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作文素材 >時事論據 >

名人勤奮好學的事例

名人勤奮好學的事例

這個世界上很多名人都是比普通人更加勤奮的人,在暗處他們不忘韜光養晦,所以他們才有了發光發亮的機遇,在歷史的長河下,留下自己的芳名。比你優秀的人尚且如此,那麼,你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小編整理的名人勤奮好學的事例!

名人勤奮好學的事例

名人勤奮好學的事例1

1:劉勰佛殿借讀

夜深了,佛殿裏忽然傳來朗朗的讀書聲。小和尚們嚇壞了,以為裏面有鬼,立刻報告給老和尚。於是,老和尚帶領小和尚捉鬼,沒想到“鬼”原來是一個叫劉勰窮孩子,他在借佛燈讀書呢。劉勰經過刻苦學習,終於成了偉大的文學家。

2: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藉着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3:齊白石掛角讀書

從小讀《三字經》,就知道了古人“負薪”、“掛角”的勤學故事。“掛角”説的是唐朝李密,初為隋煬帝宿衞,後辭去發憤讀書,騎牛到外地尋師,以《漢書》掛牛角,行、止皆展讀。閲《齊白石狀略》,知道這位傑出藝術家少時也曾“掛角”讀書,打下古文基礎。

4:懸樑刺骨

戰國時期,洛陽城有一個人名叫蘇秦,為了日後以做大官,他拚命讀書。有時讀得太疲倦了,免不了要打瞌睡。於是,他想了個辦法:拿着一把錐子,瞌睡來了,就刺一下大腿,痛了,也就睡不着了,以便繼續讀下去。無獨有偶,漢朝的孫敬,人稱“閉户先生”,常常獨自關門讀書。有時實在太累,為了防止打瞌睡,他用一根繩子,一頭系在樑上,一頭結着頭髮,讓頭頸正直地吊住。這樣,如果打瞌睡,就會扯痛頭髮,立刻驚醒。於是,後人用“懸樑刺股”來形容勤學好讀的精神。

5:司馬光警枕勵志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牀,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牀,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牀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牀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鑑》的大文豪。

6:任伯年刻苦勤奮

任伯年,清朝後期著名畫家,上海人。他能成為一個大畫家,完全是靠他幼刻苦勤奮得來。任伯年的父親也是一位畫家,在父親影響下,他從兩三歲開始讀書時,就喜歡看父親作畫。十二歲時,父親不幸過世,家中也隨之貧寒,任伯年因此也失學了,到一家扇子店當學徒。一天干活下來很累,但不管多累,他每天仍堅持畫上幾筆;沒有錢買紙,他就用廢紙作畫。店中老闆知道後,看他的畫也的確不凡,讓他專門為扇面作畫。從此,任伯年學有所用,畫畫的積極性更高了。最後終於成了一位著名畫家。

7:天才是用勞動換來的

童第周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也是國際知名的科學家。他從事實驗胚胎學的研究近半個世紀,是我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縣的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裏。由於家境貧困,小時候一直跟父親學習文化知識,直到17歲才邁入學校的大門。讀中學時,由於他基礎差,學習十分吃力,第一學期末平均成績才45分。學校令其退學或留級。在他的再三懇求下,校方同意他跟班試讀一學期。此後,他就與“路燈”常相伴:天矇矇亮,他在路燈下讀外語;夜熄燈後,他在路燈下自修複習。功夫不負有心人,期末,他的平均成績達到70多分,幾何還得了100分。這件事讓他悟出了一個道理:別人能辦到的事,我經過努力也能辦到,世上沒有天才,天才是用勞動換來的。之後,這也就成了他的座右銘。

8:囊螢映雪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温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裏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裏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名人勤奮好學的事例2

【1】懸樑刺股(或者叫:頭懸梁錐刺股)

講的是蘇秦.蘇秦,戰國時期東周洛陽乘軒里人,字季子。蘇秦是洛陽人,雖然出身寒門,卻懷有一番大志。他跟隨鬼谷子學習遊説術多年後,看到自己的同窗龐涓、孫臏等都相繼下山求取功名,於是也和張儀告別老師下山。張儀去了魏國,而蘇秦在列國遊歷了好幾年,但一事無成,只得狼狽地回到家裏。

蘇秦回到家中,他的哥哥、嫂子、弟弟、妹妹、妻子都譏笑他不務正業,只知道搬弄口舌。

於是,蘇秦立志發奮學習,一定要揚名天下。為了抓緊時間學習,蘇秦還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讀書時,把頭髮用繩子紮起來,懸在樑上,如果自己一打盹,頭髮就把自己揪醒。夜深的時候,如果覺得自己困了,就拿錐子刺自己的大腿,這樣就能保持清醒。這就是成語“頭懸樑,錐刺股”的由來。

【2】韋編三絕

孔子讀《易》韋編三絕,就是把連接竹簡的獸皮繩子磨斷了多次,由此可知孔子的刻苦精神。韋:熟牛皮

【3】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説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遊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

相傳,一日楊時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着假睡。程頤明知有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時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時,裝作一驚説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説你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4】鑿壁偷光

講的是匡衡,西漢的著名學者匡衡,出身於農民家庭,生活十分貧困。他從小就很渴望讀書,可是父母沒有能力供他上學,甚至連書本也買不起,匡衡只好向別人借書來看。

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讀一讀書,但由於家中窮得連燈油也沒有,根本沒法點燈讀書。正當匡衡發愁時,忽然發現絲絲的光線,正從牆壁的縫隙中透射過來,原來這是鄰居的燈光。匡衡心生一計,便用鑿子把那小縫挖大成一個小洞,然後捧着書,倚在牆邊,利用那點微弱的光線閲讀。從此,匡衡每晚就借鄰居的燈光,埋首苦讀,最後成為了著名的學者。

【5】聞雞起舞

聞雞起舞的東晉名將:祖逖。祖逖生活在西晉末年和東晉初年。 “性豁達,有大志不修禮檢,輕財好俠,每至田舍輒散谷帛以濟貧乏。鄉黨宗族以是重之。”他曾同劉琨一起共同擔任司州主簿。兩人意氣相投成為莫逆之交。有一天,他們同榻半夜聽到雞叫聲,他對劉琨説:“此非惡聲也”。於是兩人起來到院中練習武藝。此後天天如此。這就是“聞雞起舞”典故的由來。這個典故成為後來有志之士奮發圖強的座右銘。

【6】螢囊映雪

講的是車胤 ,字武子,東晉時期南平郡離縣人(今臨澧縣柏枝鄉)。

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

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裏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其囊螢夜讀之精神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鼓舞后輩,永世垂範。他功名仕途一生,為國為民,鞠躬盡瘁,先後曾任:中書侍郎、待中、國子監博學、驃騎長史、太常、護軍將軍、丹陽尹、吏部尚書,兩次進爵後,被朝廷封為關內侯與臨湘候。職守功勛,頗極一時之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uowensucai/shishilunju/pnvr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