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三字經 >

三字經讀後感範文

三字經讀後感範文

三字經》是一本家喻户曉、膾炙人口、影響極大的兒童啟蒙教材。以下是小編分享的三字經讀後感,歡迎大家閲讀!

三字經讀後感範文

三字經讀後感一

《三字經》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的精華,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每一箇中國人的珍貴遺產,它易讀、易記、易理解。《三字經》裏面包含了自然常識、歷史故事、道理常規。教會了我們做人的道理,還教會了我們要勤奮學習。

裏面的故事都有着深刻的哲學道理,生動而有教育意義。比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告訴我們人就像玉一樣,不打磨雕刻,就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我們必須得活到老學到老,使自己的知識越來越豐富。又比如“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這段話講得是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敬父親,冬天把被窩捂熱後再請父親睡。讀了這個故事,我很受啟發,我覺得我要向黃香學習,多為父母做些家務,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小時候,父母、老師的教育十分重要。所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不就是説人在小時候,性格本來是善良的,他們的性格十分相近,長大後因為其他因素的影響,性格便相差甚遠。這就説明了教育的重要性。孩子的前途一半是靠自己,另一半就是靠親人的悉心教導,這才能使孩子步入正軌。這些都是教育的功勞,所以教育是很有必有的!

《三字經》的前一部分包含了論理道德。謙讓就是這數不勝數的道德中的一種。只有四歲的孔融懂得讓梨,知道自己的歲數最小,就把最小的梨留給自己,這就是一種美德。比如黃香温席的故事就流傳千古,婦孺皆知,每個人都被黃香的孝順感動了。

《三字經》中包括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歷史裏出現的國家有:夏、商、周、秦、楚、齊、燕、趙、魏等國家,這些國家中,出現了許多賢明的君主,如一代明君——李世民,他深得民心,把唐朝治理地井井有條,雖然在五千年的歷史上有許多深受百姓愛戴的明君,可昏君也有不少,如隋煬帝——楊廣。他和李世民的做法迥然不同,他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不顧老百姓是死是活,只有自己開心就好,他的做法是可恥的,惡人有惡報,最終,隋朝毀在了他的手裏,是他把父親建立起來的隋朝斷送了。有一位賢明的君主在治理國家,這個國家有朝一日一定會興起。但是國家如果國家由昏君接手,這個國家就處於逐漸衰敗的狀態,最後滅亡。這就是國家為什麼有興也有衰的原因。

五千年的中華歷史敍述完後,接着就是那些勤學苦讀的人。孫康、車胤他們倆一個利用雪的反光來讀書,一個是靠螢火蟲的光亮來讀書,他們雖然家貧,但是他們人窮志不窮,這就是那些勤奮讀書的人共同的特點,他們能如此的`勤奮刻苦裏我敬佩!

講完了所有的故事,我選一句語句來鞏固鞏固,比如説:曰仁義,理智信。此五常,不容穩。就是説仁義理智信這五常是不允許混亂的。書中説仁義禮智信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但在現代社會上,能做到的人屈指可數,所以我們要有禮貌,做新時代的少年。

《三字經》裏面包含了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要學好《三字經》長大後為祖國儘自己的一份力!

三字經讀後感二

《三字經》是我們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必不可卻的入門之書。據材料引見,《三字經》是中國近年來傳佈最廣的啟蒙讀物,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兒童道德叢書》。全文結構嚴謹,文筆天然流利,深入淺出,講究押韻,朗朗上口,很是適合背誦識記,百讀不厭。內容包含了教育、歷史、天文、地輿、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傳説,普遍流傳而又言簡意賅。

如今的每個家庭都只要一個獨生後代,許多青少年社會問題的呈現都是家庭作風不良或教育不嚴而形成的。《三字經》中“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還有“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等都説明了為人父母的權利和嚴格要求後代的重要性。此刻的獨生後代有許多嬌生慣養,以自我為中心的毛病,而《三字經》教育人們孝敬父母,友好兄弟。書中説“香九齡,能温席”,“融四歲,能讓梨”。如果我們的教育以身作則、從小學起,經常給孩子講“漢代的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夏天為父母搖扇子,冬天以身體為父母温暖牀蓆。孔融四歲的時候,就懂得謙讓長輩,吃梨時挑小的,大的讓兄長吃。那這個社會還會呈現那麼多不和諧的現象嗎?

《三字經》作者具有不凡的歸納綜合和言語表達能力,這從其對歷史的表述中便可見一斑,文中對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的變遷,寥寥三百餘字,卻集其要點和精髓,讓人耳目一新,頗有登高望遠,一覽眾山小之意。如”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寥寥數字,卻包含了夏商周三代的先後順序,”三王“所指、三個朝代的建國君王、延續時間,以及從夏朝起頭摒棄禪讓、王位世襲等豐碩的知識。

《三字經》雖然重在傳道,可是並非枯燥的説教,它記載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如孟母三遷、孔融讓梨、黃香孝父、孔子拜師、趙普讀《論語》、公孫弘抄書、孫敬頭吊頸讀書、蘇秦錐刺股讀書、孫康映雪讀書等,這讓人在學習中添了不少樂趣,也讓讀者對為人、處事、求學、結交等方面有了更為直觀的體驗。

《三字經》在結尾時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給子孫兒女留下什麼遺產。作者的立場是”人遺子,金滿籯;我教子,獨一經。“他説世人留下許多金銀財富給兒女,我呢?教育後代,唯有一冊經書而已。在教育後代的問題上,很附和現代觀念。

解讀《三字經》能讓更多文化並不高的人也能理解文化,使文化通俗化。讀完《三字經》,能對我國傳統文化有進一步認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涵養,弘揚正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sanzijing/z4ng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