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交際禮儀文書 >稿件 >

長方體和正方體評課稿

長方體和正方體評課稿

長方體和正方體評課稿1

首先感謝縣教研室為我們搭建了這個平台,能和這麼多優秀老師們一起交流、學習,我感到很高興。下面我就陳秀梅老師執教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談幾點我個人粗淺的看法,如有不妥之處,請各位領導和老師們指正。

陳老師能夠合理運用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 能夠為學生創設獨立思考,自我體驗,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情境,整個教學過程條理清晰,層次分明,總體呈現四大特點:

一、 準確把握目標,體現新課標理念

本課有3個教學目標:

1、經歷觀察、交流、歸納等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徵的過程。

2、知道長方體、正方體各部分名稱,瞭解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3、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在總結和歸納長方體、正方體特徵及關係的過程中,獲得積極的學習體驗。

陳老師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時根據學生認知的特點和教學要求,給出學生要探究的目標,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有的放矢地進行探究,讓學生通過觸摸、觀察,比較、思考、討論、整合,先在小組內達成共識,小組代表回報,最後總結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讓每位學生都能通過有效地合作學習,瞭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以及它們關係。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達成共識、歸納總結”的數學學習方式。既培養了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又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體驗成功的喜悦。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民主、平等、寬鬆、愉快的氛圍中完成了3個教學目標。彰顯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的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二、教學思路清晰,重、難點突出

本節課教學內容包括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各部分的名稱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聯繫。

數學本身是枯燥的,陳老師呢,是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讓學生欣賞生活中的圖形美,意識到數學源於生活,激發學生熱愛生活,喜愛數學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中,陳老師是按照:整體感知---初步認識——深入理解——熟練掌握的順序進行教學的。

1,整體感知:在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之前,先讓學生説説自己對長方體,正方體有哪些認識,在讓每個學生從學具中拿出長方體、正方體舉起來讓大家互相看一看,使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有一個外觀上的認識。

2、初步認識,通過觸摸、觀察,交流達到認識其各部分名稱,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

3、深入理解:讓學生同桌共同探討正方體的特徵,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利用探究正方體的方法自主探究長方體的特徵,並及時利用多媒體演示進行點撥,幫學生更直觀的認識到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等,稜按長、寬、高可分為三組,每組的四條稜相等。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使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了一個進一步的認識。

4、熟練掌握:通過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比較,歸納出這兩個立體圖形之間的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使學生更深層次的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整個教學環節緊湊,過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過渡自然。後兩個環節看書質疑和全課小結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了梳理,整合、歸納。使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尤為突出。

三、合理運用課件,輔助課堂教學

多媒體教學是當今課堂教學的熱點之一,合理運用多媒體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否則它就是一個花架子。多如:認識長方體的特徵時,陳老師用多媒體演示,通過大屏幕展現給學生,讓學生更直觀的去發現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等,12條稜按長寬高分為三組,每組的4條稜完全相等,同時向學生傳遞了“比一比”這樣一種探究方式。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關係時,陳老師巧妙地運用多媒體把一個具有一組對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慢慢變成正方體,讓學生通過演示發現當長方體的長、寬、高相等時,就變成了正方體,使學生體會到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既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可謂是一舉兩得。

四、練習設計體現針對性、層次性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練習作為學生的一項經常性的實踐活動,它不僅是鞏固知識、運用知識的手段,而且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和能力培養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對練習題的設計,要有利於學生自我建構數學知識,有利於拓展學生的思維。陳老師根據本節課的知識點設計了這樣的練習:首先讓學生通過判斷對錯,使學生更科學地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各部分的名稱,通過填空鞏固並加深了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認識。第二題既讓學生,又為以後求長方體表面積和體積打下基礎。第三題,較第二題難一些,讓學生通過部分數據想出與之有關的數據,抽象出立體圖形的空間概念。整個練習設計由易到難,體現了練習設計的針對性和層次性。起到掌握重點、突破難點的作用。一點點延伸,一步步提高,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

整體感知這節課值得學習的地方很多,但再好的課在細節上也有需要改進的細節:

1、在教學中,本來估計學生對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等,12條稜分為3組,每組的4條稜完全相等認識不到,老師再發揮多媒體優勢,對學生進行適時點撥。但是,課上學生偏偏完全説出來了,這時老師再用多媒體演示就顯得蒼白無力了。老師這時要進一步讓學生説出是怎樣知道這些特徵的,充分發現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和研究問題的片面性。適時地告訴學生只憑猜測或者看就對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下結論是不科學的,任何一個結論都是要通過反覆驗證的,在這個問題上可以讓學生利用直尺或三角板量一量方法去驗證,老師再用多媒體演示,讓學生知道驗證一個結論還可以用比一比的方法,這樣就使學生更直觀的,準確地認識到: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等,12條稜按長、寬、高分為3組,每組的4條稜完全相等。再給長方體的特徵下結論就比較嚴密了。

2、對集合圈的處理上,如果能讓學生説出長方體包含正方體,用一個大集合圈表示長方體時,就可以在這個大集合圈內,畫一個小集合圈表示正方體。就更能體現關注學生探究過程教育理念。

3、在處理“有三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一定是正方體”這一判斷題的處理上,學生無從考慮時,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思考當三個面是相鄰的面時其他三個面就是和他們相對的面也是正方形,那麼這個圖形就是正方體。如果有一組是相對的面,另一個面相對的面也是正方形,剩下的一組對面一定正方形,既幫學生認識到三個面是正方形的本質,又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4、關注學生不是隻停留在關注他們學習知識上,更要時時刻刻關注孩子性格、品質的培養。在小組彙報這一環節上,有一女生作為小組代表對正方體特徵的彙報時,孩子因為緊張説錯答案,而另一組有一男生又急於糾錯,造成這個女生更緊張。老師要對男生説咱們一起聽完同學的彙報好嗎,向學生傳遞學會傾聽是對發言者最起碼的尊重。同時鼓勵那個女生大膽發言。這樣就可同時保護兩個孩子的自尊心,對孩子今後形成一種充滿自信,尊重他人的良好品格具有積極意義。

長方體和正方體評課稿2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這一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的體積的概念,長方體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基礎上學習的。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在今後的生產和生活中實際測量和計算一些物體的體積,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到知識來源於實踐、用於實踐的道理,學習一些研究問題的方法。並且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義。聽了郎老師執教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一課,深受啟發。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亮點:

一、重視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探究過程。

究竟長方體的體積與長、寬、高有什麼定量關係呢?郎老師安排了操作活動,引導學生用小正方體擺4個不同的長方體,並藉助多媒體課件逐一展示每個長方體,要求學生記錄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體積等有關數據,通過觀察、分析,發現長方體體積與長、寬、高的關係,逐步歸納得出計算方法。這一過程都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探究的過程,而不是教師的簡單説教。

二、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

郎老師展示出6個大小不同的長方體,引導學生觀察、發現長、寬、高與體積的關係的過程,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過程。老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長、寬、高與體積的關係,讓學生髮現規律:長方體的體積正好是它們長、寬、高的乘積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過程。老師引導學生用稜長為1釐米的小正方體擺不同的長方體的過程,是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老師引導學生練習的過程,是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過程。在這一系列的探索活動中,學生通過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發散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策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重視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

脱離生活的數學,把數學知識的學習與學生身邊的事物割裂開來,既不利於學生理解抽象概括的數學知識,又無法讓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意義。老師把算字典的體積貫穿課的始終。在課後練習中“一個長方體木箱長5分米,寬和高都是0.4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在課程接近尾聲之時,老師始終沒有忘記讓學生再次感受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是解決我們身邊的一些實際問題,我們學習了它,就應該把它運用到生活中。通過聯繫實際,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應用所學的知識。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激發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的興趣。

四、重視反饋糾正。

反饋糾正是改善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老師在教學中反饋形式多種多樣,隨堂提問、課堂交流、佈置練習等反饋及時,糾正有力。反饋面較廣,反饋角度多方面,有效地防止了學生知識缺陷的積累,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總之,這節課充分體現了老師先進的教學理念和高超的教學藝術,充分體現老師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過程,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和借鑑。當然,藝無止境,教學尤其如此,針對這堂課,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還需再繼續探究,以達更好的教學效果呢?

1、時間分配不合理,前鬆後緊。我認為複習的內容太多,如辨認老師列舉的這些物體哪些是長方體?哪些是正方體?對五年級學生而言,這太簡單了,本節課無需複習。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與容積單位與本節課聯繫不緊密,也無需複習。教師應該在這裏爭取時間,讓學生探究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留有更多的時間與空間。

2、教師處處注重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但有些地方流於形式,沒有落到實處。如教師引導學生探索如何計算正方體的體積時,先提示學生正方體長、寬、高相等,再分小組討論如何計算正方體的體積?所以學生不到一分鐘就討論好了,正方體的體積=稜長×稜長×稜長。我認為教師應該大膽放手,少提示,讓學生的討論實現學生的動手操作、互幫互助、自主探究、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代替老師的講授和按照固定模式的指引,真正將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成就感”還給學生。

長方體和正方體評課稿3

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計算這一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的概念,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基礎上學習的。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在今後的生產和生活中實際測量和計算一些物體的體積,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到知識來源於實踐、用於實踐的道理,學習一些研究問題的方法。並且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義。聽了馮教導執教的《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計算》一課,深受啟發。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亮點:

一、重視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探究過程。

究竟長方體的體積與長、寬、高有什麼定量關係呢?馮老師安排了操作活動,引導學生用小正方體擺4個不同的長方體,並藉助多媒體課件逐一展示每個長方體,要求學生記錄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體積等有關數據,通過觀察、分析,發現長方體體積與長、寬、高的關係,逐步歸納得出計算方法。這一過程都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探究的過程,而不是教師的簡單説教。

二、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

馮老師展示出6個大小不同的長方體,引導學生觀察、發現長、寬、高與體積的關係的過程,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過程。馮老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長、寬、高與體積的關係,讓學生髮現規律:長方體的體積正好是它們長、寬、高的乘積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過程。馮老師引導學生用稜長為1釐米的小正方體擺不同的長方體的過程,是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馮老師引導學生練習的過程,是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過程。在這一系列的探索活動中,學生通過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發散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策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重視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

脱離生活的數學,把數學知識的學習與學生身邊的事物割裂開來,既不利於學生理解抽象概括的數學知識,又無法讓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意義。韓老師把算字典的體積貫穿課的始終。在課後練習中“一個長方體木箱長5分米,寬和高都是0.4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在課程接近尾聲之時,馮老師始終沒有忘記讓學生再次感受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是解決我們身邊的一些實際問題,我們學習了它,就應該把它運用到生活中。通過聯繫實際,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應用所學的知識。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激發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的興趣。

四、重視反饋糾正。

反饋糾正是改善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馮老師在教學中反饋形式多種多樣,隨堂提問、課堂交流、佈置練習等反饋及時,糾正有力。反饋面較廣,反饋角度多方面,有效地防止了學生知識缺陷的積累,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總之,這節課充分體現了韓老師先進的教學理念和高超的教學藝術,充分體現馮老師追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過程,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和借鑑。當然,藝無止境,教學尤其如此,針對這堂課,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還需再繼續探究,以達更好的教學效果呢?

1、時間分配不合理,前鬆後緊。我認為複習的內容太多,如辨認老師列舉的這些物體哪些是長方體?哪些是正方體?對五年級學生而言,這太簡單了,本節課無需複習。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與容積單位與本節課聯繫不緊密,也無需複習。教師應該在這裏爭取時間,讓學生探究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留有更多的時間與空間。

2、教師處處注重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但有些地方流於形式,沒有落到實處。如教師引導學生探索如何計算正方體的體積時,先提示學生正方體長、寬、高相等,再分小組討論如何計算正方體的體積?所以學生不到一分鐘就討論好了,正方體的體積=稜長×稜長×稜長。我認為教師應該大膽放手,少提示,讓學生的討論實現學生的動手操作、互幫互助、自主探究、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代替老師的講授和按照固定模式的指引,真正將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成就感”還給學生。

長方體和正方體評課稿4

長方體和正方體是小學數學立體幾何中的基本圖形,所以新授課也好,練習課也罷,都是數學教師們熟悉的平淡無奇的內容,上過這一內容的老師很多都可能會有這樣的感覺:老套、機械,難以上出新意。聽了這次觀摩,我有幸欣賞到了劉老師執教的一節《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練習課,收穫良多。原來練習課也可以上出濃厚的課改氣息,上出新意。

一、教學要具備勇氣。

曾經有很多次外出聽課的機會,也聆聽過很多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展示”,但是思前想後,就是想不出有哪位優秀教師上過哪一節練習課給我們看。課改行進到今天,我們越來越迫切地需要解決公開課與家常課的“兩張臉”現象。一位朋友曾這樣調侃聽到的“教學展示課”:如果真去學習他們的上法,恐怕期末考試結束之後學生就要考砸了。如此可見一些公開課表面的浮華是多麼地背離隨堂教學的實際。

“真的很佩服劉延革老師的勇氣和智慧!她敢在這樣的大會上上練習課,還能上得如此精彩!”這是一位聽課者發出的感慨,也是我內心真實的想法。如果説以前對練習課的教學深感頭痛的話,那麼在聆聽了劉老師的教學風采之後,我不僅從心裏發出一種感慨,原來練習課也可以上得如此精彩。

“家常課”、“公開課”本就為一家,我們要有一種挑戰的勇氣,挑戰練習課、挑戰家常課,以此拉近“家常課”與“公開課”的距離,用研究公開課的心態去研究家常課,用隨堂課的基礎性、紮實性來衡量公開課,兩者相輔相成,讓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牢固掌握新知的主陣地。

二、教師要善“啃題目”。

“一個正方體的稜長之和是72分米,它的稜長是多少?”“怎麼列式?為什麼除以12?知道稜長又可以求什麼?”這是本堂課的第一道練習以及由此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學生在做這道題目時需要回憶正方體稜的特徵以及稜長總和的計算公式,在回答問題時需要掌握的是正方體面的特徵以及表面積和體積的計算公式,這不正是本課需要學生達到的目標之一嗎?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劉老師的課堂提問,巧妙地將正方體的知識複習融入一道簡單的練習之中,看似平常卻極不平常,以一題而複習一片,以一斑而窺全豹,那是大師的藝術,是無痕的教學。反思我自已的練習課教學,難免出現一些單純的做一做、説一説,略微上升一些美其名曰“小組交流”,脱離了具體的問題情境,知識的複習似乎還是空中樓閣的二次構建,這樣笨拙的設計怎能吸引學生的興趣,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又怎能高效得了?

三、數學要充盈想象。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需要想象,沒有想象的數學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立體幾何知識的學習如果有想象的陪伴,學生將不再變得孤單。這節《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練習課,可以説處處流淌着想象的思潮,時時營造着學生主體想象的家園。你瞧,劉老師從教學正方體到教學長方體的過渡語:“將這個長方體長高,長高到10分米,你還能求出它的表面積嗎?”從特殊長方體到一般長方體的過渡語是:“如果再將這個長方體長高到20分米,長胖到10分米,它又變成了什麼圖形?”“如果要給這種形狀的長方體櫃子刷漆,你能求出刷漆的面積嗎?”一句話,又將學生的數學思維帶到了更為真實的生活情景中。

除此之外,在給櫃子刷漆的問題上,學生的算法交流更是一種想象力、理解力的高密度的訓練。在一節練習課上,學生能夠如此積極主動地進行想象與思維,學習的'效果還能不高嗎?

四、課堂要展現真實。

1、真實生成。“你能到前面來講給大家聽嗎?你是怎樣想的?”這樣的語言在大師們的課堂教學中隨處可見。去掉語法結構上的規則,這些話留下的不僅是學生真實的思維現狀,真實的知識生成過程,更有對學生的主體認可和濃濃的人性關懷。教師所要做的,就是用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一對善於傾聽的耳朵,去捕捉學生思維中隨時產生的可供利用的教學資源,去促進學生的思維不斷地向前湧動。綜觀劉老師的課,沒有知識的生拉硬拽,只有知識的真實生成,而這種真實生成的課堂帶來的將是學生對知識的真實掌握、能力的真實提升。

2、真實媒體。現代化教學媒體的出現給數學教學提供了異常廣闊的背景,課改之初,多媒體就曾像一股旋風般向課堂席捲而來。現在,多媒體的使用漸漸降温,大家又開始追求一種更加簡約的課堂。可敬的是,劉延革老師沒有在用不用現代化教學媒體的問題上追隨“流行風”,而是恰當地運用了多媒體,且用出了“數學味”,用出了“實效性”。

請看,這邊鼠標輕輕一點,大屏幕上原來的正方體慢慢長高,然後拉長,漸變成為一個長方體。第二次,一個個長8分米、寬6分米、高2.5分米的長方體木塊依次疊放,出現在長20分米、寬10分米、高6分米的長方體櫃子之中,學生們清晰地看到了空隙部分已經無法再容下這樣的小木塊了。再換一種擺法,空隙更小,放得木塊更多。學生在多媒體的直觀演示之下感性地理解了最佳的擺放方案。

在劉老師的這個數學課件中,沒有紛繁複雜的構成,沒有色彩絢麗的視覺衝擊,有的只是白色的屏幕、黑色的線條,有的只是可以變化的長方體與正方體所組成純粹的數學世界。在這麼大的活動中這樣利用多媒體給數學教學服務,是否會給我們一些思考呢?

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研員,劉延革老師告訴我們的不僅是她對課改的深刻領悟,對數學教學的深入思考,還有在歲月打磨中沉澱下來的寶貴的教學機智。數學課堂應成為學生想象的家園,這只是本人從劉老師的這堂課中收穫到的一點小小的感觸。

長方體和正方體評課稿5

一、 真正體現以生為本。

概念課的教學,老師往往通過簡單的講解讓學生掌握此種概念。這是一種靜態呈現知識的方式,不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能力。但本節課中,方老師緊扣體驗式學習主題,創建情境,通過兩次小組活動,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究,引導學生在動態的學習中感悟知識的生成,從而在過程中獲得積極的體驗,並積極思考。整節課中,老師沒有強加給學生知識,真正體現了以生為本。

二、 利用白板助力數學課堂。

白板的使用是方老師本節課的一大亮點。在教學時,教師利用拖拽、蒙層、克隆、旋轉等功能,展示了長方體的面、稜的特點,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把靜態的數學知識動態地展現給學生,提高學生學習內驅力。

三、 製作模型,訓練能力。

方老師創設了製作長方體框架的活動。學生在製作過程中,通過選擇方案,動手操作,再次加深了對長方體基本特徵的理解,也得出了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這一結論。對正方體的學習也就變得簡單起來,加深了知識間的聯繫。

長方體和正方體評課稿6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評課稿: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課改就是改課,是關乎學生成長、關乎家庭幸福、關乎國家和民族前途與命運的大事,這樣説似乎並不為過。課改既然這麼重要,那就應該腳踏實地,求真務實。

對於先學後教和以學定教,我舉雙手贊成。但是,如果慌不擇路、盲目追風,或者牽強附會地生出一個什麼教學模式來強令所有學科的所有內容生搬硬套,難免會弄出邯鄲學步和東施效顰的笑話來。筆者對此現狀實不敢恭維。就像穿衣戴帽一樣,總不能要求男女老少、高低胖瘦、不同氣質、不同角色的人們都穿上同樣尺寸的衣服,戴上同樣大小的帽子吧?

合適的才是最好的,自己創出的方法用起來才會得心應手。

為此,一年來,筆者根據自己多年從事小學高段數學課改的體會,對小學數學的課改進行了一些思考與嘗試,摸索出一個適合小學高段數學教學和本人特點的教學模式來,並取名;三試;教學模式。

現以北師版五年級數學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教學例談如下:

一、生成問題,嘗試解決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教師呈現第一幅積木圖,引導學生獲取數學信息,提出自己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並嘗試解決。

生:這是一個長方體,每排有4個方塊,每層有3排,一共有2層。我想知道一共用了多少個方塊。

師:那就請大家先想一想到底該怎麼算?

學生搭積木,獨立思考,手腦並用,顯得既積極又熱情。教師巡視學情,從中發現問題與多樣化解法。

學生在組內相互交流時,學困生可以請教他人,初步求得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讀書發現,嘗試講解

富蘭克林説:;讀書使人充實,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這時,教師請學生認真看書學習。在研讀課文的過程中,不同的學生有了不同的發現與收穫,準備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教師組織全班交流,同時鼓勵多樣化解法,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

生1:我認為可以橫着把這個大長方體切成3片,每片有4;2=8(個)方塊,3片就有8;3=24(個)方塊,列式為4;2;3=24(個)。

生2:我的方法是把大長方體豎着切成4片,每片有3;2=6(個)方塊,4片就有6;4=24(個)方塊,列式為3;2;4=24(個)。

生3:我把大長方體平切成2層,每層有4;3=12(個)方塊,2層就有12;2=24(個)方塊,列式為4;3;2=24(個)。

教師引導學生對每種解法做出肯定性評價,並且引生得出:長方體體積=長;寬;高。

教師呈現第二幅積木圖,引生髮現這是一個正方體,長寬高都有4個方塊,不論怎麼切都是4;4;4=64(個)方塊。由此得出:正方體體積=稜長;稜長;稜長。

教師呈現第三幅積木圖,引生進行比較與計算,由此發現:長(正)方體體積=底面積;高。

三、達標測評,嘗試運用

學以致用,人盡皆知。數學的價值就在於運用。

現在可以請學生獨立運用這節課學到的知識解決課後練一練中的全部問題。

引導學生參與全班交流,充分講解自己的思考方法,探索多樣化的解題方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了數學的價值。

口比手快腦更快。;三試;教學模式省去了滿屋子的小黑板,減少了無效的重複展示,首腦並用,求真務實。原本要用兩課時才能完成的長(正)方體體積的教學內容,這次只用了一課時就全部完成,可謂高效低耗了,而且先學後教,當堂訓練,不加預習,不留作業,人人能講,銘刻在心。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先學後教是理念而不是枷鎖。課改需要百花齊放,不拘一格。能夠創出適合自己的模式,做起來才會輕車熟路,得心應手,事半而功倍

長方體和正方體評課稿7

一、聯繫實際生活,解決實際問題;加強實際操作,發展空間觀念。

體積對學生來説是一個新概念,由認識平面圖形到認識立體圖形,從二維空間到三維空間,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重大的發展。然而此時,學生對立體的空間觀念還很模糊,潘老師特別注意到加強實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學生的動手操作,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加深對長方體計算公式的理解。在推導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時,鼓動學生大膽猜想長方體的體積與長、寬、高有關;與底面積有關然後是帶領學生再次驗證猜測,最後大家自己得出結論:

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在教學完長方體的計算公式後,繼續啟發學生根據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係,聯繫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引導學生自己推導出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

通過實際觀察、製作、拆拼等活動,學生清楚地理解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的來源,並能夠根據所給的已知條件正確地計算有關圖形的體積。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小組合作交流,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在新的教育觀念的指導下,潘老師在課中大膽地實踐,採用小組合作交流,給學生最大限度參與學習的機會,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數學實踐活動,經歷了數學知識的發生、形成過程,掌握了數學建模方法。老師能夠靈活地轉換教學,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在發現—驗證—解釋中體會數學,探究知識。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主動參與、積極活動的熱情令我為之感動,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也就達到了,因為它不僅僅讓學生學會了一種知識,還讓學生培養了主動參與的意識,增進了師生、同伴之間的情感交流,提高了實際操作能力,並從活動中形成了數學意識,學會了創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jiliyi/gaojian/xqrr4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