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字數作文 >1000字作文 >

有關端午節的作文1000字集合六篇

有關端午節的作文1000字集合六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的作文1000字6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有關端午節的作文1000字集合六篇

端午節的作文1000字 篇1

小時候,端午這天家家户户都會有特定的食物—棕兒,出現在家家户户的飯桌上。棕兒吃起來吧!有種苦澀的味道。一般為了去掉此種苦味,飯桌上都會擺着白糖,這是最初的去苦澀的方法,後續,逐漸可以用肉、棗、紅豆、來去除苦澀的味道,當時棕兒一般以黃色的六邊形,亮相於餐桌上。如今不管是顏色,還是形狀,都是千變萬化,形態各異的。

為何只有端午棕兒,才會出現在餐桌之上。大們的回覆是:“後人為紀念投身汨羅的屈原”。

屈原是誰呀!翻開歷史的篇章,屈原(約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地楚國丹陽,湖北省宜昌市,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志,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後,屈原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屈原,年少時,可謂意氣風化,不單是高官,還深受楚當權者的信任,有能力也有平台,借改革達富國強兵之舉。精忠報國之心,顯露無疑。正當一切順風順水之時,張儀出現了,張儀運用捭闔縱橫之術,深受楚當權者信任,慢慢的就和屈原疏遠了。屈原逐漸從楚國的政權中心,流落外地。發出了,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無奈。可歎他,滿腹經綸敵不過,豐功偉績少人提。就在張儀的計劃步步實施時,楚國也必將滅亡。楚國子弟多才俊,屍橫遍野在郢城之後,無力迴天,愛國情懷熱血紅,全赴汨羅江水中。

楚已是國破家亡,瞬間楚人輪為亡國之奴。如果當初當權者信屈原,不信張儀,或許又是另一翻景像。

屈原一躍,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古代智慧,我輩只能望洋興歎了。為了能讓屈原從形式當中吃到棕子,可謂是展萬家之所長。

飯糰和棕子原材料均為米,飯糰沒有任何包裹為魚蝦所食,棕兒多了棕葉的包裹最終為屈原所食,兩者本為白米,多了棕葉之後,色澤上卻能有着天差地別之感,飯糰遇水立即分化,棕兒遇水,緊緊相依。剛出爐的棕兒,拔開瞬間,熱氣騰騰,咬一口還有種苦澀的味道在其中,飯糰放久一點,就會變質,而棕兒放久一點,除味道有所差別,質卻沒有變。棕兒代表的人物——屈原,和月餅所代表的人物——嫦娥,已流傳世界,不朽的中華民族。雖是雲裏霧裏的典故,典故必會源源流長。

如今,端午已成法定節假日,棕兒已進千家萬户,端午和中秋,逐漸變成團圓的象徵。

棕兒味雖苦澀,我輩不能忘。端午節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中,我輩絕不能忘,屈原精忠報國之心,我輩更不能忘。

端午節的作文1000字 篇2

今天是端午節,清晨三點多就醒了,怎麼也睡不着。每逢佳節倍思親,這話一點兒也不假,冥冥中覺得老薑就在身邊,記憶猶新的幾個端午浮現在眼前。

其實,過去那些年,不管生活清貧還是富足,端午節的時候,我倆清晨都要出去走走。因為是在農場,總能採點兒艾蒿野花什麼的。呼吸艾蒿那特有的香味,享受夫唱婦隨的温馨,真的很幸福。

記得那是我們退休後的第一個端午節,正好趕上女兒也在家,頭天晚上,我在廚房煮粽子的時候,女兒進來提議説:“明天起早,我們開車去新豐的山上踏青吧!”“行啊,這個主意不錯!”我連忙答應。那時,我家剛買了一台松花江麪包車不久,所以坐專車去踏青還是第一次。

第二天凌晨四點多,老薑就起來發動車,然後把車的裏裏外外檫得乾乾淨淨。我和女兒上車後,老薑開車出發了。

五月的春天,滿眼都是綠色,青青的草叢裏點綴着黃色、白色或粉色的小花。空氣中瀰漫着春的清新與生機。一路上,看到三三倆倆的行人,都是出來踏青的。

從家出來到山上,不足十里路,一會兒功夫就來到山腳下,找個合適的地方停下車,我們三人步行上山了。

一路上,踩着露珠,呼吸着芳草的氣息,聽着林中呼喚應答的聲音,我們談笑風聲,心裏甜甜的。山上不乏水靈的艾蒿,別緻的野花,還有剛剛做胎的野果。女兒高興極了,哪個也捨不得放過,都想採下來。林中的蒿子種類很多,長得也相似,只有老薑能辨別真正的艾蒿,所以,我們每採下一棵都讓他看看。不知不覺,我們走到了山林的盡頭,站在山頂往下一望,下面是一片玉米地,田壟順着山勢的走向,彎彎曲曲的。青苗長出地面不足半尺,但很茁壯,隨着微風向人們頻頻招手。再抬頭看看,東邊的地平線上鑲上了一道金邊,真美呀!

當林間透出一縷縷晨曦時,我們順着原路下山了,雖然濕了鞋子,弄髒了手,但滿載而歸,也收穫了沉甸甸的親情感受。

搬到城裏後,遠離了田野,端午不可少的艾蒿,也只能去買了。

那是前年的端午節,老薑説:“明天咱們去早市逛逛,看看城裏人怎麼過節。”説真的,要講過端午,城裏真趕不上鄉下,雖然賣艾蒿,賣葫蘆的比比皆是,五彩繽紛;出來踏青的人也如潮湧動,熱鬧非凡,但讓人感到喧囂,少了一份寧靜,忙叨叨的。我們倆在湧動的人流中逛着,也買了艾蒿和葫蘆,然後,一路溜達,説着話,回家煮雞蛋,吃粽子,過了城裏人的端午節。

如今的五月初五,物是人非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人去了遠方,以往同去同歸的平淡端午已成奢望。我從凌晨三點多醒來,翻來覆去,心裏很苦,眼淚流了很多,心卻平靜不下來。於是,我決定起牀,出去一個人走走。

外面踏青的人一如既往,買賣的吆喝聲不絕於耳。我眼裏看着這些,心裏想着另外。從早市這邊走到那邊,本想重温與老薑並肩而行的感受,但形單影隻的我,總覺得絲絲涼意讓自己從裏往外的冷。“回去吧,”我對自己説,“過去的真的過去了!”

孩子們都來了,可同是端午,一樣的粽子,卻是不一樣的滋味!

端午節的作文1000字 篇3

端午節來嘍!我左盼右盼終於盼來了五月五日,這一天來的可真遲啊!我等它等的都快急死了。你問我為什麼這麼盼端午?我的答案很簡單,因為端午節這一天有得吃有得玩呀!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一到端午我們就要放假了!

五月五,端陽節,家家户户包粽子,吃粽子。而我最喜歡的是吃粽子了!我偷偷告訴你我吃粽子一次能吃好幾個呢!你可千萬別説我光會吃不會做哦!我也會包粽子:在包粽子前,現將包粽子必備的糯米置於水中泡上一段時間。把採來的箬竹葉放置於水中洗乾淨,然後把箬竹葉捲成圓錐狀,將糯米放入其中。卷好,用線將粽子捆起來便做好了!如果在粽子里加入幾顆蜜棗,那麼粽子大味道就會更好了!

端午節的時候人們還會佩香囊、懸艾草菖蒲。不過,賽龍舟在我們這裏並不常見,我們喜歡在家門口懸艾草菖蒲。用銀杏葉與艾草泡水洗澡。父母還會在孩子的耳朵裏,鼻子裏點上幾滴雄黃酒。在做完這些之後,父母會在孩子的手上扣絨,這些都是人們用來祈禱來年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方法。

説到端午節,我們不禁想到屈原,這個節日就是因為他而得來的:此説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的《續其諧記》和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據説,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

對了,剛剛説完了懸艾草菖蒲,還沒説掛香囊呢!戴香囊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着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鬥雞趕兔等。青年人戴香囊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緻的香囊,趕在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夥子戴着心上人送給的香囊,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誇小夥的對象心靈手巧。而且掛香囊對身體也有好處哦!香囊內裝的香料通常是用苞白朮、白芷等植物的根莖碾碎混合均勻製成的。以往由於醫藥不發達,這些有有殺菌作用的香囊被帶在孩子們的身上,起到避邪正氣、防治蚊蟲和不祥之物騷擾的作用。現代的香囊中填充用的香藥成分有所突破:薰衣草、馬鞭草、迷迭香、乾花都可以用來做香囊。

看完了上邊,我確信你和我一樣喜歡端午節。因為它又好玩又有好吃的。不過,韓國居然和我們爭端午節,你説這有什麼理由?不過,我們的確沒有韓國重視這個節日,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的作文1000字 篇4

農曆五月初五,被稱為端午節。據説,楚國的三閭大夫屈原因政治抱負不得施展,於這一天投江而死,後人為了紀念他,便把這一天當做節日。在南方,每當這一天來臨的時候,人們便划龍舟競渡,初始的時候據説是為了追趕和拯救投江的屈原大夫,後來是為了驅散魚兒,以免它們吃掉屈原的屍體,同時還向江中投放糯米飯和粽子,餵飽了魚兒,屈原大夫的屍體就會保存完整,久而久之,吃粽子、賽龍舟就演變為一種端午節的習俗。而在我的東北老家,端午節卻是另有一番情趣。

農曆五月初五,大田的禾苗剛剛破土而出,農民們開始為之間苗、除草鬆土。雖是忙季,,但難得夏季裏的這個節日,大人們還是要操勞一番的。豆腐是前兩天已經磨好的,絕對是純天然無污染的綠色食品;生產隊也許會殺只豬或宰頭牛,給每家分上幾斤;雞蛋也是提前攢下的,那時的人們都不富裕,雞蛋是每個家庭的燈油錢、食鹽錢和孩子們的文具錢,在飯桌上盡情地享用它的時候很少;蔬菜也是生產隊菜園裏的,雖還未大量上市,但一些早熟的如韭菜、菠菜之類的也已經綠了飯桌。

早晨,天不放亮,大人們就到山野裏去採摘帶有露珠、帶有香氣的艾蒿(據説,這一天這一刻的艾蒿曬乾後研成粉末是絕好的消炎止血藥),然後把它們三五棵一把地插在屋檐下,隔一尺一把,上面掛上五顏六色的紙葫蘆,微風襲來,一搖一蕩的,煞是好看。我想,這香氣四溢的艾蒿掛上五顏六色的紙葫蘆插在房檐下,除了裝點美麗之外還有驅除瘟疫祈福迎祥之意吧。

早餐前,母親會把早已縫製好的做工精巧、芳香四溢的香囊發給每個孩子,女孩子會很驕傲和臭美地戴在胸前,既靚麗了自己又芬芳了自己;我們這樣的禿小子就只能把它珍藏在衣服的口袋裏。

早餐開始了,自然都是農家菜,諸如豬肉燉粉條、豬肉燉豆腐之類,再加上菠菜和韭菜的點綴,色覺和味覺都會勾起人們的食慾。主食是有濃郁特色的粘豆包,大人們還會喝上幾杯水酒。特別之處是母親會端來一盆冒着熱氣的水煮雞蛋,每個人都要不放作料地吃掉幾顆,據説這一天吃雞蛋可以養顏,防止臉上長疙瘩雀斑之類的。

外邊豬倌的吆喝聲想起了,母親拿起幾顆雞蛋,讓我們送給豬倌,或許是因為他是單身,或許是為了感謝人家的辛勞,反正這個行為已成了我家端午節的一個習俗。然後我們背上書包,懷揣着節日的喜悦,蹦蹦跳跳地往學校趕。今天的書包除了課本文具之外還有幾顆雞蛋,上課前,所有的同學都拿來放進老師的講桌裏。這禮物其實很輕很輕,但藴含的情意卻是滿滿的.,它體現了農家子弟對老師的敬重和感激。

長大後,離鄉客居錫林郭勒,再也沒有像模像樣地過端午節,於是孩提時代的端午節連同那屋檐下隨風飄逸的艾蒿和五顏六色的紙葫蘆便成了美好的回憶而珍藏於腦海深處。這些年,生活變得越來越好了,節日也莫名其妙地多了起來,有農曆的有陽曆的,甚至還有洋人的聖誕節、愚人節、情人節,每次都是滿桌子的大魚大肉,甚至還要弄點山珍野味,可是我卻總是懷念兒時的端午節,懷念那一搖一擺的彩葫蘆和精巧芬芳的香囊。

端午節的作文1000字 篇5

今天就是端午節了,相信這是大家都很喜歡的一個節日吧?可對於端午節的來歷你知道多少呢?估計大多數人都認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其實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有三個不同的説法,第一個是為了紀念屈原,第二個是紀念孝女曹娥,第三個是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一個傳説是紀念屈原,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説是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公元23--220年),曹娥為救父投江。事情是這樣的,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説是紀念伍子胥,關於這個傳説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是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説:“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那麼,人們在過端午時又有什麼風俗習慣呢?第一個就是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第二個就是端午節吃粽子;第三個是佩香囊,據説可以避邪驅瘟;第四個是懸艾葉菖蒲;第五個是掛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第六個是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小時候記事起端午節好像就只有吃粽子這一風俗,感覺家裏人也不是很重視這個節日,不過我倒是挺喜歡的,因為我超喜歡吃粽子的。

好了,介紹這麼多了,你的家鄉有什麼習俗我沒有列出來嗎?呵呵,説出來大家一起分享吧!

端午節的作文1000字 篇6

家鄉的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們漢族的傳統節日。在戰國時期,我國愛國詩人屈原聽説秦軍攻破楚國國都的消息後,悲憤交加,依然寫下絕筆作《懷沙》後,抱石投入淚羅江,以身殉國,百姓們紛紛親去打撈,沿水招魂,在沒有結果時,人們只有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蝦魚蠶食屈原屍首的方法表達對他的懷念,此日正是農曆五月初五,以後每年人們在這一天都要到江面去頭粽子表達緬懷之情,隨着時間的演變,人們將這一天俗稱為“端午節”,過節的形式也多養起來,如插楊柳、賽龍舟、吃粽子、燒高山等等。

我也特別喜歡家鄉的端午節,雖然沒有電視裏看到的盛大賽龍舟、燒高山等習俗,但我獨愛綁花繩、戴荷包、插楊柳、包粽子、串親戚等風俗喜慶方式。

五月初四這天,我就嚷着媽媽帶我去趕集,大人們忙着購買肉呀、菜呀、蛋之類的,我們孩子的焦點在於買花線、買畫布,挑三揀四,串了西家串東家,幾個商店、攤位轉下來,手裏捧着一大把花線、畫布。可高興了,在回家的路上就迫不及待的搓起花繩來。回到家裏,與鄰里幾個小朋友圍着姥姥開始編花繩、縫荷包。捻線搓繩、選布剪樣,穿針引線,直到開燈時分,每個小朋友都有了滿意的收穫,可把姥姥累壞了,我們便搶着用小拳頭敲打姥姥伸不直的腰背,姥姥臉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興奮的我就是睡不着,偷偷起來把花繩與荷包比劃了好幾次,因為姥姥説了:“今天戴了就不靈了,只有在端午節這天戴上才會保佑我們一年平安。”真是一個難眠之夜呀!隱隱約約聽見爸爸插楊柳的聲音,我一骨碌翻起身來,大聲喊着戴荷包囉……以最快、最簡單的方式洗刷完畢,在媽媽的幫助下認真的綁上了花繩、戴上了荷包,看着手腕、腳腕花花綠綠的花繩,是弄着胸前各式各樣的荷包,我自豪極了,猶如成了最美的小公主。帶着無比幸福的心情,開始幫媽媽炒雞蛋、包粽子。

説起包粽子,可是我拿手好戲,早在六歲那年,大媽就教會了我包粽子。我便一個指揮官的架勢喊來爸爸,指揮着他與媽媽抱起粽子來:首先按比例把昨天購買來的糯米、大棗、葡萄乾、枸杞放入盆中掏乾淨,然後再加進去一定量的白糖、蜂蜜與均勻,接着拿來竹葉捲成一個漏斗形,要注意,不能把葉子卷完,還要留一些等放進做好的餡子後封起來,爸爸一直做得很好,就是最後的封包動作出了錯,被我狠狠批評了幾句:“老爸,你也不動腦想想,包紮的繩子要打成活結,不然證書後你連葉子一塊兒吃嗎……”在我成功的指揮下,你一個、他一個、我一個,不一會兒包了一大堆,最後就是開灶蒸煮了,這期間,我有顯擺着自己的花繩與荷包指揮爸爸矯正了爸爸楊柳插得不好看之處。

開始過節享受了,一家人圍着豐盛的節日餐,你爭我搶、談天説地、笑語盈盈,真是其樂融融。時逢中午,我們一家又拎着自己親手做好的禮物去大伯家串門子,一路上陽光與煦、鳥語花香,喜笑顏開,我真的被這欣欣向榮的日子陶醉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ishuzuowen/yiqianzi/rrkwl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