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字數作文 >500字作文 >

書到用時方恨少作文八篇500字

書到用時方恨少作文八篇500字

【篇一:書到用時方恨少】

書到用時方恨少作文八篇500字

雨果説:“書籍是造就靈魂的工具。”可我就像是一個不要靈魂的人,一點都不喜歡閲讀,一閲讀,我的渾身就不自在起來。

“王斌,別看電視了!趕快看書去。”糟糕,老媽又來叫我去看書了,我得找個理由。突然媽媽走到我面前大聲地説:“看書去!”我吞吞吐吐地説:“看……過……了。”老媽説:“讓我檢查。你給我説你看過的內容。”頓時,我牙口無言只好乖乖承認。於是,我在書房裏有氣無力地看書,跟我精神抖擻地看電視比起來簡直換了一個人。

這次暑假回頭考,第二題是寫規定類型的成語,要多看課外書才能做對,可我怎麼也想不出來,我真後悔如果我多看課外書的話,就能輕而易舉了。“書到用時方恨少。”

還有幾次考試,看意思寫成語,我都知道意思但寫不出成語,老師説要多看課外書,媽媽説要多讀書,可我卻把他們的話當耳邊風,但每次考試以後我都後悔,併發誓,晚上一定要看書,可過了這個晚上又“老油條了。”

唉!我真希望靜下心來看書,不再留下遺撼。

【篇二:書到用時方恨少】

“書到用時方恨少這是我三年級時學過一句俗語,這次,我可真是嚐到了這滋味。

這天,我一回到家裏,便下書包,一頭扎進了作業堆裏。過了好一會兒,當我基本上把這些作業“清理”乾淨了,就拿起“學習點點點”看了看,一眼瞥見最後一條語文作業:這次寫得一片週記的題目自擬。我歎了口氣:“還要寫一篇週記那!”我從書包裏拿出週記本,攤在書桌上,然後開始思考週記:“這次的週記沒題目,就沒有了思路,這叫我則麼寫啊!”我從我的房間走到客廳,又從客廳走到廚房,還是沒有頭緒。咋麼辦呢?突然,我眼睛一亮:“去問問!”我走到媽媽那兒,讓媽媽給我定個題目,好讓我有寫作頭緒。媽媽讓我寫我們家的小烏龜。於是我從書架上取出一本厚厚的《動物趣味小百科》,我仔細找了一遍,可是沒有。我急了,連忙從書架上拿出所有有關動物方面的書。咳!我要找的資料都少得可憐,一共才只有幾句話。

這時,媽媽走過來,她看了看我的週記本,對我説:“咋麼了?是不是為作文犯愁了?”“你給我定的題目怎麼這麼難寫?我找了半天都沒找着!”我不高興地嘟囔着。

“哈哈,這就叫‘書到用時方恨少’,你平時去校圖書館沒看過這類的書嗎?”是呀,我平時去圖書館從來不看科學方面的書,我十分後悔,小聲對媽媽説:“媽媽,您還是教教我!”最後,在媽媽的指導下,我終於完成了週記。

【篇三:書到用時方恨少作文】

“書到用時方恨少”——這是一句家喻户曉的詩。而相比它被人津津樂道的字面含義,我更願意去探求墨跡之下的深遠。

書到用時方恨少,是一種閲讀精神的詮釋。我向來認為閲讀是一種特殊的交流途徑——它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沒有遣詞造句的拘謹,只剩下單純的、靈魂的交流。認同一個作者,你會沉浸於他的作品,陶醉於字裏行間溢出的人格魅力;排斥一個作者,你會對他的文章避之不及,以免深陷精神上的違和感。不需要知曉什麼,不需要交談什麼,這是精神上的直接溝通。書到用時方恨少,又也許是一種尋知己而不得的失落?

書到用時方恨少,是一種探索精神的演繹。紙頁間的財富永遠無法衡量,它的耀眼、神祕與未知性促使一代代人投入到發掘其寶藏的洪流之中。揭卷而起,便是一方全然不同的天地——又有誰能置此等奇遇於不顧?筆墨間的探索與荷槍實彈的冒險相去甚遠,前者雖沒有後者的性命之憂,有時卻難上千百倍。而在字裏行間摸索所帶來的觸動,終究會讓你感受到一路艱辛的價值。它從不曾讓我失望。

書到用時方恨少,是一種感性精神的表述。一個能把書本真正“讀進去”的人永遠不會感到生命枯燥,因為他知道這片蒼穹下最美好的景緻已然執在指掌之間。而一個冷情淡漠之人,又怎麼可能感受到那最純粹的行文之美?視線掠過墨字,被某一個不經意的語句直擊心臟——這是世上最神奇的情感傳達。然而它的存在,卻顯得那麼理所當然。

讀書千遍其義自現,目中見義則心必有感,心有所感則下筆如有神。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興許就是在這樣珍貴過程中的感悟吧。

【篇四:書到用時方恨少】

曾經,十年寒窗僅為一朝功名,《四書》《五經》孜孜不倦地研讀,唐詩宋詞夜以繼日地吟誦,發榜之時,喜獲升遷,一頂烏紗帽算是讀書生涯的完結,心中還未免竊歎,此生足矣!

殊不知,書到用時方恨少,對於多數古人那種功利性的讀書方式,吾實不敢苟同!讀書若僅為功名,僅為升遷豈不令天下的讀書人汗顏?

羅素曾雲:年輕人要多讀些“無用的書”。不錯的,這大概便是在倡導一種更為純粹的讀書方式,不為名利,不為升遷,僅為自我充實,僅為樂乎其中……

人就應在這種疊加的快樂中變得有積澱,有底藴,東坡即如此,身居高職未忘品咂詩書,貶謫黃州更加如飢似渴,讀書,大概已成了這位大文豪人生的最大樂趣;遊山玩水,自由自在,儒道詩書,日日品讀。當“烏台”的餘波散盡,千年的黃州閃射出奇異的光芒,人們的目光投向黃州,黃州的目光投向蘇軾,蘇軾的目光投向那奔湧的江水,一曲《念奴嬌》便成了永恆。試想,若沒有平日裏的細心琢磨,沒有心中的文化積沉,鮮活的江水豈能開啟東坡豪放的詩情,而這大概就叫作厚積薄發吧……

一個遠遠走來的蘇軾足以給我們太多的啟示,是啊,讀書不就應該如此嗎?忘卻世俗的誘惑,忘卻仕途的牽絆,獨處於幽靜之所,沏一杯香茗,悄然地關注着歷史的冷暖,縱情地解讀着世間百態,如此生活,豈不美哉?

其實,由讀書多半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生存狀態與追求,大凡心如止水,潛心思考之人都酷愛讀書,而這類人又大多是為人所敬重的學者,他們所讀的也絕非那類為生財升官做鋪墊的書,平日裏一點一滴的積累,茶餘飯後漫無邊際的涉獵,這其中所詮釋的便是一種灑脱,樂觀的人生節奏。

是啊,書到用時方恨少,多讀讀那些“無用的書”實在是人生的一大樂趣。再者,書,乃人類進步之階梯,而所謂“無用”也只是狹義上的近指,就長遠而言,那些眼下的“無用”終會派上用場的……

假設這樣一幅場景,一列奔馳的火車上,三四個人促膝而坐,談天論地,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萬物蒼生,無所不談。而你,孤獨地坐在一旁,憋得面紅耳赤卻找不到説話的機會,或許平日的積澱在此刻方能顯露無疑,這是何等尷尬……何等悔恨……

因此,請切記,書到用時方恨少絕非一句空話!

【篇五:書到用時方恨少】

常言道,“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這句話教育我們要努力學習,以免以後需要用的時候發現自己才疏學淺:同時也告訴我們事情只有經過了才感覺很難。回答問題時,那怎麼也説不出的答案的嘴;面對考卷時,那提筆就忘字的腦子;就職面試時,那不敢直視考官的眼睛?這些種種,無一不從反面彰顯了“書到用時不恨少”的重要性。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怎麼才能“不恨少”呢?

要想書到用時不恨少,需要我們多多閲讀,充實自己。閲讀,是打開心靈的鑰匙;同時閲讀,也是走向成功和進步的階梯。一個人如果不讀書,就根本不可能學習到海量的知識。合川市隆興鎮龍堡村21歲的張建在外務工5年後,深感沒文化之苦,決心回鄉重修學業,用十年時間修完小學、中學和大學,做一名技術人員。在這五年中,他只能做一名勞動力,老闆賞識他,請他做技術總監,可他不識字,不能勝任,這才萌生了重修學業的想法。張建的例子告訴我,一個人如果沒有足夠的文化,就始終不能在自己的.事業上更進一步,獲取更大的成功。

要想書到用時不恨少,還要聽取意見,廣泛交流。一個人如果一意孤行,不聽不問,最終只會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被人家落下,成為“落後十年的圖書館”。呂蒙是孫權手下的大將,在屢次戰役中保護了江東地區。他本人曾經也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莽夫,“吳下阿蒙”這個詞就是形容他愚鈍的。但是他在孫權的勸告下開始了學習,等到魯肅來訪,頓時大吃一驚,這就有了“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的佳話。呂蒙如果不學習,恐怕難有日後的地位與成就。由此看來,一個不聽勸告的人,終將會使自己腦中的知識跟不上時代,寒窗十年卻毫無用處,白費光陰。

想要書到用時不恨少,還要走出書本,積極實踐。將書本所學和實踐經驗結合起來,以知識指導實踐,以實踐印證知識。現在社會上出現了許多所謂“磚家”,在嘉賓席上侃侃而談,一到實踐卻還要叫什麼“助手”,自己卻打起了避戰旗。而那些奮鬥在實驗室,草稿紙間的科研人員,無一不是學做結合的典範。馬謖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馬謖是諸葛亮的手下,自幼熟讀兵書,也曾經出過一些好計策,深得孔明賞識。但他沒有實戰經驗,又不聽副將王平的勸阻,一意孤行,最後被魏軍截斷水道,一萬五千人馬全部被殺,這才後悔當初沒有聽王平的話。由此可見,不將思想和行動結合起來,一定會收到最嚴重的失敗。

在生活中,我們正是學習最緊張的時候,需要我們更加仔細與認真。不但要學紮實新知識,還要將過去的疏漏補齊、深化;不但要在課堂上認真聽取老師的複習建議,還要與同學們多加交流,不要怕對方超過自己就敝帚自珍,自走自路;不但要關注概念公式知識點,還要多做好題、活題,不拘泥於形式。唯有如此,才能在書山題海中“殺”出一條“血路”,保持清明的頭腦。這樣,才能臨陣不慌,在考試時下筆有神,思如泉湧。

“書到用時方恨少”是人生幾乎不可避免的挫折。世事無常,我們不可能學盡天下書,也不可能盡知天下事。我們只能在前行的路上不斷充實自己,才能擁有與時代浪潮搏擊的實力,站在世界的最巔峯。

【篇六:書到用時方恨少】

“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句話我不説你也應該知道什麼意思吧?沒錯,指讀書的人到了用書的時候總是懊悔自己讀得太少,人人都是如此。

你也一定有自己的讀書方法和喜歡的書吧?我喜歡每天晚上靠在牀上看《三國演義》。其中有這樣一個讓我記憶猶新的故事:一天,諸葛亮向周瑜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出十萬支箭就軍法處置。魯肅不信,諸葛亮便約他一起去。十幾只小船在大霧中行駛,不一會兒就到了他們的敵人——曹操的水寨附近。

小船邊上排列着一排稻草人,這邊擊鼓鳴金,曹操那邊隔着大霧以為那是東吳戰船,便下令放箭。於時,十幾萬支箭像子彈一樣向稻草人飛去,全射在了稻草人身上。大霧將散,諸葛亮便下令撤退。曹操這才恍然大悟,可是已經晚了。其實,諸葛亮早就夜觀天象,發現今日有大霧,這才敢立下軍令狀。諸葛亮正是因為廣讀書,懂得了天文地理知識,才能輕易借到了十幾萬支箭呀!

從書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知識,多讀書,我們也能像諸葛亮一樣懂得天文地理,可以神機妙算!書有很多種,有故事書、科幻書、冒險書、作文書、探索書……書是我們真正的好朋友,我們應該愛護它,不能隨意摧殘它。書是力量的源泉,是知識的海洋,還是危難中使你脱險的朋友!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讓我們一起努力讀書吧!

【篇七:書到用時方恨少】

“書到用時方恨少”——這是一句家喻户曉的詩。而相比它被人津津樂道的字面含義,我更願意去探求墨跡之下的深遠。

書到用時方恨少,是一種閲讀精神的詮釋。我向來認為閲讀是一種特殊的交流途徑——它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沒有遣詞造句的拘謹,只剩下單純的、靈魂的交流。認同一個作者,你會沉浸於他的作品,陶醉於字裏行間溢出的人格魅力;排斥一個作者,你會對他的文章避之不及,以免深陷精神上的違和感。不需要知曉什麼,不需要交談什麼,這是精神上的直接溝通。書到用時方恨少,又也許是一種尋知己而不得的失落?

書到用時方恨少,是一種探索精神的演繹。紙頁間的財富永遠無法衡量,它的耀眼、神祕與未知性促使一代代人投入到發掘其寶藏的洪流之中。揭卷而起,便是一方全然不同的天地——又有誰能置此等奇遇於不顧?筆墨間的探索與荷槍實彈的冒險相去甚遠,前者雖沒有後者的性命之憂,有時卻難上千百倍。而在字裏行間摸索所帶來的觸動,終究會讓你感受到一路艱辛的價值。它從不曾讓我失望。

書到用時方恨少,是一種感性精神的表述。一個能把書本真正“讀進去”的人永遠不會感到生命枯燥,因為他知道這片蒼穹下最美好的景緻已然執在指掌之間。而一個冷情淡漠之人,又怎麼可能感受到那最純粹的行文之美?視線掠過墨字,被某一個不經意的語句直擊心臟——這是世上最神奇的情感傳達。然而它的存在,卻顯得那麼理所當然。

讀書千遍其義自現,目中見義則心必有感,心有所感則下筆如有神。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興許就是在這樣珍貴過程中的感悟吧。

【篇八:書到用時方恨少】

大人們常常教育我説:“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我雖然知道這是顏真卿寫的非常有名的一句話,但是我卻不能深刻的體會它。

有一天晚上,我飛快的做完做了所有作業,非常高興。我準備收拾書包的時候,卻突然發現還有一篇作文沒寫。我趕緊把本子拿出來準備寫老師佈置的作業。但是我發現我不知從何寫起,也不知道該寫些什麼。當我絞盡腦汁想作業怎麼寫時,突然想起還有一個救星,那就是《優秀作文》。

急忙打開書,一頁,兩頁,我一目十行的飢渴的看着,即使我看了許多優秀作文,可我還是沒有一點靈感。

抬頭看看桌子上的鐘,已經十點了,我看着窗外一片漆黑,很多人已經關燈睡覺了。一種煩操的感覺湧上心頭,有了一種砸東西的衝動。我使勁的撓撓腦袋,不知所措的看着我的作文本。隨着時間的流逝,我的挫敗感越來越強,最終我垂頭喪氣的坐在椅子上。

突然想起那一句格言“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我不正是因為平時沒有多讀書,缺少一雙觀察的眼睛和一幅勤記得頭腦,所以在學作文時沒有材料可寫,不知從何入手、展開事件。

從這以後,我會多閲讀一些像《西遊記》《皮皮魯和魯魯西》這樣的名著和科幻書籍,這些書籍不僅故事情節極具吸引力而且還包含很多優美動人的語詞。所以我現在的作文水平有了突飛猛進般的提高。

我會時時刻刻記住這句話以及它給我的啟示,相信我以後不會再出現“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情況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ishuzuowen/wubaizi/4dorw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