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作文素材 >成語故事 >

共為脣齒的成語故事

共為脣齒的成語故事

導語:共為脣齒比喻互相輔助,下面是小編收集的一些相關的成語故事及解釋,供查閲,希望能幫助到您。

共為脣齒的成語故事

【漢字書寫】:共為脣齒

 【漢語注音】:gòng wéi chún chǐ

【成語出處】:晉.陳壽《三國志.蜀書.鄧芝傳》:“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脣齒,進可兼併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

【成語語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比喻互相依存。

 【共為脣齒的'意思】:彼此互相依存,像脣與齒的關係那樣。比喻互相輔助。

【共為脣齒的近義詞】:脣齒相依、共相脣齒;

【共為脣齒的反義詞】:脣亡齒寒;

【共為脣齒的故事】

三國時期,劉備去世以後,諸葛亮派鄧芝出使吳國,想要緩和與東吳的兩國關係,並且齊心同力共同抗魏。鄧芝到吳國以後孫權假稱生病不想見他。鄧芝知道孫權改變主意不想跟蜀國結盟,可能有依附魏國的打算,於是就給孫權寫了一封信。信上説道:“我這次出使吳國並不是單純的為了蜀國,同時也是為了吳國。”於是孫權同意召見鄧芝。孫權開誠佈公地告訴鄧芝:“我是誠心誠意與蜀國和親,只是蜀主劉禪年幼弱小,國小勢微,如果魏兵攻擊,你們便可能陷入自身難保的境地呀,我為這事憂心忡忡,所以便有些猶豫不決……”鄧芝也實事求是地回答説:“吳蜀兩國這是成就大業的基礎。諸葛亮赫赫有名,是當今世上不可多得的人才,蜀國地勢險要,吳國有又三江之阻,也可謂是固若金湯。兩國的優勢倘若能夠合而為一,共為脣齒,進可兼併天卞,退也鼎足而立。事實擺在我們眼前,假如吳國向魏國臣服,那大王就不可能再成霸業了。”孫權深思熟慮,良久之後他緩緩地説:“你説的都是實情,吳蜀聯合還是最好的辦法。”魏國的和談最後終於被吳國拒絕了,吳國也派出使臣到蜀國去談論具體結盟事宜。

【共為脣齒例句】

令狐德棻等《周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一:“今主上春秋既富,安危繫於數公。共為脣齒,尚憂不濟,況以纖介之間,自相夷滅”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十六回:“蜀有山川之險,吳有三江之固;若二國連和,共為脣齒,進則可以兼吞天下,退則可以鼎足而立。”

【共為脣齒造句

中國人民和朝鮮人民是共為脣齒、患難與共的,中國志願軍撤出朝鮮決不是對朝中利益置之不理。

在蔣氏政權內他們既共為脣齒,又樂此不疲地相互勾心鬥角,這樣才能保持各自利益和家族的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uowensucai/chengyugushi/3dzer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