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字數作文 >700字作文 >

我眼中的師德作文

我眼中的師德作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眼中的師德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眼中的師德作文

我眼中的師德作文 篇1

近來關於教育話題多了起來,從北大校長推薦制到新任教育部部長的一系列即將開始實行的舉措,整個社會都在關注着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方向。教育歷來是國家綜合實力提高的根本,只有教育發展了社會才能更好的發展,只有教育發展了我們的宏偉藍圖才能實現,同樣教育事業的很多方面也是社會熱中於討論的話題,社會討論教育也正是體現了民眾期盼接受優質教育、營造良好教育環境的心願。教育是個大課題,涉及的方方面面很多,也需要長時間的逐步發展,關於大的領域我沒有資質去論述,但對師德有自己的認識。

雖然自己是一名年輕老師,甚至還表現着幾分學生時候的稚氣,可我認為師德是我們投身教育事業時就應具備,並在實際工作中不斷的完善。對於師德我的理解是教師應有的道德,在整個教育活動中體現出來的自身的道德素質。對於學生來講老師就是他們人生的領航員,是人類靈魂的塑造者,老師不僅傳授知識,他們在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道德素質,日常的行為規範影響着學生的成長,具有良好師德的老師肯定能培養出更優秀的學生。

前兩天新聞曾報道有位高中生自殺,在他的遺書中書寫了自己對師德敗壞無法忍受的痛苦,我曾經還聽説某高校的一名教師,而且是“兩課”教師,用是不是給自己送錢來決定學生期末考試能否及格,甚至引導學生給自己送禮。類似的實例很多…,多的曾經的潛規則已經成為了今天明目張膽的師德敗壞。我很難想象這樣的老師站在講台上面對學生講課時會是什麼感受,難道還能理直氣壯地教導學生如何如何…,當然這樣的教師應該是少一部分,否則我們的教育事業不可能逐步地向前發展,社會也難以容忍。

為人正直,人格健全,品行端正,做事認真我認為是一個人能夠成為一名教師的低線,也是我眼中的師德。德高為師,身正為範應該是每一名教師時刻看齊的準則,君子愛材取之有道,追求高質量的生活是現代人對生活的態度,可不應該以敗壞職業道德為代價。教師不正當的所作所為不僅會傷害社會對教育工作的信任,更將影響學生健康的成長。當我們面對那一雙雙充滿着朝氣和期望的眼神時應該時刻提醒自己——師德永不可棄!

我眼中的師德作文 篇2

教師是文化知識的傳遞者,更是人類靈魂的塑造者,對年輕一代思想品德形成起着關鍵作用。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覺得我們必須要有與時俱進的師德觀。

一、對待事業講奉獻

“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於獻身”。教師從事的是額外收入少,費心勞神的職業,在當今的經濟大潮中,反差更為強烈。只有不為地位所誘,不為名利所惑,以苦為樂,情繫祖國未來,心繫顆顆童心,以自己的無私和赤誠表達着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的忠誠,甘心情願當被許多人瞧不起的“孩子王”,象魯迅先生説的那樣,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和血,安貧樂教,默默奉獻,才能贏得社會的'尊重。

二、對待學生有愛心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雖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卻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蘇霍姆林斯基説:“好的孩子人人愛,愛不好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只有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對學生充滿了愛,向學生傾注真情,以平等真摯的態度尊重信任每一位學生,善於用自己的誠懇去感化、啟發學生,才能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體察學生的冷暖;才能用伯樂的眼光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對每一名學生都充滿了信心。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如果每個兒童的喜悦和苦惱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關懷和擔心,那你就勇敢地選擇崇高的教師工作作為自己的職業吧”。

三、治學態度要嚴謹

一個有高尚師德的教師,必是一個治學態度誠懇的教師。面對天真爛漫,性格各異的學生,教師不僅要有誠懇的治學態度,還要有“專”而“博”的專業知識。誠懇的態度是基礎,“專”而“博”的專業知識是保證。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以誠懇的態度對待自己的事業,還要以誠懇的態度不斷反思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不斷提高和充實自己。只有這樣,才能站得高看的遠,放得開收的攏,才能適應日新月異的教育教學新形勢的需要。

四、培養習慣需用心

教育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而良好習慣的培養就需要教師做有心人,時時處處“用心”培養教育學生。這裏説的“用心”,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做有心人,注意發現學生身上的不良習慣,並及時予以糾正。這也是衡量一個教師是否有強烈的責任心的一個重要條件。有的教師只注重學生的學習,不注重對學生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培養。也有的教師只關心自己所教的學科的教學,學生的養成教育漠不關心,對學生的不良習慣視而不見;還有的教師由於自身素質的原因,不善於發現學生表現出的不良習慣;更有甚者,有的教師在學生不良習慣的養成上起着言傳身教的作用。

標籤: 師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ishuzuowen/qibaizi/qkxlq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