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作文素材 >成語故事 >

著名的經典成語故事(精選13篇)

著名的經典成語故事(精選13篇)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説法,表示一定的意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著名的經典成語故事(精選13篇),歡迎閲覽!

著名的經典成語故事(精選13篇)

著名的經典成語故事 篇1

【典故】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唸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閒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歎不已,“這麼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裏讀書多沒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着一個滿頭白髮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 ”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頭繼續磨着。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麼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麼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釋讀】

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恆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恆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著名的經典成語故事 篇2

【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閲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閲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説,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牀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着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一次,半夜裏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説:“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牀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牀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釋讀】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著名的經典成語故事 篇3

【典故】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説: “你在宮裏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説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説:“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説楚國有什麼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説:“我聽説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釋讀】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著名的經典成語故事 篇4

【典故】

據古代印度佛經中講,古時印度有一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面王。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十分虔誠。可是,國內當時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數臣民被它們的説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於國家的治理。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於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身説法教育誘導他們。鏡面王吩咐侍臣説:“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使者很快就湊集了一羣盲人,帶領他們來到王宮。

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面王稟報説:“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已帶到殿前。”鏡面王説:“你明天一早帶領盲人們到象苑去,讓他們每人只能觸摸大象身體的一個部位,然後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

第二天上午,鏡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佈什麼重大的事情。不一會,使者領着盲人們來到了鏡面王的高座前,廣場上的人們頓時安靜了下來。鏡面王向盲人們問道:“你們都摸到大象了嗎?”盲人們齊聲回答説:“我摸到大象了!”鏡面王又説:“你們每個人都講述一下大象是什麼模樣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來説:“稟告聖明的國君,大象就像一隻盛漆的大圓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説:“大王,大象應該像一把掃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説:“大王,大象確實像大鼓。”隨後,摸到大象頭部的説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説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後部的説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則説大象猶如簸箕。最後,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説:“聖明的大王,大象實在像一根粗繩索。”一羣盲人分成了幾夥,吵吵嚷嚷,爭論不休,都説自己正確而別人説的不對。他們又紛紛到鏡面王前爭辯説:“大王!大象的模樣確實像我説的那樣!”這時,在場的臣民見此都大笑不止,鏡面王也意味深長地看着眾人笑了起來。

【出處】

《大般涅槃經》三二:“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牀,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解釋】

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瞭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

著名的經典成語故事 篇5

【典故】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幹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蹟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裏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樹根,等着奇蹟的出現。

【釋讀】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著名的經典成語故事 篇6

【典故】

從前宋國有一個農夫,嫌自已田裏的秧苗長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憂憂。有一天,他又荷着鋤頭下田了,他覺得稻苗似乎一點也沒長大,於是苦心思索着有什麼辦法可以使稻子長高一點。

忽然,他靈機一動,毫不猶豫的捲起褲管就往水田裏跳,開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點。傍晚,農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為聰明的傑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訴他太太説:“告訴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個好點子,讓咱們田裏的稻苗長高了不少。”農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兒子到田裏去看,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子聽到家裏的稻子長高了,興奮地飛也似的跑到田裏去看。這時,他發現稻苗是長高了,但是卻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釋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千萬不可以學宋國農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順序,如果一心只想早點完成就破壞它的次序,到頭來不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無成。

著名的經典成語故事 篇7

【典故】

武曌是唐高宗時的皇后,她在高宗死後,就臨朝聽政,不久,他廢了中宗,改立國號叫周,還自稱為則帝,就是我們一般稱的武則天。當她臨朝聽政的時候,太子中宗已經長大了,可以處理國家的大事了,但是則帝還是不肯放手。在那個當時,許多的大臣都很不滿,紛紛上書勸止;其中有一位叫做蘇安恆的大臣,也上了一本奏疏,勸諫則帝。

奏疏上説:“太子現在的年紀已經很大了,才德也不錯,你卻還貪戀着皇帝的寶座,而忘了母子的情分,時間已不能讓你拖延下去,我以為上天和百姓們,都是傾向李家的,你現在雖然還平安的坐在皇上的位子,總要知道物極必反,器滿則傾的道理吧!”鸌冠子一書曾有“物極必反,命曰環流”這句話,就是説一件事情到了極端的時候,一定會產生變化,而造成全然不同的結果。

【釋讀】

一個人如果太貪心,對於地位和財富,毫不知足的攫取,人家就會説他“物極必反”。其實這句話也含有一點兒妒意。

著名的經典成語故事 篇8

【典故】

據《韓非子》記載,齊宣王愛聽吹竽,又好講排場。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這三百人一齊吹竽給他聽。有個南郭先生,根本就不會吹竽,看到這個機會,就到齊宣王那裏去,請求參加這個吹竽隊。齊宣王就把他編在吹竽隊裏,並且給他很高的薪水。這位根本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隊裏,拿着竽裝腔作勢。這樣一天天混過去,不曾被人發現。

等到齊宣王死了,齊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齊宣王不同,不喜歡聽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歡叫吹竽的人一個一個地來吹給他聽。南郭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釋讀】

西方諺語説,你可以在某時欺騙某一些人,卻不能一直欺騙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會吹竽硬裝做會吹竽,終有露出馬腳之時。

這個故事也説明南郭先生不善於運用良好的學習條件。在齊宣王300人的吹竽隊裏,與其他299名樂師相處,學習資源還算豐富。但他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滿足於濫竽充數,自欺欺人,只能落個逃之夭夭的下場。

著名的經典成語故事 篇9

【典故】

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馬的好壞。因為傳説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因此人們都把孫陽叫做伯樂。

據説,伯樂把自已豐富的識馬經驗,編寫成一本《相馬經》,在書上,他寫了各種各樣的千里馬的特徵,並畫了不少插圖,供人們作識馬的參考。

伯樂有個兒子,智質很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馬。他看到《相馬經》上説:“千里馬的主要特徵是,高腦門,大眼睛,蹄子像摞起來的酒麴塊”,便拿看書,往外走去,想試試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遠,他看到一隻大癩蛤蟆,忙捉回去告訴他父親説:“我找到了匹好馬,和你那本《相馬經》上説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來的酒麴塊!”

伯樂看了看兒子手裏的大癩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氣,幽默地説:“這‘馬’愛跳,沒辦法騎呀!”

【出處】

這個成語來源於《藝林伐山》,伯樂《相馬經》有“隆顙(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

【釋讀】

按圖像尋求良馬,比喻做事拘泥教條,墨守成規。現在指順着線索去尋找。索是尋找、覓求,驥是好馬。

著名的經典成語故事 篇10

【典故】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壽陵少年吧!

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裏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裏人管得太多。

親戚、鄰居們,説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醜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説説笑笑,只聽得有人説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着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釋讀】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著名的經典成語故事 篇11

  【典故】

成語故事:戰國時,邯鄲的大思想家荀況在他的不朽着作《荀子。大略》中,講述了一個生動感人的《坐懷不亂》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柳下惠,他是春秋時魯國大夫,任士師(掌管弄獄的官)。

魯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齊國進攻魯國時,他派人到齊國去,勸説齊國退兵,受到魯僖公的稱讚。在當時,柳下惠以善於講究貴族禮節而着稱,是個道德高尚的人。

有一次柳下惠到外地辦事,耽擱了出城時間,此時,客店也已住滿了客人,他只好到城門下夜宿。不久,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子也來到城門下夜宿。柳下惠見那女子衣服單薄,凍得索索發抖。柳下惠恐怕那女子凍死,就用自己的棉衣把她裹在懷裏,一直到天亮,絲毫沒有不軌行為。此後,人們就用“坐懷不亂”來形容男子在兩性道德方面情操高尚,作風正派。

【釋讀】

春秋時魯國的柳下惠將受凍的女子裹於懷中,沒有發生非禮行為。形容男子在兩性關係方面作風正派。

著名的經典成語故事 篇12

【典故】

唐玄宗李隆基年輕時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但是,唐玄宗後來任用李林甫為丞相,政治開始。公元745年,他封楊玉環為貴妃,縱情聲色,奢侈荒淫,政治越來越了。楊貴妃有個堂兄叫楊劊。由於楊貴妃得寵,楊劊也平步青雲,做了御史,唐玄宗還賜名國忠。

不久,李林甫死了,唐玄宗便任命楊國忠做丞相,把朝廷政事全部交楊國忠處理。一時之間,楊家兄妹權勢熏天,他們結黨營私,把整個朝廷搞得烏煙瘴氣,以致不久以後就爆發了安祿山、史思明的叛亂。可當時,楊家兄妹過着花天酒地、窮奢極欲的生活。

公元753年3月3日,楊貴妃等到曲江江邊遊春野宴,轟動一時。詩人社甫對楊家兄妹這種只顧自己享樂,不管人民死活的行為極為憤慨,寫出了著名的《麗人行》一詩,大膽揭露和深刻諷刺了楊家兄妹生活的奢侈和權勢的顯赫。

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便是詩中的二句。這二句詩的意思是:楊家權重位高,勢焰的人,沒有人能與之相比;你千萬不要走近前去,以免惹得丞相發怒生氣。

【釋讀】

手摸上去感到熱得燙人。比喻權勢大,氣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著名的經典成語故事 篇13

【典故】

大禹在視察了各地洪水的情況後,覺得光用土壤來堵水,不能根本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應該把水疏導出去。為此,他大力開掘溝渠讓水流到汪洋大海中去。

禹帶領百姓們在野外辛勤地工作了十三個年頭,曾經三次過自己的家門而不入。最後,他終於戰勝了洪水,使江河通暢,東流大海,湖泊疏浚,能蓄能灌。原來被淹沒的土地,如今又變成了良田。 到了戰國初,有個叫白圭的水利專家,也非常出名。什麼地方河堤有了裂縫、漏洞、滲出水來,他一到就能修好。後來,他被請去魏國當相國,魏國的國君對他很信任。

有一次,孟子來到魏國,白圭在會見他的時候,表露出自己有非凡的治水本領,甚至自我吹噓説:“我的治水本領已經超過大禹了!” 孟子是位非常有學問的人,當場駁斥他説:“你説錯了,大禹治水是把四海當作大水溝,順着水性疏導,結果水都流進大海,與己有利,與人無害。如今你治水,只是修堤堵河,把鄰國當作大水溝,結果洪水都流到別國去,與己有利,與人卻有害。這種治水的方法,怎麼能與大禹的相比呢?”

【釋讀】

拿鄰國當做大水坑,把本國的洪水排泄到那裏去。比喻只圖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難或禍害轉嫁給別人。

標籤: 成語故事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uowensucai/chengyugushi/y0e04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