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作文素材 >成語故事 >

少兒必讀的10個成語故事

少兒必讀的10個成語故事

閲讀成語故事,可以瞭解歷史、通達事理、學習知識、積累優美的語言素材。所以,學習成語是青少年學習中國文化的必經之路。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少兒必讀的10個成語故事,歡迎大家閲讀!

少兒必讀的10個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1、抱薪救火

【成語釋義】薪:柴草。原意指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採取不正確的方法去消除禍患,反而會加快禍患的蔓延。

【成語來源】戰國時,魏國常常受到秦國的侵略,魏安釐王只好割地求和,但這也未能阻止秦國的侵略。

魏國軍隊的一位大將段乾子為了苟安,便建議把南陽各給秦國,請求罷兵議和。安釐王以為割讓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乾子的話做了。

當時有個叫蘇代的,是一貫主張“合縱抗秦”的蘇秦之弟。蘇代得知魏國割地求和的事後,就對安釐王説:“侵略者貪得無厭,你想用領土、主權換取和平,那是不可能的事,只要你還有國土,就無法滿足侵略者的慾望。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麼能撲滅呢?柴草一天不燒完,火是一天不會熄滅的。”

安釐王沒有聽從蘇代的忠言,仍然一味屈膝求和。最後,魏國終於被秦國所滅。

【近義成語】火上澆油、飲鴆止渴

【反義成語】雪中送炭、釜底抽薪

【成語接龍】抱薪救火→火海刀山→山高水遠→遠走高飛→飛來橫禍→禍國殃民→民不聊生→生不逢時→時來運轉→轉敗為勝

【道理昇華】做事首先要講求方法,如果方法不當,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成語故事2、脣亡齒寒

【成語釋義】原意指嘴脣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互相依存,關係密切。

【成語來源】春秋時,晉獻公想派兵攻打虢國。可是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國。大夫荀息獻計説:“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的人,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他不會不答應借道。”晉獻公一聽有點捨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説:“虞虢兩國是脣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不能獨存,您的美玉、寶馬只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裏。”晉獻公聽罷,採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公見到這麼珍貴的禮物,當時就答應借道。虞國大夫宮之奇阻止道:“虞國和虢國相互依存,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借道給晉國使不得啊。”虞公説:“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厚禮,難道咱們借條道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歎氣,知道虞國滅亡的日子不遠了,就帶着一家離開了虞國。果然,晉國消滅了虢國,隨後又滅了虞國。

【近義成語】脣齒相依、息息相關

【反義成語】毫不相干、素昧平生

【成語接龍】脣亡齒寒→寒來暑往→往者不諫,來者可追→追本溯源→源遠流長→長驅直入→入木三分→分秒必爭→爭分奪秒

【道理昇華】不要因為一時的眼前利益而拋棄與自己利害相關的個人和羣體的安危,那樣必然會影響到自己的利益。

成語故事3、才高八斗

【成語釋義】才:才華、學識。形容人文才極高。

【成語來源】南朝宋國的謝靈運,是著名的山水詩人。他出身名門,是東晉名將謝玄的孫子,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才學甚佳。他的詩很受文人雅士的喜愛。宋文帝很賞識他的文學才能,特地將他召回京都任職,並把他的詩作和書法稱為“二寶”,常常要他邊侍宴,邊寫詩作文

一直自命不凡的謝靈運受到這種禮遇後,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邊喝酒一邊自誇道:“魏晉以來,天下的文學之才共有一石,其中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表面上是推崇曹植的文采之高無人能及,實際上則是暗諷世人所有的才學加起來,還不如自己一人。也由於謝靈運的這種態度,讓他更不見容於權臣,幾經貶謫,後來被殺於廣州,死時年僅49歲。

【近義成語】博古通今、學富五車

【反義成語】才疏學淺、淺見薄識

【成語接龍】才高八斗→鬥怪爭奇→奇花異草→草長鶯飛→飛短流長→長才廣度→度日如年→年高望重→重財輕義→義薄雲天

【道理昇華】傑出的才能讓我們欣喜,但後天的努力也是不可缺少的。有才能而又不自大,才會得到別人的佩服。

成語故事4、大義滅親

【成語釋義】為維護正義,對犯罪親屬不徇私情,繩之以法。

【成語來源】春秋時期,衞國的州籲殺死哥哥衞桓公,自立為國君。州籲驅使百姓去打仗,激起人民不滿。他擔心自己的王位不穩定,就與心腹石厚商量辦法。

石厚就怎樣鞏固州籲統治的問題去請教他的父親石碏。石碏説:“諸侯即位,如果得到了周天子的許可,他的地位就能鞏固。”石厚説:“州籲是殺死哥哥謀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許可,怎麼辦?”

石碏説:“陳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陳衞又是友好鄰邦……”石厚沒等父親把話説完,搶着説:“去請陳桓公幫忙?”石碏連連點頭。州籲和石厚備厚禮去請陳桓公幫忙,卻被陳桓公扣留了。原來,這是石碏的安排。

衞國派人去陳國,把州籲處死。石碏派自己的家臣到陳國去,把石厚殺了。

《左傳》的作者在記錄了這段史實後,稱讚石碏這種大公無私的精神為“大義滅親”。

【近義成語】六親不認、大公無私

【反義成語】自私自利、徇情枉法

【成語接龍】大義滅親→親密無間→間不容髮→發憤圖強→強將手下無弱兵→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行雲流水

【道理昇華】那種為了維護正義而秉公執法、不顧及個人私情的大公無私精神是值得人們稱讚的。

成語故事5、程門立雪

【成語釋義】程:程頤,宋代理學家。立:侍立。比喻尊敬老師,誠懇求學。

【成語來源】程顥和程頤兩兄弟都是宋代極有學問的人。進士楊時為了豐富自己的學問,毅然放棄了高官厚祿,來到河南潁昌拜程顥為師,並虛心向他求教。程顥死後,楊時也已經40多歲了,但他仍然認為自己的學識不夠豐富,於是刻苦專研,又跑到洛陽去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

有一天,楊時和他的朋友遊酢一塊兒到程家去拜見程頤,不巧程老先生正在閉目養神。二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靜靜等候。

過了好長時間,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他見到楊時、遊酢站在面前,非常吃驚,説道:“原來你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現在天色已晚了,你們趕快回去休息吧!”

説完,隨即打開門,此時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而楊時和遊酢並沒有表現出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

【近義成語】尊師重教、不恥下問

【反義成語】師之不存、目無尊長

【成語接龍】程門立雪→雪虐風饕→饕餮之徒→徒勞無功→功敗垂成→成千上萬→萬無一失→失而復得→得意忘形→形影不離

【道理昇華】拜師求學首先需要有虛心、誠懇的態度,同時還要有孜孜不倦的精神。

成語故事6、德高望重

【成語釋義】道德高尚,聲望很大。多用於稱頌年長而名望高的人。

【成語來源】富弼,北宋名臣。他出身雖然貧寒,但從小勤奮好學,志向極高。他26歲步入仕途。在40多年的仕途生涯中,他竭盡全力為朝廷盡忠。他始終以朝廷及百姓的利益為重,曾先後擔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

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契丹大兵壓境,威脅宋朝割讓土地。朝廷派富弼前往敵營談判。富弼不顧個人安危,據理力爭,終於不負眾望,成功維護了宋朝的利益。

慶曆八年(1048年),黃河在澶州商胡埽(今濮陽東昌湖集)決口,洪水氾濫,河北六七十萬災民倉皇南下,湧下京東地區。當時,富弼謫官在青州,他在境內騰出公私房屋十多萬間安置災民,並全力解決災民的糧食問題。民間頌聲載道。

富弼為人十分謙恭。無論什麼人,他都以禮相待。司馬光評價他説:“三世輔臣,德高望重。”

【近義成語】年高德勛

【反義成語】無名鼠輩

【成語接龍】德高望重→重於泰山→山清水秀→秀外慧中→中庸之道→道聽途説→説長道短→短小精悍→悍然不顧→顧名思義

【道理昇華】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應該是每個人的追求和理想。

成語故事7、捕風捉影

【成語釋義】原意指事物像風和影子一樣難以捉摸。後用“捕風捉影”比喻説話或做事沒有事實根據。

【成語來源】漢成帝到了四十多歲還沒有子女。他焦慮萬分,後來聽信方士的話,在長安郊外的上林苑大搞祭祀,祈求上天賜給他子女,花了很大的力氣,但沒有什麼效驗。

光祿大夫谷永對漢成帝説:“我聽説對於明瞭天地本性的人,神怪根本不去迷惑他;懂得萬物之理的人,不可能受別人矇蔽。現在有些人大肆宣揚祭祀鬼神,還謠傳服了不老藥,就可以長生不老。他們所説的話,聽起來那樣美好,可是你要尋找它,卻虛無縹緲,好像要縛住風、捉住影子一樣不可能得到。希望您不要再讓那些行為不正的人干預朝廷的事。”

漢成帝認為谷永説得很有道理,便聽從了他的意見,不在祭祀鬼神、祈求上天賜福了。

【近義成語】無中生有、道聽途説

【反義成語】證據確鑿、鐵證如山

【成語接龍】捕風捉影→影影綽綽→綽綽有餘→餘波未平→平白無故→故弄玄虛→虛情假意→意氣風發→發揚光大→大器晚成

【道理昇華】做任何事情都要以事實為依據,切不可無中生有,去相信和宣揚一些根本不存在的東西或事物。

成語故事8、百感交集

【成語釋義】感:感想;交:同時發生;集:聚攏。無數感想交織在一起。形容感觸很多,心情十分複雜。

【成語來源】衞玠,晉懷帝時任太子洗馬。

西晉時期,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晉懷帝永嘉三年(309年),北方匈奴貴族劉裕趁機起兵入侵,致使時局更加混亂。

為了避開戰亂,衞玠決定舉家南遷。

衞玠一向體弱多病,一路上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歷經千辛萬苦。在將要渡長江的時候,憔悴不堪的他對左右的人説:“見到這白茫茫的江水,心裏不由得百感交集。只要是一個有感情的人,又有誰能排遣這萬千的思緒和感慨呢!”

由於社會動盪,衞玠南遷也沒有能夠過上安穩的日子。過江不久,妻子便亡故。他輾轉到達建康,於永嘉六年(312年)病逝,年僅二十七歲。

【近義成語】悲喜交加

【反義成語】面無表情

【成語接龍】百感交集→集思廣益→益壽延年→年復一年→年登花甲→甲冠天下→下筆成文→文采風流→流芳千古→古道熱腸

【道理昇華】世間的萬物都是變化無常的,生活也是如此,有喜就有悲、有得必有失。不要歎息曾經的痛苦與無奈,而要以平和的心態積極地面對生活。

成語故事9、草木皆兵

【成語釋義】兵:士兵。原意指草木看起來像士兵一樣。形容人疑神疑鬼,稍有動靜就害怕。

【成語來源】東晉時,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兵攻打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八萬兵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想以多勝少,迅速出擊。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昂揚。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苻融説:“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説晉軍的兵力不足呢?”

【成語釋義】兵:士兵。原意指草木看起來像士兵一樣。形容人疑神疑鬼,稍有動靜就害怕。

【成語來源】東晉時,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兵攻打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八萬兵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想以多勝少,迅速出擊。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昂揚。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苻融説:“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説晉軍的兵力不足呢?”

出師不利給苻堅蒙上了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佈陣,企圖憑藉地理優勢扭轉戰局。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苻堅中箭而逃。

【近義成語】杯弓蛇影、驚弓之鳥

【反義成語】臨危不懼、鎮定自若

【成語接龍】草木皆兵→兵臨城下→下車伊始→始終如一→一鼓作氣→氣壯山河→河清三日→日久天長→長夜難眠→明月清風

【道理昇華】有些人由於過度驚恐或受到嚴重打擊而變得神經兮兮,稍微有些風吹草動,便緊張害怕得要命。其實冷靜下來,以一顆平常心去看待事物就可以避免這種恐慌心理。

成語故事10、呆若木雞

【成語釋義】原意指已訓練好的鬥雞能心神安定,鎮定自若,跟木雕的雞一樣。後形容呆笨或因恐懼、驚訝而發呆的樣子。

【成語來源】周宣王喜歡看鬥雞。他聽説齊國有個訓雞能手,就要他儘快訓練出一隻常勝不敗的鬥雞。訓雞人挑了一隻雞,並告訴宣王,在他訓雞時不要有人去打擾他。

十天後,宣王叫人去問:“雞可以鬥了嗎?”訓雞人説:“不行,它還非常驕傲恃氣。”

又過了十天,宣王再叫人去問,訓雞人説:“不行,它還會敏捷地作出反應。”

又過了十天,宣王等得不耐煩了,就把訓雞人叫來問他,訓雞人仍然説:“不行,這雞還會怒視而盛氣。”

宣王疑惑不解,説:“這不正是勇猛善斗的表現嗎?”

訓雞人説:“陛下過去養的那些勇猛善斗的雞,有哪一隻是常勝不敗的呢?”

又過了十天,訓雞人主動跑來對宣王説:“現在這隻雞聽到其他雞的叫聲毫無反應,精神度高度凝寂,就像木雞一樣。別的雞見了,沒有一隻敢跟它交鋒。”

周宣王好像明白了什麼。後來,逐漸改掉了好大喜功的毛病。

【近義成語】呆頭呆腦、目瞪口呆

【反義成語】生龍活虎、動如脱兔

【成語接龍】呆若木雞→雞飛蛋打→打抱不平→平起平坐→坐井觀天→天真爛漫→漫不經心→心曠神怡→怡然自得→得心應手

【道理昇華】故事中被訓出的鬥雞雖然可以嚇住對方,使別的雞不敢與其交鋒。但它毫無反應、呆頭呆腦的樣子又怎能稱得上是勝者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uowensucai/chengyugushi/jrpkk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