,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這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徵人懷着這種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出的怨情是強烈的。

據《資治通鑑·唐紀》載,玄宗時,改府兵為募兵,兵士戍邊時間從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終於成為久戍之役,“天寶以後,山東戍卒還者十無二、三”。課件出示:讀詩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唐·李頎《古從軍行》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晚唐·曹鬆《已亥歲二首》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從這些詩句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他們盼望着春天早日到來,盼着戰爭儘早結束,盼望着朝廷早點讓他們回家,可是,“春風不度玉門關”,朝廷似乎忘記了戍邊戰士的存在,根本不顧他們的死活。

如此殘酷的戰爭,如此荒涼的境地,如此寂寞的生活,戰士們怎能不盼望着春天早日到來,盼望回家的日子早日到來!)

4、為什麼又何須怨呢?從中你又體會到了什麼?

(怨無用。慷慨悲壯。戰士們儘管思念家鄉和親人,鄉愁難禁,但為國戍邊,責任重大,一想到此,就又生出一股豪情。何必怨呢?悲而不失其壯,正是這首詩的獨特之處,也是盛唐的聲音。讓我們帶着這種感情再讀這首詩!

四、朗讀背誦,拓展積累。

1、自由朗讀。

2、指名背誦。

3、齊背。

4、抄寫這首詩。課件展示:這首詩被人們廣為流傳,更以書法的形式寫成條幅、刻成石碑。讓我們欣賞欣賞。同時用自己喜歡的字體抄寫這首詩,還可以默寫。

五、推薦閲讀王翰《涼州詞》。

六、課外練筆:假如你是一名久戍邊關的戰士,你想説些什麼?寫下來。

王之渙涼州詞優秀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古詩的學習,體會將士們為國捐軀、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2.體會詩的韻律美,感受中國古代詩詞的美好。

3.認識4個生字,會寫6個字。

4.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教學建議

(一)教學準備

1.查找有關詩人王翰的資料。

2.準備三至五首題為《涼州詞》的詩對比、拓展學習。

(二)教學過程

1.識字與寫字

要求認識的生字中要注意“催”字的讀音是平舌音“cu”。

要求會寫的生字中要注意“葡”“卧”字的寫法。另外,“葡萄”“琵琶”兩個

詞語在構詞方式上比較特殊,可以讓學生再舉出一些類似的詞語,但不必和學生

講構詞的方法。

2.閲讀教學

學習這首古詩的主要任務在於引導學生進行背誦積累,理解詩意,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不懂的問題,然後在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中解決問題。在瞭解邊塞詩的風格的同時,體會全詩慷慨激昂、豪放明快的感情。具體建議如下:

(1)通過查工具書、閲讀書後註釋等,加深對詩意的理解,進而體會意境。

(2)在理解和感悟意境的過程中,可以配樂讀詩,可以給詩配畫,把古詩改編成一個小故事,上網查找資料,還可以用多媒體展示意境等,促進學生對古詩的感悟。

(3)要調動學生之間進行合作探究式的學習,用多種形式理解詩意。

3.活動提示

(1)“背誦這首詩”。這道題旨在促進學生對古詩的積累。教師要根據教材的指示,指導學生朗讀背誦的方法。教學過程中還可以與學生總結更多的朗讀背誦的方法。

(2)“讀一讀,想一想,寫一寫”。這道題旨在引導學生認識詞語,進行詞語的積累。可以引導學生認識這類詞語的特點,但不必講構詞的方法。

(3)“討論交流”。這道題為學生創設了一種學習理解詩意的學習情境。學生可以根據詩的前兩句,展開想象,畫一畫邊關將士在一起舉行盛大筵席的情景;根據詩的後兩句,想象將士們在一起互相勸酒的語言,寫一段對話;還可以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同學之間互相解答。

(4)“讀一讀,比一比,説一説”。這裏列出了三個句子。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會發現這三句詩都渲染了戰爭的殘酷和無情,自古以來,有多少人在戰爭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戰爭令多少人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帶給人們無盡的災難。

(5)“積累”。這道題旨在引導學生積累另一首《涼州詞》。這也是一首邊塞詩,

作者是唐朝的王之渙。這首詩寫了出塞遠征的士兵的哀怨之情,悲壯蒼涼,表

現了詩人慷慨激昂的心胸。

詩歌第一、二句勾勒出涼州蒼茫遼闊而又寂寞荒涼的景象。接着,第三句筆鋒一轉,寫出了戍邊士兵處境的孤危和思鄉的情緒。在這時,忽然傳來羌笛聲。而羌笛吹奏的正是“愁殺行客兒”的《折楊柳》曲。唐代盛行折楊柳送別的風俗,因此楊柳容易引起離別的傷感。“何須怨楊柳”,按字面解釋,是不必怨楊柳的意

思,而實際上更加深切地提示了戍邊士兵對家鄉的思念之情。詩歌以“春風不度

玉門關”句結尾。玉門關這荒涼孤寂的塞外,連春風都不會吹到,還有誰來關心

士兵的疾苦呢?流露出詩人對戍邊士兵的無限同情。

4.課時安排:建議2課時。

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解決對策

教學中,學生對於詩意的理解可能會出現不同的意見。例如:“欲飲琵琶馬上催”一句中的“馬上”“催”往往使人容易聯想到“出發”,以為這是在催促將士們馬上出發去打仗。其實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來就是騎在馬上彈奏的。在這裏,“琵琶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種歡快宴飲的場面。教師在教學時對這句詩的

理解應予以關注。

5.相關資料

涼州詞:樂府舊題。

夜光杯:相傳是周穆王時代西胡以白玉製成的酒杯,猶如“光明夜照”,故稱夜

光杯,此指精美的酒杯。

王之渙涼州詞優秀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學會6個一類生字,認識3個二類生字,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2.誦讀古詩,感受古代詩韻律美。

3.瞭解古詩的意思,體會將士們為國捐軀、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教學重、難點:

感悟、體會將士們為國捐軀、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教學準備:音樂背景,課件。

基礎知識:

區別字:

琵( )琴( )葡( )戰( )

琶( )瑟( )萄( )站( )

教學過程:

一、解題:

涼州詞:樂府舊題。作者王翰,字子羽,唐幷州晉陽人, 睿宗景雲元年進士及第, 直言諫諍, 被貶為道州司馬, 現存詩篇不多, 但都屬絕妙之作。

二、學習生字、新詞。

三、配樂朗讀詩。

1.範讀。

2.練習讀。

3.指名讀。

4.齊讀。

四、聽音樂,讀古詩,想象詩的意境,瞭解詩意。

五、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六、作業:

1.寫生字、古詩。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3.蒐集長城資料。

4.完成課後練習。

(1)讀一讀,想一想,寫一寫。

引導學生認識這類詞語的特點。

這是連綿詞,不能拆開來理解,單個漢字沒有意義。(澎湃、玫瑰、螞蟻、玻璃、叮嚀)

(2)討論交流。

學生可以根據前兩句,展開想象,畫一畫邊關將士在一起舉行盛大筵席的情景;根據詩的後兩句,想象將士們在一起互相勸酒的語言,寫一段話;還可以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同學之間互相解答。

(3)讀一讀,比一比,説一説。

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會發現三句詩都是渲染了戰爭的殘酷無情,自古以來,有多少人在戰爭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戰爭令多少人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帶給人們無盡的災難。

王之渙涼州詞優秀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學會6個一類生字,認識3個二類生字,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2.誦讀古詩,感受古代詩韻律美。

3.瞭解古詩的意思,體會將士們為國捐軀、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教學重、難點:

感悟、體會將士們為國捐軀、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教學準備:音樂背景,課件。

基礎知識:

區別字:

琵( )琴( )葡( )戰( )

琶( )瑟( )萄( )站( )

教學過程:

一、解題:

涼州詞:樂府舊題。作者王翰,字子羽,唐幷州晉陽人, 睿宗景雲元年進士及第, 直言諫諍, 被貶為道州司馬, 現存詩篇不多, 但都屬絕妙之作。

二、學習生字、新詞。

三、配樂朗讀詩。

1.範讀。

2.練習讀。

3.指名讀。

4.齊讀。

四、聽音樂,讀古詩,想象詩的意境,瞭解詩意。

五、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六、作業:

1.寫生字、古詩。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3.蒐集長城資料。

4.完成課後練習。

(1)讀一讀,想一想,寫一寫。

引導學生認識這類詞語的特點。

這是連綿詞,不能拆開來理解,單個漢字沒有意義。(澎湃、玫瑰、螞蟻、玻璃、叮嚀)

(2)討論交流。

學生可以根據前兩句,展開想象,畫一畫邊關將士在一起舉行盛大筵席的情景;根據詩的後兩句,想象將士們在一起互相勸酒的語言,寫一段話;還可以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同學之間互相解答。

(3)讀一讀,比一比,説一説。

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會發現三句詩都是渲染了戰爭的殘酷無情,自古以來,有多少人在戰爭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戰爭令多少人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帶給人們無盡的災難。

王之渙涼州詞優秀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讀正確,讀通,讀有節奏,即字正腔圓的讀好古詩。

2瞭解古詩的大意,提出不懂的問題,想象畫面,體會戍邊戰士的思鄉但不能回鄉的情感以及戍邊將士豁達的情懷。讀出詩意境,唱出感受,達到自然成誦。

3課外拓展王翰《涼州詞》,滲透兩首《涼州詞》的不同。

教學重難點

感受王之渙的《涼州詞》的古詩意境,讀出自己對這首古詩藴涵的情感(感受詩悲中不失其壯的基調)。

教學過程

一、教學指導思想:新課程標準指出:第三學段(五六年級)的階段目標是閲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個體感悟,體現自主學習。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迄今1000多年的唐朝,是我國詩歌發展的顛峯時期,盛極一時的邊塞詩,確乎前無古人,這其中當首推王之渙的《涼州詞》。板書:王之渙《涼州詞》。讀了課題,你有什麼疑問麼?

預設:生提問:涼州在哪兒?詞是什麼意思?題目什麼意思?為什麼兩首詩一樣?(師及時鼓勵學生會動腦筋,想問題.)

1出示唐代地圖(標註:黃河,涼州)。師隨機介紹涼州:地名,指墩煌附近,今甘肅武威。地處西北,十分荒涼。

2詞呢?唱詞。

3釋題:(可以先請學生説)預設:其實涼州詞準確的説,不是詩題。它是涼州曲的唱詞,盛唐流行的一種曲調名,後來許多詩人為它填詞,便有許多首涼州詞了。

4作者簡介:師:你們瞭解詩人王之渙麼?

預設:(1)可以隨機指名,請學生説,

(2如果學生説不出來或沒有查好資料,師介紹。

師:其實《登鸛鵲樓》就是他寫的,正是一曲《登鸛鵲樓》和我們今天要學的《涼州詞》,使他躋身於唐一流大詩人行列。出示幻燈片(指名讀作者簡介)。

過渡:想讀讀這位人稱小官員,大詩人的作品麼?

(二)初讀古詩:出示幻燈片,提出讀的具體要求:

1自由讀(至少兩遍)。

2指名讀,聽後評讀。(老師或學生評)

過渡:如果説初讀古詩的第一步,那麼讀出感覺,讀出味道那才是我們讀好詩的更高境界。

(三)感悟詩句前兩句

1輕聲讀前兩句詩,找出自己讀的感覺,並且或寫或勾做上自己習慣的學習標記。

2自由大聲地讀一讀自己感覺到的。

3指名讀。(要求説感受,讀出感受。)

4師或生聽後評議。

學習前兩句詩預設:學生可以從第一句裏找感覺,也可以先從第二句談起。課堂師要隨機引導。

若學生先體會第一句,則重點點撥:

(1)解決遠上的意思。老師用手勢和眼神帶。(自下而上)

(2)聽音樂,師:提到黃河用什麼詞語可以形容它?(自由搶答:洶湧澎湃、磅礴、氣勢宏大)

(3)誰帶着你的想象再來讀,其他同學閉眼聽想象畫面。

(4)聽後評讀。

(5)你聽了這樣的朗讀後,你有了什麼新的感受?(高遠遼闊感)

(6)想象畫面,同桌加動作自由讀,聽後説説他哪讀的好?

若先體會第二句,則重點點撥:

(1)談自讀後的感覺。(孤)孤什麼意思?師及時鼓勵孩子的感受。

(2)你們也這樣讀讀,體會孤的感受。

(3)解疑(胡興業同學提出的疑問):片的意思是什麼?師:是呀,為什麼寫一片而不是一座呢?

預設:a學生自己爭取解決。

b師引導。進情境詩人由高遠遼闊的黃河,筆鋒一轉,把視角拉下來,遠望,不覺詠出個人接讀第二句。

c如果讀不出片(單薄,小,)的感受,師隨機指導這個學生:再遠些,再遠些看,邊讀邊想象它的樣子。此時,再説你(你們)的理解。指名説或自由説。(師注意捕捉學生的零散感受。(座呢,城比較高大,厚實的感覺。寫片更突出了城的孤,單薄,小。猶如一片小小的樹葉。更加有種悲涼,危險的感覺)

4師:想看看這片城麼?(課件)

5配樂《涼州曲》創設情境:(師語速緩慢地)茫茫戈壁,假如你是戍邊戰士,盛夏驕陽似火,大漠之上(生接讀:一片孤城萬仞山。);秋風颯颯,中秋月掛梢頭,(生接讀:一片孤城萬仞山。);冬夜北風寒,雪花漫天飄(生接讀:一片孤城萬仞山。)。此情此景,身處其中,你感受到了什麼?用一兩個詞説説。(指名説,生:淒涼,蒼涼,寂寞,孤獨)

6小結:前兩句詩,如果説首句帶給我們更多的是黃河的氣勢磅礴和天空的高遠,用一個字壯(板書壯),那麼第二句則更側重的守城戰士環境和內心的描寫,我們也用一個字概括:悲,(板書悲)。這真是壯中有悲,悲中有壯呀!

7自己再讀讀,體會體會這種蕩氣迴腸的感覺。

8個人展示讀。(師再評:我聽出你在突出一和萬,對比讀中,反襯了城的孤單薄和戰士內心的淒涼感。真是用心在讀啊!

過渡:如果説前兩句是畫意,那麼後面的詩情又是什麼呢?

(四)學習三、四句。

1輕聲讀三、四句,有什麼不懂的問題麼?(預設:誰怨誰?何須怨又是什麼意思?)

2解疑。出示ppt

(1)何須什麼意思?

(2)何須怨呢?(不必怨。)誰不必怨誰?(羌笛不必怨楊柳)。

(3)看着大屏幕詩句,學生試着説詩句大意。追問:為什麼不必怨呢?(怨也沒用,無可奈何的感受。)

(4)試着讀出這種感受。

(5)指名讀。

(6)師生評讀。(師隨機評:我還聽出了你的怨憤之情。)説説你為什麼這樣讀?(怨憤朝廷的漠不關心;所以突出春風一詞的朗誦。)

3師:然而,一個何須怨,道出了將士心聲保家為國,(板書:保家為國),表達了他們豁達的胸懷。怎麼讀出這情懷?自由讀指名讀範讀指名讀學生自評。

4回讀全詩:同桌互讀,讀後評議他哪讀的好?展示個人讀大家評議。

5學唱古詩。播放視頻《涼州詞》。

古詩是可以唱的,想唱麼?讓我們唱中表達心中的感受。1遍:輕聲學唱。2遍:自由大聲唱。3遍:起立,加動作,眼神,有滋味的吟唱。(自然課堂呈現熟能成誦的感受。)

(五)課外拓展:師過渡:同學們,還有一首與此題目相同,內容相同,感情相近的詩,但表達將士的情懷直接,更豁達。出示ppt王翰《涼州詞》,相信你們用剛才的方法,一定能很快進入角色的。

1自由讀,找感受。

2小組交流感受或讀出感受。

3小組賽讀。形式自己設計。讀後學生互評,或者老師評議。

4試着比較兩首詩的異同。(可以從題目,作者,詩表達的情懷,內容都是邊塞詩...)這些都要因學生學情而定。也可以提問質疑,師隨機解疑。

王之渙涼州詞優秀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2、通過讀這首古詩,感悟邊關將士悲苦的生活。

教學重點與難點:品讀悟詩情。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板題,解題,讀題

(解題)涼州詞:為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歌)配的唱詞,不是詩題,而是一種曲調名。當時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二、初讀感知

1、出示合作學習要求:

(1)將這首詩讀給同桌聽,要求讀準,讀通。

(2)用自己的話説説這首詩的主要意思。

(3)將自學中不懂的地方標出來或寫下來。

2、學生按要求學習

3、彙報

(1)指名讀文,齊讀課文

(2)用自己的話説説這首詩的主要意思

(3)質疑。

三、賞析

詩的首句抓住自下(遊)向上(遊)、由近及遠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出“黃河遠上白雲間”的動人畫面:洶湧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竟象一條絲帶迤邐飛上雲端。寫得真是神思飛躍,氣象開闊。詩人的另一名句“黃河入海流”,其觀察角度與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雖也寫觀望上游,但視線運動卻又由遠及近,與此句不同。“黃河入海流”和“黃河之水天上來”,同是着意渲染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表現的是動態美。而“黃河遠上白雲間”,方向與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閒遠儀態,表現的是一種靜態美。同時展示了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不愧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出現了塞上孤城,這是此詩主要意象之一,屬於“畫卷”的主體部分。“黃河遠上白雲間”是它遠大的背景,“萬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遠川高山的反襯下,益見此城地勢險要、處境孤危。

第三句忽而一轉,引入羌笛之聲。羌笛所奏乃《折楊柳》曲調,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離愁了。此句系化用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意。折柳贈別的風習在唐時最盛。“楊柳”與離別有更直接的關係。所以,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的笛曲也會觸動離恨。徵人懷着這種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的怨情是強烈的,而以“何須怨”的寬解語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第三句以問語轉出瞭如此濃郁的詩意,末句“春風不度玉門關”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門關”一語入詩也與徵人離思有關。末句正寫邊地苦寒,含蓄着無限的鄉思離情。

四、拓展延伸

1、學生交流背誦其他的邊塞詩(略)

2、教師推介

五、作業:

1、默寫。

2、積累其他的邊塞詩。

王之渙涼州詞優秀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背誦古詩。

2.能借助註釋,結合課文中的圖畫展開聯想,理解詩句意思,感受世人豪放詼諧、視死如歸的曠達和厭惡戰爭的情懷。

3.藉此課的學習,對唐代邊塞詩人及其作品作一些瞭解和積累。

(二)過程與方法:

1、釋題,整體感知。

2、自讀感知,理解詩句

3、再讀感悟,以畫悟情

4、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少年真誠的情懷。

教學重難點

以讀解意,以畫悟情。

教學準備

佈置學生預習,蒐集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以前我們學習了哪些有關送別餞行的詩?這些詩都給你怎樣的感受?那麼,邊塞詩人寫的為戍邊戰士餞行的詩,又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感受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唐代邊塞詩人王翰寫的《涼州詞》(板書課題)

(二)自讀感知,理解詩句

1.自由朗讀,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小組賽讀,看誰把這首詩讀得最準,最流利。

3.自讀理解,藉助課後註釋或結合插圖理解詩句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詩句、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迴指導)

夜光杯:玉製的酒杯。這裏指精美的酒杯。

沙場:戰場。

5.彙報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詩的意思。

(舉起晶瑩的夜光杯,斟滿殷紅的葡萄美酒。正要開懷暢飲,忽然,錚錚的琵琶聲從馬上載來。醉就醉吧,醉卧在戰場上有什麼呢,請不要見笑,從古至今征戰的人有幾個是活着回來的。)

(三)再讀感悟,以畫悟情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想象詩歌描繪的情境。

2.小組內交流,互相説説你所想象的情境。

3.請學生描述情境,引導學生把想象的情境説具體、説生動。

4.再説説從這些情境中,你獲得的新感受。

5.互動交流,教師小結:(這是一首反戰的詩,但它不正面描寫戰爭,卻通過戰爭前飲酒這件事來表達將士厭戰的悲痛情緒。正如《唐詩別裁集》説此詩“故作豪飲之詞,然怨戚已極”。)

(四)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感情朗讀,帶着豪放詼諧、視死如歸的曠達和厭戰的情懷自由朗讀古詩。

2.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3.誦讀古詩。

(五)拓展活動

你還知道哪些邊塞詩人的作品,請讀給大家聽聽。

王之渙涼州詞優秀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本課的兩首古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劉禹錫有關黃河的詩歌。《涼州詞》寫的是邊塞的荒涼,《浪淘沙》寫的是黃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較長。瞭解詩歌的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是本課的學習重點,體會詩人豐富的想象是學習難點。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瞭解詩歌的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3.體會詩人是怎樣展開豐富的想象的。

關鍵處處理:

利用教學課件,直觀演示,理解作者表達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讀、讀出古詩的韻律,加深理解。

教學準備:

教師:錄音機、磁帶、課文插圖等。

學生:按要求預習課文,查閲作者的有關資料。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涼州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剛剛學習了有關長江的文章,同長江的熱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黃河的凝重、悲涼。從古到今,黃河也是詩人們描寫的對象之一,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兩首有關黃河的詩歌。

二、學習《涼州詞》。

1.簡介作者王之渙。

2.解釋題目。

3.初讀課文。播放錄音,範讀。自由練讀,指名朗讀,分男女生朗讀。

4.理解詩意。

(1)分小組合作學習,根據查閲的有關資料,理解詩意。

(2)全班交流,結合學生的交流,引導學生理解詩意。

5.想意境,悟詩情。

(1)自由讀詩歌,思考: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指生讀詩並交流。結合學生的交流,引導學生體會到:這首詩通過描寫邊塞、玉門關的荒涼,表達了作者的孤獨、悲涼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齊讀這首詩。邊讀邊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

7.練習背誦。先自由練習背誦,再指名背誦。

三、誦詩會。

學習夥伴還會背別的古詩,你們也一定行!把自己積累的古詩有感情地背給同學們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2049m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