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字數作文 >1200字作文 >

【精選】春節的作文1200字錦集九篇

【精選】春節的作文1200字錦集九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春節的作文1200字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選】春節的作文1200字錦集九篇

春節的作文1200字 篇1

春節最主要的活動就是去親戚與本家拜年。年初一就在村裏給直系親屬拜年,一大早起來就去爺爺、奶奶家拜年,還要帶上禮品,精果、紅糖什麼的,都可以;接着是其他的長輩家拜年,也要帶上禮品。初二就要到母親的孃家拜年,包括外公的哥哥弟弟、侄子家等。

每去一家,首先得受鞭炮。大方的人家就放長一點的鞭炮,要不就放短一點的,意思一下。鞭炮放完了,拜年的人還得高喊:“拜年了,恭喜發財!”對老人要説:“恭喜您哪,越活越鮮健!”老人家會親暱地在頭上摸一下,迴應道:“也恭喜你越來越聰明,將來考上大學!”接着就到一杯糖水;走的時候當然還會給一點壓歲錢,或者五毛,或者一塊,兩塊。一般會在祖父祖母家吃一頓團圓飯,這頓飯叫做喝年酒。擺了一桌豐盛的菜,魚圓子、肉圓子、紅燒肉、海帶、合菜(是用蓮藕絲、豆腐絲、芹菜絲、肉絲、黃花),魚圓子一般是所有人都愛吃的菜。一般一大碗是不夠的,所以會盛上兩碗。看廚藝的水平,主要就是看魚圓子做得好不好吃。我們都喜歡吃嫩脆的,那證明魚的含量比較多;如果有些粉,就是兑的澱粉較多,我們都叫這種圓子為“做得太假了。”

舅公在家裏地位極高,父親、叔父、姑姑們還有我們晚輩都要先給他老人家拜年。從記事起,直到上初中,每年初一一大早,我就要起很早,和父親、叔叔、大姑和小姑到幾十裏外的舅公(也就是父親的舅父家)拜年。

記憶中的初一早晨總是籠罩着迷朦的輕霧,父親帶着我們一大幫人長途跋涉去舅公家拜年。據祖母説,她的父親,也就是父親的外祖父是很有錢的地主,後來打牌全輸了,幸虧如此後來才沒有被化成地主富農。但是,她的父親並不主張孩子們讀書,雖然舅公貴為獨子,但卻是文盲。

舅公一般並不理會我們,大約父親會和他進行一些交流與溝通。舅婆據説年輕時是個美人,即便老了,依然乾淨清爽。舅婆對我們卻很熱情,滿口的“兒呀,兒”的叫個不停。這是我們家那邊是少有的,父母自然不會這樣親暱地稱呼我們,祖父母也不會這樣稱呼我們,他們只是喊我們的名字,有時候甚至是我的綽號“太陽”,或者很正規地“新梅大姐”。僅僅如此,我們都覺得舅婆非常和藹。臨走時,她還塞給我們每個小孩兩毛錢的壓歲錢,説是買鞭炮放着玩。

大姨婆,祖母的姐姐很能幹。大姨婆有兩個孩子,大的是女兒後來嫁到了甘肅,做了工人,是我們這個家族唯一的吃商品糧的人,總給大姨婆寄藥什麼的,母親總是羨慕極了。小的是兒子,我們叫表叔,卻也是讀書人,在一所中學裏教書。娶的太太是極厲害的角色,大姨婆老和她吵架,偶爾也住到我們家。

細姨婆是祖母的妹妹。她總是最歡迎我們到她家拜年。小姨婆有四個孩子,大的是個女兒,跟大姑姑一樣大的年紀,長得也很漂亮,人更是機靈,大約是外祖父做的媒吧,後來嫁了外祖父家裏的一個親戚家的兒子,後來成為一個非常有錢的男人。大兒子二兒子卻跟小姑姑差不多大,小女兒秋芝則比我只大一歲。我還得稱呼她“秋芝姨”。

那聲勢浩大的遠來的親戚,其實宣示了某種地位。村裏人總是很羨慕小姨婆家有這麼多親戚。小姨婆總要招呼我們一頓年酒,想來對她那並不富裕的家來説,是一個不小的負擔。可是,我們卻渾然不覺,直到我自己獨自一個人生活,發現招待一大批客人是多麼辛苦的事情時才理解她那熱情的可貴。綜合信息網

我最喜歡小姨婆的是她的大方。每年到她家拜年,她總是給我們嶄新的一塊錢的鈔票,比祖母給五毛錢自然要大方多了。只是到很久以後,我才知道,其實小姨婆也是家境艱辛。後來她病入膏肓時,我也曾到她家給她拜年,她拉着我的手,熱情地説着話,那麼慈祥和藹。我那時沒有掙多少錢,給了她50塊錢,她執意不要,在我的堅持下,她接受了,口裏直唸叨我的好,依然滿口“兒呀,兒”的叫着。

後來,祖父母相繼去世了,舅公舅婆也相繼去世了,小姨婆也去世了。這世上便沒有了那麼慈祥地愛我的祖輩人了。

春節的作文1200字 篇2

在我們把春節的由來、內涵、習俗、意義都説過説透之後,忽然發現還忘了説——春節是一種特定的情感。

在所有春運的運載車輛上,那些擠成一團、千辛萬苦的人,沒有一個知難而退,全都堅定地渴望着去實現一種情感的目標:回家。急渴渴地撲到家,一推開門,即刻融化到自己生命源頭的温暖裏。

那裏有我們的父母,甚至爺爺奶奶,守家在地幹活營生的兄弟姐妹,他們全朝你喜笑顏開;還有那些分外親切的老桌子老櫃子老景象,以及惟有你的老巢才有的那股子的勾魂攝魄的氣味。

跟着,與你的巢緊緊相連的紛沓而至:至愛親朋、舊交老友、昔時夥伴、左鄰右舍,還有老街老巷、鄉土風物與小吃。可能你離家太久,或在外邊拼打多年,漸行漸遠的往事已經滑到記憶邊緣,但此時此刻偶然碰到一個什麼細節,會把沉睡在你心中深處的故舊一下子拽到跟前。記得一次在街頭碰到一位闊別了至少三十年的中學同學,那一瞬忘了他的名字,卻脱口叫出他的外號“大牙”——他的門牙又長又大,而且往外呲。那時同學們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大牙”。誰料到此刻這個外號彷彿有種神奇之力,把我們熱呼呼地拉回到真率無邪、親密無間的少年時代。我們開始問對方、説自己、談現在、聊過去;所説到的當年的同班同學時,也多是外號,惹起我們陣陣大笑。就這樣站在街頭長談竟有一個小時。

從中,你會感慨人生的急促,時光的無情,生命的無奈,同時又獲得惟有回家過年才有的滿足。然而一年裏只有這些天,可以實實在在觸摸到昨天與前天。 彷彿進了奇妙無窮的時光隧道,還會情不自禁地往裏鑽。

雖然過年,我們是辭舊迎新,迎着春天往前走,但我們享受到的更多的情感卻是懷舊。

春節裏一種特定的情感是懷舊。春節是個懷舊的節日。

懷舊,是對過往生活的一種留戀,一種對記憶的追溯與享受,一種對人生落花的撿拾。

每個人的心底都有懷舊的需求,春節的回家過年則是滿足所有人這種情感需要;為此春運才有如此磅礴的力量。由故土、血緣、鄉情彙集而成的巨大的磁場,佈滿在大地山川每個城市與村莊。這磁場產生效力與魅力既是感情的力量,也是文化的力量。

民俗是緣自共同需求而共同認定的方式。需求是精神的、情感的、心理的,而方式是一種文化。當這共同的需求“約定俗成”了,所有人就會遵從這種民俗方式而行動,比如回家過年。民俗不是強迫的,卻是自願的和自律的。它是一種共同需要和共同表達,同時每個人的精神情感都可以充分發揮。這樣,春節才成了我們的必需。

由此而言,我們所有民俗節日都是情感的表達,所表達的情感各有不同。清明是對先人的懷念,端午則是張揚生活的激情,七夕是表達男女對愛的忠貞不渝。其中,不少節日都與團圓——即家庭和血緣的親情相關,比如中秋。但中秋與春節還有所不同,中秋不強調“回家”,不會有出現交通擁堵的“秋運”。惟有春節才是中國人集體懷舊的日子。因為在節令中,春節是辭別舊歲。在辭舊中必然引發懷舊。

這樣,我們便通過千百年來人們集體創造並衍傳至今的一系列民俗方式,如團圓飯和拜年等,把心中的親情、鄉情、懷舊之情盡情地表達與渲瀉。由此,家庭得到一次凝聚,故鄉的熱土得到一次升温。其實這就是文化賦予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生生不息的凝聚力。

每一個身在異鄉回家過年的人,在度過了春節之後,內心不都感受到補償了對親人一種長時間的虧欠,並在情感上得到深切的滿足嗎?所以説春節是中國人懷舊的日子。

春節的作文1200字 篇3

文化品質就是國家品質,文化發展關係國家發展。擁有怎樣的文化生活、文化品質,不僅決定了個人的幸福指數,也影響着一座城市、一個地方的發展水準。在建設文化強國的路途上,如何提升文化品質,是13億中國人的共同考題。

“過年就是過文化”,龍年春節期間,各地廟會紅紅火火,景點旅遊人潮湧動,關於央視春晚沒有趙本山的爭議持續發酵,有關年味“變淡”的話題此起彼伏。熱鬧的“中國年”,投下耐人尋味的文化剪影,從不同側面折射出國人對春節文化品質的在意與糾結。

每逢春節的文化之思,也是高速發展時代中國文化焦慮的一個縮影。物質潮流席捲而來,如何堅守心靈高地?觀念世界眾聲喧譁,如何定位價值座標?文化產品五光十色,如何攝取精神給養?

這樣看似宏大的命題,其答案不斷在我們身邊閃現。熱心慈善公益的“心靈富翁”多了起來,卻也不乏“開着寶馬住保障房”之輩,呈現着醒目的價值觀分野;“最美中國人”頻頻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但“扶老難題”也遲滯了一些人行善的腳步,訴説着複雜的道德困境;在眾多城市奇蹟般崛起的同時,隆隆推土機聲中傳來對歷史文脈斷裂的擔憂,“千城一面、萬樓一式”的單調、“幾根柱子託個球”式的雕塑氾濫,則暴露了城市文化內涵的蒼白。擁有怎樣的文化生活、文化品質,不僅決定了個人的幸福指數,也影響着一座城市、一個地方的發展水準。

恩格斯説過: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有品質的文化,才能成為進步的基點;成色不足、品質低劣的文化,卻往往是心靈的枷鎖、進步的桎梏。一些人把過節簡化為送禮喝酒、麻將牌九,甚至“把清明節以外的所有節日都過成情人節”,消費狂歡掏空了文化內涵;一些地方熱衷於“名人故里”之爭,大搞有名無實的節慶會展,大建華而不實的仿古建築,功利思維製造了一個個文化空殼;一些媒體以暴力、情色、低俗吸引眼球,一些影視作品靠複製翻拍、穿越惡搞博取票房,一些青年人在網上曬名包炫豪車作為人生價值標籤,精神貧血、價值空心、信仰荒蕪,屢屢成為刺痛社會的文化病灶。

“品質為王”,這是文化發展的不二法門,也是中國文化向上突破的瓶頸所在。當人們納悶為什麼中國的花木蘭、大熊貓成了迪斯尼的搖錢樹,更應想想這種“洋拿來主義”所依託的創意設計力量;當人們驚歎蘋果專賣店門前的“果粉”排隊長龍,更應思考是怎樣的魔力“把公眾熟知的產品轉變成一個企業文化的象徵”。“誰佔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擁有了強大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一位美國教授對“漢語熱”的看法值得深思:美國曾颳起一股“日語熱”,但很快就消失了。如果漢語背後沒有文化,文化背後沒有思想,思想背後沒有精神,這個神話也難免會消失。

這一切無不揭示一個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基本問題:文化品質就是國家品質,文化發展關係國家發展。正如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所強調的,“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

“國民之魂,文以化之;國家之神,文以鑄之”,在建設文化強國的路途上,如何提升文化品質,是13億中國人的共同考題。作家怎樣書寫“民族心靈史”,導演如何奉獻“誠意之作”,企業怎麼詮釋“賣產品不如賣品牌,賣品牌不如賣文化”,各地能否走出“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執政黨如何建設“學習型政黨”,對這些問題能否不斷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檢驗着一個民族“發展起來以後”的文化自覺。

春節的作文1200字 篇4

聖誕和元旦的狂歡勁還未散盡,城裏人就又列出了長長的購物清單。在商家強勁的促銷攻勢下,往返於商場與家之間,大包小包的年貨禮品請回家,期盼着春節狂歡的到來。

村裏人沒有過聖誕與元旦的習俗。但一進臘月,人們的腳步明顯就不一樣了起來。女人們一趟趟的往集上趕,給男人,給孩子,給自己提回一件件的時新衣裳;外出務工的男人們也提前回到家,收拾庭院,打理年貨。孩子們看似卯足了勁兒的複習功課,其實小小的心裏早已癢癢得不行了,一門心思的盼着放寒假哩!

忙忙碌碌中時間總是過得很快,不知不覺間孩子已經滿巷子的跑了,清脆的鞭炮聲也零零碎碎地開始響了——小年兒已經到了跟前。

祭灶的糖瓜早已經備好了。二十三晚上,人們用粘牙的糖瓜糊住了灶王爺的嘴,清脆的鞭炮聲裏,一把火送灶王爺上了天。大夥兒都在心裏默默地期盼着,希望灶王爺到天宮後説吉祥語,報吉祥事,為人們帶來又一個風調雨順的吉祥年!

冬日的暖陽裏,人們搬出了家裏的罈罈罐罐,撕去了褪色的對聯年畫,掃去了積年的塵土和蛛網,揭去了牀單和被罩;這時候,洗衣機一刻不停的轉着,掃帚一刻不閒的揮舞着。待天黑時,屋裏一下就亮堂了許多。匆匆吃上一口飯,女人就又燒上一些熱水擦洗了起來。暗夜裏,屋裏的燈亮了許久許久……

幾個小時後,天還未亮,農家院裏的燈又亮了。只見院裏已經架起一口大鍋,鍋裏的水已被燒了個熱氣騰騰。隨着七八個年輕小夥的進院,院裏一下子就鬧熱了起來。小夥子們直奔豬圈,睡夢中的豬被驚醒,在不大的豬圈裏與人們對抗着,躲閃着。無奈何自己體重身笨,終究抵不過人多勢眾,被人們揪耳朵的揪耳朵,拽腿的拽退,抬着出了豬圈。豬死命地扯着嗓子嚎叫,拼命地掙扎,但被人們壓了個動彈不得。滿臉殺氣的殺豬匠手執尖刀,認準動脈一刀下去,如注的鮮血隨着豬的嚎叫聲噴湧而出。漸漸地,豬的叫聲越來越小,血流得越來越慢,身子漸漸無力。在豬還沒有完全死亡的時候,人們手腳麻利的為豬褪毛,開膛。待太陽升起時,一整隻豬就被人們大卸八塊,分而購之了。

雞舍裏的雞們驚恐不定的目睹了豬被殺的全過程,咄咄不安地猜測着自己的命運。果然,豬的事料理完畢後,雞舍開了,一隻大手伸進來,抓走了可憐的雞。在雞的喉管被人們割斷的時候,雞悲哀地閉上了眼睛:唉!終究逃脱不掉人們一盤菜的命運!

屋裏,女人們忙着和麪,揉麪,蒸一種祭祀用的大白饃。待饃蒸熟時,望着白白的、瓷光瓷光的、麥香四溢的大白饃,熱氣氤氲裏的女人們滿臉都是幸福的、充滿希望的笑。

夜裏,屋裏又架起了油鍋,炸麻花、麻蓮、豆腐,花生米,天亮時,一盆盆、一盤盤金黃的麻花、麻蓮、豆腐擺在屋裏,滿是富裕,滿是吉祥。那個清冷的夜啊醉人的油香瀰漫了整個村莊的上空。

在村裏人忙着準備年節吃食的時候,城裏人一刻也沒閒着。為一張回鄉的車票跑細了腿,費盡了心。待車票捏到手裏後,一顆心才放回了肚裏,隨即加入了春運的大潮。

當除夕的第一縷陽光照亮村莊的時候,人們嘴裏哈着白汽,紛紛走出家門,來到巷裏開闊的地方。早有人抬來了圓木、繩索,人們準備縛鞦韆了。此時,德高望重的老教師家裏,老教師龍飛鳳舞,揮毫潑墨。對聯寫好,往鞦韆上那麼一貼,人們“哼唷”一聲,鞦韆就被穩穩地立了起來。人們散去,鞦韆下立即成了小孩們的世界。

人們最後一次掃淨了院落,擺好了燒“牛犢火”所用的五穀秸稈,貼好了門神對聯,門首插上了青翠的、辟邪的柏枝。滿屋滿院是紅彤彤的一片,空氣裏到處瀰漫着醉人的火藥味,耳際充盈着脆脆的鞭炮聲,火紅的燈籠在夜風中微微晃動。

一切準備好了,人們以一種急切的心情期待着新年春晚的開場。

列車上,汽車裏,車輪滾滾,歸鄉的遊子步履匆匆。沿途此起彼伏的鞭炮聲更是撩撥着他們歸心似箭的心,恨不得一步跨回家裏。而此時,家裏也有一雙眼睛期盼着,只等那雙外出的腳步踏進門,喜慶、熱烈,團圓、温馨的春節正劇就要開場了!

春節的作文1200字 篇5

春節最主要的活動就是去親戚與本家拜年。年初一就在村裏給直系親屬拜年,一大早起來就去爺爺、奶奶家拜年,還要帶上禮品,精果、紅糖什麼的,都可以;接着是其他的長輩家拜年,也要帶上禮品。初二就要到母親的孃家拜年,包括外公的哥哥弟弟、侄子家等。

每去一家,首先得受鞭炮。大方的人家就放長一點的鞭炮,要不就放短一點的,意思一下。鞭炮放完了,拜年的人還得高喊:“拜年了,恭喜發財!”對老人要説:“恭喜您哪,越活越鮮健!”老人家會親暱地在頭上摸一下,迴應道:“也恭喜你越來越聰明,將來考上大學!”接着就到一杯糖水;走的時候當然還會給一點壓歲錢,或者五毛,或者一塊,兩塊。一般會在祖父祖母家吃一頓團圓飯,這頓飯叫做喝年酒。擺了一桌豐盛的菜,魚圓子、肉圓子、紅燒肉、海帶、合菜(是用蓮藕絲、豆腐絲、芹菜絲、肉絲、黃花),魚圓子一般是所有人都愛吃的菜。一般一大碗是不夠的,所以會盛上兩碗。看廚藝的水平,主要就是看魚圓子做得好不好吃。我們都喜歡吃嫩脆的,那證明魚的含量比較多;如果有些粉,就是兑的澱粉較多,我們都叫這種圓子為“做得太假了。”

舅公在家裏地位極高,父親、叔父、姑姑們還有我們晚輩都要先給他老人家拜年。從記事起,直到上初中,每年初一一大早,我就要起很早,和父親、叔叔、大姑和小姑到幾十裏外的舅公(也就是父親的舅父家)拜年。

記憶中的初一早晨總是籠罩着迷朦的輕霧,父親帶着我們一大幫人長途跋涉去舅公家拜年。據祖母説,她的父親,也就是父親的外祖父是很有錢的地主,後來打牌全輸了,幸虧如此後來才沒有被化成地主富農。但是,她的父親並不主張孩子們讀書,雖然舅公貴為獨子,但卻是文盲。

舅公一般並不理會我們,大約父親會和他進行一些交流與溝通。舅婆據説年輕時是個美人,即便老了,依然乾淨清爽。舅婆對我們卻很熱情,滿口的“兒呀,兒”的叫個不停。這是我們家那邊是少有的,父母自然不會這樣親暱地稱呼我們,祖父母也不會這樣稱呼我們,他們只是喊我們的名字,有時候甚至是我的綽號“太陽”,或者很正規地“新梅大姐”。僅僅如此,我們都覺得舅婆非常和藹。臨走時,她還塞給我們每個小孩兩毛錢的壓歲錢,説是買鞭炮放着玩。

大姨婆,祖母的姐姐很能幹。大姨婆有兩個孩子,大的是女兒後來嫁到了甘肅,做了工人,是我們這個家族唯一的吃商品糧的人,總給大姨婆寄藥什麼的,母親總是羨慕極了。小的是兒子,我們叫表叔,卻也是讀書人,在一所中學裏教書。娶的太太是極厲害的角色,大姨婆老和她吵架,偶爾也住到我們家。

細姨婆是祖母的妹妹。她總是最我們到她家拜年。小姨婆有四個孩子,大的是個女兒,跟大姑姑一樣大的年紀,長得也很漂亮,人更是機靈,大約是外祖父做的媒吧,後來嫁了外祖父家裏的一個親戚家的兒子,後來成為一個非常有錢的男人。大兒子二兒子卻跟小姑姑差不多大,小女兒秋芝則比我只大一歲。我還得稱呼她“秋芝姨”。

聲勢浩大的遠來的親戚,其實宣示了某種地位。村裏人總是很羨慕小姨婆家有這麼多親戚。小姨婆總要招呼我們一頓年酒,想來對她那並不富裕的家來説,是一個不小的負擔。可是,我們卻渾然不覺,直到我自己獨自一個人生活,發現招待一大批客人是多麼辛苦的事情時才理解她那熱情的可貴。

我最喜歡小姨婆的是她的大方。每年到她家拜年,她總是給我們嶄新的一塊錢的鈔票,比祖母給五毛錢自然要大方多了。只是到很久以後,我才知道,其實小姨婆也是家境艱辛。後來她病入膏肓時,我也曾到她家給她拜年,她拉着我的手,熱情地説着話,那麼慈祥和藹。我那時沒有掙多少錢,給了她50塊錢,她執意不要,在我的堅持下,她接受了,口裏直唸叨我的好,依然滿口“兒呀,兒”的叫着。

春節的作文1200字 篇6

我的家鄉是三德範,那是一個風景優美的村莊,那裏的春節有着獨特的習俗。

家鄉過春節差不多從臘月初就開始了,家家都買起了年貨,忙裏忙外的準備了起來。而小孩子們更是熱鬧,男孩子向大人要錢買鞭炮,女孩子纏着父母吵着要買新年衣裳。可平時‘小氣’的大人們在這時總是大方地把錢從錢袋裏掏出來給小孩買衣服、買鞭炮煙花。

看吧,每天都有幾個是好朋友或者是親戚的男孩子在衚衕裏放鞭炮;聽吧,每天家門外頭都沒完沒了地響着,什麼二踢腳啊、竄天猴啊……各種各樣的鞭炮聲,隨着幾個男孩的笑聲響了起來。我不知道別人聽到這種奇妙而又特別的“樂曲”是什麼感受,但我知道每當我聽到這聲音的時候心情都特別舒暢。

轉眼間,已經是小年了,臘月二十三,孩子們差不多都放假了。這一天,大人開始忙活着包水餃了。晚上,一盤香噴噴的水餃擺在了餐桌最顯眼的位置,看着是多麼美味可口啊。這水餃的皮兒是父母的關愛,這水餃的餡兒是父母的期望啊。

臘月二十八這天,是趕集的日子,這一次趕集和往常的不一樣,這不僅僅是一年中最後一次趕集了,而且這一天大多數人都是去買煙花爆竹。小孩跟着父母,在賣鞭炮煙花的區域裏逛着,東挑挑、西挑挑,不一會兒,籃子裏就裝滿了煙花、爆竹,當然還有小孩能自己玩的小鞭炮和煙花。一家人就高興而滿意的回家了。

其實,最熱鬧的還是大年三十這天。天漸漸黑了的時候,一家之主,小孩的父親拿着掛在竹竿上的鞭炮,站在大門口上就噼裏啪啦地放起了鞭炮,那熱鬧勁兒就甭提了。當天完全黑了的時候,男人們才開始放煙花,而婦女則在家裏準備除夕晚上豐盛的大餐。這時,小孩是最悠閒的了。大家都紛紛爬到了自己的房頂上,懷着那種興奮的心情看着五彩繽紛的煙花。當我像其他孩子一樣,站在房頂上看到那一朵朵燦爛奪目的煙花時,就會想到,這一晚今年的最後一個晚上,過了這一晚我就又長大了一歲,長大了一歲的我會邁向人生更高的階梯、會突破人生的奇蹟……看完了煙花的‘表演’,大家都從房頂上下去了,回到温馨洋溢的屋子裏,會看到一桌豐盛美味的大餐,還有幾盤光滑晶瑩的水餃。這時,小孩子的爸爸會拿出一瓶酒,津津有味地喝兩盅。全家吃着可口的飯菜,看着引人入勝的春節聯歡晚會,全家洋溢在幸福的生活之中……

大年初一,這一天便是春節了。不管男女老少這一天都會穿着新衣服,邁着輕鬆的步伐去給親戚朋友們拜年。小孩這一天會非常的高興,因為他們又可以收到壓歲錢了,雖然我們這裏的壓歲錢給的不多,但是小孩們都會非常開心。

接下來的幾天一般都是去小孩子媽媽的孃家走親戚,這也是一種習俗,也是過春節可少的習俗呢! 大約初七初八吧,“扮玩”活動也隨之來了。大人小孩都到街上去看“扮玩”。扭秧歌的婦女們個個容光煥發;趕毛驢兒的、扮豬八戒的老太太們個個都精力旺盛,好像是年輕了好幾十歲;踩高蹺的人們個個都十分賣力;站在抬杆上的小朋友們個個精神抖擻。扮玩也是一門藝術,我覺得它是一門了不起的民間藝術。 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正是元宵節,也叫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賞燈節也是元宵節的別名,這是因為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這一天,大家會吃着香甜粘滑的湯圓;到了晚上,每一家都會出來放煙花,有的還會去街上賞燈,有耍龍燈的、玩雲彩燈的……真的是應有盡有!這一天,將又是一個非常美好的夜晚……

過了正月十五元宵節,春節也差不多就結束了,大人們去工作了,孩子們也都陸續開學了……大家都精神煥發地開始了新一年的工作和學習。

春節的作文1200字 篇7

湖北團風人春節第一餐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有希望的後生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秭歸人第一餐吃袖炸的.白蒿,取其諧音百好以圖吉利。荊州、沙市一帶,第-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武昌以正月初四為新婿賀年,新女婿回岳家,必須忍受岳家人的戲弄而不得動怒。黃陂拜年的順序為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家有親喪者,必以籃紙寫一服字貼在門口,謝絕賀年。

孝感

孝感位於江漢平原,但節令習俗與鄂東北大部分地區基本一致,卻也獨有趣味。

大年初一早起,人們先拜天地、家神、尊長,然後出門拜年。拜年是不問親疏的,稱為拜年無大小。家中來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餈粑相待。俗語有拜年拜節,餈粑發裂。拜年一般拜到初三、初四為止。

這裏的人們還有以初一這天聽到的飛禽叫聲來判斷新年的生產情況的習俗。五更鳥先叫就宜於養鴨;鵲先鳴宜於養雞;天亮時麻雀噪飛就是豐年;人們還認為初一聽到狗羣吠不是好兆頭。

除夕之夜12點的時候,各家要把一個做好的金元寶模型送到門外,代表在新的一年裏會招財進寶

大年初一、初二這兩天人們不掃地、不汲水甚至不動火,飯菜都預先弄熟,稱為壓歲。初三才開始挑水,並在井池邊燒紙錢説是買水。門神也要在初二取下燒掉,俗諺説:初三燒了門神紙,各人尋生理。新年伊始,舉筆寫字時,在過去要先用紅紙寫一幅新正舉動蛇筆,萬事大吉利的話貼在牆上。

正月十五是春節的高潮,鑼鼓敲得震天響,沒有鑼鼓或鑼鼓少的時候,人們把鐵罐子也當成鑼鼓敲。所以孝感民間有正月半敲鐵罐的俗語。

龍燈會是孝感民間正月十五節慶活動的中心。人們一般從初八開始扎龍,還扎獅子、綵船、竹馬、高蹺、平台等樣式。正月十五這天男女老幼同遊同樂,唱各種彩詞。採蓮船走村串户,見到什麼人家就唱什麼詞,例如老者添壽、少者安寧、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穀豐登、鹿鶴同春、七星轉鬥、八仙臨門、久久富貴、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語。

元宵之夜,孝感當地還流傳着請七姐、問年成和乞巧的習俗。七姐當地叫做張七姐,傳説是玉皇大帝的第七個女兒,她最心靈手巧,且心地十分善良。一天,七姐得知丹陽境內(今孝感)有一年輕人姓董名永,因家貧無錢安葬死去的父親,只得XX為奴。七姐深受感動,私下天庭與董永結百年之好,在大槐樹下成就姻緣。可惜作媒人的大槐樹一時高興,把百年好合説成百天好合,害得董永六姐只有百日緣分。七姐用巧手金梭織出了10匹錦絹贖出了董永,準備整治家園恩愛白頭。不料玉皇大帝得知十分震怒,急召七姐回宮,七姐不得不忍痛飛去。她的織布校化成了飛梭石,織機留在了人間,人們在夜深人靜時仍能聽到咔喳、咔喳的織機聲。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着盛裝的姑娘聚集在飛梭石旁,手捧針線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后,還要詢問年成好壞、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此外,有的人家用糯米粉作成鵝蛋形狀,讓孕婦燒鵝卵以佔生男生女。卵裂就兆生女,卵起小疣子兆生男。

當地民間還傳説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們不能在家裏喧鬧。婦女要在牀下點一盞麻油燈,邊拜邊説:請紅娘子看燈。據説這樣,一年就沒有臭蟲騷擾了。人們還用竹籃從屋上拋過去佔棉花豐歉。仰則主豐收,僕則歉收。

另外,孝感地區還有一個有趣的習俗,五更時,人們用火照慄、梨等果木,邊照邊用刀斧敲打樹幹。一人邊敲邊問:結不結?一人在旁邊應道:結!據説這樣做新的一年裏就會果實滿枝頭。

春節的作文1200字 篇8

春節裏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裏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我國拜年的習俗行之已久。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裏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牀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説"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

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描寫,"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户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説:"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係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

這裏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餘譚》中説:"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着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春節的作文1200字 篇9

有人説,完美的女孩不真實,真實的女孩不完美。而家鄉,亦是如此。那個沿海小漁港,我可愛的家鄉,不完美,但很真實。

走在大街上,夾雜着嘈雜的喇叭聲,穿梭在擁擠的人羣中,遠處傳來此起彼伏的叫賣聲……

是的,春節來了。家家户户門口換上了嶄新的春聯,有的字點綴着金光閃閃的裝飾,有的字雖然平凡但是卻鏗鏘有力,像一股清流傾入人心。

除夕是漁民們捕魚買賣的最後一天,也是婦女們為往後幾天的每一道美味十足的食物作最後拼搏的日子。站在碼頭那裏遠遠望去,海岸邊的樸實被濃郁的紅色覆蓋上,路燈上掛上了一串串燈籠,海風吹來,晃着晃着。小吃店的老闆與客人們寒暄着,漁民捕了魚上來,就算是帶着海味的寒風也凍不僵他們臉上的微笑。他們放下身上的漁筐,都來不及擺出來。一個個眼疾手快的婦人們便往這邊圍過來。“今天還去捕魚呀,都有什麼魚啊,這怎麼賣啊”“哎呀,便宜點啦,都這麼熟了。”“哎喲喲,姐,明天就過節啦,這個價算是討個吉利啦”“……”

瞧,那兒不遠處的蜜餞已經擺出來了,綠的棕的青的,每一個都在呲牙咧嘴德賣弄自己身上的細胞,有的鹹有的田有的酸有的香。對於過春節必備的果盤中的霸主——蜜餞,人們買起來可一點都不會手軟的,那邊瓜子兩包,酸梅一袋,山楂一袋,楊桃幹一包……最後女主人的壓軸商品拿了出來——青芒!光是看着,人們就垂延三尺了。那是用未熟透的芒果,特別是青色的。婦人們最會挑了,挑又酸又不澀的買回家先洗乾淨,削皮,切片,用鹽水浸泡着,就這樣放上幾天,便可以乘出來供家中的食客們吃了。

該回家了,我走在家的附近。看着白煙繚繞額佛祖宮,每逢過節這裏的香火特別旺,新的一年每個人都期盼有個好的開始。人們通常拜神過後會走向路對邊的小攤子買小吃,”焊爐窗粿“,因為它的形狀像窗户,所以才得來這個名字(別的地方稱為華夫餅)。冷冰冰的手掌中捧上一塊散發着熱氣的餅,輕輕咬下一口,連牙齒都感動了,筋道中不失軟嫩,齒間殘留着蛋香,混合着巧克力與葡萄乾的甜味,淡淡地在舌根徘徊着。其實,家鄉的春節必不可少的食物是”鹹餅糖葱“而且是隻有在正月才有的小吃,顧名思義,加了葱花的餅,包裹着一塊脆脆的糖塊,當餅還是熱乎乎的時候,糖塊會融化掉,咬上一口,拉出一條長長的絲,油而不膩,甜而不膩。每一塊餅在油鍋中吱吱作響,光是看着,便可以想到麪餅的微鹹,筋道與油麥的香味,同糖塊的甜脆相呼應的畫面。那是春節的味道,也是春節的味道。

”砰“一股有力的爆炸聲傳來,循聲望去,是一羣小孩子,換上嶄新的衣服,手裏拿着一盒盒砂炮,肆無忌憚地在門口追逐玩鬧,那是孩子們最大的樂趣了,因為他們可以玩到自己心悦的各種煙花爆竹。

這樣想着,竟已到了家門口,媽媽已經在找我進去圍爐了,一家人圍着一個爐,吃着團圓飯,意味着舊的一年已經過去了,明天又將是新的一年,而不管新舊,家人永遠平平安安倖幸福福健健康康的!

晚飯過後,春晚已經開始播放了,熒幕上一個個扣人心絃的節目演出着,媽媽拿出一碗碗姜薯湯,一碗甜味中帶有一絲絲微辣的甜湯,更在春節冬日中將”團團圓圓,甜甜蜜蜜“展現的淋漓盡致。

夜空中的天使舞蹈家已經迫不及待地在春節為人們獻上祝福的舞蹈了,匯聚着,交織着,在人們心中留下一個美好的祝福。春節夜晚的舞蹈表演越來越盛大,伴隨着孩子們的歡叫,大人們的歡笑……

每個人的家鄉,都有不完美的一面,然而只要有那麼一樣東西讓你留戀與深愛,那麼,家鄉永遠有那可愛的一面。我喜歡家鄉的春節,更喜歡這裏的氛圍,更喜歡這裏的人。

家鄉,雖不完美,但真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ishuzuowen/yiqianerbai/md0od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