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作文素材 >時事論據 >

7月14鬼節的由來

7月14鬼節的由來

鬼節,顧名思義,與鬼有關的節日、祭祀鬼的節日。鬼是在人類矇昧時期,對生命的一種延伸。東西方文化對於生命延伸的概念略有不同,但人死為鬼一直是鬼文化的主流。根據各地風俗,南方人認為七月十四是鬼節,北方人則認為七月十五是鬼節。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7月14鬼節的由來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7月14鬼節的由來

那麼,到底7月14是不是鬼節?

中元節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

很多地方七月十五這一天和每年的清明節有些相似,家人是要去上墳掃墓,祭拜祖先的。

陰曆七月十五是鬼節,但是七月十四是最兇的,七月十五到了晚上鬼門就要關,農曆七月是鬼月,有的地方七月初一到十五都可燒紙,但七月十五是正日子。

小孩七月十四晚上不要外出,有事出去的也都儘量早回,而真正的燒紙祭拜是在七月十五。

為什麼七月十四過鬼節?

民間主要有兩種説法,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説法一

相傳南方原並無中元節,是古代漢人南遷傳入的。

但為何南方過的中元節是“七月十四”而不是“七月十五”?

有這樣一種傳説是:大約在宋代,北方戰亂,一批漢人倉促南逃。

但就在逃走前夕,他們遇到了一個難題:如何把祖宗帶走?

按傳統,只有在除夕、清明、重陽和中元節祭祀祖先時,祖先們的亡靈才會聚攏回家,能跟着靈牌走。

此時離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只有一天,但他們已經等不及。

為了聚攏祖先們的亡靈,他們決定提前一天過中元節,把祖宗的亡靈集中起來,然後帶着祖宗牌位逃往南方避難。

後來,為了紀念這個日子,逃往南方的漢人就把中元節改為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十四過。

現在,“七月十四”已經是許多南方漢人和少數民族共同的節日。

説法二

據查,南方人過的節是七月十四,北方人過的節是七月十五,都叫中元節,即鬼節。

南方人之所以在七月十四過節,是因為以前外敵入侵,為了避免因過節而被敵人一網打盡,先人們就把節日提前了一天。

結論

鬼節習俗複雜,有的地方是十四,有的是十五,甚至有十三十二過鬼節的。

有的地方是要在七月十五中元節前擇吉日祭拜“家仙”和祖墳,因此會選在十三或十四。

所以各地習俗不一,但目前一般都定在七月十五,因為按照道教世界觀,習慣將一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稱之為“上元節”;下半年的地官節段的七月十五,則叫做“中元節”;由於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則是“下元節”。

這上、中、下三元,則組構出了道教對世界的三元一體系統認識。

農曆七月十四的習俗

以前,民間過“七月十四”的氣氛是相當濃厚的。

應節的時辰是中午,在廣東、廣西的許多地方,是用鴨子來祭祀祖先的。

據傳説,鴨子是背祖先靈魂過河的靈物,殺鴨子過節是為了讓它完成這一使命。

而實際上,因為鴨子在“六月田”(即早造收穫季節)中吃了不少散落在田裏的穀粒,長得膘肥肉滿,正是好吃的時候,祭祀先人後,味道鮮美、肥嫩的鴨肉又可大快朵頤。

“七月十四”的重頭戲是晚上的“支幽”,“支幽”的意思是“支開幽靈”,也可以説是“給幽靈一點日常開支”。

當晚,家家户户在家門口擺供品,燒紙錢、花衣,插香火、蠟燭。

這些紙錢是特製的,將草紙染上顏色,加蓋個金錢印,捲成圓筒狀或折成元寶形;花衣表示布匹、衣服、鞋襪等;將這些東西與香燭一起焚燒,表達對已故親人的思念之情,讓其在陰間“享用”。

這些祭奠物品也表示向陰間發放了“錢財”,施捨給那些沒有親人的孤魂野鬼。

滿街點燃的香火蠟燭,是指引鬼魂來享受祭品、迴歸地府的通道。

在粵西的吳川等地,還有“支山幽”和“支水幽”的活動

“支山幽”就是在野外的山嶺、坡地上擺放祭品、點燃香燭,祭祀山間的無主孤魂;“支水幽”的地點則是在河邊、塘邊,祭祀在水中淹死的人。

和大陸不同,台灣的中元節不像大陸或是農曆七月十五,或是農曆七月十四,根據不同地方而選擇的中元節日子不同。

在台灣,中元節不是某一天,而是整個七月,從七月初一一直過到七月三十。

中元節為什麼叫鬼節

稀裏糊塗成“鬼節”

傳統“中元節”是農曆7月15日。源自佛教典籍,講的是目蓮在陰間看到去世的母親受餓鬼糾纏,無法進食,便向佛祖求救,佛祖感其孝心,授予《盂蘭盆經》,許其每年7月15日設素筵供母享用,以後傳承開來,遂成“盂蘭盆節”的傳統。

佛教源於印度,但“目蓮救母”顯然是漢化後的傳説,因目蓮的母親姓“劉”。

“盂蘭盆節”在梁武帝時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此節以後被道教襲用,成了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節中的“地官節”,地官主掌地獄,於是人們穿鑿説:這一天領導放假,地獄無人把守,故陰間的逝者們將沿着銀河的亮光,回到人間。因此家家户户放河燈,以期在人間接續銀河之路,迎接先人英靈。

所以,中元節又被叫作“鬼節”。

果實對種子的感恩

中元節是本土文化的產物。傳統中國一直以農耕為本,在大量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先人們發現萬物之間存在着某種因果關係:一個果實的成熟,最終離不開種子的恩惠,所以,果實對種子,後人對先人,必須常懷一份感恩之情。這份濃烈的祖先崇拜情結,是中華文明所特有的。

中元節就是這樣的一個節日,它表達的就是感恩。古人並不忌諱“鬼”,在古人的意識中,死亡並不意味着生命的結束,只是換了一種活法而已。人死了,就會以鬼的形式繼續活下去,所以我們對他們,仍應保有一份虔敬之心。

在老北京,中元節是個很重要的節日,在上世紀20-40年代,中元節遠比“七夕”、“清明”熱鬧。不僅北京如此,全國各地都如此。

中元節傳説

傳説:一:每年農曆7月14日是中元節又叫鬼節或着叫盂蘭節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節日。中元節源自道,,後來佛教改為現現在俗稱的鬼節。盂蘭節在印度語中意指“倒懸”,“倒懸”指的的是釋迦十大第子目蓮的母親死後後受餓鬼之苦,不能吃東西。後後來得到釋迦幫助。用百味五果供養十方神佛並藉功德救母親。所以現在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農曆7月舉行普渡會,現在叫鬼節。一般來説古時候都不願在這個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傳説二:關於鬼節的來歷,傳説地藏菩薩,也就是人們常説的“閻王爺”,他的母親去世後來到陰朝地府,被關在牢房裏少不得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兒子,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恂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打開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説。那些跑回家鄉的鬼紛紛向家人索要錢財以便回去用來生活和打通關節希望早日託生。後來人們把這一天就定為“鬼節”。鬼節這天,人們要燒紙錢,擺供品祭奠故去親人的亡靈。

農曆七月十五這天,同是佛道兩家總結批評的日子,兩家都相應的考籍講評活動;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彙報指向民眾,即校籍辰。佛家的總結講評則在內部進行。不管是對外的校籍辰還是內部的批評會,都説明佛道兩家對七月十五日的重視。或者説明這個日子在佛道節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間的所謂鬼節,這個時日更顯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僅只是這個時節俗活動中極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薦新、放燈照冥、盂蘭盆會等在一年中也屬重要的節俗活動。

盂蘭盆會是佛教歲節儀規中重要的儀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舉行,因此中元節也有“盂蘭盆節”之稱。儘管經過千餘年主動的順俗和被動的歸化,佛教的蹤影還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眾的中元節俗活動中。首先是那名目。盂蘭是梵語的音譯,是“倒懸”意思,盂蘭與盆合起來是救器,即“救倒懸器”;另外,盂蘭盆也可以解釋為“救倒懸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飯食”的特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uowensucai/shishilunju/oxdqy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