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字數作文 >500字作文 >

關於清明節的作文500字(通用10篇)

關於清明節的作文500字(通用10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清明節的作文500字(通用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清明節的作文500字(通用10篇)

清明節的作文1

又是那首熟悉的曲調,這是您最愛的曲目,但如今播着同樣的曲調,卻有着不一樣的感受。隨着曲的旋律,我不經意、不經意地在心湖上泛起了一絲絲的漣漪。在湖波中,我又思念起您;在湖波中,又泛起您和我們一起度過的日子。也許是我不能接受您的離去,但是您確確實實離開了我們已有兩年多了,兩年多的歲月裏,我對您的想念,您又能感受到多少呢?可我又不想您領會到那一絲絲的思念,因為我不想打擾您的清夢,您的寧靜,因為您是我最敬愛的人——奶奶。

記得您離別我們的那天,是一個黃昏,一個正吹拂着微風的黃昏一點點的淚水。當我接到那從鄉間傳來您已辭世的消息,我並沒有哭,因為我再也無力從眼眶內擠出那一點點的淚水。我站在窗台前讓那透窗而過的涼風夾着小雨拍打着我的臉龐,是一陣陣的刺痛,刺痛的卻不是那一張臉,而是那受不想打擊的內心……

送別您,我是多麼的不捨,我捧着一盤您喜愛吃的天津紅棗,心裏有説不出的話,但縱使我説出心裏的千言萬語,您又會聽到嗎?我想,上到了山,您終於可以安睡了,去您那無人騷擾的樂土,您是多麼的安詳,在您安詳的臉上掛着的是那慈愛的微笑,但也掩蓋不了歲月在您臉上留下的痕跡。

我掬一把黃土輕輕地蓋於您的身上,我哭了,一直故作堅強,安慰親朋的我哭了,但只有無聲飲泣,暗暗地從眼角淌下了淚珠,因為您不喜歡愛哭的孩子,我怎能又叫你失望呢!您可以放心的歸去吧!永遠寧靜,您那愛哭泣的外孫女已經學會了堅強歌曲依然在播音,我只希望您可跟我一起欣賞這曲調——《彩雲追月》。

清明節的作文2

在春天裏一年一次的清明節到了。因為是春天小草綠了、杏花開了,我和媽媽決定去“踏青”。

我和媽媽一起向生態園走去,到了生態園之後,春天的美景深深的吸引了我們,我們一邊漫步一邊欣賞着春意盎然的生態園。

這時一股杏花的花香迎面而來,它把我引到了杏花樹下,我抬頭一看,微風中恰巧一朵杏花飄落到了我鼻子上面,幾棵樹上開滿了花朵,樹下面的地上,有無數朵杏花,這裏成了花的海洋,我把地上的杏花拾起拿在手上一揚,杏花像一隻只白色的蝴蝶飛落下來。

一陣春風,又把我吹到了剛吐芽的低灌木叢中,那灌木叢被園丁修剪成各式各樣,有的像小寶塔、有的像長方體,千姿百態。

我又抬頭向遠處望去,天空中飛滿了形態各異的風箏,有的像降落傘;有的像蝴蝶;有的像鳳凰……。我當然不想落後了,急忙拿出我的老鷹風箏放了起來,老鷹風箏順利的飛上了蔚藍的天空,越飛越高、越飛越遠……。

我的風箏是飛的最高的,他們都用羨慕的眼光看着我和我的風箏。忽然風小了他們的風箏都掉了下來,我的風箏還在高空中飛翔,我愜意的享受着這驕傲的感覺。

這是我生來最快樂的一次踏青。

清明節的作文3

春秋時期,晉國國君聽信讒言,要殺掉公子重耳,重耳聽説後,連忙帶着隨從逃跑了。他們跑了幾天幾夜,實在跑不動了。因為當時走的匆忙,忘了帶乾糧,現在一個個餓得不行了。隨從介子推見主人沒吃的,餓得連路都走不動了,就走到一旁,從自己的身上割下了一塊肉,做成了湯,給重耳端了去。重耳一看,有吃的了,就大口地把湯喝了。喝完後,重耳問道:“你真行,從哪兒弄來的肉啊?”介子推説:“這兒哪兒有什麼肉啊,這肉是從我向上割下來的呀。”重耳一聽,當時就流下了熱淚。

十九年後,重耳在大家的幫助下,當上了晉國國君——晉文公。為了感謝當時的隨從,晉文公便重賞了他們,可晉文公卻偏偏忘了犒賞介子推。有人讓介子推去找晉文公,可介子推不肯,他不願爭名奪利,於是就帶着自己的老母住進了深山。晉文公知道後,感到十分後悔,也很內疚。於是他帶着隨從,上山去找介子推。找了好幾天都沒有找到。這時有人獻計説:“只要放火燒山,一逼,介子推不就出來了嗎?”晉文公覺得有理,就讓人放火燒山。介子推知道這是晉文公逼他,可他不願意做官,就是不出山,後來就和母親一起被火燒死了。晉文公上山看到介子推母子被燒死了,心裏很難過。這時晉文公發現,在他們母子被燒死的那棵枯萎的柳樹下,有一封血書,上面寫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晉文公深有感慨。為懷念介子推,他把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再去拜祭介子推的時候,發現那棵柳樹復活了。他就把此樹賜為“清明樹”,並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以後,人們把寒食節和清明節合二為一,一直流傳至今。這就是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節的作文4

清明節的那一天早晨,天正下着傾盆大雨。我看見媽媽和爸爸的身影,興奮地嚷叫起來。因為今天是清明節,爸爸媽媽早晨四五點鐘就從縣裏趕過來了,為的就是掃墓。

這天早晨的六點三十分,爸爸問我要和他一起去掃墓嗎?我爽快地答應了。

在路上,我突然發覺爸爸的手裏比以前少拿了一樣東西——鞭炮。我覺得很奇怪,心想:爸爸會不會是忘了拿鞭炮了呢?於是,我用驚訝的眼光望了望爸爸。

“爸爸,您是不是忘了拿鞭炮了,以前您都會帶着鞭炮來的啊?”

爸爸聽了我的話,回過頭來,然後親切地對我説:“是啊!我今天確實沒帶鞭炮。”

爸爸的話音剛落,我馬上接上了嘴。“那您為什麼明知道又不帶來呢?”

爸爸知道我是一個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他於是對我説:“那是因為今年這兒發生太多火災,所以不許燃放鞭炮,難道你沒有看告示嗎?聽了爸爸這段話,我腦海立即浮現出那張告示來,上面確實有不許燃放鞭炮這一條。

沒想到爸爸還挺守規的嘛!

在掃墓時,我看到了許多來掃墓的人,但他們好像沒把那張告示放在眼裏,同我爸爸比起來,他們真是不如我爸爸呀!

看到這裏,我想到社會中又有多少個這樣不守規的人呢?雖然這只是一件小事罷了,但它卻能折射出一個人的品德,倘若人人都守規的話,那該是多麼和諧的一個社會呀!

讓我們做一位文明人,好嗎?那現在就行動起來吧,改掉以往社會中的陋習,讓一個嶄新的社會呈現在我們面前吧!

清明節的作文5

3月4日,清明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九陌芳菲鶯自囀,萬家車馬兩初晴。”清明節,是一個充滿悲哀氣氛的節日,它是悲傷、聖潔的,應為它不僅哀悼了我們死去的親人,還讓我們記得那些為我們守護這片藍天土地的烈士!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的習俗有很多,例如:盪鞦韆、蹴鞠、踏青、植樹、放風箏、掃墓等等。“年年祭掃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這是掃墓的習慣。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所以清明節又有植樹節的美稱。

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着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

清明節,就是悼念自己的先祖,緬懷先烈的豐功偉績。在戰火紛紛的年代,在腥風血雨的艱苦歲月。他們為了全中國的老百姓能過上幸福生活而浴血搏殺,拋頭顱、灑熱血。清明節就是讓我們記住這些偉人,想這些偉人們學習。我們以先烈為榜樣,把自己的血汗與才智,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這就是清明節更深一層的意思。

清明節的作文6

清明時節特有的雨絲欲斷還續,從遙遠的天邊無聲飄落在荒諒的山野。我的心也隨着這纏綿不斷雨絲,在微風中飄來飄去,永無定所之處。

走着泥濘的山路,踏着滿地的荊棘,一路上艱難地尋找着爺爺的墓碑。找到啦,找到啦!“爺爺,爺爺!”我的心劇烈的顫抖,淚水模糊啦我的雙眼。我撫摸着爺爺的墳頭,輕聲地告訴爺爺“爺爺,我們來看您來啦,這下您不覺得孤獨啦吧!”

我懷着虔誠哀思的心情,將爺爺墳前墳後的衞生打掃啦一遍,為爺爺獻上啦鮮花,擺上供果祭品。父親點燃一柱香,插在香爐中。看着縷縷升起的青煙,一幕幕往事又湧上我的心頭:爺爺,是一個自立自強的人,做什麼事都非常認真。

記得您在為我們建房子時,那正是一個夏天,天氣非常炎熱。無論是設計、施工、買材料,都是您一手完成,哪怕是一顆小小的釘子,您者要親自過問。您每天都汗流浹背地穿梭在工地上,臉被太陽曬得黝黑髮亮,肩頭上的皮紅通通的,死啦一層又一層。當我每次問他疼不疼,他總是樂呵呵地笑着説:“不疼,這點皮肉之苦算不啦什麼,為子孫造福是我最幸福的事。”您這時的笑總是那慈祥,那麼真摯。在房子建好半年之後,您因勞累過度,得啦重病,最終離開啦我們。

今天又是清明節,爺爺,我有好多話想對您説,哪怕雨水淋濕啦我的頭髮,泥漿沾滿啦我的衣裳,我也毫不在乎,我一定要陪伴您多坐一會兒,只想看看您那黝黑的臉龐,想聽聽您那慈祥的笑聲……爺爺,我是多麼想您啊,我永遠都不會忘記您。看着那縷縷升起的青煙,我彷彿看到啦爺爺燦爛的笑臉,聽着枝頭鳥兒清脆的鳴叫,就好像是爺爺在喊着我的乳名。淚水再一次把周圍的一切又模糊啦。

再見啦,爺爺,我們要走啦,下一個清明節我們還會來看您的'。

清明節的作文7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

今年的清明,天氣很不好,竟下起暴雨,崎嶇的山路在雨水的沖刷下變得泥濘不堪。車開到山上足足花了一小時,直到7點10分,才到達山上。我們的心情十分沉重。走過許多大大小小的墓後,我們終於來到了爺爺的墓前。我心裏既喜又悲,喜的是,我終於又可以“看見”爺爺了;悲的是,爺爺早已離我而去了。大家都沒有説話,我一直凝視着爺爺的墳墓,淚珠在我的眼裏不停地轉動。

“除草吧!”大伯的話打破了周圍的寂靜。我慢慢地拾起刀子,心裏卻在想着爺爺生前對我的那些好。記得以前,爺爺什麼家務都不讓我做,還經常帶我去買燒餅。我總是吃那份最大的,他總是吃那份最小的。我不小心打碎了玻璃瓶,媽媽要打我,爺爺卻硬説是他弄的。我生病了,爺爺就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但是在那個春天,爺爺永遠地離開了我們,連句道別的話都不説就走了。

想到這,我的淚水流得更猛了。我輕輕地按住墓碑,就好像抓住爺爺的手,爺爺彷彿又回到我的身邊了,他依然帶着燦爛的笑容,慈愛地看着我。

我們每個人都在爺爺面前磕三個頭,輪到我的時候,我輕輕跪下去,深深地給爺爺磕了個頭,我的淚眶又紅了,因為這一磕就得明年再相見了。我又給爺爺深深地磕了一個頭,心裏默唸着:“爺爺,您在那邊冷不冷?過得好嗎?”此時,淚水又不禁悄然落下。祭掃完畢,我們快離開了,我一步三回頭,我想再多看爺爺一眼!

車開了,我在後窗不停地望着爺爺的墓,直到它從我的視線裏消失,可是,爺爺在我心中卻永遠不會消失……

清明節的作文8

每到清明節的時候,學校都會組織我們去烈士陵園掃墓。烈士陵園座落在望奎城的東北角,佔地十多公頃,是一處風景優美的去處。

走進烈士陵園,那蒼松翠柏,古樹參天,土山上的小涼亭隱約可見,一潭清澈見底的湖水,波光粼粼,不時有小魚游出水面嬉戲……

烈士墓掩映在樹從深處,我們在老師帶領下打掃了烈士墓,朗讀了碑文,敬獻了花籃……平常嘻嘻哈哈的同學們,此刻也都很莊重。去年清明節看到的那個白髮蒼蒼的老爺爺又靜靜地佇立在烈士墓前,出於好奇,我們圍攏上去,嘰嘰喳喳地和老爺爺攀談起來。原來老爺爺是馮耕夫等烈士的戰友,是當年河口事件的親歷者。他經常到陵園看看戰友,和他們聊聊天,告訴他們國家的大事,日新月異的家鄉變化。老爺爺回憶起那烽火連天的歲月,伴隨他的思緒,我們也彷彿來到了六十年前的衞星河口,馮耕夫、王炳衡、胡再白等正在殊死與土匪們激戰,他們為了人民的解放,為了讓子孫後代過上和平幸福的生活,倒在了戰場上,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老爺爺的眼睛濕潤了,我們也浸滿了淚水。烈士墓更加莊嚴肅穆,烈士紀念碑在同學們心中更加高大了。

陵園中還有很多遊人,有老人、小孩、學生,他們或看書,或散步,或聊天,和諧安逸寫在每個人的臉上。我想,現在的美好幸福的生活不都是烈士用鮮血換來的嗎?這不也是烈士的憧憬和希望嗎?

走出陵園,我耳邊迴盪起老爺爺在烈士墓前朗訟的那首詩,“呼蘭水中英雄血,妙香山頭壯士魂。投身革命他鄉死,不求馬革裹屍還。”

我們作為一名中小學生,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學習,將來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更好地緬懷烈士,告慰先輩。

清明節的作文9

古人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當我想起唐代大詩人的這句詩歌時,清明節已經來了。

又是一個清明節,我跟家人準備去掃墓。

清明節是這樣來的: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幫助他的人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最後想起來了便去找他。但是晉文公沒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説,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可是他們沒出來,上山一找他們死了。所以他就把這天設為寒食節,也叫清明節。

我跟家人到了山上,看見了爺爺,姥姥,姥爺的墓。我們全家肅然起敬,默哀了好長時間。沒過一會便開始燒錢,我想您們走的那麼早,我還沒孝敬你們的。要是你們還在我一定好好孝敬你們。還對着他們許願:“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學習快些進步,全家生活快樂,身體健康,學業有成”。然後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響了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就象天上打雷一樣。把弟弟嚇的嗚嗚大哭起來。

走的時候我還默哀了好長時間並拜了一拜,才依依不捨的離去。清明節不愧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節日呀,是那麼的有意義。

清明節的作文10

每當清明節到來的時候,好多大人就會拿着鐵鍬還有黃紙和冥幣到先人的墳墓上燒紙、送錢。好讓亡靈在陰間也有錢用;上學的孩子們也會被學校組織起來到烈士林園掃墓,通過掃墓,讓我們知道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多少年來,這個清明習俗一直保持着。

不知道為什麼,每到清明時節,天空總是陰沉沉的,大多會下起雨,不由得讓人們想起大詩人杜牧那句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那種感覺讓人的心和天氣一樣。

家鄉清明的另一個習俗是,在清明節那一天,家家户户的門兩旁都要插上柳枝,鍋裏煮上好多雞蛋,聽長輩們説,這是在紀念一位名叫介子推的人。

據説,當年皇帝微服私訪,不料餓昏在一户人家的門口,這户人家的主人就是介子推。他見到有人昏倒在家門口,就想辦法救活了這個人,當時老百姓很窮,介子推家也一樣。皇上的這次微服私訪,使他了解到了民間疾苦。

皇上回到京城以後,決定重賞救命恩人,但當聖旨到達的時候,介子推嚇壞了,誤以為皇上要殺他,於是乘天黑,揹着八旬老母躲進了深山老林裏面。皇上派人找了三天三夜也沒有找到,於是想了一個辦法,就是用火燒樹林,他想用這個辦法逼介子推出來接受他的封賞。然而不幸的是,介子推和他的老母親被活活燒死在樹林裏,當人們看到大柳樹下這對母子的屍體時候,無不歎息落淚。

皇上知道以後也後悔不已,為了彌補自己的過失,下令每年到了清明時節家家户户都要在門上插柳枝,煮雞蛋,讓已在天國的介子推母子能夠吃飽飯,不餓肚子。

時間過去了許多年,習俗保留了下來,但對習俗的來歷,知道的人已經不多了。我想,也許清明節就是要告訴我們要時刻不忘感恩親人,感恩恩人吧。

家鄉的清明節,我永遠難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ishuzuowen/wubaizi/9xo3e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