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作文素材 >成語故事 >

模稜兩可的成語故事

模稜兩可的成語故事

導語:模稜兩可含含糊糊,態度或主張不明確。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關於該詞的成語故事及解釋,歡迎查閲,謝謝。

模稜兩可的成語故事

【漢字書寫】:模稜兩可

 【漢語注音】:mó léng liǎng kě

 【成語出處】: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蘇味道傳》:“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誤工則有悔,摸稜以持兩端可也。”

【成語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偏重於表態、説話,但不明確,這樣那樣都可以,用可與“閃爍其辭”連用。

【模稜兩可的意思】:稜:物體的角;模稜:可左可右含糊不明確之意;兩可: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含含糊糊,態度或主張不明確。

 【模稜兩可的近義詞】:未置可否、閃爍其詞、不置可否、含糊其詞、模稜兩端;

 【模稜兩可的反義詞】:拖泥帶水、斬釘截鐵、旗幟鮮明、優柔寡斷;

【模稜兩可的故事】

唐朝時期,蘇味道在二十歲的時侯通過廢寢忘食的學習考取了進士,他先是做了吏部侍郎,在武則天當了皇帝的時侯他被任命為宰相。他是個明哲保身的人,只想自已的地位和安全不受威脅,因此他處理事情的時侯部是這樣那樣都可以,也從來不明確的表示自已的.態度,對國家的發展也沒有好的建議。他對其他人説:“我們在處理事情的時侯不應該做明確的斷決,因為處理不當出現錯誤的時侯是要負責任的,我們只需要‘模稜’以持兩端就可以了。”那時侯人們聽了他説這樣的話以後,都冷嘲熱諷地稱他為“蘇模稜”或者“模稜手”。

【模稜兩可例句】

《明史.餘珊傳》:“堅白異同,模稜兩可,是蓋大奸似忠,大詐似信。”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蘇味道傳》:“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稜以持兩端可矣。”

明.張居正《陳六事疏》:“上下務為姑息,百事悉從委徇,以模稜兩可謂之調停,以委曲遷就謂之善處。”

丁玲《根》:“沒有主見,模稜兩可,閃爍其辭,該説不説,該管不管,這有害於我們的文學事業,有損於我們的國家。”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章:“他害怕事情一旦變化,他將有不測大禍,所以跪在地上回答了一句模稜兩可的話。”

【模稜兩可造句

反腐敗是人心所向的,在這個特殊的問題上,要麼鐵面無私,要麼就是模稜兩可。

在很多敏感問題面前,我們只能得到官方模稜兩可的推辭,總是得不到開誠佈公的解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uowensucai/chengyugushi/pmpy9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