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作文素材 >高考素材 >

2017年高考記敍文素材精選

2017年高考記敍文素材精選

導語:記敍文在高考作文中越來越受到青睞,已經成為一種趨勢.而絕大部分考生考生受思維能力和閲歷的限制,很難在有限的時間內寫出有真知灼見的文章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記敍文的寫作素材,歡迎閲讀與借鑑,謝謝!

一、從觀察中積累素材

魯迅曾説過:“如要創作,第一需觀察。”那麼,是不是把我們遇到的人,碰到的每一件事都觀察一番,並把觀察的印象記錄下來呢?不是的。主要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有意識、有目的地知覺自然或認識社會現象,從中獲得寫作的材料。多注意從那些平凡的生活中發覺有意義的東西。同學們要走出教室,融入大自然,融入社會,多看、多聽、多思。如在春天百花盛開的時節,仔細觀察田野、路邊、校園等萬物復甦的景象;在清澈見底的溪邊、湖旁,觀察魚類安閒的遊戈;在商店裏、市場上,觀察顧客、售票員之間怎樣買賣商品------

今年春天的一個週末,看着放假回家的讀初三的兒子一臉的疲倦,為了讓兒子放鬆放鬆,更為了讓他感受春天的來臨,我拉着他來到我校的菜地,菜地旁有幾株正開着粉紅花兒的桃樹,還有正吐出嫩芽的垂柳,兒子興致勃勃的看着,嗅着,用手觸摸着,“媽媽,還有一陣香氣。”“當然啊,這些新鮮的生命都帶有最原始的生命的芬芳呢。”我回應着兒子的驚歎,“你看這柳葉,你更會感歎詩人的妙筆,想起哪句詩沒有?”“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這都是詩人走進自然,認真觀察,用心思考得來的,我們到校外的農田裏去看油菜花吧,整個田野黃燦燦的。”“好啊,一定還有蜜蜂採蜜呢。”兒子歡快的答道。我們手拉着手輕快的向不遠處的田野走去,和煦的春風拂面而來,兒子嘰嘰喳喳的和我講着班上老師和同學們的事情,眼前已呈現出了一個花的海洋,“看,那邊田裏有好多蜜蜂在採蜜。好像還有人在那。”順着兒子發現的方向走去,果然看到了兩個養蜂人,全幅武裝,站在幾十個蜂箱之間,在嚶嚶嗡嗡的`鬧聲中,似乎在割蜜。慢慢走近,我要兒子仔細觀察,養蜂人頭上戴着帶紗的帽子,手上戴着手套,身上也穿得嚴嚴實實的,是為了防備蜜蜂蟄他們。等到他們這天的割蜜任務完成,他們才脱去武裝,坐在簡易的棚子前休息。我要兒子去和他們聊一聊,從閒聊中,我們知道了,他們是一對夫妻,江蘇人,已養了三十多年的蜂了,頭年的冬天就千里迢迢的搬到這裏,做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可今年天氣不好,經常下雨,蜜蜂不能採蜜,釀的蜜比往年少很多,辛苦半年,賺不到錢-------不知不覺中,天色已晚,告別了這對夫妻,在回家的途中,兒子沉悶了很多,善良的兒子大概在為養蜂人的收成擔憂吧。後來,兒子把這次的經歷寫進了他的作文中,文章不僅有細緻的描寫,還有他對生活別樣的思考。

從我引導兒子這段經歷中,給我很大的啟發,走進自然,觀察生活對孩子們有多大的幫助啊!不僅可以調適他們的心情,更可讓他們零距離的接觸自然,瞭解生活,獲得在課堂上所無法獲得的生命體驗,成為他們寫作的第一手素材。那麼,把從觀察中得來的內容和體驗積累下來,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寫觀察日記。不僅寫觀察景物的日記,還要重視寫觀察人、事(活動)的日記。

觀察不僅要留心,而且還要帶着自己的感情去觀察,用心去聽,用心去看,用心去體悟。在生活中,有一些發人深省的小事、平常事,它不像獨立雞羣的白鶴,讓人一眼便看出它的美來,如不留心觀察與思考,就會一閃而過。只要善於觀察、精心選擇、深入挖掘,小事也可以表現出具有現實意義的大主題來。朱自清的《背影》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嗎?動腦筋思考生活可以讓平淡無奇的材料深刻起來,讓司空見慣的景色美麗起來,讓粗糙的心靈細膩起來。

二、從行動中積累素材

暑假裏,我閲讀了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陶行知教育名篇》,通過一段段短小卻精闢的文字瞭解了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這些他所創立的教育理論,不禁深深地佩服這位教育大家的遠見與深刻,其中生活教育理論的精髓和方法是“教學做合一”,“知行合一”與“教學做合一”都強調做,即行、行動。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曉莊師範是陶行知教育建設和教育改革實踐活動的見證。那裏的學生自己動手從一塊磚開始,燒磚、和沙、砌牆,師生一起建造學校;自己動手種水稻,蔬菜;和校外的老農們交流----一切都是在行動中學習,在行動中思考。假如我們的學生有了這些鮮活的經歷和體驗,何愁沒有話題寫作呢?

葉聖陶説:“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個不歇。”

所以,主動參與生活、體驗生活,也是積累素材的重要途徑。有的同學説:“我的生活很單調,概括起來就是學習——吃飯—— 休息。”如果真是這樣,你就應該想方設法使自己的生活豐富起來。例如看些有益的書,練練書法,打打球等;熱心參加公益或集體活動,如參觀、遊覽、調查等;關心國家大事,注意收聽(看)廣播、電視中的新聞聯播、焦點訪淡等。

當然,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難在哪兒呢?難在農村中學的辦學條件上,更難在現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上,以及農村家庭的教育上。我要看書,沒有圖書室、閲覽室(上學期,我校才有了圖書室);要春遊、野炊,政府和學校怕出安全問題,不能出校門;孩子們想做一些家務,在家照顧這些留守孩子的爺爺奶奶,心疼孩子,也不讓他們做。孩子們哪來的經歷?哪來的體驗呢?而體驗生活是學生獲得感性材料最直接和最重要的途徑。

作為一名一線的語文老師,我們要儘量的給學生創造條件。比如多開展一些語文活動,如課前三分鐘演講、課本劇表演、讀書筆記交流會等;安排一項家務勞動,要學生親自完成,如灑掃庭院、幫爺爺奶奶揀棉花、掰包穀等;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觀雨、賞雪等。我現在就在我教的八(6)班進行課前三分鐘演講,演講的內容就是講你參加的一次勞動或活動的片段及感受,學生們參與的熱情高漲,表現也越來越好。有的同學在週記裏,把他們如何抓緊點滴時間寫講稿、熟悉講稿,演講前幾分鐘的心情,演講時的動作,以及演講後同學老師的反應,描寫得逼真、細膩、傳神。一改以往粗枝大葉、泛泛而談的毛病。“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這句話用在寫作上是最貼切的,許多對事的感受,對人的看法,對生活的種種感悟,只有親身經歷,你才會有切身的體會,深刻的思考。所以,我們有責任讓孩子們活起來,動起來,從而思起來,進而寫起來。

三、從閲讀中積累素材

由於受時間、地點等條件的限制,我們不可能對萬事萬物都去直接觀察、經歷,怎麼辦?這就需要我們藉助於間接觀察、經歷,即通過閲讀,看電影電視,與人交談請教等多種方式來了解認識事物,彌補直接觀察、經歷的不足,充實我們的作文素材。更重要的是要通過閲讀,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開拓寫作思路,提高認識事物和表達事物的能力。閲讀積累可從兩個方面來進行。

從課內閲讀中積累素材。教材中的選文都是文質兼美的經典之作。這些文章不論是從選材立意、思想情感,還是從表現技巧上看,都是中學生學寫作文的藍本。所以,認真閲讀教材,充分運用課文,跟着課文學作文,是一個有效的途徑。比如寫人,可從《俗世奇人》中學用誇張手法突現人物特點,使人物鮮活而有個性;可從《范進中舉》中學用對比手法刻畫人;還可以學《福樓拜家的星期天》把對人物的評價糅進對他的外貌、行動描寫中。比如寫事,《走一步,再走一步》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寫事文的典型結構,事中寓理,理從事來;想把事寫得感人可以學《背影》,描寫時不斷注入與強化個人的感受;想把事寫得生動吸引人可以學《社戲》,一波三折造波瀾。再比如寫景,《春》《濟南的冬天》便是很好的範例。可見,我們的習作範例,在課文這個“聚寶盆”中都是可以找到的。

從課外閲讀中積累素材。教材中的例子質量雖然高,但數量有限,因此,必須加強課外閲讀。杜甫説:“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因此,要多讀古人寫的詩多讀今人寫的優美詩文,多讀中外精美的小説,多讀報刊雜誌上的時文。在讀的同時,要多記,記下精彩的段落和句子,記下名言名句,積少成多,集腋成裘。在積累的過程中,尤其要注意詞語的積累。因為詞語可以組成千姿百態的句子,形成千差萬別的篇章。當然,積累絕不僅是字詞篇章的積累,同時更要注意思想的積累,認識的積累,文化的積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uowensucai/gaokaosucai/0ovqv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