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單元作文 >四年級上冊作文 >

【精選】螞蟻觀察日記彙總5篇

【精選】螞蟻觀察日記彙總5篇

一天即將完結,相信你有很多感悟吧,此時此刻我們需要寫一篇日記了。日記寫什麼內容才新穎、豐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螞蟻觀察日記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精選】螞蟻觀察日記彙總5篇

螞蟻觀察日記 篇1

我今天跟我媽媽去爬山,我在山坡上吃薯片,有一塊薯片掉到了地上,我隱隱約約的看到薯片在的動來動去的再仔細一看,原來是兩隻螞蟻在搶掉落的薯片,它們先用觸角打鬥爭搶,再像相撲運動員一樣滾打,有個路人一不小心把這兩隻螞蟻踩死了,地上又有另外一隻螞蟻不費吹灰之力就把薯片帶走了,這就叫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媽媽説已經會經常帶我來大自然觀察,只有自己觀察了以後才能懂得更加多。記得更加深刻。

螞蟻觀察日記 篇2

20xx.08.05 星期五 氣温:28~31℃ 雨

入住新家

今天,我從網上購買的螞蟻工坊郵寄到了。我迫不及待而又小心翼翼地打開包裹。首先看到的是一個透明的有機玻璃容器,裏面裝着綠色的凝膠,模擬出螞蟻的生態環境,創造了一個螞蟻生態園。由於事先看過説明介紹,我先用吸管在軟軟的凝膠上戳了四個深約1釐米的小洞(以方便螞蟻日後開工打洞),然後熟練地拿出旁邊兩個透明的塑料導管,裝在容器端口,它們就像兩架“天橋”,給這個生態園中的螞蟻出行活動帶來了便利。之後,拿出配送的小塞子堵住通風口,只留下一個孔等待螞蟻進入。

螞蟻是裝在一個兩端塞着海綿並被釘緊的小吸管裏,共30只。吸管上還扎有幾個小孔,以便螞蟻呼吸外界空氣。透過吸管可以看到,螞蟻們都很活躍。由於擔心把它們放入容器時會跑出來,細心的媽媽剪掉吸管一端,慢慢地拔出事先塞入的海綿,與此同時將此端口對準工坊的進口。螞蟻陸續歡快地進入了“新家”,但還有幾隻似乎留戀舊窩,遲遲不願進去。我們只好敲擊吸管,將它們“逼入新家”。

進入工坊,螞蟻們都又活躍起來。起先在休息室裏不停地爬來爬去,相互之間碰碰觸角,打着招呼,很是友好。很快地,有兩隻最活躍的螞蟻離開休息室,通過“天橋”,爬到了工作室裏。我以為它們要工作去打洞。誰知,它們只是來來回回爬了兩三圈後,又回到了休息室。

媽媽説;“它們剛入新家,還不適應,可能過一段時間才會去工作。”我想想也有道理,那就再等等吧。

20xx.08.06 星期六 氣温:28~31℃ 雨

沒有打洞

我購買的這些螞蟻都是工蟻和兵蟻,據説善於挖掘打洞,一般在12個小時之後就會開始工作。它們靠吃膠體維持生命。我用放大鏡觀察,它們渾身漆黑,比普通螞蟻的個頭大一些,跑得也快一些,體長最大的有1釐米多,最小的也有7~8毫米,長有粗壯的上顎,頭大,近三角形,前、中胸背板較平,有胸腹節,身體有一定光澤。通過網上查找對比,我判斷它們是日本弓背蟻,這種螞蟻在我國東北地區、浙江、上海、福建等地都有生存。

可是今天我觀察了好多次,它們就是不開工,大多數螞蟻集聚在休息室裏爬來爬去,相互問候打招呼,只有少數比較勤快的幾個沿着通道跑來跑去,偶爾在凝膠上嗅一嗅,停一停,似乎是在吸食營養,也許是在研究打洞事宜吧?

20xx.08.10 星期三 氣温:29~32℃ 雨

還是沒有打洞,但是死亡兩隻

“這些螞蟻真是太懶了!”每天觀察螞蟻好幾次後,我都失望地感歎。它們總是簇擁在休息室裏,有時一動也不動,有時爬來爬去,就是沒有發現去工作。“它們怎麼不打洞啊?”我總是問媽媽。媽媽想了想説:“工坊説明書上説螞蟻最適宜的生存温度是20~30℃,也許天氣太熱了,再耐心等等吧。”

嗯!有道理,最近氣温偏高,一直都是30℃多,我們人類都熱得受不了,何況這些小昆蟲呢。這不,今天就在休息室裏發現了兩隻螞蟻的屍體。可是,轉眼又想:中午太熱時,我不是也開着空調呢,這樣温度應該也有25~27℃吧。唉!也許是濕度達不到螞蟻們活動條件吧!

仔細想想,我認為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購買的只是一些工蟻和兵蟻,沒有蟻王和蟻后的領導,它們打洞的工作積極性也會大大降低。

20xx.08.15 星期一 氣温:29~33℃ 多雲

陸續死亡,同伴清理屍體

天氣還是很炎熱,每天爸媽去上班,我就開着空調呆在房間裏看書寫作業、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如呆在螞蟻工坊旁邊,觀察螞蟻活動。但是螞蟻們仍然沒有一點要“動土”的樣子。這十天來,真是讓我很失望。你瞧!它們有的趴在綠色的凝膠上面,有的簇擁在一起,有的勉強爬動幾步,大多數時間都是呆在休息室……就是沒有要打洞的樣子。真是折磨人啊!我簡直要失去關注它們的興趣了。

突然,我發現工作區內有一小堆螞蟻的屍體,數了數,死螞蟻大概有十多隻的樣子,都是斷開的,一節一節的。再看看休息室,前幾天陸續出現的幾隻螞蟻屍體不見了。看來,是活的螞蟻將同伴的屍體集中清理,堆積在一起了。

20xx.08.20 星期六 氣温:28~35℃ 晴

螞蟻屍體

螞蟻還是沒有打洞,倒是每天都有一些螞蟻陸續死去。有時是死在休息室,有時是死在工作間。但每次在第二天早上,我都會發現屍體集中堆積在工作室的凝膠上面,慢慢地由一小堆變成了較大的一堆,屍體堆裏還夾有一些凝膠。活着螞蟻照樣爬來爬去,或一動不動或積聚在一起,就是不去工作。

經過多次觀察,我發現,螞蟻不管死在哪兒,其它的螞蟻就會把屍體運到離休息室較遠的地方,集中堆積掩埋起來。它們很有環保意識,怕腐爛的屍體污染自己的家園。你想知道它們是怎麼運送屍體的嗎?那我就告訴你吧:它們先用大鄂把同伴的屍體咬成一節一節的,再把碎屍一點一點的清理運送到離家較遠的地方(工作室),堆積在一起,並銜一些凝膠進行掩埋。看到這些,我不由得對這羣螞蟻產生了敬意:它們真是既講衞生又懂感情啊!

關於螞蟻的死亡,根據自己的觀察和上網查詢,我覺得可能是這樣的:只要有一隻螞蟻死亡,就會散發出一種氣味,其它的螞蟻聞到氣味後,會把這隻螞蟻“安葬”掉。工坊內透氣性不好,這種氣味不能很快去除,其它的螞蟻身上只要沾染了這種氣味,就讓別的螞蟻錯以為它們已經死了,也會當作屍體來處理,但這些螞蟻是活的,當然不會任人“活埋”。於是也會發生螞蟻之間的互相撕咬和殘殺,然後就有更多的螞蟻死去。死去的又被活着的清理堆積,如此循環而已。

20xx.08.26 星期五 氣温:27~35℃ 晴

終於打洞了

早上剛剛起牀,我來到螞蟻工坊旁,只見屍體堆又慢慢增大了一些,看來螞蟻又死亡了幾隻,數了數,活着的螞蟻只有9只了,它們在最邊上那條事先戳的綠色凝膠洞周圍進進出出,似乎在忙碌什麼。當它們相遇時,還不忘用觸鬚交頭接耳。再看看凝膠洞,啊!比以前變長了。我測量了一下,已經有2釐米多了。“螞蟻打洞了!”我高興地叫起來。

我想:這幾天來,我把一直把螞蟻工坊放在空調房裏,一定是在晚上氣温較低或恆定時,螞蟻們陸陸續續工作了一些,只是因為進度不明顯,所以我才沒有及時發現。

20xx.08.27 星期六 氣温:25~31℃ 多雲

螞蟻只剩一隻

我好傷心啊!螞蟻現在只剩下1只了,看來這隻螞蟻的生命力還是最頑強的。它體型較大,應該是隻工蟻,而且是這羣螞蟻中的領導。只見它孤零零漫無目的地爬來爬去,一會來到休息室,一會來到工作室。

螞蟻屍體堆上不再是完全黑色的,而是周圍長出一層白白的、黃黃的東西,我用小棍撥了撥,似乎有些粘性,可能是長蟎蟲了吧。有機玻璃容器周圍也蒙有一些淡淡的水汽。看來,隨着螞蟻們的死亡,這個生態園已經被污染了。

20xx.08.28 星期日 氣温:24~31℃ 多雲

清理工坊,總結經驗

今天下午,最後一隻螞蟻也死去了,它的屍體就躺在屍體堆旁,沒有同伴替它清理。看來,我對螞蟻工坊的觀察生活也即將結束了。我拿着工坊來到小區草地上,用小棍慢慢清理出螞蟻們的屍體,然後用土掩蓋好。

通過這些天來對螞蟻工坊的觀察,我總結出螞蟻們打洞不太積極和陸續死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1、凝膠質量較差,缺乏營養或者是營養單一。

2、天氣炎熱,氣温偏高,使螞蟻的生活習性受到影響。

3、工坊內通風不好,死去的螞蟻不便及時清理出去,污染了生存環境,加速了其他螞蟻的死亡。

4、螞蟻羣中沒有蟻王和蟻后的領導,集體活動組織性不強。

螞蟻觀察日記 篇3

放學回家,我剛跨下媽媽的“坐騎”,就看見一羣螞蟻在搬家。它們排着整齊的隊伍,有條不紊的忙碌着。我蹲下來仔細觀察。

我心想:他們忙碌了一天了,肚子應該餓了吧?於是,我隨手掰了一快饅頭放再地上,一隻螞蟻爬過來嗅了嗅就走開了。過了一會兒,又來了幾隻,嗅了嗅又走開了,根本沒有動手搬的意思。難道饅頭太大塊搬不動,我又把饅頭掰成一粒一粒的。過了一會兒,它們還是嗅嗅就又走開了。我就不明白了,於是,我又急匆匆地跑到家裏,重新拿了一塊餅乾下來。果然,不到一會兒工夫,一個眼疾手快的傢伙躥上來了,動手就搬,可它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這餅乾卻紋絲不動。它停下來,似乎泄氣了,但過了一分鐘左右,就迅速朝它的巢穴爬去。幾分鐘後,它身後跟着十來只螞蟻,原來是去搬救兵啦。這些螞蟻到達餅乾面前,眼睛發亮。接着,它們有的在前面拉,有的在後面推,有的在旁邊抬,看着它們這般勤快的摸樣,我就想不通了,剛才饅頭它們為什麼不要呢?於是我就去問媽媽,媽媽説。“我也不知道啊?”

我上網查了一下資料,原來它們是吃葷不吃素,哈哈,大自然的生物真有趣啊。

從這次觀察螞蟻以後,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在龐大的動物世界裏,螞蟻是那樣的渺小,但它們卻有着團結互助,齊心協力,無私奉獻的精神生存到了現在,而這不正是我們人類所需要的優良品質嘛?人類也一樣,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就能戰勝一切困難。

螞蟻觀察日記 篇4

螞蟻是怕樟腦丸的。

爺爺給我講了一個故事:相傳秦末兩支起義軍劉邦與項羽爭霸,結果項羽兵敗烏江;一天黃昏,項羽在軍帳外看到了無數螞蟻寫成了大大的“死”字,他想這是老天要我死我不得不死,於是就拔劍自殺了。“螞蟻會寫字?”我不信,爺爺硬説他信。怎樣才能證明我的觀點是正確的呢?我絞盡腦汁思考起來。

我先拿出一瓶空瓶子、一些蜂蜜、一隻毛筆和一些水,再把爺爺叫了出去,來到一片空地上的牆邊,我把蜂蜜和水到進瓶子裏,把毛筆放在水裏轉,均勻後我在牆角寫了一個“超”字,我對爺爺説:“爺爺,我已經準備就緒了,一會兒就有一堆螞蟻會在這裏組合成一個‘超’字。”“我不信。”爺爺肯定地答道。過了一會兒,有一隻螞蟻爬了過來,又爬了回去;又過了一會兒,有一大堆螞蟻爬了過來在我畫的地方,“寫”出了一個“超”字。

爺爺説:“哈,還是我説的對,螞蟻會寫字吧,哈哈!”“不,”我回答道,“那是軍師張良用的計,他也是象我這樣做的。”

我又補充道:“因為螞蟻喜歡甜的東西,所以它們才會密集在一起,才能把甜的東西運回去。螞蟻接受信息的功能;主要依靠頭上一對觸角用來嗅覺周圍環境的變化和反映。”

螞蟻是一種十分很常見的動物,我在樓下的花壇中經常看到它們。他們常常為了生存,成羣結隊的出去尋找食物。可是他們是如何找到家的呢?於是,我打算捉幾隻螞蟻來研究研究。

我捉住一隻掉了隊的螞蟻,把它放在一個不透光的紙杯裏面,只讓它看見天空。“拘留”了一個小時後,把它放在了泥地上。它居然還認得路!這對它來説可是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呀!我想。於是,我立刻又把它捉了回來,又把它拘留了一個小時。不過這一次,我在杯口上蒙了一層黑布。等把它放出來的時候,它居然有一些不知所措了。從這個事實説明,螞蟻是靠陽光來認路的。

螞蟻還有什麼方法認路呢?我又做了一個試驗。我跟着一隻去找食物的螞蟻走,在它走過的路後面,我撒上了許多黃沙。然後,用一根小樹枝不停地騷擾螞蟻。螞蟻被突如其來的樹枝嚇壞了,轉過身來就向家裏逃。一轉過身,它就愣住了,然後就像無頭蒼蠅一樣四處亂爬,回家的路找不到了!最後,本人不得不親自把它送回了家。看來,螞蟻除了靠陽光來認路,還靠一個好記性呀!

這小小的螞蟻,居然還有這麼多的學問。我以後,可不敢再小看螞蟻了。

我在教室掃地時發現了一隻大螞蟻,它真是太大了,我打算好好觀察它。

我準備拿鑷子把它夾到文具盒裏,可它似乎知道我的心事,像犯了罪的人一樣東逃西竄,我總是捉不中它。瞧它好像在嘲笑我:“笨蛋,笨蛋,你捉不住我!”我很生氣,再一夾,哈哈,總算捉中了。

我得意地走向座位邊,把這名“罪犯”放進“囚牢”——我的.文具盒裏。

我仔細地觀察它的外形:這隻螞蟻的個頭比我們平常見到的螞蟻大多了,足有一釐米長。它的身體分為三部分,分別是頭部、胸部和腹部。腹部比胸部大,胸部比頭部大。胸部和腹部下面都有腳,胸部下面有兩隻腳,腹部下面有四隻腳。腹部又圓又鼓,像有一個螞蟻卵。

突然,它翻過文具盒,出來了。我急忙拿起鑷子,夾它。我向左夾,它向右跑;我向右夾,它向左竄……最後,我費了好大的功夫,終於夾到了,再次將它放入文具盒裏。

它在文具盒裏捲起來,並慢慢地爬動。我想它肯定快死了。突然,它翻了一個身,拉直身子,向出口奔去!要不是我反應快,説不定它就又出去了。

我恍然大悟,剛開始它捲起身子是在裝死,為了分散我的注意力。這調皮的大螞蟻!

螞蟻觀察日記 篇5

星期六下午,我和小嘉、阿恬一起組成了一個“探蟻小分隊”,結伴來到公園裏進行探索。

也許是天氣好的原因吧,上百隻螞蟻成羣結隊,浩浩蕩蕩地來到小路上曬太陽。遠遠地看,地上就像有無數個小黑點在蠕動。這正方便了我們的探索行動。我們在地上搜尋着,看哪隻螞蟻適合我們進行持續的觀察。這時,只聽阿恬喊了一聲:

“看着這隻螞蟻!多適合呀!”

我們循着她的聲音望去,只見一隻小個子工蟻正費力地搬着一個稍比它大一點的帶有翅膀的昆蟲。“這搬的是什麼呀?”小嘉問。我衝她做了一個“噓”的手勢,示意她別説話。因為,緊密的觀察行動已經開始了!

只見這隻螞蟻好像很累的樣子,一步三停地走着。我們屏息凝神地望着它,生怕它消失在視線裏。它爬到了鄰近的一棵大樹前面,而且好像還“召喚”來了一些螞蟻。揹着昆蟲的螞蟻搖了搖觸角,其他螞蟻則自動靠過去。啊!那隻螞蟻用頭上的觸角碰了碰第一隻螞蟻,然後還碰了第二隻、第三隻……被碰過的螞蟻又分散開來,用觸角又碰觸別的螞蟻。“天哪!這就是傳説中的——‘螞蟻傳信’?”小嘉瞪大了眼睛,阿恬也一臉驚訝。是啊,我們都只是聽説過,卻從來沒有見過。這次真是大開眼界了!

大概過了十幾秒鐘後,那隻螞蟻開始上樹了!只見它艱難地順着大樹凹凸不平的表皮爬了上去,可卻又轉了個身。“嗯?”我一愣。只見它又舉步維艱地爬了下去。咦,真奇怪,它來來回回地是要幹什麼啊?它又在樹下走了一陣,掉頭又爬上;然後,又下去……就這麼來來回回好多次,它還是沒有要進洞的打算,這讓我徹底打消了它要“搬蟻進洞”的念頭。

又過了一會兒,小嘉徹底坐不住了,於是提議説:“我們來看看它到底背的是什麼吧!”我和阿恬堅決不同意,小嘉卻自顧自地“截”下這隻螞蟻,取下了它背上揹着地東西:原來只是只死雄蟻。“這樣的話……”我陷入了沉思。

沒錯,這樣的話,就真相大白了。

原來,那隻工蟻只是搬運受傷的同伴。步行艱難是因為它搬不動了,所以才會召集同伴來幫助它,而在樹上徘徊則是因為它在等待同伴的接應。下樹又是因為在察看同伴有沒有來。最後小嘉的舉動也一句擊滅了這場美好的“螞蟻視覺盛宴”。

螞蟻們仍在悠閒地爬行,有的在工作,有的在曬“日光浴”。它們絲毫不知道三個“龐然大物”正注視着它們。而我卻非常興奮,今天讓我如此近距離地解除這些小生命。鼻尖尚還殘留着泥土的清香和青草的味道,我大聲説:

“我宣佈——本次小隊螞蟻觀察活動到此結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danyuanzuowen/sishangce/2mmzv3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