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高中作文 >高二作文 >

高二語文必修三作文訓練

高二語文必修三作文訓練

作文是高中語文考試的重頭戲,語文作文訓練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訓練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二語文必修三作文訓練

訓練一:議論文的審題與立意

[訓練目標]

學會審題與立意,使議論文“符合題意與文體要求,思想健康,中心明確”。

[寫作指導]

根據考綱,基礎等級的一至三條要求是:⑴符合題意;⑵符合文體要求;⑶思想健康,中心明確,內容充實。“符合題意”與“符合文體要求”以及第三條中的“思想健康,中心明確”實際上屬於審題立意的範疇。因此第一次議論文作文我們要求在這三點上要達標。一般情況下,考生只要看清了題意,“符合文體”與“思想健康”的要求是不難達到的。關鍵是審準題意,確立正確的中心論點。

先談確立論點的一般要求。首先,確立論點要準確。其次,要根據讀者思想實際立論,否則就是“無的放矢”。空發議論,泛泛而談,是沒有求實作風的表現。例如根據作文題《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立論,如果針對領導者用人求全責備的現象,就可以立論為“人無完人,用人要用其所長”;如果針對歧視犯錯誤同學的現象,就可以立論為“世上沒有不犯錯的人(完人),我們要熱情幫助他們改正錯誤”;如果針對有的人獲得成功就驕傲自滿的現象,就可以立論為“世上沒有完美無缺的人,有了成績也不要驕傲自滿”。反之,如果不這樣針對某類具體現象發議論,只是用舉例、引用、比喻等方法論證“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句話的正確性,而不解決任何實際問題,就屬於“無的放矢”。

再根據材料或話題立論,除了要儘量做到前面所説的“準、實”之外,還要注意審準材料,弄清題意。

下面舉例説明:

1、要“全”不要“漏”。例如有道作文題是:請以“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名言進行立意,聯繫自己學習語文的實際,寫一篇不少於800 字的文章。此題除題目與字數的要求外,從內容角度看有以下兩點要注意:一是要理解“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話,並將它化為自己的觀點;二是要聯繫自己學習語文的實際來發表看法。只談語文學習和生活的關係而不聯繫自己的實際,就屬於“漏”掉了要求,作文評分是要降等的。談語文學習和生活的關係也要從兩方面來理解,概括才全面。即生活離不開語文;語文要在生活中學習。這是文章的觀點。文章思路應為,我在生活中是怎樣用語文的,在生活中是怎樣學語文的。

2、要“準”不要“偏”。 2000年的高考以“答案是豐富多采的”為話題作文,有個考生將話題限制為“人生的答案是豐富多采的”,並巧妙地以“選擇題、填空題、判斷題和問答題”四種形式來説明人們應該如何回答人生答卷。他用選擇題説明我們要面對人生的大是大非問題時要作出正確的選擇;用填空題説明在人生的填空題上,我們要填充適合自己的知識;用判斷題説明對他人和各種社會現象給出自己的判斷,即使可能會有所損失,也要敢於堅持自我;用問答題説明我們要學會獨立處理問題。最後照應話題並啟示讀者:“在人生這張大考卷上,問題看似簡單,答案看似豐富多采,但真要交出一份滿意的答案,遠非想象中的簡單。你會如何做答呢?”根據“答案是豐富多采的”的題意,考生作文中寫的各種“答案”都應該是正確的。因為材料中關於四個圖形的解説,也是“由於標準和角度的不同,這四個圖形都可以作為正確答案”,而且,“豐富多采”是個褒義詞,顯然排出錯誤的答案。但是本文所説的四種題型的“答案”有正誤、取捨之分,所以這篇文章儘管構思新穎,但偏了題。

3、莫把話題當命題。2000年高考作文題要求以“答案是豐富多采的”為話題寫作文,很多考生以這句話為論點作文,因而思路拓展不開,缺少自已的創見。

[作文訓練題]

一、命題作文:

《説説“眼見為實”》、《發光與沾光》、《“熱”論》、《紅燈與綠燈》

要求:

1、給以上題目各確立一個論點,要求聯繫實際進行立論且立論新穎。2、任選一題寫作;不少於800字。

二、話題作文:

課時緊,作業多,資料多,社會上很多人議論中小學生負擔過重的問題,而最有發言權的莫過於學生自己。請圍繞“中學生負擔過重”這個話題,寫一篇議論文。要求文題自擬,不少於800字。

訓練二:議論文的結構

[訓練目標]

掌握總分式、遞進式、對照式、啟感式等結構方式,使議論文結構完整。

[寫作指導]

考綱上關於基礎等級的第四條要求是“結構完整,語言通順”。語言訓練我們安排在第三編,本次作文專門訓練議論文結構方式。“結構完整”就是要求行文首尾一貫,條理清楚,層次分明。而要做到這點,就必須掌握議論文的一般結構方式。議論文的結構方式一般有總分式、遞進式、對照式、啟感式。其中啟感式的寫法是考場作文的常用結構方式。“啟”是指啟示類,“感”是指感想類。共同特點是先敍材料,後發感想。感想類可以先敍材料後發感想,也可以邊讀邊感,如文學評論。這種寫法一般由“引”、“議”、“聯”、“結”四步構成。當然也可以採取“聯”、“引”、“議”、“結”或“引”、“聯”、“議”、“結”的步驟。

[例文評析]

根據下面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議論文。 一位台灣女作家,在她的散文中,寫了這樣的句子:“初夏的日子,陽光改變了空氣的氣味。”一位大陸評論家説:“這樣寫很好,用的是美文筆法,善用通感,講究煉字,刻意經營。”我看了不禁啞然失笑,因為我的女兒4歲時就“通感”過。冬天裏我時常曬被子,晚上睡覺時女兒説:“媽媽,我最喜歡睡曬過的被子,裏面有太陽的味道。”撇開母女親情不説,平心而論,我覺得女兒的話説得比散文家更生動些。記得一位大畫家説過:“每一個孩子都是藝術家。”不知什麼緣故,有不少孩子長大了反而變蠢了呢!

[例文評析]

自然才是美

一位台灣女作家在她的散文中這樣寫道:“初夏的日子,陽光改變了空氣的氣味。”無獨有偶,一個小女孩也這樣告訴她的媽媽:“我最喜歡睡曬過的被子,裏面有太陽味道的。”小女孩的話和女作家的話意思相近,可是小女孩的話卻要生動得多。究其原因,是因為小女孩是非常自然地説出這句話的。她説話的時候,無須考慮要講究語言的修辭;女作家則不然,她要刻意雕琢語言,而過分的雕琢反失卻自然。可見,自然才是美。

當今青年學子中,象那位台灣女作家那樣刻意為文的並不少,其作品矯揉造作有餘,清新自然不足。尤其在華麗文風盛行的'風氣下,不少的人競相追求一種飄浮、朦朧的意境。結果,朦朧過度,反成晦澀,令人不知所云。我曾在《大學生》上看見過這樣一首詩:“明月高懸/孤星冷照/離開了你/我的世界/只剩下/一根冷冷的弦”。這就是典型的“為賦新詞強説愁”。除了把讀者弄得一頭霧水之外,還給讀者心中平添一股怒氣:這也叫詩?!

追求純樸自然是我國詩文家的傳統。李白曾經説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可見他也是不贊同刻意為文的。不只李白,還有清代的袁枚,他主張“性靈説”,也認為文章貴在自然,不能有空泛的話。中國近代有“才女”之稱的張愛玲,她的小説《金鎖記》就由於過分講究技巧而招致許多文學家的批評。著名文學家傅雷在《論張愛玲的小説》中這樣寫道:“技巧將是張女士的最大的敵人。”看來,刻意雕飾是寫不出好作品的,文章貴在自然。

當然,我們提倡寫文章要自然,並不是要大家不注重語言的錘鍊,而是要反對刻意為文;誠心誠意希望青年學子們多寫一些自然、清新的文章。 (鄭敏)

[評析]

本文抓住材料中的關鍵語句之一——“我覺得女兒的話比散文家説得更生動些”,從文風角度立論,聯繫當前青年學生文風不正的實際,有感而發,有的放矢,針對性強。文章首先以台灣女作家與小女孩的話進行對比分析,揭示原因,推出論點;然後聯繫當今青年學生文風不正的現象,強調端正文風的必要性;再以李白、袁枚、張愛玲的正反事例論證追求純樸自然是我國文章家的傳統,強調端正文風的重要性;最後特別説明“提倡寫文章要自然,並不是要大家不注重語言的錘鍊,而是要反對刻意為文”,是“誠心誠意希望青年學子們多寫一些自然、清新的文章”,在辯證説理的同時,照應了觀點,使文章結構渾然一體。

[作文訓練題]

一、閲讀下面一段話,根據要求作文。

漢桓靈間,太原孟敏行途中不慎失手打碎瓦甑,掉頭不顧,徑然前行。名士郭泰見而奇之,隨尾問其故,孟曰:“瓦甑已破,不復能用,顧之何益?”郭泰服其“有決斷”,張揚於世,卒顯其能。

《孟敏與瓦甑》的故事,可謂千古佳話,其原因何在?請你聯繫自己的學習生活,選擇某種議論文結構方式,發表議論,題目自擬。要求:不少於800 字;字跡工整,卷面整潔。

二、根據下面的一幅漫畫寫一篇議論文,不少於800字。

觀點不同

訓練三:議論文的論證方法

[訓練目標]

學會運用多種論證方法來充實議論文的內容。

[寫作指導]

議論就是講道理,要使自己的道理使人信服,就要充實內容,而不能只是一味地翻來覆去地空談抽象的大道理。充實議論文內容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確立了論點並給文章擬好了提綱後,要運用舉例、引用、比喻、對比、因果等論證方法進行論證,而這些論證方法都離不開事例、原理、名言等材料,所以要使內容充實,文中一定要有豐富的材料。請看下面一篇 2000年高考優秀作文:

[例文評析]

創新個性的凸現

湖南某考生

一個圓,有人看來是一輪紅日,有人看來是一輪滿月,有人看來是一個封閉的不與外界溝通的思想,有人看來是一個永遠走不出的迷宮。多樣的人,多樣的思想,多樣的答案,無限的多樣性構成了一個如此豐富多姿的世界。

秦磚漢瓦,唐風宋雨,古人們在詩詞的浩浩海洋中給我們塑造了一個全新的藝術境界。同是送別,王維“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太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子安“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高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同是惜時,李太白“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曹孟德“人生幾何?去日苦多”。同是詠梅,陸游知“零落成泥碾作塵,只的香如故”,王安石“遙知不是雪,唯有暗香來”,而毛澤東則“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它在叢中笑”。同是黃昏日落,李商隱“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而毛澤東則“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躍,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同是戰爭殘酷,曹孟德既歎“千里無雞鳴”,而毛澤東“戰地黃花分外香”,你能説,誰人更佳,誰人更出色?不不不,不同的人,不同的個性,不同的思維,誰都不可以對之妄加否定!

前日偶讀一文《我們究竟在考什麼》,文中闡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物理系的高材生面對用一個氣壓計如何測樓高的簡單物理題,堅持用十多種不同於標準答案的方法予以解答。最妙的一種是;輕敲守門人的房間,再問:“請問這座樓有多高?”啞然失笑之餘,給了我們無盡的思考:在面對一個實際問題時,究竟是一個標準答案好呢,還是鼓勵多種多樣的思維方式呢?

近日偶看一畫展,畫的是幼兒園的小朋友眼中的太陽,有的是紅色的太陽,名曰《光明》,有的是藍色的太陽,名曰《地球的顏色》,有的是黑色的太陽,名曰《灰塵滿天的可憐的太陽》,驚奇之餘,我愕然,看着這些雅氣未脱的字跡,我驚歎於那無限的想象力。

無限的多樣性歸根於個性的多樣性,在這個崇尚創造的世界裏,在這個崇尚創新的時代裏,它是最最不可忽視的。不難想象,沒有創造,我們很可能還生活在茹毛飲血、混沌未開的原始社會,我們很可能還在黑暗中掙扎,我們很可能還在大自然的威下不知所措。

崇尚創造,接納並鼓勵這種無限的多樣性吧!記住:“第一個形容女人是花的是天才,第二個這樣形容的是庸才,第三個這樣形容的是大大的蠢才!”

[評析]本文開頭由對“一個圓”的多種看法下筆,引出“無限的多樣性構成了一個如此豐富多姿的世界”的話題。第二段以古人與毛澤東的詩詞為例,同是寫送別、惜時、梅花、黃昏日落、戰爭殘酷,“不同的人”展示了“不同的個性,不同的思維”,因此,“誰都不可以對之妄加否定”。第三、四段分別以《我們究竟在考什麼》中的故事與看畫展時看到小朋友眼中的各種太陽為例,表明作者觀點:我們應該鼓勵多種多樣的思維方式與無限的想象力。第五段就此稍加闡述後,第六段發出呼籲:“崇尚創造,接納並鼓勵這種無限的多樣性吧!”照應全文。文章行文思路層層遞進,首尾呼應,結構嚴密。材料豐富,引用古典詩詞多,並聯系一文一畫深化中心,內容相當充實。

[作文訓練題]

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言論:“如果讀小學時我努力學習就好了”,“如果我學會彈鋼琴就好了”……;或者“如果當初是要我去做那件事也會做好,這有什麼了不起”等等。總之,“如果”後的話是一種假設,想象中的一種條件以及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結果。當別人對你説“如果……”的時候,你想對他(她)説些什麼?

請你以《生命不相信如果……》為題,聯繫實際,寫一篇以議論為主的文章,不少於800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gaozhongzuowen/gaoer/r7j89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