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高中作文 >高考作文 >

2017高考滿分作文大全

2017高考滿分作文大全

2017高考作文題目:

2017高考滿分作文大全

閲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2、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

3、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4、受光於庭户見一堂,受光於天下照四方(魏源)

5、必須敢於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説,敢做,敢當(魯迅)

6、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無數名句化育後世。讀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樣的感觸與思考?請以其中兩三句為基礎確認立意,併合理引用。寫一篇文章,要求自選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少於800字。

滿分作文:

不知過去,無以圖將來

我們每個人從出生就披上了一面國旗,不管你是否認同,但你都要去面對。正如魯迅先生所言:必須敢於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説,敢做,敢當。我認為,不知過去,無以圖將來。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淚。“過去”這個詞眼似乎在我們當下人們的心中很遙遠,而我們對金錢的追逐,對名利的渴求充斥着這個世界。反而應該對歷史和過去認真回望,沒有去做,更為可悲的是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不再回味。銀屏和直播充斥着滿眼的荒蕪和兇殺,各樣的娛樂和花邊新聞成為了我們的生活主軸。有人對劉胡蘭、王二小的英雄事蹟不再回味,有人已經麻木地正在數典忘祖,奔跑到了異國叫囂他國空氣清新。這不再是崇洋媚外,這是赤裸裸地喪失中國人的國格,讓世人嗤笑。有位戲子的婚事鬧劇奇蹟般地刷爆了朋友圈,這是為什麼?我們國人的傳統基因正在丟失和消減。

由此,我想到了列寧同志曾説過這樣一句話:忘記歷史就意味着背叛。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中國大一統的歷史未曾中斷的一個事實證明了我們的文字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也可以説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我們在浩渺的歷史長河中每時每刻都能讀懂中國傳統文化五千年的輝煌,漢唐雄風都在傳唱着歷史強音。新中國的建立,讓中國人推倒三座大山,翻身做主人。憶往昔,我們中國人氣勢磅礴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國夢,世界的夢。我們在正視歷史的同時,暢想未來,一帶一路的偉大倡議讓世界在中國睜大了眼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國人自鴉片戰爭以來,特別是“十四年抗戰”就是一曲全民族的可歌可泣的抗爭史、奮鬥史。在新時期,我們正在懷揣中國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依法治國,深化改革。正當我們在感慨萬千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們的傳統繼承和發揚方面走出了中國特色。我們的“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我們的傳統經典作品出版和閲讀在逐年攀升,我們的傳統國學熱潮正在全球興辦孔子學院中播撒,我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文化自強正在邁上史無前例的一個好時節……

毛主席説過,未來是我們的,是七八點鐘的太陽。作為我們的青年人就更應該學好歷史,要有責任感、使命感,為國家為集體為個人都要交一份滿意的人生答卷。

格局與擔當

假如生活是一條河流,願你是一葉執著向前的小舟;假如生活是一葉小舟,願你是個風雨無阻的水手。

在庭户之中只能見斗室,而於天地間自然眼界寬廣,這是格局;魯迅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敢言敢作敢當,為同仁吶喊,為革命鼓與呼,這是擔當。

格局大小,影響眼界之寬窄;不同的眼界,擔負不同的責任。魯迅説:“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這是何等境界!格局就是無盡的遠方,穿過重重阻礙,身負家國天下。擔當是為了無數的人們的福祉不斷求索,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格局有大有小,根植於一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格局大者,為國為民為天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一個大我;格局小者,為已為私為小我,也許無可指摘,但不可沾沾自喜。自古士人秉持“為天地立心,為往聖繼絕學,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的立身哲學,中華民族的“脊樑”何等氣魄!他們有為民請命肝腦塗地者,有馳騁沙場馬革裹屍還,有身處異域不改氣節者,有面對利誘勢逼不改初衷者,有為官一方與民同樂者,有著書立説延續中華文脈者,有壯烈激烈慷慨赴死者……他們的名字、事蹟如崑崙偉岸,如大海浩浩。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吾將上下而求索”,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岳飛“八千里路雲和月”,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這些格言詮釋什麼是格局,什麼是大我。

責任擔當,在其位謀其政,盡心竭力。魯迅面對萬馬齊喑、風聲鶴唳的局面,團結文化戰線上志同道合人士,用筆作武器,敢於揭弊;也勇於解剖自己,對國民劣根性而痛,揭開傷疤以引起療救的注意。這就是擔當。有人批判現如今中國大學培養出來的是一些“精緻利己主義者”。精緻利己主義,缺乏必要的責任擔當,沾染了太多的`功利主義、實用主義。錢理羣教授指出真正的精英要有自我的承擔,要有對自己職業的承擔,要有對國家、民族、社會、人類的承擔。我們不會忘記“耶魯哥”秦玥飛不計個人得失紮根農村,做一個村官;不會忘記遠赴非洲抗擊埃博拉病毒的醫務工作者,盡國際人道主義救援;不會忘記中國維和人員奔赴戰亂國家的戰場一線,用行動爭取和平;不會忘記屠呦呦研製出青蒿素,幾十年內無償提供給貧困國家而不計個人報酬……

扎克伯格在回到母校演講時説,FACEBOOK有志創造一個人人都有使命感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人類就是命運共同體,氣候變化與你我相關,基因組全球共享為治癒某些病症提供契機。中國致力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一個大國立於民族之林,也離不開格局和擔當。

中國天機

名句之所以成為名句,是因為它包含了人生至理。中國名句,背後往往還暗藏了天地玄機,是為天機。所以如此,全因中國文化,不僅注意體察人情世故,還注意參悟天地之道。

這些參悟天地之道的聖哲,窺破了天機之後,留下的法語金言,吾輩若能領悟一二,真真受用無窮。

窺破天機一:法天則地

天垂象,聖人則之,中國文化由此產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出自《易經》的這句名言,是説:上天的運行之象,剛健運轉不息,君子進德修業,應效仿天地之道,剛健有為、自強不息。

這裏面暗藏的玄機是:天地的運行有它的法則,一個人的行事作為,一定要觀天之道,執天之行。

人性若不合乎天性,就會變異、退化和扭曲。順應天道的人生,方顯剛健、中正、純粹。

你要達到莊子所説的“逍遙遊”境界,你得先做到“無己”、“無待”,“乘天地之正”——一切完全順應自然。

庖丁解牛之所以能做到遊刃有餘,是因為他遵循瞭解牛的規律:批大隙導大窾,因其固然;郭橐駝種樹,就是讓樹靜靜地生長,儘可能少的去擾動,去幹涉,甚至去過多養護……

窺破天機二:返璞歸真

有一種美,清雅脱俗;有一種花,清香四溢。“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這是在寫桂花,也是在寫詩人自己。李清照就是這樣一種美:美在內在修為,美在高雅氣質,美在本色,美在純真。

這使我想到了蘇軾的一句詩:“人間有味是清歡”。能在平常的事物中發現趣味,能於平淡的人生中發現詩意,這是最難以達到的境界。蘇軾歷盡宦海沉浮,歷經人生風雨之後,再來看走過的路,是“也無風雨也無晴”,內心完全趨於平靜。這正是:

繁華落盡,鉛華洗盡,人生進入真境界。

返璞歸真,至純至簡,生活方得真滋味。

窺破天機三:心包宇宙

毛主席詩詞,有一種“雄視古今,俯仰天地”的大氣,有一種“日月經天、江河行地”的壯美。無論是“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還是“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都既有“推倒千古之豪傑,開拓一代之新風”的胸襟豪情,又有“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的使命擔當。

只有進入“宇宙境界”,才能如此鳥瞰人間,見一般人所不能見之景,抒一般人所不能抒之情。人存在於宇宙這個巨大的時空結構之中,可我們往往忘記了這一點。讀主席的詩,能把我們“喚醒”,把我們從狹小、平庸、猥瑣中“喚醒”,從而遇見“胸懷天下、心包宇宙”的最美自己。

讀名句,如果不能“喚醒”自己,從而找到自我,既有負於名句,也有負於自己。天機已泄,大道已顯,趕緊對接,完成生命的不斷自我超越。

文人的傲骨

自古以來,文人以兩種面孔示人:一種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文弱諂媚,毫無氣節;一種是堅持操守,傲視羣雄,擁有獨立而又強大的人格魅力。這種傲骨,撐起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樑,也使得華夏文明除了“和”與“禮”,多了些剛韌與個性。

傲視百花是一種獨善其身的高潔品性。諸多文人以物自喻,潔身自好。愛菊的陶淵明,面對充滿束縛的官場選擇隱遁。不願久在樊籠,心為行役,於是種豆南山,採菊把酒,復得返自然,靈魂舒暢,安貧守志。愛蓮的周敦頤沒有選擇逃避,不被逍遙山水所吸引,不被污濁世風所沾染,亭亭而立,香遠益清,操守高潔,矢志不移。愛桂花的李清照,竟埋怨起當年的屈原來,《離騷》裏讚美了那麼多花,為何不提桂花?“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在她眼裏,桂花為秋花之冠,“梅應妒,菊應羞”,只因它色淡香濃性柔,卓爾不羣,這種清雅秀美,幽香襲人的美,也是李清照傲視塵俗,亂世挺拔性格的寫照。他們雖不見得要馳騁沙場,建功立業,但或出世入世,或自賞自傷,都保有文人的一顆清淨之心,止於至善,完善人格,無愧於心,也便無愧此生。

傲視死亡是一種殺身成仁的民族大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面對誘降不為所動,忠心可鑑,如同磁石,不指南方誓不休。“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夏完淳落入敵手,不屈不卑,年僅17歲,慷慨赴死,可歎可敬。“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家國不復,悲情難書,身入黃土,心繫天下,陸游的身後事與己無關,與利無關,只有民族危難,國家統一。“此去泉台找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陳毅不懼死難,存亡之間豪氣沖天,有的只是“死亦為鬼雄”的英雄壯歌。他們有血性,有骨氣,有面對死亡的無畏和悲壯,這是中華民族凜然正氣之所在,也是我輩敬仰膜拜的楷模。

傲視羣雄是一種兼濟天下的絕對自信。黃巢作為起義領袖,身上更多的是一種英雄豪情,“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罷百花殺。沖天香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他眼裏的菊花獨芳天下,香透長安,列陣如勇士兵甲,怒放如君臨天下。之後雖無帝王之功,彼時確有稱雄之意。這種自信與張揚在歷代文人身上很少見,也並不會因他的功敗垂成的而消弭,反而格外難得。與他不同,毛主席的豪言壯語變成了現實。青年時期的毛主席面對湘江寒秋,發出“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叩問,已有鴻鵠之志。就算是在長征最艱難的時期,他也會慷慨高歌:“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哪一個是文韜武略瞭然於胸的真正英雄?那真英雄捨我其誰。何況這也不是屬於他們的時代了,那屬於誰?這種含蓄的自況迸發的卻是絕對的自信,難怪蔣誠惶誠恐,責令御用文人再寫詩詞壓過毛主席。毛主席是胸懷天下,心有黎庶的,他帶領無產階級所開創的新時代也超越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這種氣魄豈是一般庸才所及。

當今時代,文人的傲骨更不可少。這種傲骨不是清高自閉,拒人以千里之外的高高在上,也不是不與塵俗,不觸名利的酸葡萄心理,更不是沒有道德底線無知無畏的衝鋒陷陣。它是一份沉澱了浮躁的平心靜氣,是一種摒棄了俗累的自由性靈,是一種有節有度的自尊自強,更是一份充滿了理性的社會擔當。

自強開放,光照四方

“大道之源”《周易》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謂古之君子剛毅堅卓,發奮圖強,永不停息。近代思想家魏源之“受光於庭户見一堂,受光於天下照四方”,謂君子應接受各種教誨,博採眾議,開放遠見。一人一家一國,如皆能自強不息,奮鬥不止,皆能進取開放,博採眾議,如何不可成功、成仁,家興、國富?只有自強開放,才能光照四方。

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自強不息已經滲入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中,成為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因子。自古以來,不管國家如何盛衰榮敗,都不乏自強奮鬥、開放進取之王侯將相,仁人志士。他們或為個人理想,或為親人家族,或為國家民族而自強進取,不停不息。不管是漢唐將士的積極戍邊、揚聲邊陲,還是民族危亡、外族入侵之時有志之士的喋血沙場、視死如歸,自強不息的中華兒女演繹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前有不向權勢低頭的董狐,後有忍辱負重,成就千古大業的勾踐;小有司馬遷在人生遭遇面前的奮發圖強、絕不灰心,寫下亙古鉅著,大有李白“海縣清一,寰宇大定”的遠大抱負,仗劍四方;古有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英雄氣概,今有侯德寶自主發明侯氏制鹼法,打破發達國家的封鎖,為世界做出貢獻。他們都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對剛健有為、自強不息這一精神的形象註腳。

今天的中國同樣多災多難,冰災大雪、西藏爆動、火車越軌、地震洪澇……,一系列的苦難考驗着這位偉大中國母親。那牽動億萬人心的5、12汶川地震,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剛健豪邁,不屈不撓。壯哉,我大中國,光照四方!

如果説自強不息是我華夏民族的脊樑,那麼變革開放,自我提升則是每次陣痛後的重生。古有唐朝繁盛時,李世民之貞觀之治應聲而出;明朝蓬勃發展時,鄭和之七下西洋溝通海外;清朝衰敗時,魏源力求師夷長技,擊退列強。今有八年抗戰時期,毛主席的游擊戰術打敗了日不落帝國;改革開放時,鄧爺爺的市場經濟救活了中國。面對“自強”道路上的局部利益失衡、發展失調問題,共和國領導人“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等發展理念的提出,是從上到下進行的又一場自我革命。世貿總幹事拉米最近在廈門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發表演講説“中國一開放就自強”。中國人民以開放闊達的心胸和情懷讓中國這位堅強不屈的母親衝破枷鎖,改革開放,革故鼎新,獲得新生。幸哉,我大中國,光照四方!

今天的世界,科技日新月異,競爭激烈而殘酷。如果沒有自強自立,開放進取的精神,則難以在世界立足。金融危機席捲全球時,中國積極應對,理智冷靜,自強自主,穩定貨幣,度過危機,在世界面前昂首挺立。27年前,88歲的鄧爺爺南巡,以其驚人的遠見卓識,無私無畏的勇氣,搞活經濟特區,把握着中國的改革航向。十八大後習總書記以巨大的理論勇氣和政治智慧,反腐倡廉,一帶一路,改革創新,讓中國再次引起全世界人們的關注。若無壯士揮刀斷臂的決心,又怎會有鳳凰涅槃後的重生。美哉,我大中國,光照四方!

自信、自強、開放、進取的中國人民正在世界歷史上填寫着具有中國特色的答卷。中國和她的人民奮發圖強,創新開放,擁有巨大的潛能,讓世界另眼相看。自強不息,開放包容的中華文明、文化,必將是撬動地球的槓桿。

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自強不息、開放進取這一精神命脈,中華民族將生生不息、傲然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故鄉月明與他國月圓

杜甫《月夜憶舍弟》中有兩句令人共鳴難忘的詩,那便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前半句是寫實,後半句則是寫心。何謂“寫心”?抒寫心中所思所想所好所惡。那麼問題來了:月怎麼會是“故鄉明”?他鄉就沒有明月?他鄉明月就晦暗不明?難道他鄉故鄉會是兩個月亮?

月亮當然只有一個,他鄉月與故鄉月也不可能有本質的不同。所以問題不出在月上,而出在望月的人上,出在望月的人的心情心緒上。故鄉的月亮之所以會獨明,換句成語説,這叫“愛屋及烏”,因愛故鄉這個“屋”,連帶偏愛了月亮這隻“烏”。這在心理學上叫“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它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判斷首先是根據個人的好惡得出的,然後再從這個判斷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品質的現象。在認知上,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心理弊病。

所以一旦主觀上認定“月是故鄉明”,愛屋及烏,很容易就演變成偏愛偏袒,而偏愛偏袒向前一步就是偏聽偏信。一個人的偏喜偏嗜似乎無關大局也無傷大雅,但如果這個人是一家之主呢?一族之長呢?一縣之宰呢?甚或是一國之君呢?那樣的話,這種偏執偏好就是不公的開始,腐敗的温牀,混亂的淵藪,就是致命亡國的了。

和“月是故鄉明”這種什麼都是自己自家的好相反,則是“月亮是外國的圓”這種什麼都是別人別國的好,這兩個極端的看法做法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患病的根源都是一樣的,那就是隻憑主觀臆斷,全無旁觀客觀。這種人這種事這種想法做法,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中是一一指出,辛辣嘲諷過的,可惜,病症的診斷不等於病患的根除。現今的中國,深患這兩種症候的還大有人在,要想弊絕風清,我們還有太長的路要走。

那麼,怎麼走?魯迅在《論睜了眼看》中也開出了一劑良方:“必須敢於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説,敢做,敢當。”

這正視,我想,首先就是正視自己。不但正視己長,更應正視己短。《道德經》上説“自知者明”,就是此意。可是,自知何其難,總要找面鏡子照一照,以鑑妍媸,以別雅俗。唐太宗曾説:“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也恰恰是這位視魏徵為人鏡的李世民,在魏徵死後半年,就下令砸了魏徵的墓碑,毀了這塊明鏡。所以,當權力失去制約走向極端,再好的明鏡也未必有用武之力。這還是號稱千古明君的唐太宗,要是碰上《白雪公主》裏的魔鏡與王后,就更不知會鬧出什麼幺蛾子了。

其次則是正視他人。也包括正視他族他國,總之,我之外的一切古今中外的人、事、物、理。《道德經》説“知人者智”,不過,這種智慧也非易得。“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是大原則,可是何者為精?何者為粗?還是需要正視的這個人立得正,站得穩,端得平,看得清,分得明。所以魯迅再三強調“首先要這個人沉着,勇猛,有辨別,不自私”,但不説別的,放眼天下,熙來攘往,又去哪裏尋找那位“不自私”的聖賢君子呢?

而且,我還發現:“故鄉月明”和“他國月圓”雖是兩種症候,患病的卻常常是同一個人。其可怪也歟?其實道理很簡單:自卑的人往往自傲,極度的自卑往往產生極度的自傲。反之亦然。這大概也是物極必反的又一證明吧!只不過,這種證明一點也不令人愉快。

行文至此,似乎也該開出一副療救的方子,可我不想開,藥醫不死,佛度有緣,再好的方子也救不下必死之症,作死之人。這麼説,好像又悲觀了,不夠正能量。那就算是負能量好了,負能量也是能量不是。況且易雲:一陰一陽謂之道。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讀《聖經》看《神曲》,一點也不喜歡耶氏父子的天堂,老覺得滿天都是神光太刺眼,滿空都是鳥人太單調。我天性厭惡厭倦動輒清一色,異口同聲,一致同意之類,因為《論語》中孔子早就告誡“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全體的贊同與反對本身就不正常。所以,這篇哪怕打入荒腔走板,只要仍屬於不同的聲音,也認了!

兼濟天下,不負青春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每一個背井離鄉的中國人都很熟悉杜甫這兩句詩。當年的詩聖飽經離亂之苦,兄弟親友星散四方,彼此音訊難通,故而思鄉懷人之情愈發顯得濃烈。一流的詩歌總能引發很多人的共鳴,杜甫的憂傷屬於所有的遊子。古今有別,月色依舊,千百年來漂泊異鄉的遊子無不對自己的家鄉牽腸掛肚。中國人歷來安土重遷,有根深蒂固的家國情懷,故鄉的每一條河,每一朵花,甚至每一片雲,都那麼使人魂牽夢繞。

擴而大之,對於炎黃子孫的我們而言,中國是我們共同的故鄉——國與家從來都是血肉一體的。我們綿綿不盡的鄉愁的落腳點不僅僅是生養我們的村莊,也可以是江南塞北、黃河長江。江山壯麗,文明輝煌,每一個華夏兒女都因為有如此偉大神奇的故鄉而自豪不已。

因為熱愛,所以付出。古往今來,為了讓我們的祖國和家鄉愈加富強,為了使我們民族文明的火種代代相傳,有太多的英雄豪傑挺身而出,奮發圖強。他們的名字化作了天上的星辰,閃耀着不滅的光輝,比如堯、舜、禹,比如孔子、屈原、諸葛亮、王安石和王陽明。他們勇敢地踐行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上古格言。日星交替,四季輪轉,這是生生不息的天道。天道剛健,激勵人們奮進有為,百折不撓。這種金聲玉振的精神是我們祖國的品質,民族的魂魄,歷史的驕傲。

日月不淹,歷史老人抖擻精神,將發展圖強的使命放在了我們這代人的肩上。我們有青春,有熱血,我們有理由為腳下這片熱土奉獻一份力量。志存高遠,方可不負韶華。“受光於庭户見一堂,受光於天下照四方”,魏源的這句話同范文正公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源同一理,都在提醒我們要建立宏大的人生格局,有了大格局才能有大胸襟,有了大胸襟才能有大作為。視野若限於一隅則只能做個自了漢,唯有放眼四方,才能做兼濟天下的大豪傑。

祖國培養了我們,故鄉期盼着我們,為了這份沉甸甸的恩情,我們責無旁貸。我們無疑趕上了一個偉大的轉折時代,能否向歷史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能否賦予我們各自的青春以深刻的價值,是我們需要正視的嚴肅的人生課題。我們將繩武前賢,自強不息,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最大的努力。

標籤: 高考 滿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gaozhongzuowen/gaokaozuowen/nyoe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