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自然作文 >山作文 >

遊丹霞山作文(通用6篇)

遊丹霞山作文(通用6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遊丹霞山作文(通用6篇),歡迎大家分享。

遊丹霞山作文(通用6篇)

遊丹霞山作文1

正月初三,我們一家人來到韶關市,到舉世聞名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丹霞山遊玩。我欣喜萬分。期待着舵石雲海、丹霞日出的到來。

丹霞山綠樹成陰,茂密的枝葉一層一層的,放眼望去,就像綠色的海洋。就算在炎熱的夏天,你走進去也會覺得清涼無比!樹陰下空氣清新,遊人走過,一定會覺得心曠神怡,精力充沛,彷彿置身於一個天然的大氧吧。

首先乘坐纜車來到綠樹成陰的山頂灌叢,茂密的枝葉一層一層的,放眼望去,就像綠色的海洋。丹霞山有許多著名的景點,“五指山”就是其中之一。五座山峯緊緊相連,傲然聳立,猶如五根巨大的手指直插雲霄,十分壯觀。山上有幾個亭子,從遠處看,又像五個少女戴着髮夾,傲然挺立而我最喜歡的景點是“一線天”。“一線天”由兩座非常高大的山峯相向而成。人在峯間穿過,抬頭向上望,只看到一條縫一樣細的天空,“一線天”由此得名。“一線天”兩旁的石壁上懸掛着許多蝙蝠,有時遊人從下面通過,不小心驚動了它們,它們就會一羣一羣地從“一線天”蜂擁而出,轉眼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晌午,我們來到火龍嶺,雖看不到丹霞全景,但我們置身於光澤的雲海之中。腳下的雲海翻騰起伏,遠處的山巒像海中的島嶼,在雲中時隱時現;近看雲海,像一層濃霧,把那些奇峯異景遮得無影無蹤,大風一吹,霧氣飄走,一個又一個的奇妙景象又展現在眼前;登高看,十里間,就像一片望不到邊的海洋,把一座座峻山淹沒,只露出一個個山間,彷彿是大海里的小島在雲裏時隱時現,漂浮變幻,使人感到如入仙境一般。

夕陽的餘暉染紅了在藍天裏遊蕩的白雲,我們戀戀不捨離開了這個美不勝收的地方。

遊丹霞山作文2

五一勞動節,我和爸爸媽媽、叔叔嬸嬸、哥哥弟弟一起去爬丹霞山。

丹霞山地宮園位於廣東省韶關市東北郊,總面積290KM2。丹霞山是世界上丹霞地貌的命名地,同時是國家重點風名勝區,國家AAAA級的旅遊區。

我們站在山腳下,哇,好高呀!我心裏想。我還沒做好準備,哥哥就像一個猴子一樣連蹦帶跳地往上爬了,我爬着爬着漸漸落後於大家了,於是我奮力向上爬,終於追上了媽媽和嬸嬸,又超過了爸爸和叔叔,後來終於跟上了哥哥,我們一其向上爬。媽媽説她和嬸嬸穿的是高跟鞋不能爬。爸爸問我爬不爬,我猶豫了一下,想到上次在龍南我不敢爬山的時後,我又看見了一個挑山工,挑着土向上走去,我心裏想,挑山工挑那麼重的東西都能挑上山去,我為什麼就不能上去呢?於是我定決心爬上去。

我開始爬了,開始很輕鬆地爬上去了,可是到了一線天的時候被卡住了。因為我上次在龍南也是被一線天卡住的。可是我想到了挑山工那堅持不懈的精神時,我又來了勇氣,我又爬,最後我終於爬上了山頂,看完了風景,我們準備下山了。

俗話説“上山容易,下山難”我一下山果然是這樣,往下一看,哇,好高呀!我拼命抓住護攔一步一步地走下了山,我感到我的腳在顫抖,我慢慢地下了山。然後我們就依依不捨地離開了丹霞山。

這次爬山不既快樂,而且還讓我的膽量增加了很多。

遊丹霞山作文3

暑假裏,我去了風光秀麗的丹霞。

到了山腳下,我下了車,哇!四周羣山環繞,連綿不斷的山峯,空氣清新,一陣陣微風向我吹來,就好像風姐姐輕輕地撫摸着我的臉蛋,舒服極了。

我們翻山越嶺,千辛萬苦地爬到了陰元洞那裏。因為我聽説陰陽石是丹霞山最聞名的地方,所以我們一定要去看。陰元洞裏面很黑,裏面有一條縫,我看見裏面好像還長滿了青苔似的。陰元洞被很多樹枝和樹葉包圍着。

後來,我們有去看了陽元山,陰元洞和陽元山還離得挺遠的。從下面看,陽元山就像一塊又粗又長還有一橫橫條紋的頂天大柱子,一旦它倒了下來,天也會塌下來。陽元山的頂上有點彎。

我們爬上了長老峯的觀望亭。從那裏看景色,簡直就像是一幅畫那麼美麗。有山有水,空氣清新,從那還可以看到一座座大城市。

抬起頭仰望這藍天和白雲,天是那樣藍,水又是那樣清,白雲也在天空自由自在地走動,小鳥在天空嘰嘰地叫着,那聲音很清脆,我能感受到它們是多麼地愉快,蝴蝶也在花草叢中飛來飛去,好像一個個小花仙一樣在花草中忙碌。丹霞山針是動物們的天堂啊!

地上到處都是螞蟻,大的、小的,還有一堆螞蟻都記在一起的也有,他們好像在討論着什麼似的。

丹霞山不僅風光秀麗,而且還很陡峭,也是動物們的時界。我喜歡丹霞山,喜歡這美麗的大自然,喜歡這可愛的動物王國。

遊丹霞山作文4

丹霞山,世界皆知的一座山峯。位於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和湞江區境內,她與羅浮山、四樵山、鼎湖山被稱為廣東四大名山。

今天我們來到了世界地質公園———丹霞山,來觀賞她的巍峨。

我們坐在竹筏上觀賞丹霞山。首先,我們看見的是茶壺峯,因為像茶壺,所以被人們成為茶壺峯,但少了一個把兒。

接着,我們看到了姐妹峯。姐姐因為經常把東西讓給妹妹吃,所以妹妹比姐姐長得高。還有一個關於這兩姐妹的悽美傳説:很久以前,一座山峯下有個村莊,村裏有對漂亮的姐妹。姐姐喜歡一個遠赴廣州打工的窮小子。但,村霸也看上了姐妹倆。為了得到這對姐妹,村霸用詭計對付姐妹倆貧窮的家。父親不想連累家人,忍痛割愛,讓妹妹將就他。但是姐妹倆寧死不屈,於是在一天夜裏,結伴逃跑。村霸得知,派人追趕,姐妹倆走投無路,被迫逃上山峯,望着心上人的方向,雙雙擁抱跳崖自盡。後來姐妹倆的屍體化成兩座連在一起的山峯,就是現在的姐妹峯。

聽完故事我想:真是太感人了。

接着我們來到了“童子拜觀音”。這是一座活似觀音的山峯。觀音娘娘左手抱着男嬰,右手抱着女嬰,底下的小山峯就是童子啦,所以這叫童子拜觀音。

然後,我還看見了“女媧娘娘”平躺在山上,那是女媧娘娘造人時累了躺在山上睡着了。她長着“烏黑的”秀髮,小腹微微凸起……

我坐在竹筏上,望着這些奇峯,再加上空中雲霧迷濛,峯中綠樹奇石,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遊丹霞山作文5

談起丹霞山,人們難免會想到徐霞客。當年,徐霞客寫出了聞名中外的遊記後,文中記載的景點都相繼熱鬧起來。而地理上的“丹霞地貌”就是以丹霞山命名的。國慶假期中,我也有幸去丹霞山一睹真容。

丹霞山的.面積並不是很大,山也不是很高,從山下向山頂仰望,山頂上生長的植物覆蓋了大半個山頂,只是在靠近絕壁的地方才看不見樹木。頂處露出一大片夾雜白色的棕褐色石頭,彷彿是一個藝技不精的理髮師給客人理的頭,一邊十分的長,另一邊又剪得光溜,一點頭髮也不剩。

從山下出發,地面上鋪了一層木板,有些許綠色的小點從木板縫隙中探出頭來——這是四葉草,據説如果能找到三葉草,人的運氣就會越來越好。

走了兩三分鐘,山的陡峭又降低了,木板路的右側出現了一個小湖泊,湖裏還有幾條魚在遊動。湖邊長出了一叢茂盛的蘆葦,一隻麻雀飛入蘆葦叢中與另一隻麻雀嬉戲。對面山的倒影映在水中,微風吹過,山的影子也在盪漾,彷彿湖水在不停地清洗着黝黑的影子。我的眼前是一片綠,山是綠的,水是綠的,在它們的映襯下,天更藍了,太陽在西邊的天上掛着,像橙紅色的一個火球點綴在天空中。青山綠水,藍天紅陽,這是一幅多麼美如畫的風景啊!

路的高度又上升了,對面的山頂越來越近,山頂的樹木越來越清晰。終於,我到了一個平台,右側有一個路標,路標指向前方,上面寫着三個大字:陽元石。

來到觀景台,我從下向上翹望,陽元石聳立在對面的山上,像一根柱子,讓人不禁想起女媧補天的傳説,那可能就是頂着天的柱子吧。

走過觀景台,木板鋪的路變成了石頭製成的階梯,路變得難走了。走了大約半小時,道路突然開闊了。左側是一處懸崖,頭頂上也有一塊巨大的石頭。頭頂上這塊有點讓人感到壓迫,似乎隨時會掉下來。其實腳下的與頭頂的兩塊石頭是一塊,因為風化作用,中間一部分凹陷下去,遂形成了一條這樣的通道。沿着這條路,右拐,階梯幾乎是直的,登上後,順着這條路來到了一座亭子前,亭子後樹木茂盛,前面則是一處斷崖,從崖壁向下鳥瞰,山下道路依稀可見,但不是很清晰。

四周都是山。山上山下幾乎都是綠色的,只有懸崖是棕褐色的,還夾雜着一些白色,許是大自然氧化造成的。在山下時,我並沒有看見懸崖上有多少植物,結果站在山頂,我發現有一種紫色蘭花在懸崖的石頭上隨風搖曳,獨自舞蹈,生命的頑強讓我震撼。

我意外發現,石壁是一環一環的,一層一層堆成一座山,就像是一座高樓,由多層樓組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創造了奇蹟。

丹霞山,丹霞地貌的命名地,大自然的匠心造就了這裏的美,我感受到了她的神奇與瑰麗。大自然真是一位大師,藴藏着無限的創造力!

遊丹霞山作文6

我的家鄉在韶關,那裏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山,叫丹霞山,它位於中國紅石公園。

丹霞山主峯景區分上、中、下三個景觀層。下層為錦石巖景層。有始建於北宋的錦石巖石窟寺、夢覺關、通天洞、百丈峽及最典型的赤壁丹崖等景點。中層為別傳寺景層,有嶺南十大禪林之一的別傳寺,還有一線天、雙池碧荷等景點。登丹梯鐵索即上至頂層,是登高望遠,飽覽丹霞秀色,是觀日出、賞晚霞的大好去處。

和流水侵蝕,形成孤立的山峯和陡峭的奇巖怪石,是巨厚紅色砂、礫巖層中沿垂直節理髮育的各種丹霞奇峯的總稱。主要發育於侏羅紀至第三紀的水平或緩傾斜的紅色地層中,以中國廣東省北部丹霞山最為典型故名。

在距今1.4億年至7000萬年間,丹霞山區是一個大型內陸盆地,受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影響,四周山地強烈隆起,強烈隆起,盆地內接受大量碎屑沉積,形成了巨厚的紅色地層;在距今7000年前後,地殼上升而逐漸受侵蝕。距今600萬年以來,盆地又發生多次間歇上升,平均大約每萬年上升1米,同時流水下切侵蝕,丹霞紅層被切割成一片紅色山羣,也就是現在的丹霞山區。

我愛我的家鄉,韶關,也愛紅石公園裏的丹霞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iranzuowen/shanzuowen/rxo8qx.html
專題