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三字經 >

三字經小學生讀後感(通用15篇)

三字經小學生讀後感(通用15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字經小學生讀後感(通用1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三字經小學生讀後感(通用15篇)

三字經小學生讀後感1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每當聽到這幾句,總能想起那膾炙人口的書——《三字經》。六字一句,十二句一段,朗朗上口,如兒歌一般。《三字經》教會了我學習,讓我懂得了做人。

學習

我的學習態度總是那樣懶散,做完作業桌上總是亂七八糟的,桌上散着書、文具。因為有些厭煩了學習,那字影橫飛的語文作業,那耗腦力,花時間的數學作業,那英文四處跳的英語作業,還加上副科的書本作業,我總是覺得煩,老是“累啊!累啊!”地喊叫着。可是《三字經》中的一段讓我改變了學習學習態度。“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是啊!如果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沒有知識,能有什麼用呢?如果現在不好好珍惜這少年光陰,不好好學習,長大了有什麼用?這段話一直在我心裏,當我對學習產生厭煩時,我就想起了它。它提醒我好好學習,教我揚長避短吸取別人的優點,努力提高學習成績。

做人

我從前對父母極為不敬。遇點小事總是大吵大鬧,破壞家裏的東西,搞得幾天下來家裏陰沉沉的。我與哥哥處處作對,擺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老是動不動就對他大吼大叫,讀了《三字經》,我明白了,“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孝敬父母,友愛兄弟這是做人的基礎,之後能文會算,這也是做人的本錢。要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就必須從這兩點做起。《三字經》中這兩句話讓我脱去了那套厚重的佈滿了灰塵的衣裳。我變了,我孝敬父母了,我不大吵大鬧了,我懂得心平氣和地與別人討論問題了。我變了,不再與哥哥作對了,而是與他和睦相處,有説有笑了。

《三字經》在我成長的道路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影子。

三字經小學生讀後感2

國學《三字經》中含有古代人民的智慧,讓後人讀後感悟如何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中有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一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於後天的成長過程中,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三字經》中還有這樣的詩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不經雕琢是不能成為一件玉器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習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合適什麼是不合適。而“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意思是説孩子小時應特別注重三個方面的學習:親近良師、親近益友,要學習禮貌懂規矩。

這些故事有着深刻的哲學道理,生動而有教育意義。比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得就是孟母三遷和孟子逃學後孟母剪佈教子的故事,告訴我們學習不僅要有好的方法,而且要有好的環境,特別是要持之以恆,不能半途而廢。又比如“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這段話講得是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敬父親,冬天把被窩捂熱後再請父親睡。讀了這個故事,我很受啟發,我覺得我要向黃香學習,多為父母做些家務,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三字經》還講了許多孝子的故事,比如説“黃香温席”講的就是黃香在寒風習習的冬天先上牀把被窩捂熱,這樣父親上牀睡覺就不會感覺冷了。這些孝子的故事告訴我們要好好報答父母對我們的恩情。確實,父親母親將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上,時時刻刻陪伴在我們的身旁,養育我們、關愛我們、教導我們。現在我們已經長大了,我們也要學會為父母做一些事來回報父母。

除了上面的這些道理,《三字經》教育我們的還有很多很多。讀《三字經》真的讓我受益匪淺。

三字經小學生讀後感3

春假,我在家閒得無聊時,又把以前看過的三字經拿出來細細品味。

我特別喜歡看”孟母擇鄰“的>故事,講的是孟子幼年因住在墓地附近,學了許多喪家哭泣的言語動作。孟母就把家遷到鬧市,孟子便整天模仿商人吆喝着做買賣。孟母又把家遷到了學堂旁,孟子終於學到了禮儀和文化知識。這説明環境對人的成長很重要,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啊!但是如果不自己努力,不管有多好的學習環境也是徒勞,這又讓我想到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們每一個小學生,都如一塊玉,只有自己努力了,才能成大器。

”勤有功,戲無益,節旨在,宜勉力。“意思是:勤奮好學的人一定會事業有成;遊手好閒,不求上進的人肯定是沒有作為的。一讀這句話我就想起一個故事:李白從小聰明,但不愛學習。一天,他逃學去玩,見到一個老奶奶在磨一根鐵棒。李白問:”老奶奶,你磨鐵棒幹嘛用啊?“老奶奶説:”我要把它磨成繡花針。“李白問:”這麼粗的鐵杵能磨成針嗎?“老奶奶説:”只要我每天不停地磨,鐵杵一定會磨成針。“李白

聽了,後悔自己貪玩而浪費了讀書的時間。從此,李白立志努力讀書,後來成為了大詩人。

一天裏,我讀完了整本三字經,他深深的吸引着我,這不止是它生動有趣的人物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

三字經小學生讀後感4

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經過了多少風風雨雨,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直毅力於世界之巔,源遠流長。其中以少兒啟蒙讀物《三字經》為代表的作品最為典型。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三字一句、含義簡單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但至今為止還未探索出這本書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們也把它譜成曲,讓優美的旋律淨化心靈,昇華個人思想,讓你在體味韻律的同時,獲得並體察到了人生存在的意義以及人的內心世界。

人之初,性本善。

這兩句放在《三字經》的開頭,一語雙關,既從人的本性開始寫起,結構明確,也闡述了人的本性,即人出生的時候,天性本來是善良的,通過錢文忠教授介紹:最初提出這一觀點的人是儒家思想創建者孟子。在孟子的言論中,重點以“仁”為主,我同意這種看法,因為這種觀點可以使很多人避免“霧裏看花”,從而走上不歸之路,人性本善,是人類內心世界真是的寫照。

性相近,習相遠。

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於受到後天外來環境的薰染,差距越來越大。可見在古代,就有人對“後天環境”做出了評價,認為導致人性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這句“古訓”一直沿用至今。在這個繁華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給人們增添樂趣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改變了人們的天性,沉溺於其中,從而便有了教育。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如果不去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受到變遷,而學習的根本辦法,就是專一”。這是錢文忠教授對這句話的理解,我對這句話,情有獨鍾,因為人性格的養成是要受到後天教育的影響,對於18歲以下未成年人,他們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上網、打遊戲、逃學、説髒話,這些現象在中學生中已經是很普遍了,而教育就是挖掘他們本性的善良,讓他們有一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這才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對於學習,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古時,有“江南才子”之稱的唐伯虎。幼時,也因“心不專”而受到老師的教誨,但最終當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時,技藝已經超過了他的老師。是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為什麼有成績好壞之分呢?仔細想想最根本還是自己的心思問題,是不是花心思學習了,是不是“用心專一”了。當機會從身邊溜走的時候,要想想當時為什麼不用心一點兒呢?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三字經小學生讀後感5

記得有一次,一向成績不錯的我早中段考只考了七十多分,媽媽很生氣,把我大罵了一頓,我當時感到很委屈,對媽媽大叫到:"是。

朗朗乾坤,得萬古之靈氣,孕千年文化之精髓,成千古曠世之奇書,《三字經》橫空出世!小子對此奇書甚有感觸,即書一文,此亦個人之意,又亦兒戲之言,不可當真也!

何謂此書奇之?其一奇,以三言韻句成句,自成一體,易讀易記,通俗易懂;其二奇,孕千年中華文化之精髓,這部僅有一千五百多字的小書,竟融“歷史、地理、人物、天文氣象、詩書禮樂、教育和歷史教育的重視。《三字經》還將整個中國歷史濃縮在一起,易學易記,並且專門談到學習歷史的方法。

總之,這一切都表現了古代中華兒女的傳統美德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兒女的驕傲。

但是,我不得不再重申一遍,由於當時的歷史與政治原因,造成了許多不可忽視的問題,使《三字經》多了幾分糟粕:三綱五常。所謂“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這説明當時的人們愚昧地認為有了“三綱”,就會形成君順臣良,父慈子孝,夫和婦順的社會安定局面;所謂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這是人人都必須遵守這些基本道德底線,不容打破。只是可憐當時的人啊!一心認為三綱五常可以維護家族、國家秩序,所以大肆宣言三綱五常並親身踐行,實際上這不過是富有的統治者對被統治者在倫理道德和法律上施加的緊箍咒而已。

總而言之,《三字經》這本奇書,其精華就在於對親情、孝順的張揚,對後天教育的重視。其糟粕亦昭然若揭: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封建道德,兩千年來一直是束縛中國人思想和行為的繩索。

我們一定要記住,《三字經》所體現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去汲取精華,剔其糟粕,最後發揚光大至世界。

三字經小學生讀後感6

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直屹立於世界之巔,其中以少數兒啟蒙讀物《三字經》最為典型。我也覺得這本書很好,這本書三字一句,含義簡單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於受到後天外來環境的薰染,差距越來越大。“苟不教,性乃遷。教不嚴,師之惰……”如果不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也會受到遷移,而學習的根本辦法,就是專一。教育就是挖掘他們本性的善良,讓他們有一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

對於學習,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三字經》中的每一句,都有着一些道理在其中,雖只有短短的三句話,但讓我受益匪淺。

記得,我看過這樣的一個故事。古時候,一個孩子,被稱為“南方才子”,他就是唐伯虎。他從小擅長畫畫。一次,他被別人叫去幫忙作畫,還得到了獎勵。回家後,他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並自稱在這很有名氣,畫畫得不錯。媽媽聽後,沒有回答。過了幾天,媽媽要他去附近的一位老師家中學畫,唐伯虎就去了。

唐伯虎跟着老師認認真真地學,不知不覺就已經學了一年多了,老師説他進步很大,可以回家了,並準備了飯菜送他,飯前,他看見窗外的風景很美,學了一年多了,還沒發現這處美景,準備把腦袋探出窗外仔細看看時,“呯”地一聲,撞到了玻璃,窗户明明是開着的啊?怎麼……唐伯虎用手一碰,才恍然大悟,哦!原來這是老師畫的畫啊!真是栩栩如生!我離這個境界還遠着呢!老師來了,他就要求還學幾年,當然老師就同意了。轉眼間又學了4年多,畫藝比以前好了許多,這4年中,他十分刻苦,果然畫技有了很大的長進。

這個故事告訴我了許多道理,苟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在這個故事中體現的很好,學習是自已的事,在學習中一定要認真刻苦,比如:有兩個孩子,從小一樣,但有一個孩子十分刻苦,做事很認真,而另一個很懶惰,遇到困難就怕了,最終誰會成功,一看就知道。小時候,不分高低,而每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努力後,就會有明顯的差距。努力,勤奮……就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如果以前沒做到,那麼,從現在開始,改掉壞習慣,做到《三字經》中的每一條。

《三字經》,簡簡單單地三個字,句中卻藴含着大道理,每一句都給我們不同的啟發,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們努力做到每一條,加油!

三字經小學生讀後感7

暑假裏,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叫錢文忠解讀《三字經》。《三字經》通俗易懂,是自宋朝以來歷代對兒童的啟蒙讀物,一直廣為流傳。

這本書裏講了許多經典的歷史故事,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早年喪父,家境十分貧寒,只能住在破房子裏,居住的房子正好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學着哭喪,孟母很着急,就搬家到了市集。但旁邊有個肉鋪,小孟子又學着剁肉,孟母更着急了,就又搬家到了學校附近,這次他受到了氛圍的薰染,變得彬彬有禮。這讓我知道了良好的學習環境的重要性。

另一個給我印象很深的故事是:黃香温習。東漢時有一個叫黃香的人,他母親早故,和父親相依為命,家裏很窮。夏天,由於火辣辣的太陽照射的緣故,晚上的温度很高,他擔心父親睡不着,就把枕頭扇涼快了;寒冬臘月,天寒地凍,他就先睡下,温暖了枕頭和席子,讓父親能夠安寢。這個故事讓我感悟到做小輩的應該對長輩孝順,並努力付諸於實踐當中。

三字經還講了從伏羲到元朝的歷史間發生的很多故事,我非常喜歡,每一個故事都是那麼發人深思,建議小朋友都來讀一讀這本書哦。你一定會有很多的收穫。

好書伴我成長,看了錢文忠解讀《三字經》,讓我懂得了許多知識和的道理,真是開卷有益呀!

三字經小學生讀後感8

小時候,爸爸媽媽為我買了一冊《三字經》。那時,我喜歡看漫畫,這樣的書我一拿起就頭疼。在大人面前,我迫不得已的打開書,哎……還挺有趣的`: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使人讀起來琅琅上口。

愛看《三字經》,只不過覺得很有趣,但爸爸一次次抱着我念《三字經》,老闆着個面孔,表情很冷酷。其實,爸爸的真實目的並不是一味地讓我讀。果不出所料,當我念的三字經出口成章時,爸爸便開始誘導地給我講解每一句的含義“人之初,性本善”;人的生命剛開始時,天性原本是善良的,性格脾氣也很接近……。在這些經中原來也有趣的人物和各種生動的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當我真對《三字經》產生濃厚興趣時,爸爸又用實驗和實踐讓我知道它的含義;一步一步地深入瞭解。

好書不厭百回讀。我開始背《三字經》了,一邊背一邊想它的含義,這樣既牢記了《三字經》的詞句,又能知道《三字經》在生活中對我成長的意義。《三字經》已經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腦海。

三字經小學生讀後感9

《三字經》把我國從古到今的許多故事、知識、以三字經文的方式展示給我們,其中有教我們做人的,有教我們做事的,還有教我們學習的等等。

《三字經》裏故事有着深刻的哲學道理,生動而有教育意義。比如“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的就是孟母三遷和孟子逃學後孟母剪佈教子的故事,告訴我們學習不僅要有好的方法,而且要有好的環境,特別是要持之以恆,不能半途而廢。

又比如“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這段話講的是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敬父親,冬天把被窩捂熱後再請父親睡。讀了這個故事,我很受啟發,我覺得我要向黃香學習,多為父母做些家務,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再比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就是不能浪費光陰,要好好學習,將來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的意思,就是要求我們要逐步做事,一步一步來。

《三字經》裏還有很多哲學故事,給我們樹立了許多榜樣,告訴我們很多深刻道理,讓我們受益無窮!

三字經小學生讀後感10

還在上幼兒園的時候,經常聽到哥哥姐姐們的讀書聲,聽起來琅琅上口,問了媽媽,才知道他們讀的是《三字經》。

剛進入一年級,就趕上了學校開展“讀經典、頌經典”的活動,要求人人都要參與到活動中來,於是從媽媽的書架上隨手拿了一本彩色插圖帶文字,的《三字經》,藉着拼音和註釋我也讀了起來,誰知這本內容豐富,讀起來琅琅上口的書告訴了我很多感人的故事。

書中的“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意思是説: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哥哥吃。這種尊敬兄長和友愛謙讓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可對於家中“小公主”的我,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還不嫌夠,還想把所自己喜歡的東西佔為己為有,我和四歲的孔融相比真是自愧不如。所以我要向孔融學習,做一個尊敬兄長、友愛謙讓的孩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使我知道了玉不經過雕刻就不能成為有用的器皿。人如果不學習,就不會知道做人的道理。

讀了《三字經》裏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也教會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小學生讀後感11

在我五年級的暑假,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接觸了《三字經》,翻開這本書,發現每句都是三個字,讀起來朗朗上口,有些趣味。

當我讀到“昔孟母,擇鄰處”時,爸爸就給我講了一個有趣的“孟母三遷”的故事,讓我體會到了孟母的用心良苦和學習環境的重要,也讓我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人就像玉一樣,不打磨雕刻,就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我們不僅要學習,還應該專心學習,“一心不能二用”。如果我們沒有取得好成績,首先要反省自己:是不是花心思學習了?是不是用心專一了?做任何事情,我們都應該專心,注意每一個小細節,這樣才能成功。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這讓我懂得,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好的老師和朋友。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是古人的智慧結晶,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粒思想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三字經小學生讀後感12

小時候,爸爸媽媽為我買了一冊《三字經》。那時,我喜歡看漫畫,這樣的書我一拿起就頭疼。在大人面前,我迫不得已的打開書,哎...還挺有趣的: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使人讀起來琅琅上口。

愛看《三字經》,只不過覺得很有趣,但爸爸一次次抱着我念《三字經》,老闆着個面孔,表情很冷酷。其實,爸爸的真實目的並不是一味地讓我讀。果不出所料,當我念的三字經出口成章時,爸爸便開始誘導地給我講解每一句的含義。“人之初,性本善”:人的生命剛開始時,天性原本是善良的,性格脾氣也很接近…….在這些經中原來也有趣的人物和各種生動的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當我真對《三字經》產生濃厚興趣時,爸爸又用實驗和實踐讓我知道它的含義;一步一步地深入瞭解。

好書不厭百回讀。我開始背《三字經》了,一邊背一邊想它的含義,這樣既牢記了《三字經》的詞句,又能知道《三字經》在生活中對我成長的意義。不知不覺《三字經》已經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腦海。

三字經小學生讀後感13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是説:玉石不經過打磨或雕刻就不能成為有用或有價值的器具。人如果不學習就不會懂得做人的道理。這句話出自《三字經》。

《三字經》是南宋著名學者王應麟編撰的,同《論語》、《道德經》一樣,都是中華國學啟蒙教育叢書,它是我的良書益友。裏面有“孟母三遷”,有“孔融讓梨”,有“女媧補天”,有“開天闢地”等很多精彩的神話故事和歷史典故。對我教育意義最大的是“孟母三遷”和“孔融讓梨”這兩個故事。“孟母三遷”這個典故説的是孟母為了讓孟子專心致致的學習,三次搬家,看到孟子不好好學習,剪斷了織布機上的布,這個故事不但讓我懂得了學習環境對學習有很大的影響,還讓我懂得了學習要專心致志持之以恆。“孔融讓梨”

這個故事説的是孔融四歲時就知道了把大梨送給哥哥,把小梨留給自己,讓我懂得了尊敬長輩和尊敬兄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每個人應該懂得的道理。

《三字經》句句押韻,讀來琅琅上口,便於我們記誦。從問世起,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三字經》是我們中國的國粹,它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流傳海外,為我們中國人爭了光,我們為中國驕傲,為《三字經》驕傲。

三字經小學生讀後感14

花開花謝,此消彼長,雲捲雲舒,又是一年。曾幾何時,我與經典悄悄相約,它——《三字經》永遠的篆刻在了我的生命中,照亮了我生命的歷程,指引了我前進的方向。

聽媽媽講,我小的時候,好哭鬧,媽媽哄我的方法就是講故事,説來也怪,一聽故事,不聽話的我就會安靜下來,專注的聽着,媽媽的故事也由《小紅帽》、《灰姑娘》到《孟母三遷》,曾記得,在我七歲時懷着無比激動的心情,從媽媽手中接過《三字經》,這是一本集繪圖、文言、譯文於一體的畫本,從此,兒童嬉戲的地方少了一個頑皮的身影,客廳裏多了一份難得的清靜,就是這本《三字經》,使我明白了“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的真理,在學習時不敢偷懶,更怕自己是“不知義”之人。就是這本《三字經》,使我懂得了“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的孝敬,要做一個聽話,不讓父母操心的孩子,就是這本《三字經》,讓我知道了……

與經典作伴,與聖賢為友。所謂“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就是這本《三字經》,打破了我沉睡的心靈,讓聖潔的陽光照進來,於是,我每天吟唱着“人之初,性本善”,敲開了知識的大門,走進了經典的世界。

三字經小學生讀後感15

前幾天,我讀了《三字經》中的這幾句“頭懸樑,錐刺骨。彼不教,自勤苦。”對我感受頗深。這幾句話主要講了東漢晉代時孫敬學習十分刻苦,為了防止晚上讀書打瞌睡,將自己的頭髮扎住,用繩子懸吊在屋粱上;而戰國人蘇秦在讀書睏倦時,則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來提神。他們都沒有老師督促管教,卻能夠自覺地勤奮學習。看了這些,我想到了自己沒有老師和父母的督促下,根本不學習。每次做作業的時候媽媽坐在我的旁邊,監督我做完作業。

記得有一次,做試卷的時候,媽媽像往常一樣坐在我旁邊,看着我寫。剛做到一半時,有朋友打電話來,叫媽媽有事出去一下。我心中暗喜:這下我自由了。媽媽前腳出門,我後腳打開了電腦,玩起了遊戲。不知過了多久,我聽見了腳步聲,趕緊把電腦關了,認認真真地趴在桌子上寫作業。跟媽媽玩起了貓捉老鼠的遊戲。媽媽看見我還沒寫完作業,就知道我又玩電腦了。她非常生氣,罵了我一頓。看了這些古人這樣自覺地學習,我覺得自己很不應該。學習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以後我要像古人一樣,在沒有別人的督促下自覺地學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sanzijing/nemw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