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交際禮儀文書 >稿件 >

教研員數學優質課競賽評課稿

教研員數學優質課競賽評課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專家、老師:

教研員數學優質課競賽評課稿

上午好!

很榮幸能受到劉老師的委託擔任數學低段評課工作,由於自身對教育、教學理論的積累與理解還不足,對教學方法、模式的實踐與反思還不夠,對課程教材的思考與挖掘還不深,説的不當、不妥之處,請各位專家老師們多多指正,謹代表個人觀點,在此真誠地與大家溝通。

我評課的題目是《觀異曲同工之妙,賞殊途同歸之效》。為什麼用這個題目呢,原於上個月剛聽完劉老師關於同構異構的講座和看到課題時感受,説來14節課,其實就是7組同課異構的呈現。如劉老師所説,同,同一個課題、同一個教學內容、基本一致的教學目標,為着數學教育工作者一個共同的目標:讓孩子們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異,學生之異,教者之異、教學方法手段之異。根據教師特點,各參賽地教研員及參賽學校數學團隊協助教師精心研究教材,潛心鑽研教法和學法,進行了不同的教學設計;根據現場學生實際,參賽教師們在教學中提供給學生充分從事探索學習的機會,幫助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思想和方法。正是有大家的共同付出,才會有近兩天賽課教師們的各顯風采、各具特色。與其説是賽課,不如説是省數學教研室為我們創設的一個極好的研究平台,供在座全省的數學精英們互相學習、研討、交流。

下面我從課堂中兩個方面來觀賞:

聚焦學生:

一、教學情境豐富多彩,學生積極主動、興趣盎然地學數學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積極性,提倡自主學習,學生的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而富有個性的過程。因此,數學教學就應當是最大限度地啟發學生積極地進行數學實踐活動的過程。應讓學生高高興興地進入數學世界,在探索中激起興趣,培養學生健康活潑的個性,創建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從發現中尋求快樂,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體會數學的使用價值及“做”數學的無窮樂趣。7組課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激勵學生主動學習興趣。

1、創設富有趣味性、探索性的情景,激發學生的認識興趣。

創設情境,與往相比,情境創設有以下四個方面的變化:目的變得明確了,重點變得突出了,內容變得更貼近實際了,思維變得有深度了。如:黃老師執教的量一量比一比一課,教學創設魔術情境,激發學生興趣,自然導入新課,魔術棒由短變長,學生依次在身邊找出與之差不多的物體,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學生用身體的某些部位來描述,找出了貼近學生實際的測量標準。學生們參與着表達、思考等數學活動通過更巧妙新穎的形式,引發學生的興趣,誘發學生進一步的積極思維活動。

2、改變例題和練習的呈現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教材已經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課本的數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也貼近兒童的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但這些畢竟是靜止的東西,要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還有很大的欠缺。低年級兒童往往對活動的事物更感興趣,如能把這些靜止的資源活動化,進一步增加它的趣味性,那一定會牢牢地抓住學生的雙眼。如謝老師在教學《四邊形》一課時,在黑板上擺放、移動四個磁扣,引導學生根據磁扣的位置想象圖形,並畫在點子圖上,調動學生對原有認知經驗的回憶,展開想象,感受到這些圖形都是四條線段組成,初步建立四邊形的表象,激發學生對新課學習的興趣。陳老師執教《解決問題》一課時練習拓展解決旅遊情境中出現的問題,學生興趣盎然。

3、學生動手操作體驗,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

在龔老師的課堂上我們看到了在生活中選取的許多學生熟悉物體。如小皮球、魔方、積木、牙膏盒等各種形狀的物體,把它們放在一個袋子裏,四人一袋,學生通過猜一猜、摸一摸的操作體驗進一步加深對新知的認識。這樣一來,既充分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學生再次迅速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當學生倒出袋子裏的東西后,龔老師便又一次利用兒童好玩好動的天性,説:“現在我只給你們看一點點,你們能不能猜出是什麼形狀的?”這樣進一步激起了學生參與操作的熱情,從而達到了使學生真正地參與到學習中的目的。

二、教學過程互動生成,學生經歷體驗、創造性地學數學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我理解的“互動”不僅是指師生間多向、多維的教學活動形式,更強調師生思維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投入與交流,實現“教”與“學”的有機結合,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共同參與的動態生成過程。7組課中,學生除接受學習外,教師都用給了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等活動過程。

1、讓學生經歷數學化的凝聚過程。

“數學化”是指學生從自己數學現實出發,經過教師引導、自我反思,得出有關數學結論的過程,得出數學知識的過程。確實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是與新課程理念“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之上”是一脈相承的。如:萬老師執教的《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在學習了筆算加法、減法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自主探究遷移類推筆算乘法的算理,經歷了乘法豎式的形成過程。總結算法時,用3×2、23×2、123×2引導學生體驗感知:從個位算起,用一位數依次乘多位數的個位、十位、百位,那有千位呢、有萬位呢?連續地追問,引導學生思考,順勢輕鬆地總結出算法。

2、讓學生經歷動作、映象、符號的同構過程。

在黃老師上完解決問題的第一天中午我便收到了尾號是966的一位老師的短信,他説:有人説,如果把一勺鹽放進嘴裏很難嚥下,但是這勺鹽放進一碗湯裏隨這碗美味的湯喝下,就不是那麼難了。朱小龍老師創設“排排隊”這樣一個“情境”引導學生探究“之間”的含義,為解決問題奠定了堅實基礎,非常好。我的回答是同感,通過學生排隊活動讓學生深刻理解在誰和誰之間的含義,當老師要求畫圖有學生將之間的四個圓圈了起來,用符號更直接地表示了對“之間”的理解。

3、讓學生經歷開放的思維過程。

以往的公開課中,常常出現這樣的現象,當教師提出了一個開放性問題,但因為“不放心”,怕學生解決不了問題,拖延教學進度,所以設置種種鋪墊,為學生順利解決問題奠定基礎,呈現出形式一片大好的局面,但是掩蓋了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可能出現的障礙和差異,知識的生成大打折扣。天執教二年級表內乘法《解決問題》一課,較好地把握了開放的尺度和形式,創設出能讓學生開放思維、開放活動的環境,“你能用自己喜歡的圖形表示出2×5+3嗎?”,作為練習中第三個層次,放手讓學生思考,進一步理解解決問題的策略,體驗思維過程。

4、讓學生經歷反思推廣的過程。

陳老師執教分數的簡單計算一課時,先在分數加法計算時引導學生該用什麼方法研究?(提示:在認識幾分之一時藉助了圖形),學生藉助直觀操作學會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法並理解算理積累了經驗,在學生接着研究分數減法運算時,老師又問怎樣研究,學生脱口而出“藉助圖形”,經過再次反思鞏固,後面的1-1/4便迎刃而解了。正如史寧中所説,知識的掌握、積累的經驗,思維的訓練三主面對創新能力的培養同等重要。小學數學教育將轉入更加註重內涵的改革深化階段:其一,注重思考力的培養;其二,注重過程性經驗的積累;其三,注重真正意義上的“理解”。這是四基四能複合思維的要求。

三、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學生思考探究、多元化地學數學

教好小學數學,是要多方思考的。在內容上應該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使數學成為生活數學和社會數學;在功能上應該重視學生全面和諧發展,使數學成為人文數學;在教法上應該加強學生的操作與實踐活動,使數學成為做的數學和實踐數學。本次7組課除了運用了以往的情景教學法、歸納演繹教學法法、模型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等等的運用外,更突出地運用了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數學家華羅庚説過“數缺形時少直覺,形缺數時難入微”。美國數學家斯蒂恩説:如果一個特定的問題可以轉化為一個圖形,那麼思想就整體地把握了問題,並且能創造性地思索問題的解法。數與形是數學教學研究對象的兩個側面,這裏的“數”指數學術語、數學符號、數學公式及用語言文字表現的數量信息和呈現方式;“形”不僅僅指幾何圖形,還包括各類圖像、實物類教學資源等形象材料,以及用這些材料呈現數學信息的方式。我覺得在低年級教學中滲透數形思想猶為重要,使問題由繁化簡,由抽象到具體。應老師執教的三年級上冊《分數的簡單計算》一課體現了數形結合思想其一:數上構形。讓學生通過塗一塗、填一填並展示操作過程,明晰算理引導學生歸納算法。執教二年級上冊《解決問題》一課時體現了數形結合思想其二:“形”中覓“數”,

孩子們手中每人有一張座位示意圖,通過合作研究,把自己的想法在座位示意圖上畫一畫,然後根據所畫的,列出算式求座位數,這樣的處理通過尋找形與數關係,學生思考探究使問題獲解。在教學一年級上冊的《解決問題》數數策略時,兩位教師都將數形結合進行了充分的運用,突顯了數形結合概念的本質:要看到圖形,藉助數看圖形!要看到數,藉助圖形看數!把數學畫出來!把事物量出來!促進了學生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協調發展!溝通了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繫,從複雜的數量關係中凸顯最本質的特徵!

四、教學評價科學準確,學生信心十足、可持續地學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評價應以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和成效,更要關注他們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和以往的課堂評價相比,7組課堂體現了以下三個特點:

1、堅持生本觀。從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出發,注重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情感體驗,注重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和主體作用的發揮,尊重要人格和個性,鼓勵發現、探究與質疑,以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體現開發性。提倡創新,鼓勵個性化。

3、堅持了可行性。評價可觀察、可感受、可操作。錢老師在課堂小結設計意圖中説到讓每一節課的小結成學生一個小小的成長檔案,可見,每一個環節都要為學生可持續發展服務。

具體從以下幾個方實施:

1、抓住“點滴”及時評價。

隨時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與反應,及時給予必要的、適當的、鼓勵性的評價,儘量做到“時時有評價,事事有評價,人人有評價”。如:張紅豔老師課堂上有“你真會觀察”、一組聲音最響亮、你是第一個發言的、你是勇敢的小組長

等等及時的評價,一堂課下來,學生在鼓勵、欣賞中度過,不知不覺間就產生了一種愛數學的內驅力。

2、以人為本“延遲”評價。

《課標》指出,教師應允許學生第二次作答。這種“推遲判斷”淡化評價的甄別功能,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感受到獲得成功的喜悦,從而激發新的學習動力。如:鄂州鍾楨老師對孩子的評價:“?再給一個機會,慢慢説”。通過延遲評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與熱情,使學生巧妙地避開了尷尬,重塑對學習數學的信心和興趣,使這類學生在今後的數學學習中表現出一種更積極的心態。

3、關注“差異”合理評價

如這樣的評價精闢恰當、針對性強,不僅關注了學生的個性差異,維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充滿了人文關懷,而且啟發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明確了一種做學問的態度,對今後的學習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4、培養“習慣”巧用評價

英國教育家洛克説:“習慣一旦養成之後,便用不着藉助記憶,很容易很自然地就能發生作用了。”課堂評價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和養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謝老師對傾聽習慣評價(傾聽裏有學問)、肖嵐老師對合作有序習慣的評價等等。

教學中通過巧妙地運用評價,學生在受到激勵的同時,不知不覺就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聚焦教師:

一、教學氛圍和諧愉悦,教師努力關注尊重每一個孩子

師生之間只有處於一種平等、信任、理解的狀態,才能營造出和諧愉悦的教學氛圍,才會有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本次賽課中教師們都應以飽滿的熱情,良好的情緒和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個學生,同時也注重了教學的藝術性,充分施展自己獨特的個性和才能,創造出生動、和諧、多采的教學情境和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以此來激發並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如:讓孩子直呼姓名拉近距離、以孩子為榜樣、請坐在最後的孩子來説,還有尾數077襄陽市谷城發信息説到的楊豔老師語言柔和、清新、瞭解學生身心發展,在課中和孩子們一起跳舞,不僅調解了學生疲勞感,而且與本節知識緊緊地連在一起,非常好。

二、教學對象面向全體,教師努力有效指導每一個孩子

素質教育的宗旨要求我們面向全體學生,本次7組課中較多地改變了以往“灌輸式”課堂教學方式,通過小組合作研究,擴大學生參與面,增加學生各方面的知識。如:肖老師執教的量一量、比一比一課,讓孩子們真正參與到測量、描述、驗證中來,小組分工合作、組織有序,

測量時及時指導不規範的操作方法,學生彙報時肖老師認真傾聽每個小組、每個孩子的測量結果,驗證時5人排成排,20人肩並肩,一起體會測量的'本質。那一幕幕布場景還浮現在腦海之中,我想這正是綜合與實踐課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活動,教師把握住問題的本質,引導學生思考,幫助學生整理清楚解決問題的思路,指導學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的最好表現。

三、教學資源豐實有效,教師努力創造適合每一個孩子

“以人為本,張揚個性”這是新課標的靈魂所在。教學資源豐實有效應該是指對學習材料、時間、空間的充分保障。教學資源有靜態與動態之分,靜態表現為教材中的學習材料和與知識相關的學科整合。我們欣喜的看到大家從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轉變,深入挖掘教材的優點進行有效和合理運用。

1、變靜為動。以動促使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數學學習。多媒體的輔助。

2、變一為多。根據教材提供的學習材料,結合學生實際,開發課堂教學的有效學習材料,引導學生在一系列的材料中自己去感悟、去體驗,進而抽象知識,發展數學思維。如(環保、安全)再來看動態表現,動態表現重點談談老師們對靈活運用錯誤資源呈現。

1、化弊為利,順勢激發學生的思辨能力。讓學生用現有的經驗自己去感知、發現、總結。

2、自主糾錯,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當學生出錯時,不輕易否定答案,尊重學生的思維成果,與學生經歷挫折,不斷鼓勵,讓每個學生都能自始自終地參與學習整個過程,感受學習的快樂。

3、引導評錯,加強學生的真情體驗。

4、主動誘錯,引發學生的探究慾望。楊老師在托馬斯火車遊戲中。

5、有意展錯,增強學生的自省能力。顯然,教學資源的運用,對孩子的傾聽能力、表達能力、反思能力等等有了進一步的加強,這樣一個真實的過程有利有個體差異的孩子在互動中揚長避短。

四、教學環節精心預設,教師努力駕馭引領每一個孩子

如果説課堂教學是一出舞台劇的話,那麼課前的精心預設就是劇本的創作,沒有好劇本,演員難以演得精彩。教學過程就好比是導演和演員的創作,課堂上的生成就像導演和演員的靈感.靈感來了就得好好地抓住,否則會稍縱即逝。在7組教師的教學設計中看到荊州市楊豔老師和恩施市謝運芝老師已經從文字上已經體現出來,相信老師們課前都有充分的準備。因為我們看到課堂上教師能及時地抓住學生有價值的生成,調整預設好的教學環節,使預設得到昇華,使課堂更加精彩。突出在對學生方法多樣化的把控方面以及對探索時出現認知衝突的引領。如:咸寧市劉勇華老師引領學生經歷探索長方形的特徵的過程中,耐心地傾聽孩子的發言,用操作、反問、對比等方式靈活處理生成的問題,進一步讓學生感知長方形四個角都是直角的本質。

以上是我從聚焦學生、教師兩個層面觀賞本次競賽的亮點,當然觀摩此次活動也帶給我一些思考:

1、我們説創設情境是為了營造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可是有些課感覺是為了情境而情境,為了讓數學課與情境融合,設計了較長的過渡語及場景描述佔用了時間導致教學任務難以完成。

2、低段數學應考慮學生知識起點、認知特點設計練習,做到練習合理、坡度適宜,突出重難點,注重基礎知識的鞏固,不反對拓展多樣化,但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而定。

3、靈動的課堂最精彩的是課堂的生成,遺憾的是我們的老師由於受完成教學任的影響,對精彩不予理會,可這恰恰是突破重難點、掃除易錯點的好機會,希望我們要珍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jiliyi/gaojian/zgdl3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