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作文素材 >高考素材 >

2015年浙江卷高考作文範文:談文品與人品

2015年浙江卷高考作文範文:談文品與人品

  【2015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題】

2015年浙江卷高考作文範文:談文品與人品

古人説:“言為心聲,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則為文急促,品性澄淡,則下筆悠遠,這意味着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的人品應該是一致的。

金代元問好《論詩絕句》卻認為“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藝術家筆下的文雅不能證明其為人的脱俗。這意味着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離的。

  【範文:談文品與人品】

人們常説“道德文章”,將道德與文章並稱,強調立人對為文的影響,追求文品與人品的統一。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曾經説過:“有德者必有言。”將言語與品德聯繫起來,認為德行的好壞直接決定着言辭的好壞,言辭被認為道德修養的自然流露。漢代揚雄在《法言》中則更形象地描述道:“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認為從作品的格調高低可以直接判斷出作者的品質的高尚與卑下。南朝劉勰在其集大成的文學理論著作《文心雕龍》中也指出:“世遠莫見其面,文輒見其心”。可以説“文如其人”是中國古代文論中影響深遠的命題之一,儼然成為一個格言,一條定律。

的`確,縱觀歷史長河,許多偉大的作家都是文品與人品的高度統一。正因為性情高古清正,陶潛唱出了一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清遠之歌;正應為憂國憂民心懷天下,杜甫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悲壯的喟歎;正因為經歷世事滄桑看淡人生起伏,蘇軾寫下了“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樣深有禪意的詞句。

然而每個命題的都不是無條件成立的,清代葉燮之論:“功名之士,必不能為泉石淡泊之音;輕浮之子,必不能為敦厚大雅之響”中兩個“必”字,就下得過於片面、輕率了。文如其人的説法也不是在所有人身上都能完美的體現。無論中外,文品較高而人品不佳,甚至十分底下者,亦累見不鮮。西晉潘岳性情輕浮急躁,趨炎附勢,曲事權臣賈謐。他常同劣跡昭彰的石崇一起等候賈謐出門後,“望塵而拜”。這樣一個精於逢迎拍馬,阿諛奉承的人卻留下了恬淡高潔,清新淡雅,為人稱讚的《閒居賦》。對此,金代元好問在《論詩絕句》中不禁發出這樣的反問:“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高情千古《閒居賦》,怎信安仁拜路塵。”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説出“知識就是力量”這句家喻户曉的至理名言;在其著名的《培根論文集》中,論友誼、講人生、談真善美的絕妙好句俯仰可拾。但他卻是一個德行有虧的人,身為大法官,卻公然接受賄賂;為了博得女王好感,而出賣對自己有恩的好友。其文品與人品完全分裂,公然背叛了自己主張。

由此可見,文品與人品既可以和諧統,又有可能全然矛盾。“文如其人”,是我們大多數人美好的願景。我們不能因為文人無行就否定文人的寫作成就,甚至視其作品為洪水猛獸;也不能因為其文學成就而將某位無行文人的一切缺點都掩蓋起來,給他帶上巨大的光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uowensucai/gaokaosucai/8yl3x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