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成長作文 >人生作文 >

人生的境界作文(9篇)

人生的境界作文(9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生的境界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生的境界作文(9篇)

人生的境界作文1

每個人只有一條命,但是如何能活出三條命?性命,生命與使命,這三條命是人生的三種境界,不同的境界讓人們領悟到的是生命不同的意義。

平庸的人有一條命:性命。是每天與柴米油鹽打交道的家庭主婦;與工件打交道的職員;與瑣碎小事打交道的鄰里鄰居……這是社會上的大多數人,處於“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人生境界,他們是平凡之人,過着平淡的生活。他們尚未有遠大的夢想,活在物質的世界裏,為小我的世界努力打拼……他們是芸芸眾生,是平平淡淡的一份子。

優秀的人有兩條命:性命和生命。他們不一定有驚濤駭浪的壯舉,但是憑着一顆執着追求的心,朝着理想的方向奔跑,“秀”出自己的精彩。如朝氣蓬勃的孩子;精力旺盛的青年;老當益壯的老人……他們像一朵微笑的向日葵,朝向陽光而努力。他們對未來有着自己的看法,但是會有時而的迷茫與困惑,但是依然努力向前,正處於“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人生境界。

卓越的人有三條命:性命、生命和使命。他們不斷提升自我,彰顯自身價值,在努力追求目標的同時,他們把自己的生命與民族和國家聯繫在一起,這就是卓越之人的使命感。

有一個叫羅伯特·舒爾的孩子在日記本上寫了一句話:“我要建造一座伊甸園。”1868年,他把心中的伊甸園畫了下來:一座水晶教堂。建造它至少要花七百萬美元,但是他仍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着:反反覆覆地做着演講。一天又一天,無數的人被他的執着所打動,紛紛為他捐款。1920年,他夢想中的伊甸園終於建好了!在人生路上,他知道自己追求是什麼,放棄是什麼,責任和使命讓他洞察世事後,不忘初心,修成正果。這是“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的境界。只是此時的山水已經別有一種內涵,在堅忍與屈辱中的司馬遷、鞠躬盡瘁的鄧稼先、報效祖國的錢學森……他們這樣的人身體力行,完成了偉大的使命,傳承民族精神,報效祖國。擁有使命感的人,才是卓越的人,他們擁有了三條命的境界。

每個人都有一條命,在平庸的泥沼中越陷越深,最終只會一事無成。如果將生命和使命貫穿一生,哪怕是在平凡的崗位上,腳踏實地,追求夢想,完成使命,對社會、對國家有所承擔、有所貢獻,依然會成為卓越的人!

人生的境界作文2

記得上初中的時候,班主任曾提起王國維大師的一段言語:“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無不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

描述這三種境界的詞,分別來自宋代的晏殊的《蝶戀花》歐陽修的《蝶戀花》和辛棄疾的《青玉案》在宋代的這三首詞上,王國維大師發現了三句話,他把這三句話串起來,就成為了一個美妙的經典語言。

當時的我對這番話似懂非懂,並沒有深刻的去研究,只是將它牢牢的印象在腦海裏,直到上了高中,隨着思想的成熟,才慢慢認為大師所談及的這三大境界將人生軌跡闡述的如此透徹。

“昨夜西風凋碧樹”之前那是燈紅酒綠,人們都在追名逐利的慾望中,享受着那一份酸甜苦辣鹹的所謂幸福、痛苦、成功、失敗,當繁華落盡挫辱失敗之時,幾人想得起“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去尋找生命的真諦,去思索為何而來的答案。

能夠獨上高樓者,就已經開始感悟人生之苦,開始追尋人生的真諦,開始覺悟,明確目標與方向。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説追求的痛苦,執着和堅定,可這條路並不好走,甚至看不見路,那一定要披荊斬棘,無怨無悔,忍難忍之事,行難行之行,在各種退縮,動搖面前堅如磐石,才有可能進入第三境界。

當然最難的還是第三境界,難不在於眾裏尋他千百度,這已經是第二境界的事了,上下求索,矢志不夠,雖九死其猶未悔。直正的難在於那種“驀然回首”舍盡一切的勇氣和圓容無漏的大智慧,畢生追求歷盡萬難的生命之路驟然間要放下,真是苦難之事。

悠悠歲月,我們只有從容走過,無需彷徨,無需猶豫,無需茫然,我們應往第三境界發展,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生的境界作文3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縱觀古今,這是多少文人窮士盡一生也無法達到的高度。又是誰越過坎坷歲月,讓後人尊敬與仰望?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成大事,必先立志。昨夜裏西風雖然悽烈,凋零了綠樹,但依舊敢獨上高樓,撥開那層層雲霧,遠眺美景。周遊列國的車轍,留下了他的仁愛之種,在仁德的感召下,攀上了思想道德的頂峯;韓信面對“胯下之辱”,但他依然堅定,堅信“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成就了“垓下之戰”的傳奇;面對壓迫,陳勝吳廣發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鏗鏘吶喊……遠大的志向決定着我們未來的方向,使我們的人生與眾不同。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人生,必經坎坷;勝利,必經奮鬥。面對父親的遺言,司馬遷飽嘗宮刑,發出“人故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人生哲理,你忍受痛苦,以血淚著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辛棄疾用“匹夫不可奪志也”吟出了你的執着,你雖遭受排擠,卻從未失報國熱情,成就了一個胸羅萬卷,馳騁百家的千古奇才,讓赤膽忠心的愛國熱情恆久盪漾在歷史煙波之上。為了實現理想,即使面臨困難也要“衣帶漸寬終不悔”。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經千辛萬苦,終豁然開朗。在污濁不堪的官場中,王維經歷了仕途的險惡而不再執着於名利,才有“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淡然;陶淵明看清名利後,完全迴歸自我,“採菊東南下,悠然見南山。”……只有經過奮鬥,才悟得真理,才能迴歸樸實。在那燈火闌珊處的才是最真實的自己。

歲月積澱,塵埃落定,在歷史長河中,你的名字無法抹去,成為永恆的經典……

人生的境界作文4

我想寂寞是有境界的,這種境界和靈魂的清明接近。

很多年前在網絡上偶然看到一個句子:美女熱鬧,作家寂寞。當時只瞟了一眼,沒怎麼在意。今天突然想起,感覺有些藴味。美女是熱鬧的。這種熱鬧緣於她是美女。既是美女,當然有很多的追求者,色相往往吸引一部分人的眼球,圍着石榴裙團團轉,美女就“咯咯”地笑,美女一笑百媚生,氣氛就顯得很和諧、很熱鬧。

作家就很寂寞。作家的寂寞,體現在對生活獨立的思考。在作家的眼裏,是一部書。生活的酸甜苦辣映射到作家的眼裏、心裏,通過寂寞地思考、藝術的加工,就是一部作品。

所以熱鬧和寂寞,體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境界。

寂寞的境界,在於風雨過後的淡定與從容。“自古聖賢皆寂寞”,聖賢因其達到的思想高度,常人是無法達到的,所以,聖賢是寂寞的。聖賢的寂寞,還表現在他的生活方式,寂寞地思考,寂寞地工作,忘我的勞動,成了獲得真知灼見的必要條件。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只有付出,生命的枝頭,才有碩果累累。

梭羅是寂寞的。他拿了一柄斧頭,孤身隻影,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的山林中,自耕自作兩年有餘,寫下名著《瓦爾登湖》。《瓦爾登湖》本身就是一本很安靜很寂寞的書,記載了哲學家梭羅對生命的思考與剖析。梭羅的寂寞,達到了一種清遠的境界,一種對生命的透視的超然。

最初接觸網絡論壇時,我有個文友的網名就叫“坐着看花”,註解是“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當時我想,“看花”想必也是一種境界,“看庭前花開花落,觀天上雲捲雲舍”,這種閒庭信步的怡情本身就體現一種層次,在寂寞的'人眼裏看來,又賦予了它新的含義。

一個甘於寂寞的人,能夠靜下心來致力於某項研究,拋開了急功近利的浮躁,那是洗盡鉛華的僕實。“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我想,這就是寂寞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作文5

“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是王羲之的休悟自我;

“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屈原的識人知世;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蘇軾的兼濟天下。每個人都有自己理想王國,“體悟自我,識人知世,兼濟天下”是每個人的夢想。每個人都會懷揣着夢想去塑造人生的境界。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體味自己,去認識人生的初步境界與價值。站在歷史的河岸,我在求索的河川裏,驚醒地看到,這裏既有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門去,吾輩豈是蓬蒿人”的狂放不羈,也有“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的迷茫與失落;既有李樂薇式的閒適高雅的人生探索,也有魯迅的一夜白頭般的苦思冥想。人們都在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人格定位、人生目標,體悟自我---人生的宏圖從此鋪開,人生的境界由此昇華。

孔子曰:“吾七十六方能隨心所欲而不逾矩。”識人知世,放寬眼界,心懷他人。西北的朔風吹開泛黃的歷史畫卷,這裏有陶淵明面對黑暗官場的毅然轉身;有范蠡面對“福貴不能與共”的闇然神傷;既有梁啟超的“吾國之責任則全在我少年”,也有周恩來的“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偉人們旋轉於時俗之上,苦心求索着民族振興之路,詰問着人生的價值取向。邁上識人知世的階梯,確定人生軌跡沿續的方向。

“男兒何不帶吳鈎,收取關山五十州”。“達則兼濟天下”,人生最大的舞台是整個人類的事業。孟子不拘於獨善己身,親自遊説諸候,力圖創造一個“仁”的社會;陸游不顧多病之軀仍然尋求報國之路;杜甫不懼一己之寒而欲大庇天下之寒士。先哲們走出世俗的羈伴,在人生遭遇中無法施展拳腳的時候,仍然以兼濟天下為懷,這裏一種什麼樣的境界?這又會是怎樣一種情懷?問語山川,扣問蒼穹,每一個善於思考的人會不得而知。

看世事滄海桑田,品人生多樣境界。體悟自我,故能深思探索;識人知世,故能友愛他人;兼濟天下,故能成青史之芳名。

人生便是從“小我”走向“大我”,由平凡上升為高尚的過程。閒庭落花風自掃,執壺問道亦相宜。品人生就如品酒,需要慢慢體味,慢慢薰陶。坐看庭前花開花落,遙觀天上雲捲雲舒,人生的境界自然為之高遠。

人生的境界作文6

有這樣一個人:八歲時他從管風琴上開始了對人生和宗教的理解;十八歲成為法國管風琴大師的得意門生;同年,又用法語和德語寫出了《巴赫傳》,其深入獨到的見解驚動了整個歐洲,並被推為演奏巴赫的第一人。

如果放在當今的中國,那他的家長肯定樂瘋了——自己的孩子不但贏在了起跑線上,而且還有可能成為一棵偉大的搖錢樹。

三十歲前,他又獲得了哲學與神學博士,出版了《康德的宗教哲學》《歷史上耶穌的研究》等著作,並因此獲得了自己母校(也是德國作家歌德的母校)的任教邀請。

就在大家都以為他將譜寫華麗人生的時候,他卻把目光投向了那遙遠、寥廓、荒蕪、混沌、懶散、冷酷的非洲。

關於非洲,他僅僅在年幼時看過一座非洲人的雕像,他回憶説:“他臉上那憂傷而若有所思的神情,好像是在和我訴説黑暗大陸的悲痛。”在而立之年,他無意中看到一篇文章,講述了非洲嚴酷惡劣的生存狀況,如何迫切需要醫療服務,並招募前往這個地區的志願者。一座雕像,一篇文章,讓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未來。

於是他回到醫學院,於八年後獲得醫學博士學位。雖然這只是他一生九個博士學位中的一個,卻是對非洲人民最重要的一個。三十八歲,他趕赴非洲,在那裏用自己的積蓄建起了醫院,並開始免費為貧窮的黑人治病,直到九十歲時在非洲去世……

他,就是史懷哲,一位大愛無疆的醫生。那些從他那裏得到健康和生命的非洲黑人,帶着崇敬和驚喜的神情,把他尊稱為“歐剛加”——解救之神。愛因斯坦評價説:“對善和美的渴望,理想地集於一身,像史懷哲這樣的人,我幾乎還沒有發現過。”

如果換了是你,你會像史懷哲那樣做嗎?放棄所謂的“機遇”和那些讓世俗眼紅的“成功”。是啊,這個世界跟不上史懷哲的腳步。它對史懷哲的理解需要一個過程。

最終,孤獨而長久的堅持讓史懷哲贏得了全世界的尊敬,20世紀50年代初,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了這位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志願者和人道主義聖徒。

其實,人生的意義我也搞不懂。但我知道絕不只是——當官、發財或者成名。

人生的境界作文7

看見的,熄滅了,消失的,記住了。我站在海角天涯,看見土壤萌芽,等待曇花再開,把芬芳留給年華。

有人説,這就是人生的境界——就是不斷擁有和尋覓的過程。

曾經有個圓,在旅途的過程中不小心從山上摔了下來,只剩下了半圓。於是它又站起來,向前爬去,尋找自己丟失的另一半。在一路尋尋覓覓的過程中,這隻聰明的圓一邊欣賞沿途的美景:春天的花草是那麼的生機勃勃。夏天的菊花是那麼的可愛紛芳,秋天的落葉紛紛揚揚飄下,也別有一番風味,還有那銀粧素裹的冬天,也是如此妖嬈。在一路的尋尋覓覓之後,半圓又變成了一個完整的圓,而且也欣賞到了沿途的美景。

在尋尋覓覓中學會擁有、欣賞、享受,這是一種智慧,是人生的一種境界。

曾經,美國有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這樣的實驗:他找來了十幾個差不多十歲的孩子,把他們放進一片桃林裏,讓他們沿着路一路向前走去,要在樹林裏找到一顆最好、最大的桃子,但前提是:不能走回頭路。後來,孩子們從林子裏出來的時候,每個人都摘了一個桃子,教授問道:“你們認為你們所摘的桃子是最大最好的嗎?”孩子們不約而同的搖頭答道:“不是!”教授問其中的一個孩子,“你為什麼不摘最大最好的呢?”孩子回答道:“我剛開始一路走來的時候發現越往前的桃子越大,在中點的時候,我看到了一個很大很好的,本來想摘的,卻又想着前面或許有更好的吧!哪知一路走來,再沒看到比那更好的了,無奈就隨手摘了一個。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只是一路匆匆忙忙向前尋尋覓覓,到了終點才發現自己的行囊裏一無所有,本來擁有的東西卻也失去了。

泰戈爾曾説過:生命本來就是一段行走的過程,生命的原本目的,在於尋覓途中的美景,然後在尋尋覓覓中學會欣賞、學會擁有、學會珍藏。

曾經在幽幽暗暗反反覆覆中尋尋覓覓,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真,再回首,恍然如夢;再回首,我心依舊……

人生的境界作文8

一、路上

曾經多少次在路上求索,在路上跌倒,在路上奮起,在路上小小的酣睡,在路上深深的痛哭,在路上頓悟,在路上遭人嘲笑,在路上默默前行,在路上感動,在路上領略青春,在路上忍受孤獨,在路上狂奔,在路上仰望星雲,在路上吹風淋雨,在路上感恩,在路上學着擔當,在路上走着自己沒人打擾的路,在路上行觀風起雲湧,在路上仰視星雲變化。走了這多年,發現自己要在路上走的路還很長,很長。

二、夢想

太多時候,一個人做夢;一個人痴痴的夢;一個人痴痴的陶醉;一個人暢想夢想的尾巴;一個人追尋這不語的尾巴;一個人抓,一抓抓個手空空;一個人闖夢,但不覺毫無希望;一個人醒了,卻又忙着向夢想起航,去追求那看來並不現實的滑溜溜的尾巴;我將永遠一個人夢,一個人想,一個人搏,將那個沒目的地的夢想進行到底。

三、希望

星星有要劃破天際的希望;楓葉有“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希望;小草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希望;小樹有長達後為人們遮風擋雨的希望;蠟燭有“蠟炬成灰淚始幹”的希望;太陽有穿破雲層照大地的希望。它們都因希望而永生,我為何不希望明天手摘雲歸?

四、奮鬥

當一個人在昨天,在今天他都奮鬥不止,那麼當他明天回憶起昨天、今天時,他會欣然一笑,他會覺得一切奮鬥後那麼美好!當一個人在昨天、今天他都不去奮鬥,那麼當他明天回憶起昨天、今天的一切時,他會總覺得記憶原來那樣蒼白而不堪回首。

五、快樂

如果你沒有笑容,你就聽聽鳥兒的歌唱;如果你臉上不笑而心裏笑着,那你就真的快樂了;如果你慢慢樂樂,而不快快樂樂,那你同樣不會快樂;如果你看着雲會笑,對着風會笑,看着星會笑,看着自己淋雨也會笑,看見藍天你更笑,看見彩虹你更笑,那沒有什麼能讓你不快樂了?

人生的境界作文9

在非洲原野上,有一種十分勇敢的小動物叫做蜜獾。它是一種兇殘而好鬥的動物,不像別的掠食動物一樣撕咬敵人的頭部,而是直接攻擊敵人的腹股溝。它最愛鑽進蜂巢的深處,尋找美味的蜂蜜。但是頗為遺憾的是,蜜獾發現蜂巢的本領相當拙劣。

當地有一種極受居民歡迎的灰色小鳥,它比麻雀稍微大一些。由於它們非常善於發現蜂巢,被人們稱為向蜜鳥。向蜜鳥最感興趣的食物,則是組成蜂房的蜂蠟和野蜂幼蟲。但是,向蜜鳥的力氣非常小,它們根本不可能將蜂巢弄碎。

基於各自的需要,向蜜鳥與蜜獾這一對飛禽走獸便取長補短,相互依賴起來。每當一隻向蜜鳥發現一個蜂巢時,它便發出刺耳的尖叫,同時在林 間穿飛。一旦飛行中的向蜜鳥發現蜜獾,它就落下去啄蜜獾的頭,於是蜜獾開始追趕向蜜鳥。就這樣,向蜜鳥把蜜獾引到蜂巢前,它棲在樹枝上靜觀蜜獾搗毀蜂巢, 很快,蜜獾喝足了蜂蜜,吃夠了蜂卵揚長而去。這時蜂羣因家園被毀壞而四下逃逸,向蜜鳥就飛下樹枝來,不慌不忙地享用被蜜獾咬碎的蜂房蠟和野蜂幼蟲。

無獨有偶,牧蟻和蚜蟲也是這樣的一對相互合作、生死相依的組合。因為蚜蟲的排泄物(稱為蜜露)含有氨基酸和糖分,這種成分能夠刺激牧蟻的味蕾。當牧蟻飢餓時,它就會用觸角去拍打蚜蟲的背部,促使蚜蟲分泌蜜露。

在有些時候,牧蟻還會用樹葉和小樹枝精心地為蚜蟲搭一個漂亮的小巢,每晚將蚜蟲集中在小巢內,甚至在遷移之時,牧蟻也會帶上蚜蟲一起啟程。牧蟻還常常扮演蚜蟲的保護神,一旦發現有其他昆蟲侵犯蚜蟲,牧蟻就會對來犯者羣起而攻之。

玉米地裏的牧蟻甚至還會在秋天到來的時候,將玉米上的蚜蟲卵收集起來,藏在地下的蟻穴中,使之冬天不被寒冷的天氣凍死。當來年春回大地時,牧蟻就會將蚜蟲卵取出讓其孵化,孵化後的新蚜蟲又可以為牧蟻提供新鮮的蜜露了。

面對強大的自然,面對殘酷的世界,個體的力量畢竟孤單有限。這就要我們像向蜜鳥與蜜獾、牧蟻和蚜蟲一樣,用一雙慧眼,找到利益互惠的合作者。你死我活的競爭是一種低級競爭,是一種惡性的競爭。良性的、可持續的競爭就是合作。合作是競爭的最高境界,結局是美妙的雙贏。

標籤: 人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changzhangzuowen/renshengzuowen/eg80v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