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作文素材 >高考素材 >

2017年最新高考作文素材:如何看待文化

2017年最新高考作文素材:如何看待文化

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如今的社會文化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下面來看看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作文素材吧,希望對你有幫助。

2017年最新高考作文素材:如何看待文化

1.王蒙談《雅與俗》

只有最俗的人才沒有自信。只有沒有自信的人才怕人家説自己俗。只有自戀不已的人才需要表白自己不俗。

最大的庸俗是裝腔作勢。最大的媚俗是人云亦云。最大的卑俗是顧影自憐。

什麼是俗?世俗、通俗、庸俗、卑俗都是俗,卻大不一樣。

迎合旁人是可悲的。適當照顧旁人卻是難免的,有時候是高尚的。堅持原則而不苟同,是可敬的。為了不媚俗而不媚俗,是一無可取的空洞。

考慮雅與俗或是考慮是否媚了俗,都是活得找不到感覺的標誌,就像一個人,只有消化不良的時候才會沒完沒了地看自己的舌苔。

媚俗不好,媚外媚洋媚上媚下媚學者媚批評家媚潮流媚青媚中媚老,都同樣不好。為什麼不好?因為你正在裝起來,你正在亮相,你成了架子花。生怕媚俗恐怕也是一種媚,就是媚那個批評媚俗的進口流行色。

該什麼樣就是什麼樣,不掩蓋本色,然後才有了進行價值評價的前提。

2.何為雅?何為俗?縱觀古今,文人雅士,社會賢達,談雅議俗,爭論不休。其實,雅俗之間,互補共存,無太明顯界限。無俗雅何指?無雅何謂俗?相對而言,如此而已。

俗也好,雅也罷,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有一點,無論如何推論,雅俗的界限在於人的思想素質與精神境界。

真正的雅,它的內涵從來是近俗的,是骨子裏融於俗卻可以遊離於俗的角度去分析感受事物的能力。

黃金是從礦石中冶煉出來的,美玉是從玉石中雕琢出來的,沒有虛幻就無法得到真實。雅並不拒絕俗,沒有俗,雅也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礎。雅是對俗的昇華,雅人並非不做俗事,只是做時有他的獨特方式,別具風格。李白也飲酒大醉,但不同於市井酒鬼的昏昏噩噩;蘇軾結交樊素,但並不象色鬼似的放縱情慾。

中國人所講的雅往往是以不承認人的弱點為前提的,以為雅者就要遠離俗,這樣就往往容易造成在雅與俗之間掙扎的錯位。

超脱的人不在於做的事與俗人不同,而是他們有自己做事的獨特方式。

文化熱點

新“二十四孝”標準公佈——孝文化應有新含義

今年8月,全國婦聯老齡工作協調辦、全國老齡辦、全國心繫系列活動組委會共同發佈新版 “二十四孝”行動標準。繼《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在修訂草案中新增了一條 “常回家看看”之後,新“二十四孝”將孝行的定義更加具體化。相比傳統的“二十四孝”,新“二十四孝”的內容更貼近現代生活,如“教父母學會上網”、“為父母購買合適的保險”等。同時,它還從老年人的心理出發,提出兒女應該“支持單身父母再婚”、 “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溝通”等。

面對新標準,許多人慨歎:自己為父母做的實在太少。新“二十四孝”標準,反映出孝文化在時代推進過程中產生了許多新含義,新一代中國人不僅要繼承傳統孝行,更要因應時代需求給予老人更多的關懷和照顧。

“國臉”——可以小清新

今年9月25日,央視《新聞聯播》出現兩位新主播:郎永淳和歐陽夏丹。今年4月,幾位帥氣男生亮相央視新聞節目,其中一位名叫胡悦鑫的實習主播更旋即成為網絡紅人。12月7日凌晨3時,胡悦鑫出鏡主持零點時段新聞,正式由實習轉正。這一年,央視頻吹“清新”之風,主流媒體的文化親和力也隨之倍增。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眾拒絕刻板、追求生動,排斥單一、嚮往多樣,央視新聞節目能夠一改以往的固有形象,充分體現出對大眾文化心理的捕捉及把握。

古人屢遭惡搞——杜甫諸葛亮元芳都很忙

2012年,古人很忙。 3月,杜甫突然在網絡爆紅,“杜甫很忙”這一經典句子由此誕生。 7月,諸葛亮又成主角,被網友改造成“諸葛暗”、“諸葛成像”。 10月,電視劇《神探狄仁傑》中的 “李元芳”掀起“元芳體”熱,為網友提供了惡搞和再創作空間。

為何網友對惡搞古人如此熱衷?有人説,因為“穿越”是潮流;有人説,因為娛樂時代需要娛樂精神;也有人説,因為網友喜歡挑戰經典,眾説紛紜,沒有定論。但令人擔憂的是,拿古人“開涮”折射出當代社會的炒作心理和圍觀心理,當“俯視”和“嘲弄”成為娛樂方式時,不要忘記 “仰望”和“尊重”才是面對文化應有的態度。

于丹北大被轟——文化名人的身份爭議

11月17日,北京大學百年大講堂崑曲演出結束後,主持人邀請于丹上台分享感受,卻惹來台下哄聲四起,于丹只好匆匆下台。此事被曝光後,迅速成為熱門話題。

一些文化名人的曝光率堪比藝人,凡是跟文化沾點邊兒的大小活動,總能看見他們的身影。他們在不同的領域侃侃而談,卻鮮少貢獻真正具有專業價值的觀點,過分“萬金油”式的發言方式,讓他們的學術形象逐漸失去權威性,甚至成為商業化、娛樂化的標籤。于丹被轟事件集中體現了公眾對文化名人的身份質疑。

《舌尖上的中國》——原創紀錄片獲得新生命

5月,《舌尖上的中國》在央視首播,節目圍繞中國人對美食與生活的追求和嚮往,通過一個個普通人的故事,將不同地域的美食生態串聯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幅精美的中華美食圖景。儘管只有短短的7集,但是,它所引發的熱潮卻持續至今。吃,不能單憑一條舌頭,也要綜合自然、歷史、人文、勞作、鄉愁、親情、儀式……由此,方能成就一次與美味相關的生命體驗。

這段話誇張嗎?不,因為《舌尖上的中國》正是講述了這樣一個過程。這部紀錄片的成功,就在於美食背後徐徐飄來的情感味道。節目的人文情懷給觀眾奉獻了一次精神盛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uowensucai/gaokaosucai/7m3eq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